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史生南 《茶业通报》1994,16(2):45-46
机采茶园的技术与效益研究分析史生南(安徽省农垦总公司)茶叶采摘是一项耗工多、季节性强的茶园作业,采茶用工占整个茶叶生产用工量的50%左右,采茶工资一般占鲜叶价格的35%,抓住采茶机械化这个"龙头",将会帮助生产全程机械化;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  相似文献   

2.
上世纪90年代以来,茶园逐步推行了机械化采茶,茶区日益突出的采工紧张、采资较高矛盾得到了根本缓解,然而连年机采导致茶树衰老加快,经济周期缩短,且采摘的鲜叶老梗老叶较多,质量普遍较差等问题又给茶叶生产带来了新的课题。敬亭山茶场经过十余年的实践探索和潜心研究,终于摸索出一套适合机采的大面积丰产综合配套技术措施,茶叶生产综合效益得到了根本提升。  相似文献   

3.
徐卫兵 《茶业通报》2019,41(1):9-11
茶业是岳西县农业支柱产业,是岳西脱贫攻坚第一产业。2015年岳西县开始组建茶叶专业服务队,为茶农提供茶园耕作、茶树修剪、鲜叶采摘、收购、病虫害统防统治等服务,有效缓解了劳动力不足,确保茶叶质量安全,增加了茶叶生产效益。但仍面临茶园建设有缺陷,机械化水平不够的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茶业通报》1990,12(3):16-22,13
我场现有茶园面积10053亩,年产茶叶1050吨,茶园面积大,茶叶采摘用工量大,常年采茶费用占鲜叶收入的30%左右,每年需支付外采工资90—100万元。近年来,随着农村乡镇企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采茶劳力越来越紧张,导致采摘工资成倍增长,采摘质量下降。一些茶园由于茶叶不能及时采下,而减产减收。为了提高采茶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加职工收入,提高茶叶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我们于1988年从日本进口两台V_8-NewZ_2型双人抬弧形采茶机,进行机采技术的试验研究。并于1989年5月列入蒲圻市科委科技攻关项目。经过一年的努力,已取得了比较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5.
试验设计单机采(单人采茶机采摘)、双机采(双人采茶机采摘)、手采三种采摘处理,进行两次重复,并于2010年5月7日、6月9日、6月25日、7月13日进行四次试验。试验结果分析表明:夏秋季优质茶青采摘效率双机采单机采手采;春季采摘效益手采双机采单机采。试验针对春季茶青采摘效率与效益不成正比的现象进行三种采摘方式的配套使用研究,以提高茶园效益、指导茶叶采摘。  相似文献   

6.
谭广潮 《茶业通报》1990,12(1):28-28
传统的手工采茶方式沿袭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国外已开始使用机械化程度较高的采茶机,而在我国,由于茶园基础差,茶树群体种面积广、芽叶性状混杂,差异较大,加之采茶机械价格昂贵,除了几家大型的国营茶场使用采茶机械外,绝大部分茶区都依靠手工采茶。为了改进传统的采茶手段,浙江省农业厅高级农艺师王家斌同志,在参照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结合我国国情,研制成功了一种新型简易采茶工具——4ZCT—A型采茶铗。是由修剪刀、推叶板、支架、茶叶袋四大部分组成。工作时靠修剪刀剪取茶树上的嫩芽,由推叶板将剪取的芽叶推进固定在支架上的茶叶袋中,即完成一次采茶,重复工作达到连续采茶之目的。1988年我县引进该铗200把,进行了应用试验,结果效益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石台县地处皖南山区,全县国土面积1413km^2,辖8个乡镇、79个行政村,人口11.0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9.1万人,农业人口中涉茶人口7.63万人,全县2011年茶园面积4773.3hm^2(其中无性系良种茶园1400hm^2),茶叶总产3250t,其中夏秋茶产量2400t。全县春茶以名优茶为主,人工手采能够确保名优茶质量要求,春茶后期和夏秋茶以生产大宗红、绿茶为主,产量占全年总产量的60%以上,由于劳动力的缺乏和手工采摘的成本提升,影响茶叶及时采摘和品质提高,生产效益比较低,研究示范山区茶叶机械化采摘技术,是提高采摘工效,降低劳动强度和生产成本,实现茶业增效、茶农增收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8.
回顾即将过去的20世纪,我国茶业经历了由建国前严重衰落到现代全面振兴的历史性转变:在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茶园面积与茶叶产量高速增长的基础上,八十年代以来蓬勃兴起的名优茶开发生产,不仅促进了茶类结构的调整与茶叶品质的提高,而且带动了茶树良种的推广和栽培模式的优化。然而,由于体制多变、市场波动和科技、资金投人不足等因素制约,一些问题诸如良种茶园比例与单产水平不高,名优茶与新产品开发力度不大,茶叶生产的规模效益与比较效益低等,导致近年茶业经济呈现滑坡的趋势。为使我国茶业保持健康稳定地发展,其根本出路在于深…  相似文献   

9.
提高采茶工效和采摘技术,在茶叶的叶质最优良的时候,及时地采收下来,保证制茶中有良好的原料,是1959年茶叶高产优质的重要经验。杭州市郊西湖公社十月生产队社员们创造的双手快速采茶法,是目前提高采茶工效最好办法。1959年全市开展了一个学习双手采茶能手沈顺照的运动,有4585个青壮年妇女学会了双手采茶,采茶工效在1958年的基础上普遍地提高了  相似文献   

10.
浅论机械化采茶王华宗,姚大玉,刘金根(安徽东至茶树良种繁殖示范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大量劳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给茶叶生产带来了一些问题,最突出的是采茶劳力不足,采茶成本不断增加,从而制约了茶叶的产量增加、质量...  相似文献   

11.
陶德臣 《茶业通报》2011,(4):186-189
宋元茶业技术在唐五代茶业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又有新的进步。具体表现在茶树栽培和管理、茶叶采摘和制造、茶叶贮藏三大方面。  相似文献   

12.
以良种为突破口推进茶业产业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是茶叶生产与出口大国,为迎接世纪之交茶业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促进茶业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必须进一步明确"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优化结构,主攻单产,提高质量,增加效益"的指导思想,坚持以良种为突破口,加快无性系良种的选繁与推广应用,扩大良种名茶与名牌产品的产销,促进茶叶总体质量水平与综合效益的提高,实现茶业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变,推进茶业产业化进程,本文试就良种在茶叶生产中的重要作用,九五我省茶树良种选育的重点及加快良种推广应用的关键措施作一简述。1良种是建设一优两高茶业推进茶业产业化…  相似文献   

13.
正茶叶企业是推进茶叶产业化经营、建设现代茶业的主力军,也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效益农业,提高茶业竞争力的重要力量。近年来,随着县政府对茶叶基地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茶园面积、产量逐年攀升,极大地促进了全县茶叶加工业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茶叶企业队伍的成长,企业实力不断增强,企业综合实力和知名度在全市乃至全省同行业中名列前茅,总体发展势头良好。茶叶企业的规模普遍都不大,属小、微企业,这类企业长期存在投入不够、管理水平低下、产  相似文献   

14.
顾家雯 《茶业通报》2001,23(3):12-13
黄山茶业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 ,通过茶区广大干群共同努力 ,茶叶经济得到较快的发展。屯绿、祁红 ,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等一批茶叶精品享誉国内外市场。但是茶叶作为我市农业的主导产业 ,其发展步子不快 ,后劲不足 ,效益不高 ,市场滞后 ,茶农增收缓慢等问题 ,一直困扰着我市茶叶经济的发展。黄山茶业如何开拓创新 ,黄山茶人正面临着新的挑战。怎样实现新世纪黄山茶业可持续发展 ,应着力抓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1 提高茶叶产品质量 ,实施品牌战略目前 ,我市名优茶生产数量已具有一定规模 ,但从整体看 ,质量水平不高 ,制作比较粗放 ,…  相似文献   

15.
贵州名优茶品质特征及加工机械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贵州茶叶生长环境以及形成的茶叶品质特征分析,提出提高贵州茶叶品质须从采摘、加工上下功夫,加工机械化。  相似文献   

16.
方守家 《茶业通报》2007,29(4):189-190
近几年来,随着茶叶产业外部消费群体对茶叶品质要求的逐步提高,以及广大茶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对茶业发展的客观需要,围绕着茶业增效、茶农增收这一主题,茶叶产业发展面临新情况。宁国市依托良好的茶叶生态资源条件,根据茶叶市场需求,在推进茶叶品牌、市场和产业化三项工程建设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解决好了这些问题,将会推动全市茶叶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  相似文献   

17.
正7月24日,纳雍县山外山有机茶业有限公司在姑开乡召开首届彝岭苗山采茶节。毕节市农委党组书记阮仕君、市茶叶协会常务副会长杨云芬、市茶办主任聂宗顺、县直相关单位及县内茶叶企业及群众6000余人参加。纳雍县山外山有机茶业有限公司位于中国高山生态有机茶之乡——纳雍县姑开乡,茶叶面积3200亩,注册的"彝岭苗山"绿茶2013年获贵州省首届"黔茶杯"特等奖,为了大力宣传"喝彝岭苗山茶——迈向健康步伐",该公司经过精心筹备于2014年7月24日在姑开乡举办彝岭苗山采茶节。会上公司根据平时采茶的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茶业技术形成时期的唐五代茶业技术是中国古代茶产业尤其是唐五代茶产业发展的结晶。从唐五代对茶树生物学特性的认识、茶树栽培和茶园管理技术、茶叶采摘和制造技术、茶叶贮藏和饮用技术诸方面看,这一时期的茶业技术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茶业技术体系。这些技术主要体现并保存在《茶经》、《四时纂要》等有关茶业著作中,对后世产生过深远影响,值得好好挖掘和继承。  相似文献   

19.
唐五代茶业技术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德臣 《茶业通报》2010,(4):182-186
中国古代茶业技术形成时期的唐五代茶业技术是中国古代茶产业尤其是唐五代茶产业发展的结晶。从唐五代对茶树生物学特性的认识、茶树栽培和茶园管理技术、茶叶采摘和制造技术、茶叶贮藏和饮用技术诸方面看,这一时期的茶业技术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茶业技术体系。这些技术主要体现并保存在《茶经》、《四时纂要》等有关茶业著作中,对后世产生过深远影响,值得好好挖掘和继承。  相似文献   

20.
西乡县茶产业自"十二五"以来取得了基地规模稳步扩张,茶业经济效益增长显著,茶叶产销体系建设完善等成绩。但仍存在茶园管理粗放,产业效益不高;企业规模小,带动辐射力不强;组织化程度不高,经济效益低等问题。因此建议以后在加强茶园管护,提高综合效益;实施科技创新,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强化营销策略,全力拓展市场等方面着力提升西乡茶产业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