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加大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力度是建设绿地系统的重要手段,也是美好城市环境和调节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昆明市东川区通过建湿地公园、建成区道路绿地、公园绿地、小区庭院绿地等一系列的规模造绿行动,加大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改善了环境质量、维护了城市生态平衡、美化了城市景观,但在园林建设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针对问题,提出了结合东川区实际,因地制宜,采取高标准规划、提高园林品味、探索园林建设方法和加强种管养等措施,以全面改善提升城市市容市貌。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山地城市公园绿地的可达性水平,利用GIS软件和网络分析法原理,结合山地城市特征及城市公园绿地现状、道路和人口分布状况,在优化山地城市公园绿地可达性分析方法的基础上,以承德市中心城区为例,分析了各行政区及各街道的城市公园绿地空间可达性和服务水平,以期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及城市公园绿地空间分布格局提供优化依据。研究发现:(1)研究区公园绿地可达服务面积比和服务人口比分别为61.68%和60.71%,公园绿地总体服务水平不理想;(2)研究区小型公园绿地建设水平有待提升;(3)研究区缺乏大型综合性公园绿地;(4)新城区的公园绿地建设仍需完善。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如下策略:(1)加强城市公园绿地建设水平;(2)增加小型公园绿地的数量,并对其进行合理布局;(3)加强山地公园建设,弥补综合公园绿地建设的不足;(4)新城区在开展城市建设的同时要兼顾绿地系统的建设。  相似文献   

3.
公园绿地在城市建设中起着不容小觑的重要作用,公园绿地往往是以满足功能使用、改善城市微气候和体现当地文化特色为设计目标,为居民提供绿色、健康的生态环境,力求打造当地居民喜爱的、体现时代感的新型城市景观绿化空间。全面提高公园的生态质量和文化艺术品位,将其建设成为一个景观和生态质量良好、文化内涵丰富的绿色城市。  相似文献   

4.
指出了随着我国大规模的城镇化进程,热岛效应、城市缺水、"路上行船"等城市问题的盛行,"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应运而生。公园绿地作为城市建设的海绵体也逐渐摒弃传统园林绿地建设模式,优先考虑采取植草沟、生态旱溪、雨水花园、小微湿地等生态措施来解决雨水径流,采用"慢排缓释"和"分散源头"的方式来缓解城市雨水问题。以徐州市五山公园广山片区生态修复工程运用海绵城市理念建设的海绵设施为例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公园绿地运用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针对乡村生态公园绿地养护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探讨,阐述了乡村生态公园绿地养护的概念及指导原则,分析了乡村生态公园绿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结合乡村生态公园建设的理念与指导原则,提出了乡村生态公园绿地养护与管理的策略,期望为乡村生态公园绿地养护与管理工作质量的提升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6.
从城市公园绿地系统概念入手,分析了城市公园系统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并对城市公园系统的建设提出了建议:将公园系统作为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增加公园植物群落的多样性;充分发挥公园绿地类型的生态功能;根据地理与文化对公园进行布局等等。  相似文献   

7.
从城市公园绿地系统概念入手,分析了城市公园系统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并对城市公园系统的建设提出了建议:将公园系统作为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增加公园植物群落的多样性;充分发挥公园绿地类型的生态功能;根据地理与文化对公园进行布局等等.  相似文献   

8.
口袋公园的建设促进了公共空间体系的完善及城市品质提升,从世界范围来看,口袋公园基于城市问题,为了休憩、生态、文化等价值而设。基于欧洲、美国、澳洲、中国香港等地区口袋公园建设标准及实际案例,梳理了口袋公园的内涵及标准、设计策略及建设运营模式,为当前我国口袋公园的建设提出了建议:口袋公园不单纯是城市小型绿化的提升,应凸显休闲等城市生活功能,其布局一般位于步行距离范围内,建议纳入社区生活圈考虑,统筹绿地、小型文体设施;设计上,结合定位,复合考虑可达性、功能性和生态性等,并体现包容性,满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不同群体使用需求;在管理和建设上,鼓励政府、非营利组织、企业或公众等多方参与,贯穿"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建立可持续性运营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9.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不断推进,新区公园建设质量和特色逐渐成为衡量城市品质的重要标准和促进城区发展的强大动力。探讨城市CIS理论对实现城市公园多元化、特色化表达的重要性,认为通过对绿地进行科学的设计定位、功能定位、活动策划和景观元素甄选,可以提升公园整体形象,并结合中山市翠亨新区起步区中心河公园实践,以期为如何构建新区绿地CIS识别系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国家园林城市建设成效,以邹城市为例,采用遥感测算、现场调查、统计分析等方法,构建园林城市建设绩效评估体系,探讨了邹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创建前后10年城市环境与居民福祉的变化。结果表明:(1)国家园林城市创建使邹城市绿地规模得到大幅提升:十年间邹城市公园数量与面积及人均公园面积剧增、绿化达标道路长度跃增、园林式居住区(单位)增加;(2)园林城市创建提升了邹城市公园绿地的服务民生效率:10年间邹城市公园绿地服务盲区较减少了22.87%;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公园分布均好度、社区公园服务半径覆盖率均有显著提升,邹城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黄然 《北京园林》2009,(4):12-18
城市带状绿地以其线性的空间特质,作为构筑城市绿网的重要连接线,逐渐为城市管理者所重视。借助奥运会在京召开的契机,近年来北京的带状绿地建设有了新的发展。本文着重从带状绿地的形成方式、生态、功能、景观四个方面进行讨论,并以海淀区清华东路带状公园景观设计为实例,该方案在详尽全面的分析现状基础之上,对应于带状绿地的新发展,制定了“将自然引入城市,打造绿色生态长廊,综合体现城市道路绿化带的生态、防护、安全、美观的功能,并满足周边居民的休闲娱乐运动需求”的设计对策。通过记录清华东路带状公园的设计手法、施工总结,探索为适应和推动城市带状绿地新发展,相应采取的将公园建设与周边区域的人文背景和功能需求的有机结合方式,开发新材料在园林建设中的应用,体现了“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的理念。  相似文献   

12.
韶关市区园林绿化现状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惠文 《广东园林》2007,29(6):63-65
根据国家行业标准<城市绿地分类标准>,对韶关市各类城市绿地(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其他绿地)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和评价.至2006年,韶关市辖三区总面积2800 km2,人口约90万.建成区面积78.3 km2,常住人口70.1万人,绿地总面积2412.77 hm2,人均公园绿地5.52 m2.指出公园建设与现代文明、历史文化和自然风貌的结合,是该市园林绿化的显著特点;带状公园的景观和社会功能已成为城市建设的亮点.提出切实抓好城市防护绿地规划和建设,对于韶关这个重工业性质城市,将具有战略性意义.  相似文献   

13.
指出了城市公园绿地是城市对外形象的重要窗口,也是城市居民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同时兼有城市防灾避险的功能。为了解泗洪县公园绿地建设情况,为泗洪县乃至宿迁市公园绿地的设计与建设提供参考,对全县公园绿地进行了调查分析,调查统计结果表明:泗洪县公园、游园绿地率均达到70%以上,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目前泗洪县公园绿地布局合理,分布均匀,已达到300m左右一处就可以步入绿色空间的规划要求。  相似文献   

14.
指出了山体绿地资源作为山地城市重要土地类型,因具有独特的资源特征、蕴藏量大且利用效率高,其在山地城市公园化开发利用中占有重要比例。基于前人关于山体绿地资源与山地城市等多项相关研究成果,通过剖析了其在城市发展与变化扮演的重要角色,对山体绿地资源按照功能目标发挥、建设规模大小、形态特征、可达性及区位关系进行了分门别类,并从不同参与山体绿地资源保护与开发者视角进行了保护行为与措施探讨,从而对山体绿地资源的公园化利用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可为山地城市山体绿地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及可持续生态经济型公园化利用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5.
指出了公园绿地作为城市海绵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海绵城市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以徐州市襄王路绿地为例,从雨水蓄积与利用的目标分析、蓄水体的容积、分布和结构、植物的选择和配置、雨水监测系统等方面对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公园绿地规划设计方法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生态雨水监控系统的规划设计。  相似文献   

16.
为促进榆林城市生态环境健康平衡发展,对2020年榆林市两大城区的绿地分布格局、绿地类型及景观指数进行了系统分析与评价,表明:(1)榆林市2020年城市绿地率为34.22%,绿地斑块主要为大型斑块和特大型斑块;绿地类型主要为防护绿地和公园绿地。(2)榆林市城市绿地分布格局为:公园绿地、防护绿地,主要分布在城区边缘及开发区,大而聚集,破碎度低,生态调节作用比较局限;附属绿地主要分布在城区人口密集度高的区域,小而分散,破碎度高,可利用率较低。(3)横山区城市绿地以防护绿地为主,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较低,城市绿地景观格局分布不够科学合理。建议在今后城市绿化中,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秉持防护绿地为主,其他类型绿地交错有序分布的原则,加强横山区城市绿化。  相似文献   

17.
指出了城市公园建设将进入一个新的建设期,如何在新增区域构建绿地公园的同时,更好保护现有场地的生态,保证建成后能够更好地体现生态与人的和谐共生,这些问题应是今后在绿地公园建设中思考的问题。以北京市朝阳区百子湾公园为例,探讨了城市生态公园设计与建设的建议,以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公园绿地是城市典型的开敞空间,对维护城市生态和人居环境健康、绿化和美化城市环境、加强市民间交往、营造平等和谐的社会气氛有着重要意义。公园绿地使用率体现了城市对居民的服务水平。文章运用实地考察、抽样调查、访问分析等手段,分析广州市公园绿地的使用率,并以广州起义烈士陵园和番禺新造镇公园为例进行说明。结果表明:可达性和安全性分别是影响中心城区和郊区公园绿地使用率的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森林城市建设是以构建森林植被为主体的城乡人居生态系统为着力点,以提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良好氛围为主要目标,是改善城乡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的有效途径,也是建设生态文明、打造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文章从海口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现状调查入手,通过对市域人居环境、城乡绿化美化现状等要素的分析,对海口市绿地状况进行了评价,并在森林城市创建工作的角度,分别从城市森林体系、美丽乡村、生态廊道、城郊森林(湿地)公园等方面的建设提出了优化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20.
当代城市公园的建设模式正在发生改变,公园不再局限于传统功能,随着城市的扩张,公园边界的弱化使公园由与城市割裂、功能单一的绿地逐渐转变为融合城市其他功能的区域。文章提出公园综合体的概念,并研究其空间结构,选取新加坡作为研究案例,总结出8种公园综合体类型和6种公园综合体用地布局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