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北林业大学校园周边环境噪声监测及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东北林业大学校园周边环境噪声情况,通过定时连续监测噪声值,对东北林业大学校园周边环境噪声进行实地监测,根据监测结果分析评价校园周边声环境质量。结果表明:东北林业大学受周边环境噪声影响较大,其中,最大值达到69.50dB,超过1类区环境噪声标准值55dB。暑期文昌街、和兴路及松新街噪声日平均值总体上随距离增加呈递减趋势;工作日文昌街、和兴路及松新街噪声日平均值随距离增加呈递减趋势;和兴路噪声值垂直分布趋势总体上随高度升高先增大后减小;文昌街噪声值垂直分布趋势早晨监测值随高度升高先增大后减小,中午和晚上监测值随高度升高呈递增趋势。  相似文献   

2.
仇浩然  姜艳 《绿色科技》2020,(6):102-105
环境噪声是环境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通过噪声监测实验,记录了华中师范大学校园内的噪声污染数据,根据国家标准评估了校园环境噪声状况。试验采用网络剖分法,分别于昼间7:30~10:00和夜间22:00~22:55两个时间段对等效声级进行了测定。实验结果表明:昼间噪声污染更为严重,平均噪声超标率达到26%,夜间噪声污染相对较轻,但噪声超标率也达到19%。校园内不同功能区的噪声来源不同,工程施工产生的噪声是主要的污染源,影响比重达到58%。根据实验结果,校园声环境质量一般,需要对现状提出合理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3.
以大学校园噪声为调查对象,按学习区、住宿区、运动区和交通区4个功能区在2个校区同时开展了定点分时段的噪声测量,采用基于等效连续声级法进行了噪声评价.结果表明:调查的校园各功能区受到不同程度的噪声污染.8个监测区昼间仅西区的学习区和住宿区以及北区的运动区能保持相对良好的声环境;而夜间噪声值全部超标,噪声主要来源于交通噪声...  相似文献   

4.
王祖艳 《绿色科技》2019,(16):196-197
对贵州大学明德学院校园环境噪声进行了实地监测,分析了该区域环境噪声污染现状并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图书馆、学生宿舍、操场和教学楼声环境较好或达标;校门口和食堂环境噪声均超标,这与学校周边道路车流量大、食堂往来人群较多有关。应采取一定的措施对噪声污染进行干预,提高学校的声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5.
利用1995年和2005年的Landsat5卫星遥感数据提取反映生态环境的植被覆盖度、土壤指数等因素,在软件ERDAS和Arcgis10.2支持下建立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模型,评价了辉腾锡勒风电场区域1995—2005年近10年的生态环境变化。结果表明:生态环境质量差级面积增加了0.003%,较差级面积增加了0.045%,优级面积减少了0.82%,良级面积减少了6.359%,中级面积增加了7.130%,说明十年间辉腾锡勒风电场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上趋于变差。  相似文献   

6.
以有轨电车车辆为研究对象,分析空调机组风噪、牵引电机低频噪声和轮轨噪声的频谱特性,对相关控制程序进行研究优化,通过试验测试,有效降低车辆噪声,提升车内舒适性和客户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Zhang Weiwei;Han Zhonghai;Xu Qianzeng;Luo huiping;Wang dongfeng(Henan Provincial Management Center for Converting Farmland to Forestry,Zhengzhou Henan 450003,China)  相似文献   

8.
选取柳州市国道209线、柳长路、跃进路等城乡道路共72个测点,对其昼夜间的等效连续声级进行了监测和分析。结果表明:国道209线、柳长路、跃进路昼夜间交通噪声均值分别为81.1/71.7 dB(A)、77.5/68.9 dB(A)、75.6/67.5dB(A),均超过《声环境质量标准》要求,昼夜间噪声均属于“差”等级,交通噪声污染比较严重;柳州市乡村公路交通噪声值总体上大于城市道路,且与各道路车型比例因子相关性较大;从趋势上分析,因城市的快速发展,2016年城郊公路柳长路的昼间交通噪声值比2011年有所提高。应根据道路类型的差异提出不同的降噪措施,尤其应关注大中型车辆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荒漠化监测与评价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恶化,荒漠化越来越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进行荒漠化动态监测与评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综合阐述了国内外荒漠化动态监测、评价及其评价信息系统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提出了荒漠化监测与评价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探讨了高速公路交通噪声监测的方法,分析了高速公路运营期的交通噪声监测存在的问题,并对高速公路交通噪声实际监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相关的意见和建议,以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从区域监测目的、监测点位置、区域监测时间、城市道路交通噪声监测等方面分析了城市声环境的质量监测,并对监测结果进行了评价与讨论.  相似文献   

12.
防护林区域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对张掖地区农田防护林生态效益研究的基础上,首次提出区域防护林生态效益的评价指标,并用灰色局势决策方法,计算生态效益综合指数,建立评价体系,从而动态地、综合地评价防护林区域生态效益的差异,指导防护林体系建设。通过计算张掖、高台、临泽3县(市)的生态效益综合指数表明,临泽县的指数为0.34,成效最大  相似文献   

13.
文章采用2009年通辽市第四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数据,对通辽市沙化土地现状、沙化土地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并对通辽市沙化土地状况进行了总体评价。  相似文献   

14.
董民 《河北林业科技》2020,(2):58-59,66
湿地监测与评价是开展湿地保护修复工作的重要基础。该文在国家政策框架内,借鉴有关省市经验,通过分析影响湿地监测与评价的主要因素,对河北省湿地监测与评价工作进行了初步探索,为制定符合河北省实际的湿地监测和评价标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自2005年以来,河南省对全省12个退耕县、12个退耕村和120个退耕农户进行了连续8年的效益监测。监测结果表明:退耕还林工程能够有效地减少坡耕地水土流失面积,能够稳定地增强粮食产品持续供给能力,能够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6.
河南省退耕还林工程效益监测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退耕还林工程已在河南省实施、巩固了20年,目前正处于前一轮退耕还林已经结束,新一轮退耕还林启动实施的关键时期.将具有不同代表性的县(市)作为退耕还林效益监测样本县(全省重点监测区域),每年对社会经济效益、生态效益进行监测,取得了科学、真实的监测数据.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目前我国生态监测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指出了生态监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环境监测的最终结果是对环境质量进行评价,提出了污染治理方案、生态环境规划及生态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8.
荒漠化监测与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荒漠化的定义以及荒漠化的特点,荒漠化监测与评价指标体系由4个部分组成,即压力指标、状态指标、影响指标和防治指标。压力指标描述的是对自然资源的状态带来影响并导致荒漠化发生的自然和人为驱动因素,用来对荒漠化发展趋势进行评估并进行荒漠化早期预警;状态指标描述的是土地生态系统的状态和特性,可以分为物理指标、化学指标和生物指标,它们分别描述土地生态系统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影响指标用来评价荒漠化对人类及其环境带来的影响;防治指标用来评价防治荒漠化采取的行动和措施以及采取这些行动和措施带来的社会经济和自然条件的改善。  相似文献   

19.
《林业资源管理》2017,(Z1):33-40
论述了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的监测方法以及资源类和生态特征类两类评价指标。针对内蒙古自治区的四大山地森林生态系统,以内蒙古自治区第七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结果为基础数据,分别进行面积、蓄积等资源指标评价以及森林覆盖率、土壤因子等生态特征指标评价。结果表明:1)在四大山地森林生态系统中,大兴安岭山地的面积和蓄积量最大,分别占总面积和总蓄积的88.84%和96.94%。2)在生态特征指标评价中,山地森林覆盖率分布不平衡,呈现东高西低的现象,其中,大兴安岭山地的森林覆盖率最高为55.57%;贺兰山山地和大兴安岭山地的森林自然度较好,燕山北部山地的自然度最差;土层厚度整体上较好,以厚度和中等厚度为主;森林郁闭度整体上较高,郁闭度0.6~0.69的森林面积比例较大;大兴安岭山地和贺兰山地主要以复层林层结构为主,阴山山地则以单层为主;在树种结构中,阔叶纯林所占比重最高,为20.33%;受灾情况整体较轻,灾害面积只占山地森林总面积的17.80%;健康度整体较好,达到健康等级的占山地森林总面积的71.70%。  相似文献   

20.
贵州省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与评价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贵州省退耕还林10个生态效益监测网络县设置的100个坡面固定样地,以及5个典型县16个坡面径流场各生态指标2年观测数据的分析,得出退耕还林后监测区各生态指标的改善情况如下:退耕还林后2年内土壤侵蚀模数和流失量减少78%,监测区植被覆盖率由12.4%增加到38.7%,平均综合生态效益指数已由0.18上升到0.5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