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在蚕桑生产中,蚕病是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对于蚕病应该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在普遍抓好消毒防病的基础上,再进行统一强化消毒,控制蚕病的发生,减少蚕病带来的损失。1规范措施,严格按程序消毒防病彻底消毒、消灭病原是蚕病综合防治工作的重点,消毒要贯穿养蚕的全过程。1.1前期消毒在养蚕前1周,清理、打扫蚕室,冲洗蚕具后放在太阳下晒干。蚕室墙壁可用20%新鲜石灰浆粉冲刷,地坪是泥土的应铲去一层或更换新土。再用漂白粉、全杀威、福尔马林等水剂将蚕室、蚕具全部喷洒消毒,每平方米用药液量应不少于300毫升,并保湿30分钟。然后…  相似文献   

2.
蚕病的种类很多,发生情况复杂,病症表现也有差异。通常按照蚕病是否传染,分为传染性蚕病和非传染性蚕病。传染性蚕病是由于病原微生物(病毒、细菌、真菌、原虫等)侵入蚕体危害所致并可以通过病蚕传染给健康蚕;非传染性蚕病是由节肢动物侵害、农药中毒、机械创伤及生理障碍等因素造成的,不能由病蚕传给健康蚕。  相似文献   

3.
在养蚕过程中,由于某环节的疏忽,会造成传染性蚕病的暴发,造成蚕茧歉收和品质下降.要提高养蚕的经济效益,防治是关键.其主要措施有:  相似文献   

4.
杨永民 《安徽农学通报》2012,18(10):177-177,179
蚕业生产中消毒不彻底、饲养管理粗放、桑叶质量不高、防病意识淡薄等是造成蚕病发生的主要原因。针对这些发病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蚕病的综合防治措施,主要包括:严格消毒防病,消灭传染源;加强饲养管理,提高蚕体的抵抗力;加强桑园管理,提高桑叶质量;提高防病意识,及时诊断和治疗蚕病等。  相似文献   

5.
传染性蚕病的发生和蔓延与蚕的自身体质、病原菌、养蚕环境条件三者有密切关系.在养蚕过程中,蚕病的暴发往往与消毒不严、桑园病虫害交叉感染、饲养管理粗放等有关.传染性蚕病防治的基本方针是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方法是围绕消毒和清洁饲养,切断病原传染途径,防止蚕感染,改善饲育条件,增强蚕儿体质,提高抗病能力.在实际生产上要把防病与饲养技术结合起来,走综合防治的路子,才能有效地控制传染性蚕病的发生,把蚕病消灭在萌芽状态,确保蚕茧优质高产.  相似文献   

6.
7.
蚕病多发原因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结合家蚕发病的规律,分析家蚕发病多的原因,并提出防治措施,以期达到高产增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蚕病的发生原因,介绍了其正确的诊断方法,并结合生产实践,总结出蚕病综合防治措施,以期为蚕业生产中的病害防治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秋蚕期蚕病流行的原因,如蚕农消毒防病意识淡薄、秋期桑虫交叉感染、秋叶质量差、饲养管理跟不上、恶劣的气候诱发蚕病。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一要重视养蚕前的蚕室蚕具消毒,努力提高消毒质量;二要加强蚕体蚕座消毒,防止蚕座感染;三要加强桑园肥培管理,提高秋叶质量;四要注重蚕药质量,防止盲目用药;五要选用抗病高产的优质蚕品种。  相似文献   

10.
蚕病按照是否传染,可分为传染性蚕病和非传染性蚕病.传染性蚕病是由于病原微生物(如病毒、细菌、真菌和原虫等)侵入蚕体危害所致,并可以通过病蚕传染给健康蚕;非传染性蚕病是由于节肢动物的侵害、农药中毒、机械创伤及生理障碍等因素造成的,不能由病蚕传给健康蚕.  相似文献   

11.
蚕病按照是否传染,可分为传染性蚕病和非传染性蚕病。传染性蚕病是由于病原微生物(如病毒、细菌、真菌和原虫等)侵入蚕体危害所致,并可以通过病蚕传染给健康蚕;非传染性蚕病是由于节肢动物的侵害、农药中毒、机械创伤及生理障碍等因素造成的,不能由病蚕传给健康蚕。1传染性蚕病  相似文献   

12.
正沾益县盘江镇栽桑养蚕历史悠久,其桑园面积占沾益县桑园面积的97%,2014年投产3 244.22 hm~2,全年饲养55 568张,夏蚕饲养23 481张,饲养蚕品种为云7×云8,青松×皓月、苏菊×明虎,沾益县近4年气候干旱,夏季桑叶须补充水分,进行降温,但2014年沾益县天气,以阴雨为主,桑叶需加温排湿,  相似文献   

13.
养蚕生产中危害最重的是传染性蚕病。阐述了各类传染性蚕病识别的典型病征及发病规律,提出了防治的具体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4.
15.
夏秋气温高、雨水多,天气多变,加之前批蚕后的病原积累,对蚕的生长不利.但只要技术处理好,防病措施实,照样可以控制蚕病,取得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6.
蚕病防治工作是蚕桑丰产、丰收,蚕茧优质、高产的关键措施之一。蚕病防治应做到:严格消毒,控制病原;强化管理,控制发病几率;准确诊断,及时治疗;采取应急措施,控制蚕病蔓延。  相似文献   

17.
陈贵善 《农技服务》2005,(10):39-39
1.症状 初期发病症状不明显,病势加重时,蚕体上出现黑褐色轮廓不清的油迹状斑点,大小不一,死时头胸向前伸出,平伏蚕座上,初死时尸体柔软有弹性,腹部第4环节或胸部先变桃红色,  相似文献   

18.
蚕病的综合防治,就是在不同饲养季节和地区,针对发病规律,抓住主要矛盾,将各种防病措施和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进行防治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微粒子病是家蚕5大传染病之一,也是蚕业生产上唯一被列为检疫对象的蚕病.历史上法国曾因发生微粒子病而使法国蚕业受到毁灭性的打击.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博士研究认定,微粒子病原体经食下和胚种2种途径传染.因此世界上蚕种塑育、普种改平附为袋制,进而原种改袋制为框制,有效地控制了该病的发生.近年来,随着云南省蚕业、蚕种生产的迅猛发展,原蚕区制种的大幅度扩大,微粒子病在一些地区发生和蔓延,而且危害严重.防治微粒子病已成为当务之急,家蚕微粒子病的防治研究被列为国家的攻关项目.  相似文献   

20.
针对黄山市蚕病发生越来越趋于严重的现象,分析其发病主客观原因,提出强化消毒防病意识,严格消毒程序,加强饲养管理,推广强抗性蚕品种,建立蚕病预警机制等综合防治措施,为蚕农防治蚕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