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筛选防治桃褐腐病的药剂,进行吡唑醚菌酯、苯醚甲环唑、甲基硫菌灵、腈菌唑不同浓度对对桃褐腐病的田间防效试验。结果表明,连续用药2次后,药后7、14、21d50%吡唑醚菌酯水分散粒剂1 500倍液的防效分别为75.80%、79.25%、78.66%;50%吡唑醚菌酯水分散粒剂2 500倍液分别为70.96%、73.43%、68.88%;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 500倍液的防效分别为76.85%、71.33%、69.63%。均高于其它处理对桃褐腐病的防效,能较好地控制桃褐腐病的为害。  相似文献   

2.
 此病分布于河北省24个县、市,山东、四川、江苏亦有发生。病原鉴定为发光假密环菌[Armillariella tabescens(Scop.ex Fr.) Singer],并非Armillariella mellea菌所致。
在土壤及朽根上均未发现菌索,在人工培养基上,菌索生长茂盛。用子实体、病土及已无菌丝膜腐朽病根接种不能传病,病根紧接健根全能发病,否则不能发病。病、健根接触是病害传播的主要方式。
据田间调查,土湿即使很高(20%),但地温较低(10℃),病菌不能活动;若土温在15℃左右,土湿在12%以上,病菌开始活动;当土温在25°~30℃,土湿愈大病菌发展愈速;如土湿长期在5%以下,菌即死亡。
病区开沟封锁,能防止病害扩散蔓延。  相似文献   

3.
 山桂花腐病菌为害叶片、新梢和幼果。叶片上,展叶后4~5天即可出现褐色小班,经6~7天后病斑可扩展到病叶的1/2~2/3。天气潮湿时,在病斑上生出灰白色霉层,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在新梢上,初生褐色至红褐色病斑,当病斑环绕新梢一周时,新梢上部萎蔫枯死。在幼果上,落花后10天左右幼果果面出现褐色病斑,逐渐扩大,直至整个果实变成暗褐色脱落。  相似文献   

4.
香蕉镰刀菌冠腐病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香蕉镰刀菌冠腐病由半裸镰孢(Fusarium semitectum)、串珠镰孢(F.moniliforme)、亚粘团串珠镰孢(F.moniliforme var.subglutinans)及双胞镰孢(F.dimerum)引起,其中半裸镰孢致病力最强。4种镰刀菌均由伤口侵染,香蕉在采收、包装、运输过程中产生的机械伤是本病发生的主要诱因。香蕉冠腐病原镰刀菌不存在潜伏侵染。目前利用聚乙烯袋进行香蕉常温防腐保鲜,冠腐病严重发生不仅和机械伤、温度有关,而且与袋内湿度、CO_2浓度高低也有密切的关系。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或多脂介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高脂膜水乳剂:水为1:5:1000)浸蕉梳1分钟,防效高达90—100%。  相似文献   

5.
 山楂花腐病是我国山楂生产上的一种新病害。病原菌在病僵果内越冬,翌年春季从地表潮湿处的病僵果上产生子囊盘。子囊盘肉质,灰褐色,盘径3~12毫米,盘柄长1~18毫米。子囊棍棒形,无色,子囊间有侧丝。子囊孢子椭园形或卵园形,单胞,无色,子囊孢子大小为7.4~16.1×4.9~7.4微米。分生孢子单胞,柠檬形,串生,孢子串可分枝,分生孢子大小为12.4~21.7×12.4~17.3微米。经观察及接种试验表明,除山楂外,接种的其他树种均不发病。根据形态特征及致病性山楂花腐病菌鉴定为Monilinia johnsonii(Ell.etEv.) Honey,在我国尚属首次发现。  相似文献   

6.
玉米镰刀菌秆腐病是世界性大病害,在各主要玉米产区均有发生。七十年代以来,该病在陕西夏玉米地区渐趋严重,已成为争取夏玉米稳产、高产的重要限制因子,应予以高度重视。 症状和病原菌:病株通常在果穗抽丝后逐渐出现明显症状,病秆基部节间表面有褐色病斑,纵向扩展,形状不规则,用手指挤  相似文献   

7.
果树根颈腐烂病的发生与防治苏玉芹(辽宁省鞍山市林科所114041)所谓根颈,是指树体根与茎的交界处,果树根颈多位于砧穗接合部。果树在嫁接时若未能形成良好的愈伤组织,即为树体设置了潜在的浸染点。腐烂病又属弱寄生菌,仅从树体伤口处侵入。病菌侵入树体后常不...  相似文献   

8.
 山楂花腐病的流行与降雨关系最大,春季多雨年份发病重,干旱年份发病轻。山楂展叶期降雨,叶腐即可发生,雨量大,降雨次数多,发病严重。山楂开花期降雨,果腐即可发生,雨量大,降雨次数多,发病亦重。山楂花腐病的流行与温度关系较小。但温度可影响山楂物候期的早与晚。当年春季气温高,叶腐与果腐发生也早;气温低,叶腐与果腐发生也晚。  相似文献   

9.
不同药剂对水稻细菌性基腐病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田间试验评价了10种药剂对水稻分蘖期和孕穗期细菌性基腐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供试药剂对水稻细菌性基犄病均有一定的防效。分蘖期施药处理中,3%噻霉酮可湿性粉剂和40%春雷·噻唑锌悬浮剂的防效分别为83.22%和65.74%,显著高于72%硫酸链霉素可湿性粉剂(37.92%),其他药剂与72%硫酸链霉素可湿性粉剂均无显著差异。孕穗期施药处理中,9种药剂防效均显著高于72%硫酸链霉素可湿性粉刺(37.58%)。其中,3%噻霉酮可湿性粉剂最高,为73.71%:40%春雷·噻唑锌悬浮剂、25%络氧铜水剂、20%噻唑锌悬浮剂和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的株防效均高于60%。建议水稻生产中防治细菌性基腐病可选用3%噻霉酮可湿性粉剂和40%春雷·噻唑锌悬浮剂。  相似文献   

10.
为了提高桃子产量,改善品质,降低桃树抗药性,采用试验对比法,用苯甲嘧菌酯、稀唑醇、甲基硫菌灵和代森锰锌对桃树褐腐病进行喷药防治,在相同的条件下,记录分析病果率及防治效果。结果表明,32.5%苯甲嘧菌酯2 500倍液、12.5%稀唑醇2 0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1 000倍和80%代森锰锌800倍液对桃树褐腐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8.6%、78.3%、69.2%和61.3%。  相似文献   

11.
银杏茎腐病的防治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言炭腐病菌[Macrophomina phaszoli(Maubl.) Ashby]在江苏、浙江、安徽、山东、福建,江西等地發现。受害植物有黄麻、芝麻、豇豆、花生、向日葵、大麻、番藷、烟草、棉花等作物及松、柏、麻櫟、板栗、洋槐、杜仲及銀杏等的苗木。銀杏受害很重,在南京是育苗的障碍。  相似文献   

12.
甘薯根腐病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甘薯根腐病是我国新发生的一种病害。近年,在甘薯主要产区蔓延迅速,致使产量遭受严重损失。  相似文献   

13.
 本病初出现于浙江省的年份已无从查考。在1952年开始发现于肖山,至1953年秋收时始引起重视而进行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1987年秋季泰安市郊区的一个梨园,暴发了一种前所未见的梨果实病害。8月下旬始见少数梨果罹病,9月上旬黄梨品种的病果率达到20%以上。  相似文献   

15.
 棉花黑根腐病[Thilaviopsis basicola (Berk&Br·) Ferravis]也称褐根病或黑色烂根,近年来,在新疆的阿克苏、库尔勒、喀什和石河子等地均有发生,以海岛棉受害最重,威胁棉花生产。为此,我们对该病进行了有关病原菌生长特性、品种抗性鉴定及药剂防治等的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17.
三七根腐病病原及复合侵染的研究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从三七根腐病不同发病期根部分离到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 sp.、腐皮镰孢Fusarium solani、细链格孢Alternaria tenuis和小杆线虫Rhabditis elegans。活体接种假单胞杆菌的致病性最强,腐皮镰孢和细链格孢的致病性弱,小杆线虫无致病性。假单胞杆菌、腐皮镰孢和细链格孢混合接种的发病率都高于单独接种的发病率,尤以3种菌混合接种的发病率最高,含细菌的组合发病率高于不含细菌的发病率,说明细菌在侵染中起了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植物根腐线虫病的研究——Ⅲ.麻根腐线虫病病原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6以来,先后调查了湖南沅江、江西宜春、九江、永丰及奉新、安徽芜湖及萱城、浙江临海和广西桂林等市(县)的苎麻根腐线虫病,鉴定了苎麻根样32份及其土样32份。除江西奉新县外,在其它各市(县)都查到同一短体线虫,带虫根样和土样分别占供检根样和土样的63%和66%。根据这种线虫的测量值和其雌虫唇环2个、后阴子宫囊较长(22-52μm)并可分化以及雌虫尾端常平(斜)截或有时出现一凹痕等形态特征,鉴定为咖啡短体线虫Pratylenchus coffeae (Zimmermann,1898)&Filipjev Sc-huurmans Stekhoven,1941。它与过去国内报道该病的优势病原即穿割短体线虫Pratylencbus pene-trans (Cobb,1917) Filipjev&Schuurmans Stekhoven,1941不同。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