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药消除细菌耐药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菌耐药性问题一直是全球关注的问题,从天然、毒副作用小的中草药中筛选耐药抑制剂是近几年来人们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综述了近几年来中药消除耐药性的研究进展:对耐药菌具有消除作用的中药;中药抑制β-内酰胺酶作用;中药抑制耐药茵主动外排作用;中药抗菌增效剥;药对耐药质粒(R质粒)的消除作用等。  相似文献   

2.
阐述了细菌耐药性现状、国内医学及动物医学领域中药消除细菌耐药性的研究及其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探讨了中药对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的消除作用及中药消除细菌耐药性存在的问题,指出在动物生产中开发中药饲料添加剂代替化学抗菌药物添加剂是解决细菌耐药性、动物源食品中抗菌药物残留问题的重要途径,对绿色动物产品的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随着细菌对抗生素耐药性的不断产生,与中药及其有效成分具有较少出现耐药性特点的备受关注。文章从细菌耐药性的现状、中药及其有效成分抗细菌耐药性的研究现状和作用机理3个方面探讨了当前中药及其有效成分抗细菌耐药性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中药及其有效成分抗细菌耐药性作用机理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中药抗菌作用及逆转耐药性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中药抗菌成分 中药抗菌成分主要包括生物碱类、黄酮类、糖及皂甙类、挥发油类等。小檗碱是从毛莨科黄连属植物黄连、黄柏的根茎中提取得到的生物碱有效成分,实验表明其对痢疾杆菌、炭疽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以及脑膜炎双球菌等均有较强抑制作用。黄芩茎叶中含有黄酮类物质,邓淑华等通过实验表明,黄芩茎叶总黄酮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葡萄球菌等革兰氏阳性菌的抗菌作用较强,  相似文献   

5.
经药敏试验测定,复方苍术口服液和复方十大功劳颗粒对5株耐药大肠杆菌无抑菌活性。但将其加入耐恩诺沙星大肠杆菌的肉汤培养基中进行传代,连传7代后,发现3株菌株的MIC降低了8倍以上,耐药逆转率为60%。其中2号菌株GyrA基因83位氨基酸突变为正常的氨基酸序列,3号菌株ParC基因80位氨基酸也有原来的氟喹诺酮耐药性突变状态转变为正常状态。结果表明中药制剂能逆转大肠杆菌的耐药性。  相似文献   

6.
中药逆转细菌耐药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7.
中药消除致病性大肠杆菌耐药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作者阐述了国内外对中药消除致病性大肠杆菌耐药性的研究现状,包括细菌耐药的发生机制,中药消除耐药质粒,中药作为外排泵抑制剂及多药耐药抑制剂等方面的研究,并对中药消除细菌耐药性的发展前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由于细菌耐药性迅速发展,耐药细菌感染已成为主要的公共卫生威胁.在研发新型抗菌药物的同时,应注重降低毒副作用、提高安全性.中药在消除细菌耐药性方面具有多环节、多靶点、低毒、安全的优势.文章从中药消除大肠杆菌耐药机制、消除细菌耐药性优势等方面进行综述,为研发消除大肠杆菌耐药性中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了解细菌对抗菌药的耐药机制和耐药基因元件传播机制的研究进展,有助于指导抗菌药的正确使用,减少抗菌药物的耐药出现,为新型抗菌药的开发及利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细菌抗生素类药物耐药性的产生是临床治疗感染性疾病的一大难题,已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细菌主要通过产生灭活酶或钝化酶获得耐药性,除此之外还有细胞壁的渗透障碍、外排泵的泵出作用、靶位改变等多种机制,这些机制相互作用共同决定细菌的耐药水平。随着新型抗生素的临床应用,新的耐药机制随之出现,耐药菌也越来越广泛。细菌耐药机制的研究对耐药菌的控制和新药开发具有指导性意义。文章从耐药性的起源、产生机理、耐药特性及耐药性的检测方法4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1.
细菌生物膜是一种包裹于细胞外多聚物基质中的黏附于非生物或生物表面的微生物菌落。作为一种生存策略,绝大多数细菌在合适的条件下都会产生生物膜,生物膜状态下的细菌相对其游离状态有着更强的耐药性,是导致临床上出现难治性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主要综述了生物膜的形成、耐药机制及抗生物膜的策略,以便寻找有效控制生物膜相关感染的手段,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和新药开发。  相似文献   

12.
尽管抗生素不断更新换代,但是每一种抗生素永远都走不出产生耐药性的怪圈,产生耐药性是细菌生存和繁衍后代的一种自我保护本能,只不过是时间长短和耐药程度的差异不同而已!所以科学合理使用抗生素已成为目前的当务之急。抗生素不但不是万能药。而且还是一把双刃剑,除了杀灭细菌之外,还有一定的毒副作用,不管是人医还是兽医对抗生素的使用都必须慎之又慎。抗生素的科学使用具有公共卫生意义。关系到人类与动物的健康。  相似文献   

13.
“救必应”为冬青科植物铁冬青的树皮或根皮水浸出物制备,具有广谱的抗菌作用.为研究中药“救必应”对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杆菌耐药性的影响,本研究将产ESBLs的E.coli在亚抑菌浓度的中药“救必应”中传代,采用微量稀释法测定抗生素对产ESBLs的E.coli最小抑菌浓度(MIC),并通过透射电镜观察中药作用后细菌形态学变化.结果显示,中药“救必应”可以显著降低产ESBLs的E.coli对阿莫西林、加替沙星、诺氟沙星、盐酸左旋氧氟沙星、乙酰甲喹、磺胺间甲氧嘧啶钠、克林沙星、氟苯尼考的MIC值,并且MIC均降低4倍;此外,中药作用后可以引起细菌细胞壁的皱裂、干瘪、折叠、缩短等形态变化.  相似文献   

14.
畜牧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抗生素的贡献,但随着抗生素的大量使用,细菌耐药现象严重,且有愈演愈烈之势。为了畜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需要寻找具有消除细菌耐药性作用的药物。目前,中药材因其毒副作用小、不易产生耐药性的优点,逐渐应用于细菌耐药性消除的研究中。文章就我国细菌耐药现状、中药消除细菌耐药性效果及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指出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及方向。  相似文献   

15.
16.
饲用抗生素细菌耐药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饲用抗生素的不当使用,尤其是抗生素促长剂的滥用,导致动物体内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并不断增强。耐药性细菌及其耐药基因会在动物、环境、人体之间水平传播,从而对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为此一些发达国家纷纷采取措施限制饲用抗生素的使用。研究表明,抗生素促长剂停用后,畜禽体内及动物性食品中耐药菌显著减少,相应地人体内耐药菌携带率亦随之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17.
细菌耐药性妨碍抗菌药物的疗效,增加细菌感染的治疗失败风险,威胁动物和人类健康。明确细菌耐药特征以指导临床用药,是对抗耐药细菌感染的有效手段。目前,基于微生物培养的传统药敏试验存在操作繁琐和周期长等问题,而通过质谱技术检测细菌耐药性具有快速、灵敏、准确、通量大和所需样本少等诸多优势,具有推广应用的潜力。本文介绍了将质谱技术应用于细菌耐药性检测的两类技术原理和相关方法,分别为基于细菌与抗生素孵育的检测和基于耐药细菌生物标志物的检测,并简述了其在人医和兽医临床的应用情况、发展方向和前景展望。  相似文献   

18.
常见畜禽病原菌对中药耐药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选用黄连、黄芩、金银花、鱼腥草、乌梅、大青叶、山楂、石榴皮、丹皮等中药,分别对金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SF88、鸡大肠杆菌、鸭大肠杆菌、多杀性巴氏杆菌、枯草杆菌等常见畜禽病原菌在中药低浓度中接种传代五代,测定传代前后抑菌浓度的变化以研究细菌对中药的耐药性。结果表明,多数细菌在多数中药低浓度中传代后的最低抑菌深度比传代前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说明细菌对中药也不同程度产生耐药性。  相似文献   

19.
多年来.抗菌素药物研制成功和开发应用为人类治疗细菌性传染病作出了巨大贡献。1929年青霉素发明以来.人们对细菌性传染病的治疗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使得许多疾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和彻底的治疗。但是,随着抗生素在全球的广泛使用.导致了日益严重的细菌耐药性问题.特别是多重耐药  相似文献   

20.
《畜牧与兽医》2016,(11):120-123
抗菌药物如氟喹诺酮类、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杆菌肽类和氨基糖苷类等广泛用于细菌所致疾病的治疗,然而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导致药物对细菌选择性压力不断增加,细菌耐药性也日益严重。尽管细菌耐药性和毒力基因发挥的作用不同,但是细菌对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会对细菌的毒力具有一定的影响。本文将对细菌对氟喹诺酮类、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杆菌肽类和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后对毒力的影响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