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2 毫秒
1.
心脏体外循环系统检测植物外啡肽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利用猪胃蛋白酶在37℃条例下降解中盘粉,采集不同反应时间的酶解液样品,低温离心处理后,分别加入蛙心体外循环系统中,测定心肌收缩力变化,并随即加入阿片肽阻断剂-纳洛酮,检测植物外啡肽活性。结果表明,酶解液能够引起心肌收缩力加强,并可被纳洛酮逆转,证明酶解液具有植物外啡肽活性。 相似文献
2.
采用过瘤胃保护技术使饲料中的小麦蛋白避开山羊瘤胃微生物破坏作用,进入皱胃和小肠降解,产生活性肽,增强对山羊生长代谢的调节作用。建立了蛙心体外循环系统,利用外啡肽特异阻断剂—纳洛酮,生物检测不同消化液中植物外啡肽的活性。结果表明:对照期和试验期相比24h采食青草量分别为4 65±0 231,6 413±0 039kg,差异极显著(P≤0 001);血清类胰岛素生长因子 1(IGF 1)分别为153 647±18 670,223 993±19 450ng/ml,差异极显著(P<0 01)。血清生长激素(GH)23 170±0 891,26 792±1 003ng/ml,差异极显著(P<0 01)。血清胰岛素18 103±1 035,23 983±1 600ng/ml,差异极显著(P<0 01)。血清氨基氮0 102±0 003,0 140±0 004mM/ml,差异极显著(P<0 001)。血清氨氮0 206±0 012,0 086±0 006mM/ml,差异极显著(P<0 001)。蛋白过瘤胃保护后的皱胃液以及未保护的瘤胃液能使心肌收缩力显著增强,加入纳洛酮后心肌收缩力都显著性逆转降低,从而证明这些消化液具有较强的外啡肽活性。表明蛋白质过瘤胃保护技术能够有效地增强植物外啡肽对生长代谢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3.
4.
将24头仔公猪分为对照组(正常哺乳28 d断奶)、试验I组(添喂β-酪啡肽-7)和试验Ⅱ组(添喂酪蛋白酶解物)。试验组于21 d断奶,再连续添喂酪蛋白胃蛋白酶解液或β-酪啡肽-7 10 d,每天2次(共20mL),至32 d,3组动物各随机取6头同时剖杀,取血、胃食糜和空肠食糜。通过所建立的RP-HPLC方法,在胃食糜和空肠食糜中检测到β-酪啡肽-5、β-酪啡肽-7样物质。对照组、酪啡肽-7组和酪蛋白水解液组,β-酪啡肽-7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1.12±2.38,23.58±7.49、21.81±9.93μg/g胃食糜和16.99±3.48、19.08±2.85、21.36±4.85μg/g肠食糜;胃食糜中-βCM-7的含量高于空肠食糜,试验组均高于对照组。在各组仔猪的血液中未检测到酪啡肽样物质。肠食糜的细胞生物学试验结果表明:与喂仔猪料的对照组比较,试验I组和试验Ⅱ组对细胞腺苷酸环化酶的活性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抑制率分别为27.9%和89.0%,抑制作用均能被纳洛酮反转,逆转率分别是43.2%和89.07%。提示在21日龄断奶仔猪饲料中添加酪啡肽或酪蛋白酶解物,其肠道中有酪啡肽释放,阿片总活性升高。 相似文献
5.
6.
采用放射免疫、RT—PCR等方法,研究了酪啡肽对21日龄断奶仔猪消化道酸度、血清中胃泌素水平和胃肠道胃泌素mRNA表达的影响。将24头仔公猪分对照组(正常哺乳28 d断奶)、试验Ⅰ组(β-酪啡肽-7组) 和试验Ⅱ组(早期断奶组)。试验组于21d断奶后,再连续添喂β-酪啡肽-7或生理盐水,每天2次(共20 mL)。10 d后,3组动物各随机取6头同时宰杀,共测定了18头仔猪胃、空肠和回肠食糜pH值及血清中胃泌素的含量,并对胃幽门和十二指肠胃泌素mRNA的表达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日粮中添加β-酪啡肽-7的仔猪胃内平均pH为2.76±0.51,低于对照组(5.08±0.43)和早期断奶组(4.26±0.62);空肠和回肠食糜中pH值各组无明显差异。血清中胃泌素含量β-酪啡肽-7组最高,为100.03±18.72 pg/mL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极显著。RT- PCR检测分析表明:β-酪啡肽-7组仔猪胃窦胃泌素mRNA表达量高于对照组(P<0.01)和早期断奶组。十二指肠中胃泌索mRNA表达的变化情况与胃窦相似。认为酪啡肽类可以促进断奶仔猪的胃酸分泌,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胃泌素mRNA的基因表达,使胃泌素分泌增加所至。 相似文献
7.
蛋白发酵产物外啡肽的构成与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人工瘤胃装置,选用经定向培育的瘤胃细菌体外发酵面筋蛋白,并适时提取发酵液进行了植物外啡肽构成与活性的研究。结果显示体外发酵11h,外啡肽的生物学活性最强,肽浓度也相对较高。以超滤结合纸层析法检测外啡肽的构成,所显示的色带表明为10~27肽。人工瘤胃装置的发酵参数pH6.412±0.207、总脱氢酶活性(TDHA)(1.037±0.045)U/mL,D600(细胞菌生长量)1.410±0.065,氨氮(NH3-N)(1318.36±140.68)mg/L,微生物总蛋白(MCP)(6.213±1.014)g/L。采用所制备的植物外啡肽对AA肉鸡肌肉注射不同剂量,同时注射新城疫疫苗,结果显示,试验组新城疫血凝抑制抗体滴度显著性高于对照组,7~35日龄的体增重也显著高于对照组,血清中生长激素(GH)、胰岛素(Ins)、三碘甲腺原氨酸(T3)、四碘甲腺原氨酸(T4)的浓度也显著高于对照组。每周每公斤体质量2mL的外啡肽剂量肌肉注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8.
饲喂β-酪啡肽对大鼠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β 酪啡肽 (β Casomorphinβ CM)是 β 酪蛋白经过酶解所释放的一类小肽 ,具有类似阿片肽的功能。试验通过饲喂 2种 β 酪啡肽 (β Casomor phin 7,β CM 7) ,和β Casomorphin 3 (β CM 3)来探索其对动物机体免疫活性的影响 ,并以谷胱甘肽 (GSH)作为肽参照组。试验选用SD雄性健康成年大鼠 ,分 3个肽组 (β Casomorphin 7,β Casomorphin 3,GSH)和 1个未给药对照组 ,每组 1 0只。 3种肽均以 1 2× 1 0 - 6 mol/L的浓度添加于饮水中 ,饲喂 3周后 ,分别进行试验检测。淋巴细胞转化试验 (LTT) (n =6)结果表明 :平均刺激指数 (SI)对照组为 1 99;β CM 7组为 2 56 ;β CM 3组为 3 2 3;GSH组为 2 46。3个肽组相对对照组SI有提高趋势 ,其中 β CM 3组相对对照组差异接近显著 (P =0 0 8)。红细胞免疫试验 (EIT ,n=6)测出各组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各为 :对照组 4 9% ,β CM 7组 1 6 7% ,β CM 3组 1 5 9% ,GSH组 1 4 7%。 3个肽组相对于对照组均极显著升高 (P <0 0 1 )。腹腔巨噬细胞吞噬活性试验 (MTT ,n =6)测出各组平均OD570 分别为 :对照组 0 2 1 ;β CM 7组 0 2 2 ;β CM 3组 0 2 2 ;GSH组0 3。GSH组相对对照组差异显著 (P <0 0 5)。试验结果表明 β 酪啡肽对大鼠的免疫活性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β-酪啡肽可被新生动物吸收入血,影响仔猪机体的内分泌与免疫系统等功能。本文综述了其在仔猪营养中的生理功能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10.
试验选用7±2日龄的PIC五元杂交系哺乳仔猪400头,研究21日龄仔猪断奶时植物活性肽对哺乳仔猪屠宰率和胃肠道发育的影响。试验仔猪随机分为4组,每组10个重复。各组日粮分别为在玉米-豆粕型基础日粮的基础上添加2%的鱼粉、2%的血浆蛋白粉、2%的植物活性肽和4%的植物活性肽。研究结果表明:日粮中添加4%的植物活性肽后,屠宰率有增高的趋势但差异不显著(P>0.05);日粮中添加植物活性肽可以显著提高胃、胰脏和小肠的重量并显著增加小肠长度(P<0.05);日粮中添加4%的植物活性肽和2%血浆蛋白粉相比可以显著降低胃内pH值(P<0.05)。 相似文献
11.
麦类籽实中植酸酶的活性及体外降解植酸盐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评价不同麦类籽实中内源植酸酶的活性及其对外源植酸盐的降解能力,以植酸钠为底物,测定5种10个不同品种麦类籽实中植酸酶的活性;在37℃、pH 5.50的条件下,以300 U/kg的浓度加入从麦类籽实中提取的植酸酶,检测了对玉米、豆粕中植酸磷的释放效果。结果表明,燕麦、大麦(垦啤2号)、小麦(东农123)、小麦(东农973821)、小黑麦(5305)、小黑麦(92021)、小黑麦(96026)、小黑麦(8809)、胜利黑麦和黑麦(2号)籽实中植酸酶的活性分别为57.50、143.25、1048.06、725.22、1978.67、2201.65、1713.46、1406.49、5310.89 U/kg和3446.53 U/kg(风干基础);在上述条件下,反应8h,玉米、豆粕中的植酸磷分别释放71.92%和38.94%。 相似文献
12.
象草幼穗离体培养植株再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象草幼穗为外植体材料、改良的MS为基本培养基,研究了不同外源激素组合对不同发育时期幼穗愈伤组织诱导和植株再生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象草幼穗离体培养最适长度为2~5 cm;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中添加4.0 mg/L 2,4-D 0.05 mg/L KT和4.0 mg/L 2,4-D 0.10 mg/L KT时,颗粒状愈伤组织诱导率分别为79.0%和72.6%;转入添加3.0 mg/L 2,4-D 0.2 mg/L 6-BA的继代培养基,分别有40.9%和74.0%的愈伤组织保持颗粒状结构;在添加2.0 mg/L CPPU 0.01 mg/L NAA和0.50 mg/L KT 0.5 mg/L IAA的分化培养基上,经过继代培养后的颗粒状愈伤组织的成苗率分别为36.4%和38.5%,总成苗率达50.2%和43.9%.3片叶大小的幼苗转入附加NAA 0.50 mg/L的1/2 MS壮根培养基,试管苗移栽成活率达95%以上.在继代培养过程中逐代选择外表呈白色、干燥、紧密、颗粒状的愈伤组织,是提高其植株再生能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14.
15.
早开堇菜组织培养及植株再生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野生早开堇菜为材料,研究了不同外植体类型(子叶节、叶片、叶柄)和不同激素配比对其不定芽诱导、愈伤组织诱导和分化的影响,成功建立了早开堇菜组织培养植株再生体系。结果表明,1) 诱导子叶节和叶柄不定芽诱导的最适培养基为 MS+2.0 mg/L 6-BA+0.1 mg/L NAA,叶片不适合作为直接诱导不定芽的外植体。2) 3种外植体均能诱导愈伤组织,子叶节愈伤组织诱导的时间最短,其次为叶柄,叶片最晚。子叶节和叶柄愈伤组织诱导的最适培养基为MS+1.0 mg/L 6-BA+0.5 mg/L 2,4-D,诱导率分别为98.3%和96.7%;叶片愈伤组织诱导的最适培养基为MS+1.0 mg/L 6-BA+0.5 mg/L 2,4-D+0.05 mg/L NAA,诱导率可达88.3%。3) 最适愈伤组织分化培养基为:MS+1.5 mg/L 6-BA+0.1 mg/L NAA,分化率为100%。4)不定芽增殖的最佳培养基为:MS+1.5 mg/L 6-BA+0.075 mg/L NAA,增殖率为4.68。 5)再生苗移植到添加1.0 mg/L 6-BA的1/2 MS培养基上,生根率92.3%。6)组培苗移栽到珍珠岩∶河沙∶腐殖质(1∶2∶2)的混合基质时,100%成活,且植株长势好。 相似文献
16.
交配系统是控制遗传物质在世代间传递的直接方式,影响着植物种群内和种群间遗传变异分布,决定着后代种群的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交配系统除了体现植物本身的生物学特性之外,还因环境条件的改变而发生改变和进化。海拔对环境因子在垂直方向上分布的影响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因而影响着植物的交配系统。对交配系统的进化模式研究发现,随着海拔的升高交配系统有从异交向自交演变的倾向,甚至在极端环境下植物的进化产生多倍体以适应恶劣的环境条件。本研究根据大量已有的研究成果,从海拔影响植物交配系统的传粉者数量、区系、传粉方式、植物生活史、花朵构件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和概述。 相似文献
17.
紫花苜蓿不同栽培品种植株再生的研究 总被引:22,自引:8,他引:22
离体培养条件下对紫花苜蓿地方栽培品种--陇东苜蓿、和田苜蓿、准格尔苜蓿以及引进品种Rambler苜蓿植株不同部位的再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苜蓿品种、外植体、外源激素种类及其浓度等因素均影响着植株的再生.陇东苜蓿下胚轴愈伤组织出愈率和体细胞胚形成率最高可达91.04%和63.75%;和田苜蓿下胚轴愈伤组织出愈率最高可达92.05%,体细胞胚形成率最高为56.82%.这2个品种在紫花苜蓿的组织培养植株再生中是较理想的试验材料;紫花苜蓿下胚轴是理想的受体材料.苜蓿愈伤组织的诱导、体细胞胚的形成以2.0 mg/L 2,4-D处理2周为最佳;在2.0 mg/L 2,4-D 0.5~2.0 mg/L 6-BA的作用下,外植体产生愈伤组织以及进一步发育的趋势较强.对体细胞胚的发育和幼苗的形成则以2.0 mg/L 6-BA 0.5 mg/L NAA的激素组合进行处理.适宜的生根培养基为1/2 MS 1.0 mg/L IBA 1%蔗糖 0.7%琼脂. 相似文献
18.
在三亚市抱坡岭受损山地的石质边坡,用F1尿素[CO(NH2)2,F2磷酸二氢钾(KH2PO4)两种化肥、C1(蛇藤+马棘+车桑子—地毯草+类芦+波斯菊+马尼拉结缕草)、C2(胡枝子+马桑+龙须藤—狗牙根+假俭草+结缕草+百喜草)两种草种组合及J1和J2两种建植方法进行人工植物群落建植的L4(23)试验,以当年秋季地上植物量为测度值进行综合评估,得4个试验处理,效果依次为:F2C1J2F1C2J2F1C1J1F2C2J1。主要因子和次要因子分析表明:喷播建植技术草种组合肥料种类。对同一因子的不同水平进行效果比较发现:在肥料因子中,尿素F1比磷酸二氢钾F2好,在草种组合因子中,C1比C2效果好,在建植技术因子中,用客土喷播比湿式喷播好。 相似文献
19.
日本结缕草植株再生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以日本结缕草的成熟胚为外植体,对其组织培养体系进行了优化.试验结果表明,1)培养基中添加脯氨酸能提高愈伤组织诱导率,而添加BA能降低愈伤组织的诱导率,低浓度的NAA(0.1~0.2 mg/L)能促进愈伤组织的形成,愈伤组织诱导的最佳培养基为ND 2,4-D 3.0 mg/L NAA 0.2 mg/L L-Pro 500 mg/L,愈伤组织诱导率达57.3%;2)愈伤组织继代的最佳培养基为MSD 2,4-D 1.0 mg/L;3)愈伤组织分化的最佳培养基为MSD NAA 0.3 mg/L KT 0.5 mg/L BA 0.05 mg/L,分化率达36.7%.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