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美洲斑潜蝇对四季豆的危害损失及防治指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刚  刘培廷  陆道训 《植物检疫》2000,14(3):138-140
采取自然感虫与药剂控制虫量相结合的方法人为造成6个不同虫情梯度,分析虫情指数与产量损失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虫情指数与产量损失率之间成正相关,直线回归方程y=1.008+0.7661x,再根据经济允许水平即求出不同产量水平下的防治指标。  相似文献   

2.
二代白背飞虱对粳稻为害损失及其防治指标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二代白背飞虱对粳稻的为害损失,确定合理的防治指标,作者在武育粳3号上,通过接不同的虫量,然后一直保持自然状态的办法,研究了二代白背飞虱的增殖规律和为害损失及其防治指标。结果表明,不同水稻生育期,不同虫口密度的白背飞虱的增长速度不一样;同一生育期,低密度的增殖速度要大于高密度,但总虫量高密度处理显著高于低密度区。二代白背飞虱百丛虫量与水稻产量损失呈极显著正相关(r=0.9444**),关系式为Y=-13.875+7.451lg(x)(x为7月19日白背飞虱百丛虫量),防治指标为百丛180~200头。因此,当二代白背飞虱早发生或中等发生程度时,必须用药防治,控制其为害。  相似文献   

3.
二代白背飞虱对粳稻为害损失及其防治指标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接虫笼罩法,研究了二代白背飞虱在武育粳三号上的增殖规律,为害损失及防治指标。结果表明,不同水稻生育期,不同虫口密度的白背飞虱的增长速度不一样,同一生育期,低密度的增殖速度要大于高密度,但总虫量高密度处理显著高于低密度区。二代白背飞虱百丛虫量与水稻产量损失呈极显著正相关(r=0.9761),关系式为Y=14.2503lg(X)-29.0955(X为7月19日白背飞虱百丛虫量),防治指标为180 ̄  相似文献   

4.
早秋蚕桑蓟马防治指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夏伐后的桑园,根据桑藓马虫口密度的不同,将桑叶受害水平发为个等级。利用没等级的桑叶饲有蚕,得出在桑藓马不同为害水平下桑叶和蚕茧的产量,建立了桑蓟马虫日指数(X)与桑叶产量损失率和茧层量损失率的关系式分别为Ym=-0.00532+0.0029X,Ys=-0.00139_0.00011X根据当地桑树害虫防治与蚕茧产品价格的有关经济数据,得到桑叶早秋蚕期间的防治指标为3级受害水平,即桑叶受桑蓟马为害的  相似文献   

5.
大豆菌核病的防治适期与防治指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系统调查和统计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大豆菌核病的防治适期和防治指标。试验结果表明,子囊盘发生期与大豆开花期的重叠盛期是菌核病防治适期,一般以7月20-25日为宜。7月25日前子囊盘数量和病情指数与产量损失极相关,而且子囊盘数量作为产量损失估计和防治指标确定更为科学准确,其回归模型为Y=-4.5499+2.311X(r=0.8442),防治指标为3-4个子囊盘/9.75m^2。  相似文献   

6.
美州斑潜蝇对芸豆,黄瓜的危害损失及经济阈值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邱名榜  程玉琴 《植物检疫》1999,13(5):274-276
研究结果表明,美洲斑潜虽虫叶率5%~70%情况下,虫叶率与产量扣失率之间有明显正相关系,其大棚芸豆、露地芸豆和露地黄瓜直线回归方程式分别为y=3.58450+0.03165x、y=8.82943+0.05209x、y=5.45698+0.06528x。经济阈值数学模型分别为x=11.962ln(7.1941L/(23.929-L))、x=11.611ln(5.5166L/(41.503-L)、x=  相似文献   

7.
小麦白粉病产量损失及防治指标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自然发病条件下,抽穗扬花期,小麦白粉病病情指数与染病小麦千粒重下降率有极显著正相关,y=-1.0317+3.8557lnx±2.7417。抽穗期无论病指高低,后期病害流行速率相近。此时应用粉锈宁防治,防治指标为:病情指数1.83。  相似文献   

8.
蜡蚧轮枝孢杀虫毒素对菜粉蝶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其毒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蜡蚧轮枝孢的发酵液中萃取和纯化出杀虫毒素物质4号组分。通过注射方法,将该真菌毒素(20μg/虫)注射到菜粉蝶5龄幼虫体内,测定对菜粉蝶的毒力。结果表明,4号组分对菜粉蝶有明显毒力,对其生长发育具有显著抑制作用(60.20%),并可导致蛹发育畸形;对菜粉蝶的累计致死率为83.3%。  相似文献   

9.
采用多点试验方法,对稻蝗若虫集中田边为害期导致的水稻产量损失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若虫虫量与产量损失呈正相关(r=0.9353),损失率回归方程y=1.2947+5.5723x。应用经济效益指标代替目前沿用的经济阈值指标,在生产水平550kg/667m2,6月上旬稻田边2m范围内化学防治的虫量指标为310头/百丛,较原指标61头/百丛放宽5倍。  相似文献   

10.
昆虫病原线虫防治荔枝巢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害荔权树皮的新害虫荔枝巢蛾Cmoritis albicapilla Moriuti在上发生1代,由于幼虫藏匿于自身吐丝粘粪粒组成的双层网下,使农药防治困难。作者以昆虫病原线虫为主,对比使用化学农药,寻求对该虫有效的防治方法。结果表明,荔枝巢蛾幼虫、蛹对昆虫病原线虫4个种的5个品系十分敏感,其感染率与病原线虫的剂量成正相关,Y=2.737+1.264X,LD50=6.165IJ/虫,但是大田防效很  相似文献   

11.
再生稻白背虱为害损失测定和防治指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在福建,白背飞虱是再生稻的重要害虫。文中进行了再生稻白背飞虱为害损失的测定。根据虫量和产量损失的关系,结合现行稻谷价格、产量水平、防治费用等因素,确定允许为害损失率,同时建立了防治指标模型。按照防治指标模型,制定出不同产量水平的防治指标。  相似文献   

12.
一字笋象的生物学特性与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3a对不同竹林区一字笋象的调查,明确了该虫的生物学特性,试验推广了适当推迟留种苗,切断一代成虫寄主,按照防治指标,适时开展化学防治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3.
经过3a对不同竹林区一字笋象的调查,明确了该虫的生物学特性,试验推广了适当推迟留种苗,切断一代成虫寄主,按照防治指标,适时开展化学防治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4.
澳洲瓢虫对吹绵蚧密度功能反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澳洲瓢虫成虫随着吹绵蚁雌成虫、卵及若虫密度的增加,取食量也相反增加,每头瓢虫成虫对吹绵蚧上述各虫态的日均最高取食量分别为9.33头、407.33粒及11.67头;每头瓢虫的日均取食量Na与吹绵蚧的密度Nt之间的关系呈负加速曲线,其密度功能反应的数学模型符合Holling圆盘方程Ⅱ型,即分别为:Na=1.84Nt/(1+0.2096Nt);Na=5.092Nt/(1+0.0127Nt);Na=1.343Nt/(l+0.1253Nt)。  相似文献   

15.
虫螨腈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10%除尽悬浮剂中虫螨腈的含量,所用色谱柱为μbonda-pak,C18柱,流动相为甲醇+水=90+10,检测波长261nm。该方法变异系数为0.29%。回收率在99.63%^~-100.25%之间,线性相关系数为r=0.9999。  相似文献   

16.
白背飞虱在中粳稻区具有成虫迁入早,迁入量大,增殖倍数高,迁入下代即猖獗危害等特点。白背飞虱暴发时,二代若虫高峰期虫量,与一代7月10-15日田间虫量极显著正相关。据此建立了预测试,提出了发生程度预测指标,预报准确率达85%以上。研究表明,水稻不同生育期,不同虫口密度的白背飞虱的增长速度不一样;同一生育期,低密度的增殖速度要大于高密度,但总虫量高密度处理显著高于低密度区。二代白背飞虱百穴虫量与水稻产量损失呈极显著正相关;防治指标为189-190头。因此,当二代白背习虱发生早或超过180头以上时,应采取“治二压三”的防治策略,须用药防治。同时还形成了与之配套的,而且行之有效的水稻中后期多种害虫总体防治控制技术。  相似文献   

17.
1991~1993年在武鸣县城东,仙湖,两江、陆斡4镇测定了采用田间自然感虫发病长草的试验田27块9个水稻品种的主要病虫草害的发生、危害、防治效果,防治费用及复合危害产量损失等数据,数据经由电子计算机采用逐步回归的方法筛选拟合出能反映出各因子交互作用的多元二次多项式水稻主要病虫草害损失模型,模型经准确率验证,综合损失率平均误差14.9%,卡方测验,早、晚稻模型分别为x2=2.6和1.3,均小于x20.05=7.81;在此基础上,并获得了早、晚稻主要病虫草害复合经济损失允许水平5.3%和6.9%及其不同产量水平下的复合经济损失允许水平3.8%~8.2%。  相似文献   

18.
稻飞虱(含白背飞虱与褐飞虱)是岑溪县目前发生危害最大的水稻害虫,一年发生8个世代。经19年的冬后调查说明有本地虫源,其中以白背飞虱为多。早稻秧田虫量与3月上中旬沟边若虫量有一定关联性(r=0.6730);外地虫源迁入盛期一般在5月中下旬;第三代系主害代,其若虫高峰期与早稻抽穗盛期至灌浆初期相吻合;经十多年调查资料整理筛选出预测第三代高峰期成若虫密度的相关因子:3月上中旬沟边若虫平均密度(x_1)、3月中下旬秧田成若虫平均密度(x_2)、5月份降雨量(x_5)及5月15~25日平均成若虫密度(x_6)、5月份降雨系数(x_7)等,分别建立、修订预测式:y=0.176x_1+0.222x_2+0.203x_5+2.302(级)……Ⅰ'、y=2.507+0.340x_6+0.171x_1(级)…Ⅱ'。R值和F值均达极显著水平,历史符合率为94.7%~100%。  相似文献   

19.
梧州市1994年下半年蔬菜主要病虫发生异常原因分析1994年下半年,梧州市蔬菜主要病虫发生与常年有明显不同。一是菜粉蝶,小菜蛾未见发生。常年9~12月为两虫的为害高峰期,幼虫平均虫口密度菜粉蝶为每平方米12~33头,小菜蛾为85~248头,但1994...  相似文献   

20.
通过大田调查摸清害鼠发生种类及其害鼠密度五大豆产量损失率的关系。结果表明,安徽省沿淮地区夏大豆田害鼠种类有黑线姬鼠,黑线仓鼠,褐家鼠和小家鼠,以黑线姬鼠为优势种。夏大豆田鼠密度与大豆产量损失率呈直线正相关,二者之间数量关系可用回归方程式:Y=0.5221X-0.703表示,建立了夏大豆田防治指标的估算模式X=(100C.F+0.753Y.P.E)/0.5221Y.P.E,根据这一模式结合安徽沿淮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