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晓丽 《绿色科技》2020,(3):206-208
指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是农业农村现代化,总方针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基于云南元江傣族传统民居土掌房的保护与传承进行了研究,阐述了实施乡村传统民居保护与传承对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分析了云南元江傣族传统民居土掌房的特性及面临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探讨了对云南元江傣族传统民居土掌房保护与传承的必要性,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提出了与之相适应的策略建议,以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指出了传统村落民居是文化传承的载体,但现阶段传统村落民居利用率较低,提高利用率是目前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促进乡村经济的重要途径。以典型传统村落民居作为研究对象,在实地调研分析传统村落民居现状的基础上,总结提出了将传统村落民居激活后再利用作为教育利用、旅居利用和生产利用的三种途径和方法,并阐述了对其的前景展望。最终采用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相结合的思路,推动乡村产业发展,以达到保留文化脉络和促进乡村振兴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指出了传统村落是重要的文化景观遗产,而民居又是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重要体现。以国家级传统满族村落华山村为研究对象,对其村落形态、院落布局及民居建筑特征的屋面形式、墙体形式、民居装饰等进行了分析研究。以期为华山村保护和发展提供借鉴,也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4.
丁雪 《绿色大世界》2013,(5):114-115
指出了民居建筑反映了各民族、各区域的历史文化变迁和自然风土人情,是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非凡的艺术魅力。针对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与开发,及对传统民居建筑文化价值的研究,探讨了如何更好地继承与弘扬优秀的民居建筑文化,使当地的传统民居建筑与文化散发出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5.
传统村落是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见证,是民族文化传承的载体。从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村落发展层面上看,应对传统村落、民居进行保护;从现代居住舒适性层面上看,需要对传统民居进行保护和修缮。只有对传统村落民居进行更新保护和发展,才能使历史民族文化得到保护和传承。对景迈山传统村落进行现场调查,摸清传统村落所面临的现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空间格局的保护与利用以及传统民居建筑的修缮与利用两方面提出可提高居住舒适性的修缮保护措施,并提出做好整体保护规划和旅游规划等村落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6.
指出了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村文明、有效治理、生活丰富”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的背景下,要发掘村庄自身的文化特色,保护和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在风景园林视角下,以荆州市荆州区川店镇李家场村为例,通过对村庄的优劣势与文化特征的分析与研究,提出了在现有的环境基础上对街道、建筑、庭院、村委会、新建居民组、沟渠进行特色的整治规划,为村庄整治空间规划提供思路,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第一次来到云南喜洲时,就被喜洲那些古老庄严的建筑所震惊。它就像一个个活着的历史突然以其本来面目出现,因为没有思想准备,着实吃惊不小。沿着干净的青石板街巷,沿着老式的木板门店铺,我走进了喜洲。一幢幢造型独特的房子是白族民居建筑的典范。重檐的大门,雪白的照壁,青瓦深廊,与苍山洱海相映成趣。再看那官宦商贾之家,更是高墙大院,巍峨气派,精雕细刻,华丽儒雅。喜洲白族民居是中华民族民居文化中的一枝奇葩。放眼看去,青瓦白墙,高低错落,蔚为壮观。这些民居建筑从平面布局上看,分独坊房、两坊房、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一进五重堂、…  相似文献   

8.
传统木构农房承载着居民的生活和珍贵的民族文化。实木资源的稀缺,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加之传统民居在热工性能、防火、抗震等方面存在不足,使得传统木构民居在现代适应性改造的过程中逐渐被砖混建筑取代。用SIPs模块化墙体替代传统木构农房的墙体,可改善传统木构农房的热工性能,提高力学性能,促进节能建筑在农村地区的推广,保护传统村落的特色风貌。笔者以贵州传统木构农房为例阐述了SIPs在传统木构民居改良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指出了文化景观所包含的要素非常丰富,有着特定而复杂的自然、经济和社会结构,具有多样性利用价值和整体性功能。以辽南极具传统文化景观特征的青堆镇为例,对历史文化、村落选址、布局、以及具有中西合璧特色的建筑等多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重点剖析了传统乡村文化景观构成要素与现状风貌。以期为制定传统村落文化景观整体性保护以及传统民居建造等方面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对河南省焦作市中站区北朱村传统民居进行了实地调研,针对其建筑特征、结构和构造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总结出北朱村传统民居对当地气候的适应性。在此基础上,通过与北朱村新建砖混民居进行对比,提出了对今后农村住宅建设的建议,以期达到既能保留当地传统民居优势,又能提高住宅舒适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乡村发展与建设势在必行。在乡村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人们渴望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回归;在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中,利用传统园林艺术保护自然生态资源,打造宜居生态环境,提升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品质成为主流趋势。梳理了传统园林艺术的营造思想、空间特色,总结了现代乡村景观建设的内容,意在探索传统园林艺术影响下的现代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之路,提出了让传统园林艺术融入现代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之中,使传统园林艺术的文化精髓得到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为现代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传统木构农房承载着居民的生活和珍贵的民族文化。实木资源的稀缺,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加之传统民居在热工性能、防火、抗震等方面存在不足,使得传统木构民居在现代适应性改造的过程中逐渐被砖混建筑取代。用SIPs模块化墙体替代传统木构农房的墙体,可改善传统木构农房的热工性能,提高力学性能,促进节能建筑在农村地区的推广,保护传统村落的特色风貌。笔者以贵州传统木构农房为例阐述了SIPs在传统木构民居改良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中国民居建筑的门饰在装饰艺术上带有浓厚的文化色彩,隐含了中国传统古老而又深沉的观念,是具有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建筑艺术遗产。  相似文献   

14.
西南传统民居是适应自然的产物,具有独特的建筑结构性能,也存在诸多待改进之处。作者从结构性能、保温隔热性能、隔声性能、防火性能等层面,分析了西南传统民居的问题,总结归纳了改善民居性能的研究进展及改进措施,提出了今后的研究重点,以促进西南传统民居能够适应现代化生活的需求。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满族民居与乡村蒂观特点的研究,挖掘其蕴含的景观价值和宝贵资源。作者着重探索满族民居在塑造地域特征、文化内涵、空间布局等方面的优秀思想,从本质上继承传统满族民居的艺术精神。对传统的满族民居进行研究,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现在和未来,为设计具有满族地域文化特色的现代乡村景观提供借鉴和依据。  相似文献   

16.
孙小涛  徐惋秦 《绿色科技》2019,(17):251-255
指出了研究地域历史街区建筑有助于挖掘民族历史文化及其内涵。为了挖掘传统建筑文化、探讨其空间布局和建筑特点,以及目前老街存在的问题。以四川省大竹县城老街为研究区,通过实地踏勘和问卷调研等方式,分析了大竹老街建筑空间布局及特征、历史文脉、旧城老街改造中存在的问题。总结提出了老城改造的规划思路:保护街道肌理,增加公共空间;延续传统建筑格局--新旧融合;以绿化景观彰显地域特色;延续传统文化,传承城市记忆。研究结果对文化传承和乡村振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不仅事关农民教育权利,而且深刻影响农业现代化进程。黑龙江省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占常住人口的大多数,农民素质高低直接影响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农耕文化的传承、生活理念和经营意识的改变不仅是影响农民素质高低的深层次原因,更是事关黑龙江省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文中以服务黑龙江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为立足点,围绕黑龙江省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和面临的问题,以农村新生活发展理念与经营意识改变为主线,结合思想认知、价值认同等影响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深层次因素,从教育主线、教育机制、教育渠道、教育方式等方面探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黑龙江省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模式,以推动黑龙江省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18.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化建筑在传承地方文脉的基础上,创造出越来越多的具有现代化气息、又不失传统文化的建筑设计。这种充满个性化的创新设计,不仅继承和发扬了传统乡土建筑文化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还充分体现了当代生产力技术和生活方式及消费观念。本研究分析了乡土建筑的文化内涵,提出继承传统、并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现代住宅设计理念。  相似文献   

19.
木雕属于传统民间雕刻艺术技艺,大多使用在建筑物与家庭用具上作为一种装饰。中国传统木雕技艺经过不断传承与发展,形成独特的民间木雕艺术装饰图案造型。通过分析中国传统木雕图案造型的创作风格,挖掘中国传统木雕图案造型的创作题材,进而设计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木雕图案造型,为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的结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正自从去年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中央对乡村的政策红包越来越多、越来越大。今年2月的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聚焦乡村振兴,提到2018年最重要的农业农村工作就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再提乡村振兴战略,要求"科学制定规划,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依靠改革创新壮大乡村发展新动能"。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全国两会期间,乡村振兴战略成为代表委员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