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潘世东  张卉 《绿色科技》2023,(4):235-239+271
准确地预测公路用地需求量,可以更合理地安排市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特别是公路用地项目,提高规划的科学性。以宣城市为例,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了2020、2025及2030年公路用地的需求量,结果表明:(1)模型预测用地数据远小于规划用地数据;(2)其原因包括3个方面即规划设计层面、地方政府层面以及模型本身。公路建设是适应经济发展的必然所需,但若建设过度则造成资金和资源浪费以及养护成本的增加,同时也不利于土地的集约节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因此,建议在规划层面应以集约节约用地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出发点,对交通基础设施特别是公路项目进行合理布局。  相似文献   

2.
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土地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构建六个准则层的32个指标评价体系,采用聚类方法,避免了主观因素的干扰,对中部地区城市--咸宁市2001~2005年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05年咸宁市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度为62.61,年均增长率为6.28%,土地利用有所粗放,土地供求基本平衡,有所剩余.据此,严格控制土地供求,提高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实现城市内涵式增长是今后咸宁市建设用地利用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指出了开发区是拉动国家和地方经济增长的重要增长极,集约用地是开发区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当前开发区仍然存在土地利用、产业布局和环境保护等问题。以鞍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例,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城市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潜力状况,为政府科学配置城市集约用地潜力利用时序、制定集约用地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及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4.
以1995、2005和2015年蚌埠市3期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采用景观动态度、转移矩阵和景观指数3种方法,分析了蚌埠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1995—2015年,蚌埠市土地利用主要表现为耕地的主导利用和建设用地的开发改造,总体开发程度较高,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和类型转移均以耕地和建设用地的变化为主,研究期间耕地面积减少而建设用地增加,林地、水域等生态用地虽有小幅增长,但总体区域环境压力加大,人地矛盾日益突出;(2)在景观指数方面,以耕地和建设用地的变化最为明显,耕地的景观形状愈加复杂,趋于零散分布;建设用地的连通性增加,趋于集中分布;(3)在景观水平格局方面,各景观类型的复杂程度和破碎程度增加,不同景观所占比例趋于均衡发展,整体上景观异质性增强,景观格局趋于多样化,区域人类干扰程度增强。以上研究结果可为区域土地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优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湖南省耕地变化与城市土地集约使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以湖南省为研究区域,分析了最近5年来湖南省推进“三化,’建设背景下耕地减少的时空挣征,特别是建设占用耕地的变化特征。并通过分析城市使用土地(特别是耕地)的情况来探讨城乡一体化下,城市化与区域耕地减少的关系。研究表明:城市化建设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率,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只有集约利用土地,挖掘城市土地潜力,才能实现区域耕地动态平衡的目标,协调城市化推进与耕地保护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正>◆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发布10月23日,新华社受权发布了国务院决定实施的《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纲要》共分为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指导原则与目标任务、保护和合理利用农用地、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统筹区域土地利用、规划实施保障措施等七章。  相似文献   

7.
基于综合评价法、协调发展函数和全局自相关分析法,对2009~2018年山东省新型城镇化及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协调关系以及空间关联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山东省生态文明发展指数与城镇化发展指数在整体上都呈上升的趋势;(2)各地市两系统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在时间上呈平稳上升状态;在空间上呈对称分布的空间格局;(3)各地市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从强集聚分布逐渐变为弱集聚分布,最终在空间上呈随机分布的演变特征。  相似文献   

8.
按用途可将城市土地景观划分为生态用地和建设用地两部分,这两部分用地扩张可以看作是此消彼长的动态过程。采用ArcGIS软件模拟土地扩张运动,构建以两个过程最小累计阻力差值模型为基础的城市土地适宜性评价机制。以河南省三门峡市卢氏县为例,选取建设用地和生态用地作为土地扩张源,分别从土地固有生态属性因子、外延生态属性因子两个因子,8个方面建立阻力评价体系。评价结果表明,适宜生态保护用地扩张面积为932.14 km2,占县域面积的23.28%;适宜建设用地扩张面积为3 071.87 km2,占县域面积的76.72%。运用最小累计阻力差值模型将卢氏县划分为生态开发不困难、一般困难、较困难、困难4个区域,各区域面积分别为176.18、755.96、811.61、2 260.26 km2,分别占县域面积的4.40%、18.88%、20.27%、56.45%。适于建设用地开发的难易程度分区与适宜生态保护用地相反。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洱海流域土地利用的数量、结构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本文针对洱海流域2006年-2016年期间土地利用变化情况,重点对林地的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流域区生态保护与建设成效显著,生态环境及生态价值功能得到提高;(2)旅游业及城镇化、房地产快速发展,建设用地大幅增长面积达18147 hm~2;(3)特用(生态)林地明显增加,有林地面积净增加9900 hm~2,耕地等种植业用地逐年减少;(4)当地农户种植核桃积极性高,特色经济林面积增加明显。  相似文献   

10.
丁镭  华忆迪 《绿色科技》2024,(1):245-249+256
生态文明综合发展水平测度可以为科学评估城市绿色、可持续发展状况提供基础。基于DPSIR模型,构建了包括5个要素层和34个指标层的生态文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进而利用均方差决策法和线性加权等方法对宁波市2006-2022年的生态文明发展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1)宁波市生态文明的不同要素层发展水平及变化呈现一定差异性,总体表现为:生态文明响应平均水平>生态文明状态平均水平>生态文明压力平均水平>生态文明影响平均水平>生态文明驱动平均水平;(2)宁波市生态文明综合水平指数总体呈现逐步增长的趋势,由2006年的0.358017增长到了2022年的0.715843,年均增长约6.63%,说明了宁波在努力打造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试点城市的过程中,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高速的城镇化发展使新乡市的生态环境逐步脆弱,基于土地利用时空格局演变的生态风险研究旨在为新乡市的土地结构优化及生态建设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文章以新乡市2000年、2010年、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构建生态风险指数,采用ArcGIS空间分析法对新乡市的土地利用类型及土地利用时空格局演变下的生态风险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000—2020年新乡市的土地利用类型及面积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耕地作为优势景观,面积不断缩小;林地面积先增加后减少,但总量趋于平稳;草地不断退化,面积不断缩小;建设用地的面积呈现持续增长的状态,城市的建设加快了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速率。2)由于城市用地极速扩张,耕地成为主要土地转出类型,大幅转化为建设用地且转化比例逐渐增大。3)新乡市的土地利用生态风险异质性显著且呈上升趋势,但低生态风险区占主导地位,高生态风险区主要位于城市中心的建设用地并呈放射状向周边辐射,较低生态风险区主要位于研究区北部,较高生态风险区主要位于南部水域,受人为干扰较多。总之,新乡市的生态风险与土地利用类型及转换速率保持一致并呈现非正向发展,亟需对新乡市的生态环境状况进行合理改善。  相似文献   

12.
指出了项目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扩大生态用地面积,促进绿色发展。协调发展才能有效地解决项目用地与生态用地的矛盾。生态用地核心区和生态用地整治区的划定,有利于协调项目用地与生态用地的关系。最终达到各项事业的创新发展、全面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实现发展共享。提出了解决项目用地与生态用地矛盾的建议,包括把三线划定成果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实施严格保护。  相似文献   

13.
由于走生态文明建设道路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采用熵权法构建了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以城市为基本单元,分析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主要16个城市2018年生态文明现状和空间格局分布。结果表明:(1)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16个主要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总体不高,且差异显著。生态文明建设态势也呈现明显的中间塌陷,边缘不强;(2)科技发展对生态文明建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3)成渝城市群的中间及边缘城市,呈现出明显的规模较小,等级相近,综合实力强弱的特点。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开展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对于地区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以澄江市孤山村为研究对象,从耕地、建设用地、生态用地3个方面构建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承载指数法对孤山村土地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孤山村耕地处于承载力弱区,建设用地、生态用地处于承载力平衡区,总体上孤山村土地资源处于“平衡”状态,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开发潜力,与孤山村实际情况较为符合。依据研究结果,提出可通过科学的村庄规划和政策导向,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节约集约制度的落实,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严格土地供应政策,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查清城镇存量土地,充分挖掘土地集约利用潜力,加强建设用地批后监管方面对节约集约用地进行阐述,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研究不同时期土地利用方式对生境质量的影响,对于矿业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选择安徽省淮南市为研究对象,利用2000-2020年的三期土地利用数据作为基础数据,采用InVEST模型,分析了2000-2020年研究区生境质量的分布规律与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近20年来,研究区主要以水田和旱地2种土地利用类型为主,在研究期间占研究区总面积均超过70%。2000-2020年的用地类型变化剧烈,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为4.63%,研究区内的水田和旱地面积逐年递减,占比减少了4.3%,坑塘和建设用地的面积呈逐年增长趋势,坑塘和建设用地的面积占比分别增加0.4%、4.21%;(2)2000-2020年的生境质量平均值分别为:0.37、0.36、0.35,表明研究区生境质量呈持续下降趋势。研究结果可为研究区域生境土地综合整治及生态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以西昌市为研究区,基于DEM及遥感解译获取的土地利用数据,在GIS软件的支持下采用空间技术对提取的地形因子(高程、坡度、坡向、地形位)与土地利用现状图进行叠加处理,得到了4种地形因子影响下不同土地利用的分布特征,进一步分析土地利用空间分布与地形因子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1)西昌市土地利用类型以林地为主,占总面积的50.51%,草地、耕地、水田、建设用地面积接近,水体和其他用地类型所占比例较小;(2)各土地利用类型在不同高程、坡度、地形位分级上呈现出阶梯变化规律;阳坡、半阳坡土地利用程度高于阴坡、半阴坡,水体不受坡向影响;(3)西昌市土地利用类型受地形因素较严格限制,当前没有出现因强烈的人为扰动及地质灾害等导致的极端大规模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18.
推进平原地区造林工程,是推动首都生态文明和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的战略举措;是提升城市宜居环境和广大市民生活品质的现实需要;是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  相似文献   

19.
张明宇  王莉雯 《绿色科技》2023,(20):216-223
以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武汉为研究区,基于2010年、2015年、202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使用CA-Markov模型和InVEST模型并结合LEI值,探究了土地利用变化所引起的生境质量演化特征,以及两者之间的影响力与关联性。结果表明:(1)2010-2020年,研究区的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水体和建设用地为主,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建设用地面积逐年增加。武汉市作为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内陆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中心,以厂矿、大型工业区和交通道路为主的其他建设用地类型的增加比例最大,大量高生境质量的土地利用类型向低生境质量转化,城市整体的生境质量等级一直处于下降趋势。(2)2020-2025年,研究区内土地利用格局和生境质量的演变趋势与2010-2020年基本一致。生境质量较低的地类由城市中心向四周逐渐蔓延,中心城区的生境质量基本处于低等级,只有少数湖泊湿地附近的生境质量为中或较低等级。  相似文献   

20.
土地利用变化是土地利用类型从低生态位向高生态位转变的自组织行为。在生态位理论基础上,运用土地利用生态位模型定量分析了石家庄市土地利用数量生态位和经济生态位。研究表明,石家庄市土地利用数量生态位中,耕地数量生态位最高,其次是草地、林地和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数量生态位最低;2000—2009年期间,耕地、草地数量生态位呈总体下降趋势,园地、林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和交通运输用地数量生态位呈总体上升趋势;农用地与建设用地经济生态位差值较大,近几年市域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更加剧了这种差值的进一步拉大。最后,根据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特点,从提高土地利用经济生态位的角度探讨了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