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采用挖掘取样法对北京市典型城市森林中针+阔+草、针+灌+草、阔+灌+草和灌+草4类植物配置模式以及油松混交林和绦柳混交林中细根形态特征进行研究,分析细根形态特征与土壤养分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北京市城市森林林分细根以表层分布较多,0~20 cm土层中的细根生物量占细根总量的70%以上。2)配置模式对土壤中细根有显著影响,乔+灌+草配置在0~20 cm土层中细根较多,灌+草配置在20~40 cm土层中细根较多;3)阔叶乔木对0~20 cm土壤中细根贡献较大,而针叶树对20~40 cm土壤中细根贡献较高;在针叶树骨干树种背景下,灌木比乔木对土壤细根的贡献更高。4)混交林细根较纯林显著发达,且细根分布更合理。5)树种组成对细根产生显著影响,其中,丁香对细根的贡献率在5种油松混交林中最高,榆叶梅对细根的贡献率在3种绦柳混交林中最高。因此,从根系分解及其对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归还角度来看,科学确定树种组成及其配置模式对改良城市森林土壤、促进城市森林健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太行山石灰岩区水保林林分结构模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太行山石灰岩区乔灌、灌木、灌草三类水土保持林林地上现存 19种林分模式调查 ,并通过典型林分模式水土保持功能、生物量比较研究 ,得出乔灌、灌木、灌草三种类型林地上现存林分模式应是针阔、乔灌、灌草混交林分  相似文献   

3.
以江西泰和严重退化红壤地区重建的4种不同类型森林为对象,初步研究了细根生物量、分布特征、季节变化动态及其与土壤水分、温度的关系,结果表明:1)各重建模式的土壤细根现存生物量顺序为:针阔混交林>阔叶林>针叶林;2)细根垂直分布呈明显的层次性,主要分布在0~20cm土层内,占0~40cm土层内细根量的66.76%~80.64%;3)不同重建模式细根年生长动态呈单峰型,且季节变化较明显,在整个生长过程,针阔混交林的细根量大于阔叶纯林,针叶纯林细根量最少;4)土壤水分对细根生长变化的影响无明显规律;当土壤温度较低时,在0~20cm土层内随温度的升高而细根呈增加的趋势,20~40cm土层温度影响规律不明显。  相似文献   

4.
对流层中高浓度的臭氧是一种严重危害植物的大气污染物,臭氧浓度的升高会对农作物、林木等产生一系列的损害。根系是树木生存的基本要素,臭氧对根结构的根本性改变会最终影响根功能,从而影响树木的整体健康以及对环境胁迫的抗性,通过综述臭氧胁迫对森林树木根系影响的研究进展,可以为我国学者进一步了解臭氧对森林树木根系生态影响提供科学素材。有关大气臭氧浓度升高对森林树木根系生态的影响,目前研究主要包括森林树木根系生长、细根动态和周转、根系呼吸、根系碳水化合物、菌根、根际微生物的响应变化等几个方面。臭氧对树木根系的影响与臭氧浓度、树种、树龄、群落组成及种植条件相关。目前有关臭氧胁迫对树木根系的机制研究还比较缺乏,今后应该加强臭氧胁迫下根系形态构型的原位观察测定和定量分析研究,内源激素响应,胁迫信号感受、转导与其它信号途径的互作关系以及分子生物学机制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环境因子对树木细根生物量、生产与周转的影响   总被引:40,自引:4,他引:4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细根在森林生态系统C平衡和养分循环中的重要作用已为大量研究所证实,树木有赖于细根吸收水分和养分,而细根对环境胁迫比较敏感,因此细根动态可指示环境变化,还可反映树木的健康状态,影响树木细根生产和周转的因子很多,本文在收集大量研究文献基础上,讨论了文献基础上,讨论了土壤养分,水分、pH值,温度等环境因子以及大气CO2增长对树木细根分布,生物量,生产和周转的影响,以期为我国开展细根生态学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紫色丘岗区水土流失严重地区植被恢复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湖南衡南县紫色丘岗水土流失严重地区为对象,采取先种草、栽灌木然后造林人工促进自然演替的方法,进行了植被恢复技术的研究.经过6年试验表明,植被盖度由原来的10%提高到91%,植物种类由30种增加到71种.从改善生态环境的效果看,在各种树木、草木配置模式中,以草、灌、乔配置模式最佳,草、灌配置模式次之,草本模式较差.  相似文献   

7.
岩溶石灰岩山地属于典型的生态脆弱区,是人工造林的困难地段。本文在石灰岩山地上采用"栽针留阔抚灌"和"栽阔留针抚灌"两种模式研究了植被群落组成和生物量的变化。结果显示,两种模式均可明显提高森林覆盖度,并且能使群落向着理想的方向发展。两者相比,"栽针留阔抚灌"模式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哲盟地区现有针阔混交林的调查,从林分生长,抗逆性及种间的相互作用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功能评价。结果表明,同等立地条件下配置合理的针阔混交林优于纯林。从而提出了哲盟境内不同立地条件下,营造针阔混交林的树种选择、结构配置和营造技术经验。为开发半干旱地区沙产业和“低产林”改造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林业科学》2021,57(10)
【目的】研究不同密度水曲柳人工林细根生物量对邻近树木胸径和距离的响应,为制定合理的水曲柳根系取样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4种林分密度(Ⅰ:3 572株·hm~(-2),Ⅱ:3 128株·hm~(-2),Ⅲ:2 215株·hm~(-2),Ⅳ:1 468株·hm~(-2))的水曲柳人工林内,随机布点取样,测定0~10、10~20和20~30 cm土层吸收根(直径≤0.05 mm)和细根(直径≤2.0 mm)生物量及0~30 cm土层的吸收根总生物量和细根总生物量,并记录距取样点最近的1株和4株树的距离及胸径。采用线性回归分析,检验细根生物量与邻近树木距离和胸径的关系。【结果】0~30 cm土层吸收根和细根总生物量受林分密度影响显著,二者均在密度最小林分中最大;从林分密度Ⅰ~Ⅳ,吸收根占细根生物量的比例分别为61.6%、54.3%、52.9%和63.4%;在所有林分中,50%以上的细根和吸收根生物量分布在0~10 cm土层;在4种密度林分中,吸收根和细根总生物量与最近1株或4株树的距离均相关性不显著(P0.05),仅有密度Ⅲ林分10~20 cm土层细根生物量与最近4株树的平均距离显著正相关(P0.05);与细根总生物量相比,0~30 cm土层吸收根总生物量与邻近树木胸径之间呈现出更普遍的相关,但相关性显著水平与林分密度有关;密度Ⅰ林分吸收根和细根生物量均与最近1株树胸径显著正相关(均R~2 0.19),而密度Ⅱ林分吸收根和细根生物量均与最近4株树的平均胸径显著正相关(均R~2 0.21);密度Ⅲ林分中吸收根生物量与最近1株或4株树的胸径均显著相关(均R~2 0.16);而密度Ⅳ林分中吸收根和细根生物量与邻近树木胸径均不显著相关;在调查的3个土层中,细根和吸收根生物量与邻近树木胸径的相关性主要出现在0~10 cm土层,并呈现出与0~30 cm土层细根总生物量相似的规律。【结论】基于对不同密度水曲柳人工林细根生物量的研究结果,认为可在东北林区不同密度水曲柳人工林内灵活设置细根取样点,不必考虑与附近林木的距离,但需考虑邻近树木胸径大小的影响,在平均木周围设置取样点是可选途径。  相似文献   

10.
该文调查分析了5种类型林分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细根及总生物量,结果表明:红松纯林虽然乔木层生物量高于除红松-水曲柳林型外的其他几种林分类型,但是总生物量、枯落物、细根都低于所有针阔混交林,并且红松纯林内没有灌木和草本植物,说明针阔混交林在生物多样性和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生态功能方面都优于红松纯林,是辽东山区理想的林分类型。  相似文献   

11.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退化灌草植被的恢复与重建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6  
针对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灌草植被退化严重的关键问题,进行了长期的定位研究,提出了灌草植被育、改良、立体配置等快速恢复与重建的技术体系。试验结果表明:主要草地群落本氏针茅、百里香适宜封育期为3-5a,产草量可提高5.1-7.5倍。大针茅适宜封育期为5a,产草量可提高1.5-5.0倍;改良草地最佳组合荒山穴播为本氏针茅+杂类草、达乌里胡枝子+本氏针茅群落,产草量提高6.1-6.4倍。摞荒地开沟种植为本氏针茅+冷蒿、本氏针茅+红豆草、本氏针茅+达乌里胡枝子群落,产草高提高4.6-4.8倍。荒山隔带耕翻种植为芨芨草、本氏针茅+紫花苜蓿、本氏针茅+老芒麦、达乌里胡枝子+本氏针茅群落,产草量提高4.5-6.5倍;灌草立体配置结合工程整地措施,建立了以柠条+芨芨草、沙棘+草木樨和山桃+芨芨草为主的集落灌草配置模式,现已形成可更新的稳定的灌草群落类型。该体系的组装配套与试验、示范、推广为黄土高原农牧交错区灌草植被的快速恢复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瑞士苏黎世高等技术学校制成了一种能测定树木健康的仪器,该仪器能根据木质导电程度来检验树木状况。测定时,将仪器固定在树干上,将两只相隔几厘米的细针钉入树干内。如果树木内部腐朽或有其它病灶,  相似文献   

13.
以平潭岛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分析灌草丛、针叶林、针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群落的物种组成、重要值、物种多样性特征的变化,探讨平潭岛与邻近海岛和大陆的群落物种多样性差异。结果表明:4种群落类型共有53科89属104种植物,群落类型间及各层次的丰富度、多样性、均匀度从灌草丛到针阔混交林阶段呈上升趋势,阔叶林阶段呈下降趋势。群落各层次的丰富度、多样性变化,乔木层为针阔混交林>阔叶林>针叶林;灌木层为针阔混交林>针叶林>常绿阔叶林>灌草丛;草本层为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针叶林>灌草丛。单因素方差分析,乔木层丰富度、多样性、均匀度在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呈显著性差异(P<0.05);灌木层和草本层多样性在针阔混交林与灌草丛和常绿阔叶林呈显著性差异(P<0.05)。平潭岛群落物种多样性水平明显低于普陀山岛和大陆。  相似文献   

14.
阜新地区林下经济开发造林技术模式及经济效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总结了阜新地区实施林下经济开发项目后主要的造林技术模式及各造林模式的经济效益,提出阜新地区林下经济开发模式主要有林草型、灌草型、针阔型、乔乔型、乔灌型、林药型、林粮(油)型。  相似文献   

15.
[苏《知识就是力量》杂志1980年第12期报道]西德不来梅市绿化队研究出给树木注射肥料的一种方法,即用针向树干注入树木生长和发育所必需的肥料溶液。不来梅市的科学家还发现一种意外的现象:注射后树木长出了新根。专家们认为,这说明首先是根部缺乏营养汁。利用这一新方法可挽救大城市罹病的街道树。  相似文献   

16.
在辽西干旱地区选择2种油松混交模式与油松纯林,比较研究了不同林分土壤中细根生物量的时间及空间分布趋势,结果表明:各林分类型土层中均表现出随着土层的加深,细根生物量逐渐降低,相对于油松纯林,混交林模式下各土层中细根生物量的分布更加均衡、合理,以油松+蒙古栎模式为最佳;不同的季节中,各林分类型土壤中不同土层细根生物量均随土层的加深而呈下降趋势,相同的土层中以6月左右细根生物量为最大,之后逐渐降低,1月左右最低。结合辽西地区的实际,建议当地的油松人工造林推广油松+蒙古栎混交模式。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大庆职业学院新建校园小游园中园林树木的选择为例,详细分析了小游园建设中树木选择的基本指导思想,从树木种类、成本,以及科研试验需要三个方面确定了树木选择的基本原则;依据树木类型、观赏价值、乔灌木差异确定了树木配置方式;实际施工中共计选择栽植了39种园林树木1 440株;最后分析了不同树木的造景方式。综合分析来看,该小游园达到了预期的生态与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8.
论园林绿化树木的种植与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园林树木种植的原则、要求 ,进行了简要论述 ,并对园林树木的配置要点进行了说明。为园林树木的选择和树种搭配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加快林业发展步伐建设生态城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林业生态建设,把萍乡市建设成以森林为主体,乔、灌、藤、草立体配置;针、阔、混相结合,东、西、南、北各县、区的林业生态系统协调配套,形成集约式动态发展,体现生物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的生态安全基础体系。符合生态承载力要求,具有和谐生态功能和高效经济的林业产业体系。  相似文献   

20.
天然针阔混交林主伐后的群落恢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择Ⅴ龄级天然针阔混交林,通过不同的采伐更新方式,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采伐更新8年后,林分蓄积增长到伐前的79.6%,而且群落也得到较好的恢复。监测结果显示:强度择伐后因透光度的增加,阳性和中性树种侵入,地面芽植物和1年生的植物比例增加;第8年,群落的乔、灌、草各层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已接近对照的天然针阔混交林。研究还发现,无论采用择伐更新还是皆伐人促更新,经过8年的恢复,林地土壤肥力已基本达到原有的天然次生针阔混交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