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当前国内外乡村旅游研究展望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梳理中国乡村旅游的发展脉络,总结目前国内乡村旅游的产生背景、发展现状及发展模式。乡村旅游主要研究问题导向表现为乡村旅游的定义、乡村旅游的消费、乡村旅游业的地位与估算、乡村旅游的行为、乡村旅游持续发展、政府层面对乡村旅游的推动、乡村旅游持续发展、旅游影响与社区参与、古村落旅游开发等方面,乡村旅游的本质是在乡村经济基础上的乡村文化。国内乡村旅游问题、成绩同时存在,问题值得重视,需要完善提高,成绩值得肯定。讨论认为:(1)促进全球一体化进程中地方本土经验挖掘,实现旅游发展与文化传承的融合。(2)乡村旅游与乡村经济、建设、环境各方面共同发展,才是根本目标,是发展城乡旅游的基本保证。  相似文献   

2.
任大欣 《中国农学通报》2015,31(23):284-290
[目的]旨在研究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及其影响。[方法]分析乡村旅游产生的背景和前人研究的进展之后对郎德上寨的乡村旅游进行了实地调查;针对苗族特色的全民参与乡村旅游制度,对当地村民进行了访谈;在考察乡村旅游的影响方面,主要针对农家乐经营者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当地乡村旅游的发展和当地特色的自然资源和苗族特色的社会制度密不可分;根据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得知乡村旅游的发展对郎德上寨经济、文化和基础设施建设起着积极作用。[结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性发展必须结合当地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重视乡村文化,以及充分调动居民参与乡村旅游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3.
幸福感受到主观感受与客观条件的影响.而重大疾病所带来的健康、财富等风险,是影响各个幸福感因素的重要指标.构建幸福指数,进而衡量重大疾病在农民幸福指数中的影响程度.依据得出的数据结论,为建立一个更加科学合理的重大疾病保障机制提出优化和改良的建议,并提出促进农民幸福感的政策方向.  相似文献   

4.
乡村旅游的乡村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乡村区别于城市的乡村性是乡村旅游的核心和独特卖点,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指出乡村性的构成元素有地域条件、乡村意象、旅游产业本地化、社区参与和可持续发展5个方面。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各利益主体(农民、旅游者、乡村旅游企业、政府)会不同程度地破坏乡村性,每一个利益主体的意识局限于本部门范围内,主要关心的是自己本部门的利益,为保持乡村性,利益主体的权益在乡村旅游的开发过程中需要协调与合作。  相似文献   

5.
中国乡村社区参与旅游开发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彭敏  付华 《中国农学通报》2007,23(1):172-172
为了更好的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的解决,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的问题亟待研究。笔者通过对中国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的现状进行分析,和对国内外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的成功模式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在加强社区参与乡村旅游方面的几点建议。建议主要包括加强认识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的必要性,并深刻挖掘其内涵,大力提倡社区参与,扩大专题交流,因地制宜,与时俱进,加强社区居民的培训,在把握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基础上实现规范化、制度化和高效化。  相似文献   

6.
王鹏  田至美 《中国农学通报》2018,34(30):148-152
[目的]乡村旅游是现代旅游业向传统农业延伸的新尝试,21世纪后,乡村旅游实践的迅猛发展为国内学者提供了大量的研究案例,迫切需要进行归纳总结,提出具有代表性的开发模式,以更好地指导实践。[方法]从乡村旅游的概念出发,乡村旅游的要义包括空间属性、主体属性、资源(产品)属性等核心内涵。基于此,对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和总结亦应从关注乡村旅游的开发主体和发展阶段、乡村地区的地理区位及自然文化属性等核心影响因子切入,动态地考量各要素的作用及其相互关联。[结果]不同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区位、资源禀赋、政策环境、所处发展阶段均不相同,乡村旅游开发模式也存在很大差异。[结论]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没有好坏之分,只有适合与否,要因地、因时制宜,不能生搬硬套。  相似文献   

7.
国内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旅游是现代旅游业向传统农业延伸的新尝试,21世纪后,乡村旅游实践的迅猛发展为国内学者提供了大量的研究案例,迫切需要进行归纳总结,提出具有代表性的开发模式,以更好地指导实践。从乡村旅游的概念出发,乡村旅游的要义包括空间属性、主体属性、资源(产品)属性等核心内涵。基于此,对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和总结亦应从关注乡村旅游的开发主体和发展阶段、乡村地区的地理区位及自然文化属性等核心影响因子切入,动态地考量各要素的作用及其相互关联。结果表明:不同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区位、资源禀赋、政策环境、所处发展阶段均不相同,乡村旅游开发模式也存在很大差异。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没有好坏之分,只有适合与否,要因地、因时制宜,不能生搬硬套。  相似文献   

8.
陈秀琼 《中国农学通报》2010,26(21):440-445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社区与景区矛盾不断暴露,引起旅游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景区开发对社区的影响研究逐渐成为中国旅游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建立在案例基础上的旅游社区影响研究成果逐渐增多,为景区与社区的矛盾调节提供解决之道。以野山谷生态景区为研究对象,从景区开发给社区带来的经济、环境、文化3方面影响着手,研究分析景区开发给居民生活质量带来的各种影响。针对景区开发给居民带来的不利影响提出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9.
内生式乡村旅游发展演变、困境与调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罗芬  方妮  周琴 《中国农学通报》2012,28(26):304-310
内生式乡村旅游是以乡村意境为核心吸引物的一种自我主导的,农民广泛参与的旅游形式,是农民致富的一种重要方式。但是部分内生式乡村旅游地经过多年的发展后面临环境恶化、乡村意境破坏、社会矛盾凸显、发展停滞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乡村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对长沙市桃花岭村农家乐发展进行个案研究,半结构访谈40名经营业者与管理者,研究发现内生式乡村旅游的演变历程分为探索期、发展期和稳定期(停滞期),市场需求满足、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是内生式乡村旅游地发展的核心要素,未来应该是将外生式发展理念与内生式发展理念相结合,才可摆脱内生式乡村旅游地发展的困境。  相似文献   

10.
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共赢机制构建研究——以江西婺源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乡村旅游地农民是乡村旅游的重要利益相关者之一。采用文献法、调查法、归纳法,对江西婺源县农户参与乡村旅游的情况和利益分配现状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婺源农户与旅游公司之间的利益纠纷及其根源所在。建议从共同参与、生态和谐、利益共享、争端解决等方面来建立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共赢机制。共赢机制的建立必须在丰富旅游形式、延长旅游产业链的基础上,让全体农户积极参与,同时依靠政府引导、社会组织协调来实现。  相似文献   

11.
光农业园植物景观营造——以成都“五朵金花”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成都“五朵金花”观光农业园区为例,采用典型样地法,选取44个样地对植物景观进行实地调查与研究.分析了样地内植物景观的物种组成、季相特征、群落结构和配置形式.结果表明,成都“五朵金花”观光农业园区的植物种类丰富,常用物种较少,植物景观的物种组成多样;通过合理配置,植物景观四季有景可赏;多数树种处于幼龄阶段,同种物种个体大小不同,植物景观随时间推移会发生显著变化;植物景观的配置形式多为乔灌草的复层结构,景观功能和生态效益良好.最后为观光农业园的植物景观营造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益康XP”替代抗生素对早期断奶藏羔羊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在早期断奶藏羔羊日粮中添加达农威“益康XP”,通过观察对早期断奶藏羔羊生长发育的影响,确定其代替抗生素的可替代性。试验选取早期断奶(55±2)日龄,体重(7.91±0.83) kg藏羔羊42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14只,公母各半),饲喂基础日粮为粗蛋白和能水平量分别为(18.02%/12.95) MJ/kg的开口料。实验Ⅰ组为基础日粮,实验Ⅱ组为基础日粮+1%“益康XP”,实验Ⅲ组为基础日粮+0.03%莫能菌素。试验结果表明:实验Ⅱ组藏羔羊的日增重明显高于实验Ⅰ组和实验Ⅲ组,差异显著(P<0.01);实验Ⅱ组藏羔羊的日采食量高于实验Ⅰ、Ⅲ组,实验Ⅱ组对藏羔羊的腹泻率明显低于实验Ⅰ、Ⅲ组(P<0.05);65日龄后,各实验组对藏羔羊血糖(GLU)、血清尿素氮(BUN)、血清总胆固醇(TC)、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LB)和球蛋白(GLOB)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基础日粮中添加”益康XP”能降低藏羔羊的腹泻率,提高羔羊的生长,是抗生素的一种良好替代品。  相似文献   

13.
旅游景区的空间结构是旅游资源在地理空间上的投影,是区域旅游发展状态及潜力的重要指示器。运用数理统计和地理信息空间分析方法,对2006年、2008年、2010年吉林省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结构演化进行分析,探讨A级景区空间结构演化对区域旅游经济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吉林省A级旅游景区呈现“大分散、小集中”的特征,在空间上集聚度增加,集聚点增多;景区的空间结构变化导致旅游经济重心呈东南移动趋势,2008年后中部景区集聚度的增强及西部集聚区增加,导致重心移动趋势变弱。  相似文献   

14.
黄土高原南部地区天水油菜开花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解和掌握植物的开花生物学特性是开展蜜蜂授粉试验的基础。为更好地利用蜜蜂为黄土高原南部地区的油菜授粉,于2009-2011年连续3年以黄土高原南部地区--甘肃省天水市广泛种植的‘天油六号’为研究对象,对该地区的油菜开花生物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对于群体花而言,油菜初花后第9天开始进入盛花期,第31天转入开花末期,盛花期时间为22天;而对于单株油菜,‘天油六号’第9天的单株开花数量显著高于前8天,第19天时达最高,每株开花数可达25.43朵,此后,开花数逐渐减少。而对一天的开花动态研究表明,油菜开花时间主要集中在6:30-12:30之间,其中8:30-10:30为每天的开花高峰期。对油菜花粉活性和柱头可授性研究表明:花后1 h花粉活性最强,柱头的可授性也最强。一天中,9:00-15:00期间所开花花后1 h的花粉活性显著高于其他时间段的花粉活性。  相似文献   

15.
为了深入研究地形对暴雨的影响,提高暴雨预报的精准度,本研究利用NCEP资料和WRF模式对“7.21”特大暴雨进行了数值模拟和分析。结果显示:“7.21”特大暴雨是在有利的环境场以及这一地区特殊地形作用下发生;强降水中心主要出现在山谷、山区与平原交界区域,与地形的影响密切相关。地形的影响主要表现热力和动力2个方面:风顺山谷而吹,形成明显的高温、高湿的水汽输送,同时形成辐合、上升运动;山区和平原交界地带温度梯度大,加上迎风坡作用,有利于对流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6.
王章郡  陈华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20):316-320

乡村旅游是贫困地区实现区域扶贫的重要举措,研究其发展动力及其空间分异规律有利于有序推进乡村旅游地的开发。文章以渝东南地区为例,运用区位理论和空间组织理论探讨其动力机制,分析其空间变动过程,总结其空间分布特征和空间结构特征,并以此为基础对渝东南地区乡村旅游地进行空间结构组织。研究发现,渝东南乡村旅游地在空间上整体呈离散型分布。除与客源地之间的简单点轴联系外,点状极化现象和轴向一体化结构开始出现。构建区域旅游集散体系,打造区域旅游客流通道,完善区域空间网络化结构是实现其空间组织的有效形式。

  相似文献   

17.
烤烟品种‘K326’不同部位适宜成熟度采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烤烟‘K326’ 品种不同部位成熟采收的标准。结果表明,烤烟品种‘K326’下部叶在5成熟时采收表现较好,香气量足,浓度高,杂气和刺激性均较小;中部叶8成采收,烘烤质量最好,颜色鲜亮、油分多,单叶重较重;上部叶在9成黄时采收的表现最好,香气量足,杂气和刺激性均低。试验结果对烤烟品种‘K326’的种植及提高其产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玉米新品种‘衡星401’在江西稻田种植的播期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探讨‘衡星401’在江西稻田的生态适应性,2011年通过设置不同播期来观测玉米的产量和植株特性。试验结果表明:玉米品种‘衡星401’在7月25日播种其产量、株高和单株干物重表现最好,并且与其他处理之间差异显著,其中单株干物重与其他播期处理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而叶绿素含量却是7月15日播种时最高,除了与8月5日播种的处理无差异性显著以外,与其他2个处理之间差异性显著;另外不同播期对于叶片数的影响并不大。因此在江西及南方各地区‘衡星401’适合在7月15至25日之间播种。  相似文献   

19.
“0911” 华北暴雪微物理降水形成机制数值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研究“0911”华北暴雪微物理降水形成机制,使用带有详细微物理过程的ARPS模式对本次天气过程进行三重嵌套模拟,对2个强降水中心的39项微物理过程转化率进行了分析对比.结果表明,本次暴雪产生的主要微物理降水形成机制是贝吉龙过程和凝华增长.强降水中心自然引晶充分,水汽凝结成云水过程的强弱决定了强降水中心的贝吉龙过程和凝华增长过程的强弱.水汽凝结峰值发生在6km高度-15℃~-20℃温度区间内,由于此温度区间水面和冰面饱和水汽压差较大,因而导致了6km高度附近贝吉龙过程和凝华增长过程非常强烈,温度场和微物理过程的特殊配置是导致本次暴雪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张俊  郑鹏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20):112-117

为促进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联结“小农户与大市场”的过程中更加有效地开展农产品营销,以3个全国优秀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例,对其在产前、产中和产后开展农产品营销的行动及其有效性进行分析和比较。总结得出:合作社的营销行动主要体现在产前进行生产规划和产品质量控制,产中开展生产标准化管理和产品安全化控制,产后运用各种营销策略促进销售和树立形象等方面;进而分析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功开展农产品营销的原因及其深入营销渠道的有效性和阻力,最后给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