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为了对荔枝果皮中克隆的APX基因进行cDNA序列分析。[方法]采用RT-PCR和RACE技术从荔枝果皮中扩增克隆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基因,利用NCBI的ORFFinder程序分析克隆基因的序列,然后将ORF转换成氨基酸序列,进行BLASTX和BLASTN分析,最后用dnasismax2.6pro软件将荔枝与胡瓜、加杨等8种植物进行APX氨基酸序列配比和进化树分析。[结果]该基因cDNA全长1118bp,含有645bp的ORF,编码214个氨基酸。它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胡瓜、加杨、龙眼、落花生、豌豆、芸苔、帕拉港橡胶树和紫花苜蓿编码的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83%、89%、97%、78%、84%、75%、79%和85%。推测该蛋白的分子式为C1946H3249N645O827S142,相对分子质量为53466.5,等电点为5.16,理论推导半衰期大于10h。[结论]该基因的克隆与cDNA序列分析为采后荔枝果皮中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的基因工程操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以采后荔枝果实为试材,研究了天然抗褐变剂半胱氨酸和异抗坏血酸处理对果皮褐变、活性氧和抗氧化酶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0.1%半胱氨酸(AC)和1%异抗坏血酸(IAA)的处理明显抑制了贮藏期间荔枝果皮褐变、病菌感染和果皮组织膜透性增加,降低了H2O2含量和超氧阴离子(O2-)产生速率,表现出较低的膜脂过氧化水平;该处理还诱导了SOD、APX和CAT活性升高,有利于清除果皮中的H2O2和O2-,减缓膜脂过氧化。该结果说明0.1%AC+1%IAA处理诱导荔枝果皮抗氧化酶活性增高,减轻了膜脂过氧化和保持了细胞膜的完整性,从而延缓了荔枝果实在常温贮藏期间果皮的褐变。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荔枝贮藏过程中果皮的电导率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变化的研究,得出果皮细胞渗透率的变化是荔枝采后果皮褐变的一个重要指标,而多酚氧化酶的活性高低并不是荔枝果皮颜色变化的决定因素.不同采后保鲜处理的荔枝,当果皮细胞渗透率大于30%时,荔枝果皮就发生大面积褐变.  相似文献   

4.
荔枝保鲜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荔枝存在收获时间短、采后果皮褐变严重、耐贮运性差等特点,对荔枝的生产与销售极为不利。因此,掌握荔枝采后的生理变化规律,探索荔枝的贮藏保鲜技术成为当前研究的重点。文章主要从荔枝的结构、采后生理特性、果皮褐变等方面综述荔枝保鲜机理的研究进展,分析目前比较常用的荔枝贮藏保鲜技术,总结荔枝保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荔枝保鲜研究的方向及对策。  相似文献   

5.
荔枝果皮褐变过程中花色素苷含量的变化及测定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对荔枝果皮花色素苷含量与果皮褐变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详细比较了荔枝上两种花色素苷的测定方法,结果表明:随着采后荔枝果皮褐变指数的升高,果皮花色素苷含量显著下降,两者呈现很好的负相关。盐酸甲醇法测定褐变荔枝果皮的花色素苷含量时存在较大的干扰,主要原因是盐酸甲醇将不溶于水的褐色物质也提取了出来,褐色物质的盐酸甲醇溶液在530nm处有较强烈的光吸收,干扰了花色素苷的测定结果。  相似文献   

6.
荔枝采收后在28℃下贮藏,炭疽病、霜疫病和酸腐病的发病率分别为95.3%、6.5%和8.2%。炭疽病在采后3-4天开始表现症状,7天后发病率为60.8%~100%,9天后发病率为83.1%~100%,该病害是引起荔枝采后腐烂的主要病害,其病原菌主要来自采前潜伏侵染。从幼果果皮上可分离出潜伏侵染的炭疽病菌,随着果实的生长,果皮上的潜伏侵染率不断上升,到采收时炭疽病菌潜伏侵染率达到90%左右。炭疽病菌潜伏侵染率较高的荔枝果实。其采后呼吸速率、乙烯释放量、果皮丙二醛含量均显著升高,褐变腐烂较快,贮藏效果较差,即使在采后用杀菌剂处理,防治效果也不明显。采收时荔枝果皮上炭疽病菌潜伏侵染率越低,贮藏效果越好。在荔枝果实生长期间喷雾2-3次杀菌剂可显著地降低炭疽病菌潜伏侵染率,减轻荔枝采收后炭疽病的发生严重程度,提高荔枝贮藏效果。  相似文献   

7.
荔枝采后生物学研究及其在广西的发展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综述了国内外荔枝采后生理及贮藏保鲜机理研究进展,指出失水和果皮褐变是荔枝贮藏保鲜研究的重点和难点。结合广西荔枝生产和采后生物学研究现状,提出借鉴国内外荔枝采后生物学研究经验,结合广西特色荔枝资源及品种特性,进一步加强地方特色品种采后生物学研究,系统掌握品种成熟和衰老生理、低温伤害生理及气调生理等新理论,研发适合广西农业生产需要的实用型贮藏保鲜技术等建议,以促进广西荔枝采后保鲜向特色化和多样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8.
荔枝采后果皮花色素苷的降解与花色素苷酶活性变化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荔枝果实外观颜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果皮花色素苷含量及其存在的状态 ,果皮褐变与花色素苷含量呈显著的负相关。荔枝果皮存在高活性的花色素苷酶 ,而同样富含花色素苷的水果如苹果、葡萄、草莓和杨梅等则不含花色素苷酶活性。容易褐变的糯米糍荔枝含有较高的花色素苷酶和PPO活性 ;不容易褐变的桂味、兰竹则含有较低量的花色素苷酶和PPO活性。在荔枝采后褐变过程中 ,花色素苷酶活性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并呈逐渐上升的趋势 ,PPO活性随褐变加重而下降 ,POD活性则逐渐升高。因此推测 ,荔枝果皮花色素苷的降解及果皮褐变除了与PPO和POD有关之外 ,还可能与花色素苷酶有关。  相似文献   

9.
不同抑菌剂对荔枝采后生理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评估了几种抑菌剂在低温条件下对荔枝果实的保鲜效果和采后生理进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种抑菌剂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荔枝采后病害的发生,并延缓荔枝采后的生理衰老进程。咪鲜胺微乳剂表现出较强的优势,其次是万利得,特克多和扑海因控制荔枝采后病害的效果较差。施保克乳油虽然较好地控制了病害的发生,但由于其对荔枝果皮有一定的伤害作用,因此总体保鲜效果不理想。  相似文献   

10.
荔枝是我国南方特色水果,有很高的食用价值和经济价值。但荔枝采后极不耐贮运,易出现果皮褐变、果实腐烂和风味劣变等现象,导致采后严重的损耗,也影响其贮藏与销售。通过文献和生产实际总结出荔枝果实出现损耗的表现,并分析了荔枝损耗发生的途径和原因,以期为荔枝采后研究及控制损耗技术的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白沙枇杷采后果皮与果肉活性氧代谢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枇杷是我国重要的南方水果,采后易腐导致其鲜食期很短,限制了其商业价值。为了阐明白沙枇杷果皮与果肉活性氧(ROS)代谢的差别以探究枇杷采后衰老的生理学机制,以白沙枇杷"白玉"为材料,在20℃条件下储存,并测定果皮和果肉中ROS代谢相关指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采后衰老的进行,前6 d果皮和果肉氧自由基产生速率相对稳定,然后持续升高,且果皮的产生速率高于果肉。伴随氧自由基的积累,SOD活性亦表现基本一致的规律;POD、CAT活性则表现为果肉高于果皮。果皮POD活性上升迟缓以及CAT活性更早下降说明果皮ROS清除能力低于果肉。储存过程中,果皮和果肉的MDA含量均持续增加,但果皮MDA含量增加更快,说明枇杷果皮膜脂过氧化程度超过果肉,果皮更容易发生结构化损伤。分析认为,采后枇杷ROS代谢失衡削弱了果皮的保护能力,导致果实内外环境的恶化,与枇杷采后衰老变质有关。  相似文献   

12.
荔枝、龙眼采后果皮极易褐变,主要是果皮细胞中多酚氧化酶(PPO)与酚类底物的酶促反应所致。文章系统综述了荔枝与龙眼果实采后PPO酶促褐变机理、褐变底物种类确定与化学结构鉴定、外界条件对酚类底物性质的影响及贮藏期间底物含量变化规律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发现除花色素苷类物质外,有关荔枝、龙眼果皮中其他酚类褐变底物理化性质的研究鲜见报道。今后需进一步研究探讨有关酶促褐变底物种类及其化学结构鉴定、外界环境因素如何影响PPO底物性质和酶活性变化、外界环境因素与不同品种褐变过程差异的关系、贮运期间PPO底物含量的变化规律等,为控制荔枝、龙眼果实采后贮运过程中果皮酶促褐变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三月红和白糖罂荔枝果皮着色动态差异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三月红荔枝果皮着色与果肉变甜不同步的原因,以三月红和白糖罂荔枝果实为试材进行果皮着色动态差异的比较研究。果皮a值观测结果表明三月红荔枝果皮迅速转红主要发生在果皮全红前13d内,而白糖罂荔枝果皮迅速转红发生在果皮全红前7d内;果皮h值观测结果表明三月红荔枝果皮着色主要发生在果皮全红前10d内,而白糖罂荔枝果皮迅速转红主要发生在果皮全红前11d内;三月红荔枝果肉的糖酸比在4月22日达到最大值;白糖罂荔枝果肉的糖酸比在5月16日达到并此后维持最大值;可见,三月红荔枝果皮着色与果肉变甜发育是不同步的,前者晚约6d,主要原因是三月红荔枝果肉糖酸比最高时的果皮花色素苷含量较低;而白糖罂荔枝果皮着色与果肉变甜发育是同步的。2个荔枝品种果皮在着色过程中果皮花色素苷含量总体上呈上升趋势,果皮叶绿素含量总体上呈下降趋势;2品种果皮a和h值分别与果皮花色苷含量呈显著的线性正和负相关关系;三月红荔枝果皮全红时的果肉可滴定酸含量升高导致果肉风味变酸。  相似文献   

14.
套袋对荔枝果皮中的色素、酚类物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抑制酚类物质合成的牛皮纸袋处理去袋后,导致了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果皮ABA含量明显升高,相伴随的是果皮酚类物质合成加速,果实迅速上色,IAA、iPAs含量也上升,且超过对照果,而GA1/3含量相对较低,促进着色的无纺布袋去袋后,激素变化与牛皮纸袋去袋后呈现相反的变化规律,与2种类型的套袋处理去袋后酚类物质代谢呈相反的变化规律相一致,ABA是调节荔枝果皮青苷合成的关键因素,iPAs和GA1/3都参与荔枝果皮花青苷的合成,调节荔枝果皮色素的形成是多种激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拟茎点霉侵染对龙眼果实采后果皮褐变和活性氧代谢的影响。【方法】采后龙眼果实用拟茎点霉孢子悬浮液(浓度为104个孢子/mL)浸泡接种5 min,以无菌水处理的龙眼果实为对照。经过处理的果实在(28?1)℃、相对湿度90%下贮藏,贮藏期间定期测定果实病害指数、果皮褐变指数、MDA含量、 产生速率、活性氧清除酶(SOD、CAT、APX)活性和内源抗氧化物质(AsA、GSH)含量的变化。【结果】与对照果实相比,拟茎点霉侵染提高了龙眼果实病害指数和果皮褐变指数。同时,拟茎点霉侵染促进龙眼果皮 产生速率增加,且在整个侵染过程维持较高水平;拟茎点霉侵染0—2 d内的果皮GSH含量和APX活性明显下降而SOD和CAT活性快速上升,侵染2—5 d内的果皮APX活性快速上升而SOD和CAT活性快速下降,侵染5 d后的果皮SOD和APX活性快速下降;在整个侵染过程的果皮AsA含量快速下降,而MDA含量增加。【结论】拟茎点霉侵染导致龙眼果皮活性氧清除能力下降而积累大量活性氧,大量的活性氧对细胞膜结构的破坏会引起细胞区室化功能的丧失,使多酚氧化酶与酚类物质接触,其结果引起酚类物质的酶促氧化和黑褐色高聚物的形成而导致龙眼果皮褐变。  相似文献   

16.
荔枝采后特性及保鲜处理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荔枝是一种起源于中国的热带亚热带水果,目前在很多国家都有商业化栽培。近年来,澳大利亚、中国、以色列、南非和泰国的荔枝产量已在大幅增加,极大地促进了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特别是东南亚国家。然而,荔枝果实极易腐坏,货架寿命短,降低了其商品果率并限制了市场需求量的扩大。果皮褐变及病理衰变是采后荔枝普遍存在的问题。近年来,采后技术的提高已经解决了部分问题。  相似文献   

17.
荔枝果实采后脂氧合酶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采后冷藏、外源ABA、亚精胺(Spd)、1-甲基环丙烯(1-MCP)、热处理及酸处理对荔枝果实脂氧合酶(LOX)活性变化的影响。荔枝果实组织中LOX活性测定反应系统的最适pH是6.5。与3℃冷藏相比,0℃下糯米糍果皮LOX活性升高较快,丙二醛(MDA)含量积累加快,在21d时分别高出34.9%和25.6%。0℃下桂味果皮LOX活性先升后降,于14d达到高峰。冷害促进了果皮LOX活性增加,但0℃下糯米糍果肉的LOX活性和MDA含量均低于3℃下果肉。外源ABA、Spd、1-MCP处理不同程度地降低了果皮LOX活性,减轻了果实冷害的发生程度。推测由LOX主导的膜脂过氧化作用引起的膜结构破坏在荔枝果实衰老和冷害褐变中可能起重要作用。46.2~80.0℃的热水处理诱导LOX活性的升高,适当浓度的酸则显著抑制该酶的活性。  相似文献   

18.
<正>国内蒋跃明课题组最近研究了能量水平与荔枝果皮褐变和抗病性减弱相关,实验表明在荔枝果实衰老和被病菌浸染的情况下使用ATP处理可以活化保护酶系统[1],从而抵抗活性氧的产生,对减缓采后荔枝褐变和增强抗病性有重要的作用[2]。  相似文献   

19.
【目的】筛选新型高效的生防有益细菌防治果树病害如采后荔枝霜疫病,减少在运输过程中的损失,延缓褐变;揭示生防菌发挥防病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将前期优选的生防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PP19和生防乙酰微小杆菌(Exiguobacterium acetylicum)SI17,分别制备其菌体悬浮液,喷雾预处理采后荔枝果实,24 h后喷雾接种霜疫霉菌(Peronophythora litchii)SC18,随后观察果实病害严重度,检测不同时间点果皮对应的酶活性或物质含量。【结果】生防菌PP19和SI17菌悬液均显著降低采后荔枝霜疫病的发生,防效分别达到39.59%~88.76%和18.08%~91.01%;菌悬液提高果皮CAT、SOD、GLU、PAL、PPO活性,增加果皮花色素苷含量;同时,降低果皮花色素苷酶活性、H_2O_2含量及总酚含量。SI17比PP19更能提高植物几丁质酶活性。【结论】通过上述结果,推测两个生防菌发挥生防效果可能与改变了果皮抗病相关酶活性或物质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20.
研究不同处理对采后荔枝果皮水分变化及果皮褐变的影响.结果表明:HgC12能够抑制果皮圆片失水,以0.2 mmol/L作用最显著.50μmol/L Forskolin对果皮失水起促进作用,其它处理无显著影响.0.2mmol/L HgCl2和果实套袋都能抑制果实失重,减缓果皮含水量下降,且能延缓果皮褐变进程.讨论HgC12抑制果皮失水的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