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调查,云南省的混农林业类型归纳为6大类型:林粮间作型、果农间作型、林果混种型、材药间作型、林肥间作型、林牧间作型。根据一定的分区原则,将云南省的混农林业划分为9个区:滇西北高山峡谷混农林业区、滇东北北部中山山源混农林业区、滇东北南部中山山原混农林业区、滇西中山山原混农林业区、滇中高原盆湖混农林业区、滇东南岩溶山原混农林业区、滇中南中山宽谷混农林业区、滇南边缘中低山混农林业区、干热河谷混农林业区。并对各分区的基本情况以及适宜发展的混农林业类型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2.
通过调查,云南省的混农林业类型归纳为6大类型,林粮间作型、果农间作型、林果混种型、材药间作型、林肥间作型、林牧间作型。根据一定的分区原则,将云南省的混农林业划分为9个区:滇西北高山峡谷混农林业区,滇东北北部中山山源混农林业区,滇东北南部中山山原混农林业区、滇西中山山原混农林业区,滇中高原盆湖混农林业区,滇东南岩溶山源混农林业区,保南中山宽谷混农林业,滇南边缘中低山混农林业区,干热河谷混农林业区,并对各分区的基本情况以及适宜发展的混农林业类型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3.
混农林业历史发展概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混农林业历经了游耕制和轮垦制,间作、套种制,混林农业和现代混农林业等发展阶段。混农林业的发展方向是经营模式多样化、系列化,经营技术集约化、科学化。  相似文献   

4.
大别山区板栗园生态系统和经济效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我国混农林业经营体系的研究已广泛开展,并取得了可喜的生态和经济效益,栗茶间作系统是混农林业的一种经营形式。比之于集约经营的单作栗园,栗茶间作不仅改善了栗园的生态环境,板栗的产量和质量也相应提高,其成功经验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和生产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混农林业立体经营是发展生态林业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柳绕地区杨树低产林改造所取得的良好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看出,平原地区发展混农林业立体经营模式(如林瓜、林粮、林药、林草等),走生态林业道路是林业稳产高产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采取综合技术措施是发展混农林业立体经营的科学保证。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国内外混农林业研究动态,通过对河北省混农林业研究现状的分析,找出与国内外研究存在的差距,结合河北具体情况,多视角论证深入开展混农林业研究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世界混农林业研究动态.针对我国混农林业研究现状。提出了存在的问题.认为在今后的混农林业研究及实施中,应始终把“农民第一”作为准则。  相似文献   

8.
混农林业:一条发展林业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本文将生态系统工程原理作为现代混农林业的理论基础,提出了规划设计现代混农林业生产体系的基本步骤和方法。作者分析了现代林业和传统林业的本质区别,认为把农、林和土地利用有机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建立生产力高、综合效益大、稳定持续的混农林业生产体系,是发展现代林业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混农林业与林业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论述了混农林业的概念及其与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并通过对混农林业的主要模式、特点及其对林业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的论述 ,充分揭示了其在林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0.
混农林业是生态农业的一种模式。为了解混农林业改造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以鸟类为研究对象,于2015年至2017年在四川理县甘家堡混农林业示范区内设置了9个样点,考察了鸟类多样性和鸟类组成的变化。结果表明混农林地改造后样地内鸟类物种丰富度和鸟类丰度较改造前均有显著上升,森林和灌丛鸟类组份也较改造前有所上升。说明混农林业能够有效提高鸟类多样性,对区域生物多样性恢复和生态系统的改善有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11.
浅说混农林业的基本思想和内容李纯混农林业是由农业和林业两个词构成的一个新词。表明农业和林业二者密不可分的关系,混农林业是相对于刀耕火种的一种新的立体配置林木和农作物,以满足农户对土地生产多种需求,合理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的一种方式。混农林业是一项可操作...  相似文献   

12.
论述了云南热区“轮歇垦殖”与种植橡胶树对山地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热区山地资源开发利用应以经济林或混农林业为主,既利用又保护,使生态与经济效益最佳结合,促进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以湘中丘陵紫色砂页岩地区的传统林农间作为依据,根据枣树林生物学生态学特点,总结和探讨了枣树林混农林业的时序与空间的关系,并评价了枣树林混农林业的效益。  相似文献   

14.
混农林业就业在亚洲的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概况大多数亚洲国家的人口迅猛增长 ,其中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农村人口超过了 70 % ,给该地区的自然资源带来了空前的困难。人们越来越期望在碎弱的旱地上生产粮食、薪材、饲料以及用材。同时 ,确保高地流域的洁净水供应 ,维持生物多样性及控制土壤过度流失等方面的压力也在不断地增加。满足这些需求与期望就必须进一步地采用混农林业技术。发展及应用混农林业系统时 ,农民是真正的专家 ,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需要合格混农林业专门人才来支持及促进混农林业有效的发展。亚洲许多教育机构通过扩大对混农林业的培训及教育满足这种需要而做出了积极…  相似文献   

15.
土壤环境变化是恢复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加强混农林的立体优化配置,有利于控制水土流失、改善土壤环境质量和提高生态脆弱区的生态和经济效益。文中系统总结混农林业对石漠化地区土壤水分、养分、生物特征的影响,阐明在石漠化极端脆弱生态环境条件下,林木与农作物存在的水肥竞争以及复合农田中树龄较小时对土壤生物活性的抑制作用,进一步从石漠化地区土壤环境角度对混农林业的水分利用策略、乡土树种的选择搭配、有益土壤生物的应用等方面提出建议,以期为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提高土地生产力、控制水土流失、发展立体生态农业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概述了复合农林业崛起的历史背景及概念的演绎过程,概要介绍了混农林业在世界范围的应用情况和研究的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17.
混农林业是在传统农业耕作体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它是在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提高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产出及经济效益,它是由多层次、多种群组成的农林结合的人工生态群落,是按照一定的生态和经济学的目的进行人工配置而成,对土地、时间、空间、阳光和物种资源进行更有效和深层次的开发和利用,是对土地更集约化的经营。各国的实践证明,混农林业对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提高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 6种混农林业类型防护效益与结构特征的调查和分析 ,初步得出各类混农林业的防护效益与林木株数、林木平均高度关系不紧密 ,而与林木覆盖度、林木冠体及林木分布度关系极紧密。  相似文献   

19.
混农林业的防护效益与结构特征研究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六种混农林业类型防护效益与结构特征的调查和分析,初步得出:各类混农林业的防护效益与林木株数、林水平均高度关系不紧密,而与林木覆盖度、林木冠体及林木分布度关系极紧密。  相似文献   

20.
丘陵紫色土防护林混农林业结构类型的研究,为解决长江中上游丘陵紫色土生态系统型防护林林分组建技术问题提供科学依据。经过1991-1995年的研究表明。在组建的6个混农林业结构中,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各自的特性、功能和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