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煤矸石山植被恢复技术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煤矸石山作为矿区主要废弃地类型之一,严重破坏了矿区生态环境.目前,对煤矸石山植被恢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矸石山的环境危害、基质改良和植物生长状况的分析等方面,缺乏系统的矸石山植被恢复理论的研究.本文在分析了煤矸石山植被恢复的研究现状和煤矸石山植被恢复存在的困难的基础上,提出了由立地条件分析与评价、矸石山基质改良技术、树种选择和规划、抗旱造林栽植技术、植被抚育管理技术和植被恢复的监测与评价等组成的矸石山的植被恢复“六阶段“技术模式,加深了煤矸石山植被恢复的理论研究,为矸石山的植被恢复提供系统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
在用其他方法效果不佳的情况下,我们采用宫胁造林法进行恢复煤矸石山植被的技术研究,历经十年,森林已经形成。对森林的生长状况、群落特征、土壤养分等的调查、检测结果表明:森林结构合理、生态环境稳定,环境保护功能强,宫胁造林法是植被恢复技术中快速治理煤矸石山的有效方法。宫胁法培育的环保林顶级植物群落,缩短了森林自然演替时间,加快了形成顶级群落进程。  相似文献   

3.
煤矿废弃地植被恢复对土壤质量的影响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汾西集团矿区煤矸石山植被恢复2年的土壤养分进行分析,采用综合评价方法对土壤养分质量进行定量评价。结果显示,植被恢复对煤矸石山土壤速效氮和有机质改良效果较差,对速效磷和速效钾改良效果较好。4种植被模式中,恢复土壤养分综合指数的大小依次为:高羊茅—紫花苜蓿混交模式,紫穗槐纯林,高羊茅—紫花苜蓿—紫穗槐,高羊茅—黑心菊—波斯菊。  相似文献   

4.
煤矸石废弃地生态恢复植物种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煤矸石山12种耐受植物进行成长和生理适应性研究,通过隶属函数对其生长性状和生理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木本植物中胡枝子、臭椿和紫杆柳对煤矸石立地条件的适应性强,可作为先锋物种用于煤矸石山植被恢复。为了增加生态恢复中引入物种的多样性,木本植物火炬树、紫叶小檗、金银花和小叶锦鸡儿也可以在植物修复中应用。  相似文献   

5.
以师法自然的理念为指导,采用现代测试技术,研究了煤矸石山坡体恢复植被的新土体构建技术,为煤矸石山的师法自然生态修复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研究结果表明,新土体构建渣与土的比例为70%~30%。渣大于70%不利用植物生长,渣小于30%,土体不稳定。生产实践中,需根据当地土壤粘性、降雨量、煤矸石风化特性综合评价后决定其适宜比例。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煤矸石山的自然现状,找到治理矸石山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以调查风化土壤、覆被植物和动物这三方面的存在现状、分布规律及相互关系入手,进而揭示矸石山上的环境特征。自然存在的乔木、灌木、蒿草,视为现在的草原植被类型,通过人工干预,使之向相对稳定的森林植被类型演替。从植被覆盖方面,为解决矸石山的环境问题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1997~2002年开展"沙石山植被恢复技术研究"课题,遵循沙石荒漠不毛地植被形成由草本→灌木→乔木的演进规律,以草先行,从筛选适宜沙石山地生长的先锋植物入手,结合必要的工程措施,创造植物生存的基本生存条件,种植兼有草本和灌木特性的中秆型禾草类芦(Neyraudiareynaudiana),很快绿化了沙山,固护了沙坡,改善了沙山环境,改良了沙质,为灌木、乔木生长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8.
2001年10-12月对漾濞县老和尚山的次生元江栲林进行调查,以元江栲为中心设置5个样地,面积为100m^2,分析了次生元江栲林的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次生元江栲林中植物种类为30种,其中乔木9种,灌木11种,草本10种,灌木层的物种多样性最高,表明原生的元江栲林遭到破坏后正处于恢复发展阶段,从而强调了加强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太行山荆条花资源及蜜源林经营研究王凤寅(焦作林科所)刘占朝王团荣(河南省林科所)荆条耐干旱耐瘠薄能力极强,是太行山区的主要灌木,阳坡、阴坡均有,尤其是在其它灌木不适生存和生长的阳坡,荆条可以良好生长,形成郁闭的灌木纯林。太行山现有荆条林45万亩。然而...  相似文献   

10.
杉木林下植被生物量与土壤容重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对福建南平峡阳国有林场 2 9年生的一代杉木人工林林下植被生物量与土壤容重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立地条件愈好 ,林下植被生长愈好 ;较低的林分密度和郁闭度 ,有利于林下植被的发育 ,尤其是有利于灌木种类的生长 ;林下植被具有降低土壤容重的作用 ,其中灌木对降低土壤容重的作用最大  相似文献   

11.
采用群落空间序列推断时间系列的研究方法,对黑龙江省黑河地区重度火干扰后天然次生林结构变化和演替动态规律进行了调查研究。选择该地区广泛分布2个典型森林类型作为研究对象,即林分类型A和林分类型B。林分类型A是以白桦、山杨为优势树种组成的阔叶纯林或阔叶混交林,分布在坡度小于25。的低坡度区域;林分类型B是以蒙古栎、黑桦为优势树种组成的纯林或混交林,分布在坡度大于25。的高坡度区域。对火烧后这2种林分类型不同植被层(草本、灌木、幼树和乔木层)的物种丰富度、植被盖度、重要值和群落相似度进行了调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火干扰后林分类型A各层物种丰富度、盖度大于相应年度林分类型B;这2种林分类型的草本层和灌木层的物种丰富度和盖度都随火后年度的推移呈下降趋势,而乔木层呈上升趋势。通过对各层物种丰富度重要值的比较和群落结构变化分析,确定了林分类型A和林分类型B火烧后植被的演替动态过程。重度火干扰后80年,林分类型A演替趋势为白桦、落叶松混交林,灌木层以平榛、笃斯越桔为主,草本层以苔草、猴腿蹄盖蕨、红花鹿蹄草为主:林分类型B演替趋势为蒙古栎、黑桦混交林,灌木层以胡枝子、平榛为主,草本层以苔草、天门冬、小花萱草为主。图4表3参33。  相似文献   

12.
煤矸石山水土流失是矿区治理的一大难题。分析了煤矸石山水土流失的原因,介绍了河东煤从降水、煤矸石山坡度、坡长、表面植被覆盖等方面治理煤矸石山的经验,并提出了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燕山北部山地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植被物种多样性维持功能的高低,选取13a和30a生人工落叶松林,以13a和28a生天然次生杨桦林作为对照,对两种林分的植被多样性进行调查和分析,并研究了间伐对人工落叶松林植被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林龄相同或相近的两种林分类型相比,无论是乔木层、灌木层或是草本层,人工落叶松林丰富度、Simpson指数、Shannon—Weiner指数均表现出相当或略高于天然次生杨桦林(30a生人工落叶松林乔木层多样性指数除外);间伐对人工落叶松林植被物种多样性的短期影响主要体现在乔木层,对林下灌木层和草本层无明显影响。燕山北部山地人工落叶松林具有较高的植物多样性维持功能,没有导致物种多样性的降低。  相似文献   

14.
1985~1987年,在广西龙桥林区,对杉木、马尾松人工纯林和柠檬桉与马尾松人工混交林,以及天然灌木草本群落4种不同植被类型对降水的截留、地表径流及调蓄功能等水文效益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对降水的截留效果以马尾松林为最好,混交林次之,杉木林较差,在同一植被类型的不同层次,以乔木层的截留量占绝对优势;对减少地表径流和延缓洪峰的效果,以层次结构较为复杂的混交林最佳。在同一植被类型内部结构特征的诸因子中,活地被物层的总盖度和草本层的生物量,是影响地表径流的主导因子:植被土壤对降水的调蓄功能,以混交林为最好。其他3种植被类型差异不大。说明在山地防护林建设中,营造针阔叶混交林,使其形成复层林,并保护好灌木草本层和死地被物层,对增强森林的调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分析我国热带北缘地区炼山营造的桉树(Eucalyptus)人工林前后林下植被物种组成与生长的差异,初步探讨桉树与林下植被的关系,为我国热带地区的桉树种植提供参考。造林前的植被包括3个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和1个果树林,炼山后全部种植桉树。结果表明:炼山造林2 a后,林下植被得到恢复,其种类组成没有发生改变,而频度的变化则与植物类型有关,频度减小的以灌木为主,频度增大的以草本为主。果树林改造为桉树林后,林下植被出现了一些新的物种,且物种平均高度大幅增加;马尾松林改造为桉树林后,多数物种的平均高度和盖度接近原有群落的水平,而芒萁(Dicranopteris dichotoma)从林下植被层消失,割鸡芒(Hypolytrum latifolium)盖度大幅提高,表明种植桉树对林下植被的影响因物种而异。经过炼山造林,在广东省茂名地区种植桉树对少数物种影响较大,短期内没有降低林下植被的多样性,长期是否存在影响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6.
大兴安岭东部林区植被蓄水潜力与价值的评估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中国植被1:100万植被图为基础,收集了各种植被类型冠层降水截留量、枯落物现存量和土壤非毛管孔隙度的数据和资料,将大兴安岭东部林区主要植被类型归并为9类,对这些主要植被类型对降水的分配和贮存进行了综合评价,并研究了大兴安岭地区植被蓄水潜力及其价值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大兴安岭原生植被中,以蒙古栎为优势种的落叶阔叶林、云冷杉林和兴安落叶松林具有较强的持水能力.兴安落叶松林分布面积广,蓄水潜力占全区水源涵养价值的58.4%.从区域分布来看,水源涵养能力强的植被主要分布在该区的东南部.为了防止本区植被水源涵养能力的衰退,需要控制采伐,加强天然林保护,同时要加强护林防火工作,防止森林向山地杨桦林、疏林和低效林退化.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四川盆地浅丘区农林复合系统模式区植被的调查研究及主要植被类型生物量的测定,建立了估测墨西哥柏、柏木和栓皮栎等乔木树种单株各器官生物量的回归模型,对不同植被类型总生物量大小排序结果为:灌木—柏木、栓皮栎林>灌木—草类—桤木、柏木林>草类—柏木林>灌木—草类—墨西哥柏林>草类—墨西哥柏林>草类—灌丛林>荒草地,最大为78.554t/ha,最小为4.009t/ha。同时,对比分析和评价了该区主要植被类型生物量分配及垂直结构,生产潜力和防护效能,为优化系统的建立和调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油松林地、灌木林地、农地、草地等标准地调查和人工降雨实验,对几种不同立地植被类型水土保持效益的研究,查明太行山石灰岩中山区油松林地,灌木林地、草地有一定改良土壤,增加入渗的作用,对控制水出流失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9.
河西走廊干旱荒漠区风能资源丰富,发展风电产业得天独厚。为探究风电场对荒漠植被的影响,本文以民勤风电场为对象,通过野外植被调查和自动气象站开展研究。结果表明,供试风电场对植被覆盖状况、物种成分、物种结构无影响;对植被建群种合头草株冠生长、泡泡刺高生长具有促进效应,对红砂、绵刺、珍珠猪毛菜3个建群种的生长无影响或影响轻微;对灌木生物量积累具有局域性促进效应;03:00—06:00晨前时段对近地表空气具有增温效应。总之,干旱荒漠区风电场不影响植被覆盖状况、物种成分、物种结构,对植被建群种生长影响总体不大,可局域性促进灌木生物量积累。  相似文献   

20.
森林植被具有保持水土,调节河川径流、局部小气候的作用,恢复植被是流域治理的主要措施。研究板桥河小流域主要植被类型生物量、生长规律,对于掌握小流域的植被现状、物质积累(生产)、经营管理、评价森林植被的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需要,对森林植被的利用日益扩大,已经进入了全株利用或全林利用,因此研究森林中包括干、枝、叶、根以及灌木和草本地被物生物量,不仅是定量地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与能量交流的基础,而且是为了最经济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满足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要。板桥河小流域的主要森林植被类型几乎为次生天然林,主要有马尾松林、阔叶林(以栎类为主)、柏木林、杉木林、以及灌木林等,研究这些类型的生长规律,评价适生情况,对经营管理是极为重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