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选取第四储粮生态区(大连015号、青岛34号)的2个试验点进行内环流技术应用研究,对试验仓在技术应用期间仓温、表层平均粮温、整仓平均粮温变化进行检测,分析试验仓风机风量、隔热保温措施及能耗,综合评价应用效果,为内环流技术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内环流控温技术在第四储粮生态区应用控温及节能效果良好,内环流控温效果与仓房气密性、隔热性及冬季蓄冷量密切相关,合理使用该技术,可确保储粮安全度夏,实现绿色储粮。  相似文献   

2.
根据西北地区生态条件,在浅圆仓综合应用环流熏蒸、内环流控温和氮气气调三项储粮技术(以下简称:“三合一”储粮控制技术)。研究了“三合一”储粮控制系统在浅圆仓中控温、控虫和控制品质变化的效果。通过2022年对入库新粮进行环流熏蒸,冬季择机通风蓄冷,2023年度先进行内环流控温,再进行氮气气调,探索研究在当地浅圆仓中合理有效使用这三项储粮技术的最佳使用路径。“三合一”储粮控制系统在浅圆仓中的应用,可以实现低温、低药量储粮,延缓储粮品质劣变,在储粮控温、控虫和控制品质变化方面取得良好效果。“三合一”储粮控制技术充分发挥了三项储粮技术的各自优势,为浅圆仓绿色储粮探索出新路径。  相似文献   

3.
在建有架空隔热层的平房仓仓顶及门、窗铺设辐射降温膜,开展控温储粮应用研究。通过对试验仓与对照仓的数据测试,其效果分析如下:试验仓仓顶外表面温度低于环境温度,温差最大为13.9℃,试验仓架空层温度与环境温度最大温差为18.9℃,试验仓与对照仓温差高达11.8℃,仓内表层粮温(0.3 m)温差最大达8.0℃,全仓平均粮温温差2.6℃;在试验仓度夏期间未开启空调的情况下,最高粮温未超过30℃,对照仓7月中旬最高粮温超过34℃时适时启动空调降温。试验表明,辐射降温膜对储粮控温效果明显,是低温粮仓改造及高标准粮仓建设优选材料之一。  相似文献   

4.
低温储粮综合技术试验研究报告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低温储粮综合技术是太阳热反射涂料的应用技术,仓内环流调节粮堆温工技术及提高仓房气密性技术集为一体的综合储粮技术,在高大平房仓密必达到一定要求后,用太阳热反射涂料对仓顶进行表面处理,当夏季气温最高时试验仓顶表面温度比对照仓低25℃,大大减少了仓外太阳辐射热对仓房的热能传递,改善了仓内的储粮环境,基本实现了准低温储粮,利用环流熏蒸装置对高大平房仓内的储粮分阶段进行环流,3天内,定时环流36小时,试验仓仓温下降了4.5℃,上层粮温平均下降了0.9℃,仓底部的粮水分基本无变化,此项试验证明,环流是平衡粮堆内部的温度即利用粮堆内部的自然冷源降低高温区粮温的有效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5.
内环流控温储粮技术是冬季降低粮温蓄冷,夏季采用小功率风机将粮堆内部的冷空气从通风口抽出,通过保温风管送到仓内空间,降低仓温、仓湿和粮堆温度梯度的储粮技术。该技术对抑制虫害发展,确保储粮安全度夏和实现绿色储粮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6.
试验对天津贯庄国家粮食储备库1号仓和3号仓进行内环流控温改造,研究内环流控温技术对高大平房仓内温度的调控作用。采用内环流法能巧用粮堆内自身的"冷源"使粮堆内温度快速均衡,达到安全储藏的目的。结果表明:内环流控温系统(1号仓)能有效控制仓内粮堆温度,且降低储粮成本、延长储藏时间、操作方便,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空调控温与内环流控温两种储粮新技术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效果对比,两种技术均能有效降低仓温和表层粮温,均能有效延缓品质劣变。两者比较,除初期安装方面内环流控温不如空调控温安装快捷,成本较低外,内环流控温技术有以下几个优点:①降温快,吨粮成本低;②均衡粮温,降仓湿快,有效消除储粮隐患;③安全实用,功能多样,绿色环保;④在保水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⑤降低劳动强度,改善工作环境。  相似文献   

8.
针对夏季北疆地区高大平房仓中下层粮温在-10℃以下,仓温和表层粮温较高并伴随水分减量和害虫孳生等问题,进行了内环流控温保水实验。通过在改造仓房隔热保冷及密闭性能的高大平房仓内安装内环流设施,利用秋冬季节通风降低粮温、春夏季节全仓密闭,按设定温度启动内环流装置均衡粮温。实验结果表明:夏季最高仓温为22.9℃,表层粮温最高为13.9℃;粮食基本无虫,控温保水效果明显,经济效益显著,值得在北疆地区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在第四储粮生态区对不同仓型、不同隔热方式下采用内环流控温的效果进行试验。结果表明,粮堆体积较大的仓房内环流效果优于粮堆体积较小的仓房。在相同粮堆体积情况下,采用聚氨酯板隔热效果好于菱镁板隔热效果。内环流技术的使用,与仓房气密性改造相结合,在保证储粮安全、提质增效等方面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度夏期间玉米脂肪酸值变化情况,并采取控温储粮措施延缓玉米品质变化,为绿色储粮技术的推广提供数据支持.试验结果表明,在度夏期间,采取空调、局部揭膜、埋入风管等措施把试验仓的仓温控制在20℃以下,玉米脂肪酸值的上升幅度明显减小,且基本无储粮害虫发生,说明准低温储藏玉米可以有效减缓脂肪酸值增速,从而延缓玉米品质劣变.  相似文献   

11.
利用冬季低气温,对玉米采取强制机械通风降温,使其温度降至10℃以内。在仓内布置回流管,并用薄膜压盖。随着气温的回升,仓内玉米形成"冷心热皮"现象,通过四个阶段环流通风,均使仓内玉米温度在均温后控制在25℃以内,实现了安全储粮。该方法降低了储粮费用,确保了偏高水分玉米安全度夏。  相似文献   

12.
通过"量身定制"的安装于仓外的储粮专用空调和谷冷相结合的控温方法,探索形成了华南地区浅圆仓玉米安全度夏控温新模式和控温新工艺。结果表明:该控温模式有效解决了长期存在的浅圆仓玉米上层发热问题,实现最高粮温不超过30.0℃,平均粮温20.0℃左右的控温目标;探索总结出一种具有创新性、有效性和良好安全性的浅圆仓空调控温系统新工艺。  相似文献   

13.
以华东地区的"嘉花"粳稻为研究对象,开展高大平房仓内环流均温、风管机空调降温等多项低温储藏技术的研究,分析比较上述储粮控温技术与传统控温技术的效果。同时,以整仓不同部位(表层、冷心、全仓)作为特定扦样位点,系统评价不同储粮工艺条件下,粳稻在全年储藏期间水分、脂肪酸值、直链淀粉、发芽率等品质指标变化,以评估控温储粮实际效果。结果表明,通过粮面压盖、PEF保温材料、夏季风管机空调结合内环流均温、冬季短期适时通风等技术集成应用,可有效降低水分损失及延缓品质劣变,实现华东地区全年准低温储粮。  相似文献   

14.
为了延缓储粮充氮度夏期间浅圆仓仓墙四周所储玉米品质的劣变,特别是脂肪酸和水分的变化。通过改造环流通风系统,综合利用智能充氮系统、空调控温以及仓壁排积热环流通风系统排除仓墙四周积热,促进粮堆上层空气流动。达到了预期效果,实现了安全储粮。同时,此方法还减少了人工翻动和谷冷机费用,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5.
戚浩 《粮食储藏》2023,(1):20-23
针对进口大豆储藏特性差的特点,以中温高湿储粮区的进口大豆浅圆仓存储为例,集成机械通风技术、富氮气调技术、内环流均温技术和空调控温技术等绿色储粮措施,结合储粮区气候特点,选择适当的储粮技术应用时机,开展了进口大豆浅圆仓绿色集成工艺储藏实践。结果表明:该绿色集成储藏工艺可实现中温高湿储粮区浅圆仓进口大豆长期安全储藏,可降低0.595 kW·h/t的吨粮保管能耗。以期为中温高湿储粮区的进口大豆浅圆仓绿色储藏技术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为提高内环流的应用效果,比较了围护结构、风机配置、粮食种类不同的仓房在冬季机械通风蓄冷阶段的电耗和夏季内环流控温效果。结果表明,就蓄冷阶段的电耗而言,彩钢顶仓房低于预制板顶仓房,轴流风机低于离心风机,小麦仓低于玉米仓;在内环流控温阶段,膜下内环流能延缓粮温上升,玉米仓的电耗和冷源损耗均高于稻谷仓。内环流能有效延缓玉米和稻谷的品质劣变。  相似文献   

17.
内环流控温储粮技术是这几年新发展起来的一项新的储粮技术,甘肃地处西部,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特别适合推广该项储粮技术。我库对采用内环流控温储粮技术的仓房和常规储藏仓房进行了对比,发现内环流控温储粮技术是一项可以实现低温储粮的技术,也是一项绿色储粮技术,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8.
在高大平房仓中选用空调控温、内环流控温储粮技术进行控温试验。通过对比分析温度变化情况得出,内环流控温能达到控温储粮目的,可实现低温/准低温储粮,且能耗少、费用低。  相似文献   

19.
针对高大平房仓控温性能差的问题,使用菱镁板对高大平房仓顶部进行隔热改造,使用聚苯板密封仓房门、窗、通风口,使用TPER保温板对粮堆表层进行隔热处理,并使用聚乙烯薄膜对粮堆表层密封,冬季通风降温,夏季利用仓内均匀设置的环流系统进行膜下环流,充分利用粮堆内自身冷源达到环流控温的目的,实现绿色储粮。  相似文献   

20.
浙北地区夏季高温时间长,稻谷储藏受环境影响大,为延缓稻谷储藏品质变化,中储粮湖州直属库开展了内环流均温、墙体"热皮"控温与储粮风管机空调补冷三结合的综合控温应用试验,研究工艺参数和运行效果,结果表明:三项技术综合应用,可以将经隔热改造的高大平房仓的仓温和最高粮温均控制在25℃以下,在高温季节通过内环流控温结合空调控温技术,可以有效抑制"热皮"层稻谷粮温过快上升;开启内环流控温后,能够有效控制高温粮的产生,延缓粮食品质的变化,预期可达到保质增效的目的;与传统的专用空调相比,可进一步降低能耗,降本增效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