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由于年径流污染控制目标可通过SS指标来控制。通过分析望城区域的径流雨水的污染物浓度、组成成分、水质等几个指标之间的关系和水量的变化,判定了控制SS指标能否控制住雨水污染:通过对望城区天然雨水水质、道路径流雨水水质、建筑屋顶径流雨水水质、海绵城市改造后的下垫面雨水径流水质及污染物相关性分析,分析了采用不同海绵设施,对各污染物的消减能力。结果表明:透水铺装、下沉式绿地和生态滞留设施对雨水径流中的污染物削减率较高,绿色屋顶和植草沟的对污染物削减率低,和设置比例有关,不少海绵地块检测的径流SS值较高,可适当提高LID设施设置比例,消减雨水。通过数据分析,可进一步指导雨水径流控制设施的选择,以期使望城区能达到年径流总量和年径流污染控制目标。  相似文献   

2.
选取河源新华园建筑小区建立Infoworks ICM雨水径流模型,探究海绵城市理念下建筑小区雨水控制建设要求。结果表明:新华园小区径流总量随着暴雨重现期增大而增加,降雨强度为38.59 mm,10年一遇暴雨重现期条件下可产生约700 m~3径流量;管渠最不利情况模拟结果分析表明新华园当前雨水管网系统不足以有效应对强降雨泄洪需求,降雨强度为30.63 mm,3年一遇暴雨重现期条件下,约有超过25%的管道负荷大于80%满载量;以低影响开发绿地设施为改造对象的方案三可有效削减径流量,对3年一遇暴雨重现期径流控制率高达76.14%,蓄存于是径流量415 m~3,约为绿地设施自身面积9.3倍。利用低影响开发设施进行改造,可有效改善目标地块径流现状,以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  相似文献   

3.
指出了随着我国大规模的城镇化进程,热岛效应、城市缺水、"路上行船"等城市问题的盛行,"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应运而生。公园绿地作为城市建设的海绵体也逐渐摒弃传统园林绿地建设模式,优先考虑采取植草沟、生态旱溪、雨水花园、小微湿地等生态措施来解决雨水径流,采用"慢排缓释"和"分散源头"的方式来缓解城市雨水问题。以徐州市五山公园广山片区生态修复工程运用海绵城市理念建设的海绵设施为例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公园绿地运用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指出了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增加了城市内涝风险和雨水径流污染。建设海绵城市要求加大城市径流雨水源头减排的刚性约束,削减城市径流污染负荷,充分发挥从源头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雨水花园和绿色屋顶作为海绵城市建设中常用的LID措施,在减少径流量和改善径流水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介绍了雨水花园和绿色屋顶的组成结构,并对雨水花园和绿色屋顶截流减污效率进行了分析,为城市化过程中的居民小区和广场建设优选工程措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海绵城市,作为我国当前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理念,源于低影响开发。基于海绵城市的内涵,结合贵州贵安新区星月湖公园规划实践,通过"渗、滞、蓄、净、用、排"六种途径,将"低影响开发"理念与公园设计相结合,提出下渗、径流控制、截污、雨水收集处理的四大海绵体建设重点系统,希望对我国后续的海绵城市建设提供经验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以防灾公园的定义及功能入手,分析了城市公园改造为防灾公园的可行性,从而探讨了城市公园防灾化改造设计原则。基于此,以龙山公园为例,以平灾结合原则为指导思想,提出了城市公园防灾化改造设计方案,从而形成理论到实践的研究过程,以期对今后城市公园防灾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指出了目前城市工业化进程逐步加快,城市内涝问题、空气质量下降问题、城市绿地维护成本高等城市环境问题日渐严重,分析其缘由是城市内硬质面积过大,使城市缺乏可渗透性,使城市生态的自身循环遭到破坏,解决当前环境问题的当务之急是增加城市绿地的面积,但是单纯增加城市公园面积无疑也增加了城市的支出预算,研究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缓解城市环境问题并且可持续的城市生态公园模型。将城市公园的生态服务职能放在首位,通过雨水花园与可渗透设施缓解公园内排水问题,设置一定的雨水收集和净化设施来提高城市水资源利用率,并且通过对场地周边进行大量实际调查和对国内外相似案例的研究形成最终设计成果。  相似文献   

8.
莫操湖  陈哲夫  张航 《绿色科技》2019,(16):206-208,211
指出了生态文明宜居可持续发展建设始终贯穿着我国城市建设的过程。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极端天气的频发,伴随着一系列的城市化问题,如城市内涝、水体污染、水资源短缺、热岛效应等,严重影响了现代社会的发展。针对此现象,结合海绵城市的理念,对湖南省常德市提出了建造海绵城市的构想:通过控制雨水径流,恢复城市原始的水文生态特征,使其地表径流尽可能地达到开发前的自然状态,恢复“海绵体”,构建“海绵体”网络。  相似文献   

9.
指出了公园绿地作为城市海绵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海绵城市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以徐州市襄王路绿地为例,从雨水蓄积与利用的目标分析、蓄水体的容积、分布和结构、植物的选择和配置、雨水监测系统等方面对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公园绿地规划设计方法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生态雨水监控系统的规划设计。  相似文献   

10.
挖掘大运河历史文化资源,提升改造运河周边园林景观,是运河沿岸地区城市公园园林景观建设面临的重要挑战.针对这一问题,以北京西海子公园改造提升为例,分析了西海子公园周边历史遗存及人文景观,确定了公园定位及规划原则,采用传统园林的造园手法,集中展示运河文化内涵,营造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综合性城市公园.改造后的西海子公园已成为通...  相似文献   

11.
以三亚市中心城区的东岸湿地公园、金鸡岭桥头公园、丰兴隆生态公园和红树林生态公园4处"海绵型"公园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选址及雨洪管理设施评价,提出基于空间、雨水处理和生态三个层面的选址原则,总结设计策略有以雨水处理为主要目的、以保护河流水系与红树林资源为前提、以公众科普教育为导向及注重热带地域特色的塑造,最后对三亚市"海绵型"公园雨洪管理设施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2.
城市公园作为重要的生态系统 )具备雨洪管理的巨大潜力 )但在雨水资源利用方面还有待提升 。 以武汉市园林 科普公园为例 )对公园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 )对该园雨水利用潜力进行估算 )以此为基础 )提出了基于雨水利用潜力提升的 绿地提质设计思路 )以.渗、蓄、净,为主 )旨在从经济性、实用性和有效性多方面对城市公园绿地雨洪功能提质改造 )给予更 可具有实际意义的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13.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极端天气发生时,大部分城市内涝严重,但这些城市往往又都是缺水城市。"海绵城市"理念的提出,就是针对上述问题从根本上消减城市径流污染负荷,缓解城市内涝、节约水资源、以此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本文以挪威奥斯陆南森公园为例,介绍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公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指出了雨洪管理结构性措施的合理应用是城市防灾减灾的关键。以三期惠阳体育公园景观设计为例,通过以“低影响开发(LID)”视角下进行灰绿基础设施的生态耦合,旨在建立内涝防治、径流污染控制、提高公园雨水资源利用化能力和水生态修复的雨洪管理机制,最终达到生态雨洪管理与景观持续有效发展的双赢目标。  相似文献   

15.
海绵城市主要是通过雨水系统平衡场地的水文特性,从而避免因过多的降雨而造成城市出现的内涝情况,减少雨水径流对城市产生的污染。本文主要探讨了海绵城市建设背景下的城市内涝的概况及防治措施,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指出了快速的城市化发展使得更多水土资源被过度开发利用,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随之而来的城市内涝现象和水资源匮乏的问题逐渐加重。利用SWMM暴雨管理模型对江苏大学海绵校园进行评价,分析了在2年、5年、10年的不同重现期里三种LID设施对下渗比例、径流系数、径流总量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LID设施改造能够有效控制下渗比例,减少径流系数,降低内涝风险,削减地表径流,增加径流总量控制率。  相似文献   

17.
公园雨水利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指出了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着水资源短缺问题,如何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社会经济发展所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以城市公园雨水利用为研究中心,对雨水利用的现实意义及原则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公园雨水利用的途径及措施。  相似文献   

18.
指出了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着水资源短缺问题,如何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社会经济发展所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以城市公园雨水利用为研究中心,对雨水利用的现实意义及原则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公园雨水利用的途径及措施。  相似文献   

19.
指出了唐山是一座冀东老工业城市,近年来,随着加快城市转型升级步伐,通过环城水系的建成、污染较大的工厂搬迁、城市输水管网的改造、老旧小区拆迁改造、森林城市创建、城市绿化水平的提升,以及南湖公园、陡河、青龙河等河湖水系公园的建设,唐山城区已具备实现建设绿色海绵城市的基础。提出了应继续加大河湖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力度,增加植被,完善提升海绵城市设施建设水平,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有效保障城市生活、工业、生态用水,则可尽快建成现代化绿色海绵城市,以实现唐山更快更好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在海绵城市建设系统中,植草沟是其中一种重要的组成部分,生态植草沟的结构简单、经济、环保、渗透性强、过滤性好、生态效果和景观效果俱佳,能有效控制和削减进入受纳水体的径流污染负荷,对城市雨水循环利用以及生态改善都大有裨益,对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通过分析其主要构造和植物选择,为日后的植草沟建造推广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