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1 毫秒
1.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 ELISA)测定了采自陕西省杨陵、武功、大荔、太白等地的玉米品种及玉米自交系毒原标样共 58份 ,结果表明 ,毒原均为 SCMV- MDB  相似文献   

2.
山东省玉米病毒病病原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基因组核苷酸全序列测定、电镜观察、血清学测定、传播介体传毒试验等方法对山东省田间发生的玉米病毒病进行了毒原鉴定,结果表明,山东省玉米病毒病毒原主要为甘蔗花叶病毒(SCMV-SD)和玉米粗缩病毒(MRDV)。蚜虫是SCMV-SD的主要传毒介体,灰飞虱是MRDV的传毒介体。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我省发酵食品与新收玉米中椰毒伯克氏菌及米酵菌酸的污染情况,对贵州省9个地区的104份发酵米粉类食品与1986年新收未入库的53份玉米样品进行调查。对分离的3株可疑菌,3份可疑食品进行确证试验,并对3起因椰毒伯克氏菌及米酵菌酸,经细菌学鉴定、菌株产毒试验、动物毒性试验、中毒样品水浸液的动物毒性试验证实其中毒均系椰毒伯克氏菌污染食品产生米酵菌酸所致。  相似文献   

4.
玉米矮花叶病毒山东和北京两分离物的比较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引起北京和山东玉米矮花叶病的北京分离物(MDM-BJ)和山东分离物(MDM-SD)主要侵染禾本科植物,二者的寄主范围和症状反应又有一定的差异。提纯MDM-BJ的最大吸收峰在260nm,最小吸收峰在240nm,OD260/CD280=1.18。提纯病毒产量为1.5mg/100g鲜病叶。病毒粒体弯曲线状,平均长度为710nm。在感病组织内可以观察到风轮状、卷旋状和片层凝集状内含体。MDM-BJ和MDM--SD都能与玉米矮花叶病毒(MDMV)的抗血清反应。上述结果表明,北京和山东的两个分离物都是玉米矮花叶病毒(MD-MV)。引起我国玉米矮花叶病的毒原是不同于国外毒原的新株系。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18%毒·氟防治地下害虫的最佳使用剂量,研究了18%毒·氟CS对玉米地下害虫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除了18%毒·氟CS药种比1∶50处理抑制玉米生长外,其它药剂处理对玉米生长没有影响。18%毒·氟CS药种比1∶100处理玉米被害率最低,对玉米地下害虫防治效果最好,为94.34%,极显著高于其它处理,其产量最高,比空白对照增产15.19%,比对照药剂60%吡虫啉PS处理增产6.05%。因此,18%毒·氟CS防治玉米地下害虫最佳使用量为药种比1∶100。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玉米播种面积不断扩大,而且有些玉米是在冬天收获的,这样的玉米田未能实现秋整地,而春整地又弊大于利,所以玉米茬原垄卡种大豆技术也越来越被广泛应用。笔者结合本单位2008年应用玉米茬原垄卡种大豆技术以及进行机械改装方面的经验,谈几点机械改装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7.
玉米粗缩病灰飞虱传毒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用麦夸特法(Marquardt)拟合了多种假定模型的参数,获得了玉米粗缩病灰飞虱接虫传毒模型:P=C1/1 C2exp(-(C3T C4N))=85.723/1 10.391exp(-(1.3582T 0.1889N))其中P、T、N分别表示接虫传毒后玉米成株期的发病率,接毒时间(h)和接虫数量(头/株)。F回归^**=17.0235,R=0.8726。模型表明在玉米上灰飞虱传播RBSDV的有效性较高,短时间内以有效虫量接毒即可获得较高的发病率,随着时间的延长或接虫量的增加,病株率增长的幅度越来越小;模型揭示,对玉米粗缩病采用治虫控病措施时,在短时间内迅速杀灭毒灰飞虱个体。才能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并对建模过程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8.
通过人工饲养灰飞虱,饲毒后经网箱接种和田间网棚接种不同叶龄的玉米,结果表明,室内网箱接种后移栽大田效果优于室外网棚接种,水稻黑条矮缩病株做毒源饲毒效果优于玉米粗缩病株做毒源,玉米5叶龄以前是粗缩病发生的敏感期,叶龄越小,粗缩病发病越重。  相似文献   

9.
玉米是镇雄县的主要粮食作物,常年播种面积6万hm^2左右,其产量占全县粮食总产量的60%以上。镇雄县的气候特点需要不同的玉米杂交良种,金禾2号(原代号ZH3—8)是原镇雄县雄丰种业有限责任公司用自育系310与91113组配育成的杂交玉米新组合,具有适应性广、丰产性好、稳产性好、抗逆性强、品质优等特点,是一个优良的中熟玉米杂交种。  相似文献   

10.
《贵州农业科学》2005,33(4):F004-F004
贵州省旱粮研究所是一个综合性的旱粮作物专业研究所,1978年11月由农科院原作物杂粮专业组扩建而成,主攻玉米、麦类新品种的选育、配套技术研究及推广等。现有各类旱粮作物资源5000余份,科研试验地100余亩。建有玉米、麦类、杂粮研究室,品种资源室,国家品种区域试验站,农业部小黑麦原原种基地,以及贵州省重点中试基地、科技创新体系一玉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相似文献   

11.
玉米矮花叶病是一种世界性的玉米病毒病害。70年代河北省中南部平原地区开始发生,以后发病逐年加重。从80年代初期至今,河北省从南到产依次从偶发区发展成重病区,严重着河北省的玉米生产。1991-1993年我们对1121份玉米材料进行对玉米矮花叶病的人工接毒抗性鉴定,有88.2%的玉米自交系和多数玉米杂交种不抗玉米矮花玉病,其中包括应用最多的骨干玉米自交系和种植面积最大的主推玉米杂交种,有的应已达10年  相似文献   

12.
短信平台     
安徽读者(手机号:138xxxx6948)问:玉米钻心虫用什么药防治效果好? 答:玉米钻心虫(玉米螟)是玉米的一大害虫.危害严重的年份.可使玉米减产20%以上。其幼虫蛀入玉米主茎或果穗内.能使玉米主茎折断.致使玉米减产降质。以往防治玉米钻心虫多采用药液灌心、喷雾或毒土撤心法,既费工费力、防效差,又易引起作物受害和人畜中毒。用颗粒剂型农药防治玉米钻心虫,不但成本低、省工省力、效果好,而且不易引起人畜中毒和作物受害.深受广大种植户的欢迎。  相似文献   

13.
刘琳 《安徽农业科学》2005,33(7):1186-1186
玉米播种前20d用不同剂量的20.3%毒.戊.福悬浮种衣剂包衣。田间试验表明:20.3%毒.戊.福悬浮种衣剂对玉米地下害虫防治效果较好,推荐剂量为1∶40、1∶50。  相似文献   

14.
为微生物杀虫剂的开发与利用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利用冠状环柄菇和豹斑毒鹅膏菌的毒素粗品复合物,研究其对玉米象的毒杀效果,测定2种毒蕈的毒素粗品及其复合物对玉米象的毒杀效果、致死浓度及致死率。结果表明,冠状环柄菇和豹斑毒鹅膏菌的毒素粗品及其复合物均具有毒杀玉米象的作用,其中,豹斑毒鹅膏菌对玉米象的毒杀效果优于冠状环柄菇。施药24h后,2种毒蕈对玉米象都有显著的毒杀效果;2种毒蕈毒素粗品的复合物短时间内加大用量,对玉米象的杀虫效果更佳。结论:冠状环柄菇与豹斑毒鹅膏菌的复合毒素粗品作为一种复合微生物杀虫剂,对玉米象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5.
转基因抗虫玉米Bt毒蛋白的时空表达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2个转Bt基因玉米抗虫系株系进行Bt毒蛋白表达量的分析测定。结果显示,转基因株系中的毒蛋白可以在其后代稳定的遗传和表达,毒蛋白的表达为组成性表达,在玉米的各个发育时期和植株的各个部位均有表达,但其表达的量有显著差异,毒蛋白表达量随着植株的生长而减少,比较植株的各个器官,叶片毒蛋白含量最高,茎次之,根、种子和花丝中的毒蛋白含量较少。  相似文献   

16.
(1)病虫特点 8月份玉米进入穗期,病虫发生也进入全年盛期,主要有玉米大小斑病、黑粉病、丝黑穗病、璃毒病、玉米螟、黏虫、蚜虫、红蜘蛛、棉铃虫。①玉米大小斑病进入发生盛期,大斑病主要危害中下部叶片,常形成不规则形大斑、小斑病抽穗前主要发生在下部叶片,抽雄后发病较重,由下向上急剧发展,8月份多雨对大小斑病发生十分有利。  相似文献   

17.
对4个感病程度不同的玉米品种接种玉米矮化花叶病毒(MDMV)7d后植株叶片内过氧化物酶(PO)活性经研究表明:玉米接种病毒后PO活性均有提高,但提高幅度不同且酶活变化波形差异大。抗病品种接毒前酶活低且波形变化平稳,接毒后第2天酶活急剧增高且波形变化大,而感病品种接毒后酶活变化不大且波形一致。玉米PO同工酶酶谱简单,与对照比较,接毒后抗、感品种带纹数目变化不大,但带纹浓重而重叠。抗病品种接毒后第2天带纹突然加重,且持续增加,而感病品种有持续减弱趋势。  相似文献   

18.
正蛴螬一直是危害玉米生产的主要地下害虫之一,每年因蛴螬危害造成玉米损失达到15%~30%,甚至绝收。目前防治玉米蛴螬的药剂以甲拌磷等高毒农药为主,大量高毒、高残留农药的施用,对农产品、食用农产品安全影响极大,筛选高效、低毒的玉米蛴螬防治药剂,对农业提质增效十分重要。本文选用几种玉米种子悬浮种衣剂单剂防治蛴螬,以期为应用低毒农药防治玉米蛴螬提供参考。1材料与方法1.1试验材料  相似文献   

19.
黑玉米也叫小玉米、乌玉米,春秋季均可种植。原产于欧洲,近年来我国引进试种成功。如今,黑玉米以天然的色、香、味和营养保健功能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黑玉米的开发利用,对丰富和改善人们的主食结构,促进食品工业的发展,以及农村种植结构调整起到了积极作用。种植前途好,市场有需求。其生产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2005年1月1日,我国正式将5种高毒有机磷农药的适用范围缩减到棉花、水稻、小麦、玉米等4种作物。除原药生产企业外。撤销其它企业含有5种高毒农药的制剂产品的登记证、生产批准证书和生产许可证。随着高毒农药的逐步禁用。我国农药残留问题是否就迎刃而解了呢?专家给以下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