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以东川典型干热河谷区为研究区,选取坡度、高程、河流水域、植被覆盖、地质灾害、土地利用和自然保护区等7个因子作为生态敏感性评价指标,采用GIS技术与因子加权叠加法相结合的方法对东川区生态敏感性进行综合评价,将生态敏感性程度分为高度敏感、中度敏感、低度敏感和不敏感4个等级。结果表明,东川典型干热河谷区综合生态敏感性较低,大部分地区处于中、低度敏感地区,空间分布差异明显。在生态敏感性分析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生态敏感区的实际情况提出分区保护与发展的建议,为东川区城市建设发展以及生态环境开发利用和保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高原湖泊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和旅游业的发展对高原湖泊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高原湖泊流域的开发与其生态保护间的矛盾凸显,亟需开展高原湖泊流域生态安全研究。以异龙湖流域为研究区域,基于土地利用数据和DEM高程数据,运用综合指数法、熵值法和GIS空间分析技术,通过生态安全评价模型(ESI)对异龙湖流域生态安全进行评价,同时结合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以源地-廊道-节点的方式构建异龙湖流域生态安全格局。结果表明,异龙湖流域中度安全区域占流域总面积的33.03%,较低安全区域占32.45%,不安全区域占20.36%,高度安全区域占14.16%,平均生态安全指数为2.34,总体处于中度安全状态,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一般;高度安全区域集中分布在异龙湖国家湿地公园;坝心镇的生态安全状况最好,其次为异龙镇,宝秀镇最差。异龙湖流域生态源地总面积为128.45km2,占流域总面积的36.03%,呈现以异龙湖为中心、流域四周集中连片的分布特征,其中异龙湖国家湿地公园在该流域生态安全保护中占主导地位。识别出18个生态节点,并提取出20条生态廊道;根据计算结果将异龙...  相似文献   

3.
唐雨薇  张晓龙  张雪云  吕佩锋  罗乐 《绿色科技》2023,(13):205-208+213
生态适宜性评价可了解自然资源的生态潜力和发展制约因素。根据单叶蔷薇的生物学特性,结合研究区气候资源时空分布特征,以新疆塔城4县市(塔城市、托里县、额敏县、裕民县)为研究区域,选取土地利用类型、海拔、年均温度、最冷季度平均温度、年均降雨量、最干月份降水量、土壤pH值、距道路距离、距河流距离9个因子作为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生态适宜性因子权重通过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对单叶蔷薇的气候生态适宜性及空间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单叶蔷薇生态适宜性总体良好,极适宜、高适宜区域呈现以塔额盆地为分布的中心,南部山地西南坡有少数分布的特点,极、高、中、低适宜区分别占比30.7%、23.8%、36.9%、8.6%。采用这种方法,能快速有效地解构单叶蔷薇的野外分布适宜区,为保护单叶蔷薇、增加其栖息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针对广西南丹县城市周围正在退化的生态系统,利用高精度的地形数据和生态环境调查资料,在GIS技术的支持下,选取并分析植被覆盖度、坡向、坡度、水域缓冲区、高程5个生态敏感性评价因子,采用模糊数学方法确定各评价因子的生态敏感性程度,对城市生态公园生态敏感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各生态敏感性区按面积比大小排序为:高度敏感区(34.07%)>中度敏感区(30.53%)>极度敏感区(17.14%)>低度敏感区(16.52%)>不敏感区(1.74%),中度敏感及以上区域占总面积的81.74%,表明研究区的生态环境敏感,容易遭到破坏而出现生态环境问题,这与利用加权叠加分析计算的结论基本一致,但在中度敏感区和高度敏感区的分布面积和范围上是不一致的.  相似文献   

5.
摘要:针对广西南丹县城市周围正在退化的生态系统,利用高精度的地形数据和生态环境调查资料,在GIS技术的支持下,选取并分析植被覆盖度、坡向、坡度、水域缓冲区、高程5个生态敏感性评价因子,采用模糊数学方法确定各评价因子的生态敏感性程度,对城市生态公园生态敏感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各生态敏感性区按面积比大小排序为:高度敏感区(34.07%)>中度敏感区(30.53%)>极度敏感区(17.14%)>低度敏感区(16.52%)>不敏感区(1.74%),中度敏感及以上区域占总面积的81.74%,表明研究区的生态环境敏感,容易遭到破坏而出现生态环境问题,这与利用加权叠加分析计算的结论基本一致,但在中度敏感区和高度敏感区的分布面积和范围上是不一致的。  相似文献   

6.
以海南宁远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选取分离度、分维度倒数、破碎度3个景观格局指数和生态敏感性构建生态脆弱性评价模型,应用空间叠加分析和克里金插值法,从景观格局和生态敏感性结合的角度研究流域的生态脆弱性。结果表明:1宁远河流域生态敏感性由自然和人类活动共同决定,主要驱动因子为土壤类型和土地覆盖类型。2景观类型生态脆弱性排序为建设用地未利用地牧草地林地农地水域,景观类型生态脆弱性与分离度呈极度正相关,与破碎度及生态敏感性呈显著正相关,人为干扰是生态脆弱性演替的主导因素。3宁远河流域以中低生态脆弱性为主,微度脆弱、轻度脆弱、中度脆弱、重度脆弱、极度脆弱区占比依次为6.53%、42.97%、35.74%、7.43%、7.33%,生态脆弱性的空间分布规律为东北低西南高,人为干扰是影响生态脆弱性分布的主要因素。生态脆弱性主要的驱动因子是人为干扰和海洋影响,地形地貌是影响生态脆弱性布局的根源。  相似文献   

7.
为更深入地了解黑颈长尾雉的生存需求与适应机制,找出影响黑颈长尾雉栖息地利用的主要空间因子,本研究以黑颈长尾雉及其同域分布雉类为研究对象,比较它们的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度,初步构建了黑颈长尾雉的空间生态位雷达图模型。结果表明,3种雉类的15个生态因子中生态位宽度均无小于0.1的生态因子,生态位宽度高于0.8的因子黑颈长尾雉包括坡度、坡向以及距耕地距离;3种雉类之间的生态位重叠值均大于或等于0.67。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影响黑颈长尾雉栖息地利用的主要空间因子为距水源距离、距小路距离、距空旷地距离、距耕地距离和乔木平均高度。研究发现,3种雉类在栖息地空间因子的利用上存在很大的相似性,其生态位重叠值较高,但在食物资源维上产生分化,导致物种之间生态位的分离,避免竞争实现共栖。空间生态位雷达图模型表明,黑颈长尾雉空间生态位在具体的环境中其空间利用方式不尽相同,且随着季节的变化,黑颈长尾雉的空间生态位也有所不同。不同样方和季节的空间生态位相应调整说明黑颈长尾雉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8.
模糊模式识别模型在流域生态安全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安全是指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处于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状态,流域生态安全评价是实现流域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调控措施。流域生态安全评价需要通过评价模型来实现,由于生态安全是一个外延不明确的模糊概念,为此以模糊模式识别理论为基础,提出了流域生态安全评价的模糊模式识别模型。运用模型对岷江上游的生态安全现状进行了评价,建立了1,2,3共三个级别的指标体系,结果表明岷江上游生态安全处于第2级,即处于预警状态。评价结果符合岷江上游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  相似文献   

9.
崔虎亮  高静  徐强 《广东园林》2021,43(5):87-91
对太原市河流生态廊道和道路生态廊道的草本植被进行调查,分析其植物种类构成和分布格局,探讨城市生态廊道植物多样性及景观效益。结果表明,太原城市生态廊道草本植物有 174 种,隶属于 41 科 20 属,其中乡土植物 107 种,所占比例 61.49%;外来植物 48 种,所占比例 27.59%;入侵植物 19 种,所占比例 10.92%。相关分析表明,距离城市中心越远,调查样点草本植物多样性越高,可见城市化进程降低了城市生态廊道的植物丰富度。总体来看,道路生态廊道草本植被多样性高于河流生态廊道。不同廊道中入侵种占比的分布规律并不一致,河流生态廊道入侵种比例随着城市中心距离的增加而增加;而道路生态廊道恰恰相反,距城市中心越近,入侵种占比反而越大。  相似文献   

10.
GIS支持下滇池流域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针对滇池流域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选取坡度、地形起伏度、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侵蚀强度和磷矿污染程度共5类关键性因子作为评价指标,运用GIS技术进行生态敏感性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滇池流域生态敏感性在空间分布上呈显著差异性,低敏感区主要分布在昆明市周边西山区、五华区、盘龙区和官渡区及嵩明县部分地区,土地面积约为1062 km2,约占流域总面积的36.39%,土地利用类型多为林地、草地,生态环境较好;滇池湿地生态服务功能不明显,基本符合滇池污染严重的现状,中敏感区土地面积约为1374 km2,约占流域总面积的47.05%;高敏感区的分布主要受到磷矿、采石场等污染源的影响,土地面积约为484 km2,约占流域总面积的16.56%.  相似文献   

11.
根据景观生态学相关理论,不同景观要素组成的空间格局是影响其空间绩效的主要因素之一。在综合分析生态系统服务、景观空间结构、生态敏感性及其累计耗费距离表面水文功能等空间绩效的基础上,分析研究狸桥镇绿地生态网络空间布局。结果表明: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37 538万元/a,其空间绩效较优;在其平原地区,建设用地和耕地广布,生态斑块较小且连接度较低,景观呈现破碎化;在中西部山区,生态斑块较大,但对其周边生态服务能力较弱;研究区生态敏感性划分为极度敏感区、高度敏感区、中度敏感区、低度敏感区和非敏感区5个等级,分别占研究区36%、18%、17%、19%和10%;以生态敏感性综合评价值作为费用表面,确定具有一定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生态用地作为生态源,进而构建累计耗费距离模型。并通过Arc GIS水文分析,规划了境域潜在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结合狸桥镇河流、道路及空间特征现状,综合构建了城镇绿地生态网络,为今后城镇生态建设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本文结合广东省清远市清城区林地利用保护规划,利用数字化的地形数据和森林资源调查资料,在 GIS技术的支持下,选取并分析高程、坡度、坡向、植被覆盖类型、植被覆盖度、水域6个生态敏感性评价因子,采用模糊数学方法确定各评价因子的生态敏感性程度,对清城区林地生态敏感性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各生态敏感性区面积比分别为高度敏感区(18.5%)、中度敏感区(11.1%)、低度敏感区(70.4%),前两者占总面积的29.6%,低度敏感区占到70.4%且分布集中连片,表明研究区抗干扰能力强,不易出现植被退化、大规模森林景观破坏、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13.
生境分析对物种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运用Maxent模型分析了48个华北豹地理分布点位和环境变量数据,对山西铁桥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华北豹生境适宜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华北豹生境选择的主要影响因子为:距村庄距离、坡度、距河流距离;生境适宜区主要分布在保护区西部,占总面积的45%.  相似文献   

14.
可持续发展理论使得人们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更关注生态环境的破坏,生态安全问题已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热点问题。以广西西江经济带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水源涵养功能区、水域及岸线生态区、生物多样性保育区、自然保护地和石漠化敏感区的重要性等级进行评价,并对各要素空间关系进行叠加和量化分析,确定区域总体生态安全空间架构,构建区域生态安全体系,并针对该区域提出自然保护和协调开发的目标和措施。  相似文献   

15.
通过建立南宁市青秀山风景名胜区生态系统敏感性评价因子指标体系和利用AHP法确定评价因子权重,构建青秀山生态系统敏感性综合评价模型,采用ARC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因子叠加法和层次分析法生成6个生态因子评价结果图,即坡度因子图、坡向因子图、光照强度分析图、水域缓冲区分析图、高程分析图和植被现状图,得到了生态敏感性等级及面积比例:强敏感区273.11 hm2,所占比例为23.98%;中敏感区493.50 hm2,所占比例为43.33%;弱敏感区372.3 hm2,所占比例为32.69%。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水利工程影响河流生态系统的保护问题,指出了对于沱江流经的内江市而言,拥有良好生态水利工程将会带来整个环境持续性稳步发展。探讨了从流域的历史进程引入水利工程学与生态学相融合形成生态水利工程,目的是改进和完善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方法,完善沱江流域的水域环境。  相似文献   

17.
选取文峪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GIS等软件综合自然、社会评价因子,从多个角度构建流域景观安全格局,分析流域景观安全格局的结构特征、转移动态、空间分布以及景观安全指数与人口密度、经济总量、生态系统服务的相关性;利用Linkage Mapper软件分析景观源与生态廊道的重要性,从多角度、多因子构建流域健康度评价体系,并分析流域健康格局的结构特征、转移动态、梯度分布、驱动机制,以及健康指数与人口密度、经济总量、生态系统服务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文峪河流域景观安全格局结构特征及转移动态变化复杂,流域景观安全格局结构整体向好,景观安全指数与经济总量、人口密度、生态系统服务之间存在密切的相关关系,不同景观源与生态廊道的生态重要性不同,提出"一带三区三轴多点"的生态框架对景观格局进行优化;文峪河流域健康格局结构特征及转移动态变化复杂,流域健康格局结构向好,城区与林区的健康度梯度不同,健康指数与经济总量、人口密度、生态系统服务之间存在密切的相关关系,不同驱动因子对健康度的驱动作用不同。流域景观安全区面积与景观健康区面积的增加已趋于饱和,应加强对流域的研究与保护,促进流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基于生态敏感性评价的生态区划是制定区域生态环境政策、规划布局的基础。文章以太原市城市规划区为研究区域,选取土地利用类型、坡度、水环境、植被覆盖度、人口密度5个敏感性因子,利用GIS分析技术和层次分析法对太原市规划区土地生态敏感性进行评价,明确不同土地生态环境敏感区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太原市规划区范围内不敏感区比重较大,主要分布于城镇及周围;东西两山及北部的阳曲县敏感性较高;土地敏感性由城市外围向中心城区呈现逐渐递减的趋势;整个规划区不敏感区、低度敏感区、中度敏感和高度敏感区分别占研究区域总面积的35.19%、25.75%、23.25%、15.81%。在敏感性评价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土地生态空间敏感性分区提出保护与利用的可行性策略,最大限度保留城市固有自然本底,防止城市用地的无序蔓延。  相似文献   

19.
为加强对秦岭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的保护,以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域,2019年遥感数据作为数据源,选取高程、坡度、坡向、河流、植被覆盖度、主食竹、道路等7个因子,基于RS和GIS技术,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大熊猫栖息地适宜性综合评价体系,开展了大熊猫栖息地适宜性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大熊猫最适宜海拔分布区为1 300~1 900 m区域;最适宜坡度范围为5°~30°的缓坡;最适宜坡向为阳坡;佛坪自然保护区大熊猫最适宜栖息地面积占比58.38%,次适宜栖息地占比39.50%,不适宜栖息地占比2.12%,不适宜栖息地主要为远离河流的区域。建议日常管护中对大熊猫饮水区段划出一定的保护范围,严禁在河流两侧500 m范围内倾倒垃圾、排放污水,减少道路建设对大熊猫栖息地的干扰。  相似文献   

20.
基于WEB数据库和Maxent模型的白头叶猴潜在生境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白头叶猴是中国广西特有分布种,属我国一级保护动物,其空间分布及其生态环境因子知识,是制定白头叶猴保护和发展规划前提。以2007—2008年中国广西白头叶猴93个痕迹点数据和开放式生态环境WEB数据库的63个环境变量为主要信息源,采用最大熵法(Maxent)生态位模型,进行白头叶猴潜在生境预测。在此基础上,采用专家经验法对预测结果进行重分类,并与植被斑块信息、距离道路及居民点距离、历史分布资料进行叠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太阳辐射、最湿季节降水量、月平均昼夜温差、距离水源距离、最冷月最低温和土壤酸碱度是影响白头叶猴空间分布的主要生态环境因子;白头叶猴最适宜区、适宜区、不宜区面积分别为112.60km2,78.92km2,17 056.13 km2;白头叶猴的分布面积(最适宜区、适宜区)分别比20世纪60年代、80年代、90年代下降了65%,50%,9.5%。为保护白头叶猴免于灭绝,应当加强动物保护的宣传教育、加强对白头叶猴的科学研究和保护、实施生态移民和建立生态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