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早期胎传梅毒的临床表现及其诊断、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5月至2005年5月收治的24例早期胎传梅毒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皮肤损害24例,早产儿15例,低体重儿17例,贫血18例,肝脾肿大18例,骨损害2例,鼻炎6例,新生儿肺炎0例。梅毒血清学检查:TPPA阳性24例,RPR阳性24例。选用青霉素治疗,临床症状消失10例,好转12例,死亡1例,放弃治疗1例。发生吉海反应1例。结论:典型皮肤损害可作为早期胎传梅毒诊断的主要依据;对不明原因的新生儿贫血应警惕胎传梅毒;治疗中可发生吉海反应应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先天性梅毒的早期诊断及有效的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5月至2007年3月收治先天性梅毒2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梅毒螺旋体乳胶凝集试验(TPPA)和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试验(RPR)均为阳性;皮疹痊愈出院22例,自动出院2例;按时随访21例,复查血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试验,在3、6、12个月内RPR转阴率分别为4.76%、71.14%.90、48%,部分患儿生长发育正常或接近正常。结论:先天性梅毒若能及时正规治疗,疗效好,预后佳,多数可治愈且生长发育正常。  相似文献   

3.
普鲁卡因青霉素为白色结晶性粉末,属于长效青霉素。适用于对青霉素高敏感的病原体所致的轻、中度感染,还可用于治疗钩端螺旋体病,回归热和早期梅毒。该文研究结晶液浓度、温度,搅拌速度,结晶时间,晶种加量对普鲁卡因青霉素结晶过程的影响,为普鲁卡因青霉素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IL-2、IL-4和TNF-α在二期梅毒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20例二期梅毒患者和20例正常人血清IL-2、IL-4和TNF-α水平。结果二期梅毒患者血清IL-2、IL-4和TNF-α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IL-2、IL-4和TNF-α表达上调可能是二期梅毒发生Th1/Th2免疫应答失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我院住院患者常见药物性皮炎的类型及其相关致敏药物。方法回顾性分析421例住院患者发生药疹的临床资料,统计上述病例药疹的类型并对各型药疹的致敏药物进行分析。结果本组421例住院患者的药物性皮炎以麻疹样型、荨麻疹型、多形红斑型药疹、固定红斑型药疹最多见,4者共占76.7%;脓疱型药疹最少见。最常见的致敏药物为青霉素类113例,其次为解热镇痛药86例;青霉素类多引起荨麻疹型药疹或腥红热型药疹,解热镇痛药易引起多形红斑型药疹。本组421患者的皮肤主要临床表现为皮疹、瘙痒、斑丘疹,有36例出现内脏损害。结论荨麻疹型药疹或腥红热型药疹为常见药疹,引起药疹的主要药物为青霉素类抗生素和解热镇痛药。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脊髓痨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脊髓痨的临床资料。结果4例均有行走不稳,双下肢感觉障碍,膝反射明显减弱,Romberg征阳性,病理征阴性。血清及脑脊液(CSF)的梅毒螺旋体血球凝集试验(TPHA)、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均阳性;CSF白细胞及蛋白升高;腰骶髓MRI无异常发现。予大剂量青霉素治疗,3月后复查RP嫡度,3例下降,1例不变,改用头孢曲松治疗,3月复查血清RPR滴度下降。结论以进行性下肢感觉性共济失调伴双下肢感觉异常为突出表现的患者,应详细询问现病史、个人史并进行血清梅毒初筛。青霉素是治疗脊髓痨有效药物,头孢曲松是理想的替代药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人免疫球蛋白早期治疗重症手足口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150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5例,对照组患儿给予抗病毒、消炎及提高免疫力类药物常规治疗,辅以营养支持和临床护理,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常规治疗、护理基础上采用人免疫球蛋白静脉注射。分析2组患儿热峰(℃)、热程、惊跳、皮疹消退时间、住院天数及死亡率指标变化,评定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儿住院天数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后遗症发病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口腔溃疡愈合时间和食欲改善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重症手足口病早期静注人免疫球蛋白临床疗效显著优于传统治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梅毒主要通过性交传染,也可通过胎盘传给胎儿,危害极大。目前,有关先天性梅毒报道较少,临床易引起误诊。现将我院收治的2例先天性梅毒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例1,患儿,男性,出生21d。诊断“新生儿败血症”于1997年1月20日入我院儿科。患儿为第二胎足月顺产,生后1周四肢出现皮疹,继而出现大疱、脱屑、糜烂、渗血,牙龈、口腔、鼻腔少量渗血。曾用中西药外涂无效。体检:T36.8℃,R40/min,P140/min。神清,气促,可见三凹征。消瘦,老人貌,皮肤松弛皱缩,干燥,阴囊、四肢皱折处及口周皮肤脱屑、…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疗法治疗梅毒Ⅰ、Ⅱ期患者精神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96例梅毒Ⅰ、Ⅱ期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行常规治疗、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治疗、护理基础上给予认知行为疗法,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干预前,2组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及生活自理能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干预后,观察组SDS和S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良好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认知行为疗法辅助治疗梅毒Ⅰ、Ⅱ期患者精神障碍有较好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早期显微手术夹闭瘤颈治疗脑动脉瘤破裂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以肿瘤科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脑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164例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早期显微手术夹闭瘤颈治疗治疗,回顾分析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和病理分级情况。结果:全部164例观察对象中,预后较好66例,约占80.5%;预后较差22例,约占13.4%;死亡10例,约占6.1%,其中,Hunt-Hess Ⅴ级2例, Hunt-Hess Ⅳ级6例,Hunt-Hess Ⅲ级2例。结论:脑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接受早期显微手术夹闭瘤颈治疗,有助于患者预后的改善,因而临床推广和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妊娠合并梅毒的治疗方法及围生结局.方法 对在本院分娩的36例妊娠合并梅毒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孕<24周诊断并规范抗梅毒治疗的24例为A组,孕≥24周诊断并规范抗梅毒治疗的12例为B组,比较两组的死胎、早产、先天梅毒儿的发生率和新生儿病死率.结果 36例中一期梅毒1例,隐性梅毒35例;A组无死胎及新生儿死亡,B组的死胎、新生儿病死率均为8.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早产、先天梅毒儿发生率为0%和16.7%,明显低于B组的33.3%和66.7%(P<0.01).结论 妊娠合并梅毒患者以隐性梅毒为主;对所有孕妇均应在首次产前检查时进行梅毒筛查;早发现及规范的抗梅毒治疗能有效改善围生结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非换血疗法治疗早期新生儿重度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方法 对献县中医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46例重度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进行非换血疗法治疗,即采用蓝光照射、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等方法治疗重度高胆红素血症早期新生儿。结果 所有患儿未发生胆红素脑病,1例放弃治疗,45例痊愈出院,出现发热2例、皮疹2例、腹泻5例,经治疗后均痊愈。结论 非换血疗法治疗早期新生儿重度高胆红素血症疗效显著,可作为基层医院新生儿重度高胆红素血症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我院产科自1997年2月至2004年12月共收治妊娠合并梅毒产妇41例,现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旨在提高妊娠合并梅毒的诊治水平,减少妊娠合并梅毒造成的不良影响,改善围生儿的预后。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1997年2月至2004年12月我院产科住院分娩或引产的妊娠合并梅毒产妇共41例。孕期未经治疗18例为对照组,其中8例为无产前检查或不在我院产检,于入院待产时发现梅毒,孕周大于34周6例,为发现死胎入院引产时发现;孕周为28~36周4例,于孕20周内首次产检时发现,不愿治疗,均要求引产,年龄21~38岁,平均25岁,初产妇15例,经产妇3例。孕期治疗23例为治疗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妊娠期梅毒患者是否终止妊娠。方法:对97例经血清学检查确诊为梅毒的孕妇,根据是否行规范抗梅毒治疗,分为三组:孕早中期治疗组(A组,33例):孕满24周之前治疗;孕晚期治疗组(B组,26例):孕25周开始治疗;未治疗组(C组,38例);比较孕妇的妊娠结局、围产儿预后及新生儿先天性梅毒的发生情况。结果:A组、B组、未治疗组三组早产发生率分别是6.1%、26.9%、21.1%,死胎流产发生率分别是3.0%、19.2%、42.1%,先天梅毒儿发生率分别是39.4%、65.4%、76.3%,围产儿病死率分别是3.0%、19.2%、44.7%,低体重儿发生率分别是6.1%、26.9%、31.6%。A组与C组比较:早产发生无显著差异,其他各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与C组比较:只在足月产和围产儿病死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比较:死胎流产及围产儿死亡无显著差异,其他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早中期有效的抗梅毒治疗是改善妊娠梅毒患者妊娠结局和围产儿预后、降低先天梅毒患儿发生的关键,如能使梅毒在妊娠早期即能得到有效的诊治,可不主张终止妊娠。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经皮髓芯减压结合介入外置管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经X线平片、CT、MRI检查及临床证实的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50例病人,首先行股骨头经皮髓芯减压术,同时行经皮介入外置管治疗,保留外引流管1周。结果:①骨髓静脉造影复查显示50例回流通畅,回流时间加快。②治疗后1年X线平片复查显示:35例复查显示骨质完全修复,余15例有不同程度的骨质修复。③治疗后1年.MRI复查显示:48例显示骨髓水肿消退,仅2例显示残留散在小斑点状骨髓水肿信号病灶。④治疗后1年临床症状随访结果:43例治疗后疼痛完全消除,大部分缓解5例,部分缓解2例,未改善0例,其临床症状改善率达100%。结论:经皮髓芯减压结合介入外置管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能明显改善股骨头的血液循环,促进股骨头坏死区的修复和重建。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神经梅毒的临床特点及实验室检查的诊断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神经梅毒患者临床资料及脑脊液、核磁共振及脑电图检查结果。结果 20例中脑实质梅毒11例、脑膜血管梅毒5例、脑脊膜梅毒4例,血清和脑脊液中反应素试验和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均为阳性。12例头颅核磁共振检查显示缺血性脑梗死4例、脑出血3例、脑萎缩3例、脑血管炎、脑膜炎各1例。6例脑电图检查发现5例异常。结论神经梅毒诊断主要依赖于临床表现和血液、脑脊液检查,核磁共振和脑电图检查结果无特异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弹力矩形髓内钉固定治疗股骨下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弹力矩形髓内钉固定治疗股骨下段骨折53例,进行临床观察、随访l~3a。结果;骨折愈合时间为6~12周.无骨折不愈合或畸形发生,临床疗效满意。结论:弹力矩形髓内钉固定治疗股骨下段骨折创伤小,固定牢固。能早期活动。利于骨折愈合及关节功能康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HZ)的效果。方法 64例HZ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应用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以中药内服外用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分别为81.25%、100.00%,对照组分别为46.88%、87.50%,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皮疹消退时间及疼痛消失时间均较对照组显著缩短(P0.05)。结论中西医联合治疗HZ可促进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消退,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患者女,13岁。诉全身皮肤潮红、脱屑伴瘙痒1月余。患者于病前半个月因发热、黄疸、尿黄4d拟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住传染科治疗。当时B超示肝脾肿大、腹水。肝功:ALT467U/L,AST4756U/L,ALP3105U/L,TB446μmol/L,DB195μmol/L,IB251μmol/L。血异型淋巴细胞:019。确诊后用地塞米松10mg/日及大剂量青霉素静注。治疗期间先是双上肢、躯干部出现大量斑丘疹及脱屑,后皮疹渐融合成片,最后头面、四肢、躯干弥漫性潮红、肿胀及脱屑,剧痒,高热3…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奥沙拉秦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收集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门诊及住院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给予奥沙拉秦钠胶囊0.5g,每日3次,对照组给予柳氮磺胺吡啶1g,每日4次,疗程均为4周。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8%。治疗组不良反应以腹泻为主,继续用药后缓解;1例出现颜面及四肢水肿退出治疗;1例用药4周后出现肝功能损害。对照组以外周血白细胞减少、胃肠道反应为主,其次皮疹、肝功能损害,蛋白尿。结论:奥沙拉秦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短期疗效和耐受性较好,副作用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