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近日,国际顶级期刊《自然》杂志在线长文报道了"3010份亚洲栽培稻基因组研究"成果。该研究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牵头,联合国际水稻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等16家单位共同完成。这是国内外水稻研究专家大协作的重大成果,体现了中国农业科学在水稻基因组研究方面居于世界领先位置,扩大了我国水稻功能基因组研究国际领先优势。专家介绍,"3010份亚洲栽培稻基因组研究"这一重大科技成果将推动水  相似文献   

2.
种子拾趣     
<正>最重要的种子——普通野生稻稻米是地球上近一半人口的主要粮食。考古发现,我国是世界上栽培稻的起源中心之一,早在7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会栽培水稻。普通野生稻Oryza rufipogon Griff(.Poaceae)是亚洲栽培稻的近缘祖先,其经过长期的进化变成了现代的栽培稻。在进化过程中,其约有1/3的等位基因和一半的基因型被  相似文献   

3.
控制杂草稻传播的技术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杂草稻是一种在水稻田不断滋生、蔓延并且为害水稻生产的具有杂草特性的水稻,与栽培稻争光、水分和养分,抑制了栽培稻的生长发育,是稻田的恶性杂草。近年来,在我国一些稻区,杂草稻的发生越来越严重,以致影响水稻的产量和质量,威胁着我国水稻生产和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4.
本文论述了远缘杂交和多倍体化结合利用基因组间和多倍本杂种优势,开创水稻育种新途径的策略。纵观水稻育种的历史,无论是常规杂交育种,还是杂交稻育种,其研究战略都是建立在有性生殖和二倍体基础上的,归根结底,都是利用栽培稻同一基因组(A基因组)内优良基因的重组以及从野生稻向栽培稻引入少数优良基因。从作物进化趋势看,水稻是二倍体,基因组小、DNA含量低、染色体小,增加基因组数,提高倍性水平,利用异源多倍体杂种优势将是水稻育种新途径。针对同源四倍体水稻结实率低的关键问题,可采取拉大亲缘关系距离、减少多价体形成,应用广亲和、无融合生殖基因等措施,从遗传机理上提高多倍体水稻结实率。按三步实施战略:一、选用极端类型籼粳稻、爪哇稻,诱导亚种间杂种多倍体;二、诱导亚洲栽培稻和非洲栽培稻以及非洲野生稻种间杂种多倍体;三、诱导AA基因组的栽培稻与其它不同基因组野生稻(BB、CC、BBCC、CCDD、DD、EE、FF、GG、HHJJ)的种间多倍体。在实施过程中发挥一特殊基因材料的特殊作用,如广亲和基因对于克服籼粳杂种一代不育性、特别是雌败育的作用,无融合生殖缺乏减数分裂发生和受精过程对于克服染色体配对分离而导致的杂种败育的作用,以及类似于小麦中存在的抑制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的Ph基因对于防止水稻异源多倍体的基因组间部分同源性配对形成多价体、染色体桥、落后染色体等现象的作用,为选育异源多倍体水稻、无融合生殖水稻提供可靠保证。近三年的实践已经初获良好的结果,利用无融合生殖水稻品系籼粳交,亚洲稻与美洲稻杂交已获得杂种优势明显、结实率高达85%的优良多倍体株系,为实现这一育种新战略打下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5.
作者根据几内亚栽培稻种的起源、演化和栽培发展,将其分为亚洲稻 Oryzasativa L.和非洲稻 Oryza glaberrima steud.两个种,水稻和陆稻两群、感光敏感与不敏感两个型及载培品种四级,并分别论述了不同种、群、型的形态,特性和分布。研究结果表明:非洲稻目前仍广泛地分布在几内亚的腹地中几内亚。它的产量虽低  相似文献   

6.
对从韩国引进、收集于亚洲不同产稻国的杂草稻材料,田间隔离种植、观察、记载杂草稻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分析其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参试的199份杂草稻中,杂草稻抽穗天数和株高的变化范围均大于栽培稻;颖壳色共6种,多数表现为淡黄色和黄褐色斑点、微红、金色(似栽培稻颖色),部分表现黑褐色和褐色(似野生稻颖色);种皮色以红色为主,部分为白色;40.7%材料有芒,芒色以金色和紫色为主;部分材料易落粒;再生力强。结果表明:不同生态型杂草稻的生物学特性差异较大,变异类型丰富,是水稻遗传改良的重要资源,在水稻改良中应有目的地选择利用。  相似文献   

7.
国外水稻直播栽培发展概况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随着社会经济和技术的发展,水稻最原始的栽培方式──直播已在世界各国兴起。欧洲、澳大利亚和美国一些工业化国家虽然水稻种植的历史较短.由于移栽稻劳动成本高,普遍采用直播动、在美国种植和收获一吨水稻所需劳动力的不足17工时,而在亚洲则至少600工时。欧洲水稻生产最大的国家意大利,19世纪引入水稻,到1960年,50%的水稻面积为移栽稻。随稻作劳动力成本提高,到1989年直播稻已占稻田面积的98%。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劳动力紧张和劳动力成本提高,亚洲各产稻国如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南朝鲜等国家的稻作方式纷纷从过去传统的移…  相似文献   

8.
<正>普通野生稻一直被认为是亚洲栽培稻的野生祖先,也是水稻改良过程中的重要种质资源。普通野生稻经过近万年的驯化到农家品种,进一步经过近百年的现代育种得到现代栽培稻品种,这一过程伴随着遗传多样性的减少和很多优异基因的丢失。育种家在现代育种实践中也逐渐意识到这一点,水稻重大改良过程中的很多重要基因,如袁隆平  相似文献   

9.
多数杂草稻的果皮是红色,该特征可用于稻田中杂草稻的早期的初步鉴定,也可用于水稻果皮Rc/rc基因的起源进化研究。本研究利用红色果皮Rc基因第六外显子的In Del标记RID14对来自亚洲不同稻作区的199份杂草稻(O.sativa f.spontanea)、24份栽培稻(O.sativa)和9份野生稻(O.rufipogon)进行基因型鉴定并与表型比对;同时对9份代表性杂草稻Rc-b HLH位点的DNA序列进行测序,并将其与下载的29份栽培稻(籼,粳)和14份野生稻的对应序列进行比对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亚洲杂草稻的果皮颜色的表型多样,多数(84.4%)为红色或褐色(由浅至深)、少数(15.6%)为白色,其基因型与表型鉴定结果高度一致;杂草稻红色果皮Rc基因第六外显子均为无14 bp缺失的类型,仅有一份中国东北杂草稻除外(为14 bp缺失型),揭示用RID14标记可以早期快速的鉴定稻田中红色果皮杂草稻;(2)测试的9份杂草稻其Rc-b HLH位点的DNA序列均较为保守,其中出现4个突变位点;(3)在Rc-b HLH部分区域(1~115 bp),红色果皮的籼型栽培稻、杂草稻和野生稻的DNA序列相同,但红色果皮粳型栽培稻与白色果皮籼型栽培稻和杂草稻在106 bp处存在一个A/G替换;(4)通过对比野生稻和栽培稻,杂草稻在Rc-b HLH位点核苷酸多态性多态性最高,但是野生稻在该位点Tajima'D检验值呈显著,说明Rc-b HLH位点在野生稻中有选择性;通过聚类分析发现分为2个类群,类群1由白色果皮的杂草稻、籼型栽培稻和红/白果皮的粳型栽培稻组成;类群2由红色果皮的栽培稻(籼型)、杂草稻和野生稻组成。该结果暗示:在粳稻区,白色果皮的亚洲杂草稻可能由栽培稻退化返祖而形成的;在籼稻区,红色果皮的亚洲杂草稻可能经由栽培稻及野生稻杂交(如籼籼交或栽野交)演化而来。  相似文献   

10.
信息选萃     
大规模基因重测序确认亚洲栽培稻起源于中国美国研究人员在通过大规模基因重测序分析稻米进化史的研究中确认,亚洲栽培稻起源于中国,最早可能8 000多年前就出现在中国长江流域。亚洲栽培稻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农作物物种之一。此前曾有研究认为,亚洲栽培稻有两个起源地-印度和中国。美国纽约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  相似文献   

11.
<正>近年来,小麦病害发生的实际情况显示,现行栽培方式下白粉病已成为小麦生产上又一常发性病害,一旦气候适宜,将造成病害大流行,从而导致小麦产量损失。对此应采取如下对策:适时适量播种小麦一是缩减直播稻种植面积,扩大机插、抛栽、人工栽播等水稻种植方式的面积,提早水稻收获期,确保小麦适期播种;二是推广小麦机条播技术,控减用种量,播种量以每亩13公斤左右为宜,不超过15公  相似文献   

12.
随着农村现模经济的发展,农田相对集中,小农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伴之而来的各种轻型栽培新技术应运而生。在小麦栽培上,稻套麦等稻茬全免耕麦作,就是其中的一类。所谓稻套麦超高茬自然覆盖,是指在水稻收获前的断水期间适期套入麦子,水稻收获时留30cm左右的高茬就地还田,即该技术融免耕、套种。秸秆还田等技术于一体,具有显著的增收节支现实意义和有利土壤待续培肥的深远意义。在常规耕作栽培条件下,通常认为:小麦高产栽培的肥料运筹宜氮肥的70%左右用作基蘖肥,越冬和返青期要控用氮量不宜超过10%,拔节孕穗肥20%左右。然而,…  相似文献   

13.
中国普通野生稻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庆文  黄娟 《作物学报》2013,39(4):580-588
普通野生稻是亚洲栽培稻的祖先,中国作为亚洲栽培稻的起源地之一,蕴藏着丰富的普通野生稻资源。为了揭示中国普通野生稻的遗传多样性分布状况,探索普通野生稻的遗传变异规律、居群遗传结构以及演化途径等,为亚洲栽培稻的起源进化研究、品种改良和普通野生稻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国内外学者对中国普通野生稻开展了大量的遗传多样性研究,获得了丰富的研究结果。本文分别从遗传多样性研究方法、普通野生稻与亚洲栽培稻遗传多样性的比较、普通野生稻遗传多样性与地理分布和生态环境的关系、保护措施和栽培稻基因渗入对遗传多样性的影响等几个方面的研究结果进行了综述,总结了中国普通野生稻遗传多样性的主要特征,提出了未来我国普通野生稻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4.
为解决淮北地区稻麦两熟制水稻、小麦茬口矛盾,通过对14个新品种(系)进行新品种展示鉴选试验,结果表明,在淮北地区,淮稻268、润稻118可作为机插秧品种进行高产栽培推广;南粳2728作为优良食味稻品种,建议可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15.
<正>编著:陈建三出版: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时间:1992年2月简介:本书汇集水稻无融合生殖遗传与育种方面论文和短文39篇,涉及无融合生殖的细胞学、遗传学、统计学、胚胎学方面的研究成果以及生产利用效果。水稻无融合生殖是不经过雌雄性细胞杂交而产生无性生殖胚的过程。研究材料为西非长花药野生稻和亚洲栽培稻。长野与栽培稻杂交F3和F2代选育出粳稻84-15和籼稻30-27,正反交均能在F2代产生组群分离和固定杂种,选育出无需年年制种又能多次利用的杂交水  相似文献   

16.
作物秸秆是农业生产中最丰富的生物质能源之一,还田是利用秸秆的主要途径。水稻是我国最为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小麦(麦)―水稻(稻)、油菜(油)―稻、稻―稻(双季稻)是我国常见的稻作轮作模式。本文总结分析了小麦、水稻和油菜秸秆分别通过覆盖直接还田、翻埋直接还田与堆腐还田3种方式后对稻田土壤性状的影响,讨论了现阶段秸秆还田研究的局限性,并展望了今后的研究方向,为秸秆高效绿色还田和稻田土壤培肥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7.
自生稻在检验中属性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所谓自生稻,又称红米稻,是目前江浙一带栽培水稻田间生长的种皮为红色的杂稻,是当地技术人员对此稻的一种通俗称法。目前自生稻在水稻生产上,特别对直播栽培的水稻生产产生很大的危害和损失,对此,我们就自生稻在检验中属性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沭阳地区水稻直播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胜  蒋勇 《耕作与栽培》2009,(4):64-64,63
水稻直播栽培(简称直播稻)是指在水稻栽培过程中省去育秧和移栽作业,在本田里直接播上谷种,栽培水稻的技术。与移栽稻相比,具有减轻劳动强度,缓和季节矛盾,省工、省力、省本、省秧田,高产高效等优点,已逐渐成为水稻生产的重要栽培方式。  相似文献   

19.
野生稻与亚洲栽培稻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评价野生稻与亚洲栽培稻的遗传多样性及其变异关系,56对SSR引物被用于研究广泛地理分布的55份普通野生稻(其中32份O. rufipogon和23份O. nivara)和25份亚洲栽培稻(14份indica和11份japonica)样本。298个多态性位点被检出,占总扩增等位点的98.68%。野生稻多态性位点的百分比(平均达91%)及Nei’s遗传多样性值(h)明显高于亚洲栽培稻,表明普通野生稻比亚洲栽培稻具更丰富的遗传多样性。UPGMA聚类分析显示野生稻的两个类群(O. rufipogon和O. nivara)关系密切,但在遗传上存在明显的分化,支持其作为两个独立物种的分类观点。许多普通野生稻中籼粳分化尽管不很明显,然而亚洲栽培稻的籼粳亚种分化是明显的。亚洲栽培稻与多年生普通野生稻(O. rufipogon)关系更为密切,符合异源起源的遗传分化模式。  相似文献   

20.
<正>有机水稻栽培是回归自然的水稻生产方式,即在水稻生育期间不施化肥不喷农药不用任何化学激素。东北有机水稻生产多采用稻鸭共生方式,实践证明,以鸭养稻有机栽培具有肥田、松土、改善土壤通透性、促进水稻根系生长的作用,可实现稻鸭共育除草防虫,生态栽培无公害生产。一、有机稻田的转换改良种植有机水稻的田块必须经过转换过渡期,才能达到有机水稻生产标准,转换过渡期一般老水田不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