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玉米抗甘蔗花叶病毒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选用2个抗病自交系(黄早四、Pa405)与2个感病自交系(掖107、Mo17)配制4套杂交组合,通过对双亲、F1、F2及回交群体苗期植株叶片危害度和成株期植株病级的调查分析,研究了玉米抗甘蔗花叶病毒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苗期和成株期玉米杂交组合F1的抗感程度与遗传背景有关,抗性遗传不符合加性-显性模型。掖107组配的两个组  相似文献   

2.
为了明确一氧化氮(NO)和过氧化氢(H2O2)与玉米弯孢菌叶斑病抗性的关系,及作为信号分子调控玉米抵御弯孢菌感染过程中的生理机制。以对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具有不同抗性的3个玉米种质478、齐319、农大108为试材,外源施用硝普钠(SNP)、2-4,4,5,5-苯-四甲基咪唑-1-氧-3-氧化物(c PTIO)、过氧化氢(H2O2)、抗坏血酸(As A),和接种玉米弯孢病菌,比较植株病情指数、NO和H2O2含量及寄主防御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外施一定浓度的NO供体硝普钠(SNP)和H2O2均可减缓玉米弯孢叶斑病菌侵染进程,降低感病率和平均病情指数,并且能够不同程度地提高植株防御酶活性,尤其抗性弱的玉米种质478植株内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β-1,3-葡聚糖酶(Glu)的活性,诱发了玉米过敏性坏死反应;接种玉米弯孢菌后3个玉米种质叶片中NO和H2O2含量均有猝发现象,而NO和H2O2的清除剂c PTIO和As A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玉米植株感病率和病情指数。NO和H2O2是玉米弯孢菌叶斑病抗病的重要信号分子,可提高POD、CAT、SOD、PAL和Glu病程相关蛋白活性,进而增强玉米对弯孢菌的抗性。  相似文献   

3.
连续多年鉴定了21份普通野生稻(从染色体组)DNA导入后代株系对稻瘟病的抗性,筛选出3个稳定抗病的后代株系2005 D3-60、2005 D3-136和2005 D3-112,以其与感病地方品种白皮稻的杂交F1代和F2代为材料,初步分析了导入后代对稻瘟病菌系01-13-1的抗性遗传特性.研究结果表明:3个组合的F1代对01-13-1菌系全部表现抗病,说明其抗病性都是由显性基因控制的;2005 D 3-60/白皮稻和2005 D 3-136/白皮稻的F2代抗感分离比例为9:7,说明对01-13-1的抗性是由2对显性基因控制,且基因存在互补作用,而05 D 3-112/白皮稻的F2代抗感分离比例为27:37,说明其抗病性是由3对显性基因控制的,基因亦存在互补作用;3个组合正反交的F1代均表现抗病、F1代分离比例相同,说明导入系中抗稻瘟病性状属细胞核遗传.  相似文献   

4.
玉米抗丝黑穗病的基因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2个抗玉米丝黑穗病自交系(齐319和Mo17)与2个感病系(E28和黄早四),组配4个抗感杂交组合。2004年,对4个组合的亲本、F1、F2、BCR(F1与抗病亲本回交1代)和BCS(F1与感病亲本回交1代)6个世代群体分别在北京和黑龙江进行丝黑穗病的人工接种鉴定,采用世代平均值分析玉米抗丝黑穗病的遗传特点。研究表明,各杂交组合的抗病性均含有显著的加性效应,其中3个组合有显著的显性效应。不同杂交组合的抗病遗传模式表现不同,用感病亲本E28组配的2个组合(齐319×E28)和(Mo17×E28)的抗病性基本符合加性-显性遗传模型;而用另一个感病亲本黄早四组配的组合(齐319×黄早四)和(Mo17×黄早四)的抗病性存在明显的上位性效应。这说明玉米对丝黑穗病的抗性呈现较复杂的遗传模式。因此,在抗玉米丝黑穗病育种中既要重视对自交系抗病水平的鉴定,也要加强杂种F1的合理组配及抗病性评估。  相似文献   

5.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抗性的ADAA遗传模型的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P138等8个玉米自交系进行不完全双列杂交, 在1997~1999年用新月弯孢菌的孢子悬液分别对亲本、 F1、 F2、 BC群体进行接种鉴定, 采用加性-显性-上位性(ADAA)模型进行遗传分析. 结果表明: 玉米对弯孢菌叶斑病的抗性遗传以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为主, 它们可解释表型变异的69.58%. 从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的预测值来看, 自交系P138  相似文献   

6.
Mo17抗玉米丝黑穗病的基因效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人工接种条件下研究了玉米丝黑穗病重要抗源Mo17在不同感病背景下的基因效应差异。两背景下不同世代间玉米抗丝黑穗病程度存在极显著差异,F1和F2的病株率介于双亲之间,偏向与抗病亲本,均无超亲优势,F1与双亲回交,后代的病株率基本偏向于回交亲本;玉米抗丝黑穗病的遗传分别符合六参数和四参数模型,其遗传贡献中主要以加性和显性效应为主,但在黄早四背景下表现为超显性且存在明显的上位效应,而3788背景下加性、显性效应相当,且仅存在加性、显性上位效应;以Mo17为抗病亲本组合的抗病性至少由1对抗性基因控制,估计的基因对数为0.48~1.03。  相似文献   

7.
大豆对SMV抗侵染与抗扩展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智海剑  盖钧镒  何小红 《作物学报》2005,31(10):1260-1264
大豆花叶病毒(SMV)抗性研究最早着重于系统病症,后来发现感病材料还存在发病程度上的遗传差异,抗侵染与抗扩展并不相同,从而鉴别出一批具不同类型抗性的抗源。本研究利用抗侵染和抗扩展品种(系)配置10个不同类型杂交组合,在分别接种Sa或SC8株系条件下,研究两类抗性的遗传模式。结果表明,大豆对大豆花叶病毒抗侵染和抗扩展分属不同遗传体系,抗侵染由一对主基因控制,抗病对感病表现为显性;抗扩展由一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F2代主基因和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23.91%~74.97% 和18.43%~37.04%,F2∶3代主基因和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49.46%~82.42% 和17.42%~39.93%,抗性大小依亲本而异。两类抗性都有育种价值。因中抗×高感组合的遗传率明显低于高感×高抗组合,抗扩展育种应尽量选择抗性强的品种作亲本。  相似文献   

8.
中国小麦LB0288中抗叶锈病基因的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确中国小麦LB0288中所含的抗叶锈病基因,找到与其紧密连锁的DNA分子标记。将小麦LB0288和感病小麦品种Thatcher杂交,获得F1、F2代群体,用叶锈菌小FHTT分别对双亲及其杂交后代进行叶锈鉴定并进行标记分析。抗性鉴定结果表明F2代群体时呈现一对显性基因的抗感分离比例,经过亲本和抗感池间标记筛选以及F2代群体的标记检测,位于5DL的SSR标记barc144与抗病基因连锁,遗传距离为5.3 cM,同时Lr1的STS标记与之共分离,根据该基因的抗性特点和染色体位置推断为Lr1。此实验通过抗性鉴定、遗传分析和分子标记等手段确定LB0288中含有小麦抗叶锈病基因Lr1。  相似文献   

9.
茄子黄萎病抗性的杂种优势及遗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选取 6份对黄萎病具有抗感差异的茄子材料 ,利用半双列杂交第 2种设计方法配制组合 ,调查人工灌根后的抗病指数。结果表明 :茄子对黄萎病的抗性存在一定的杂种优势 ,F1与双亲均值有很强的相关性 ;抗性遗传不符合“加性—显性”模型 ,且至少受 2对显性基因组控制  相似文献   

10.
镰刀菌是引发马铃薯干腐病的病原菌,不仅导致马铃薯产量下降,还影响其储藏和品质。明确黑龙江省主栽马铃薯品种对镰刀菌的抗病性具有重要意义。选取强致病性菌燕麦镰刀菌(F.avenaceum)和弱致病性菌拟枝孢镰刀菌(F.sporotrichioides)接种黑龙江省21个主栽马铃薯品种,采用病级分类和系统聚类分析方法进行抗病性评价。结果表明,不同马铃薯品种对强致病性菌燕麦镰刀菌表现抗性的品种有5个、中抗的有11个和感病的有5个;对弱致病性菌拟枝孢镰刀菌具抗性的品种有3个、中抗的12个和感病的6个。不同致病菌对马铃薯品种的致病性不同,诺兰、克新1号和东农311对两种镰刀菌都具有抗性,鲁引1号、尤金、克新18号和克新19号对两种镰刀菌都较易感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