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矮砧密植苹果种植技术的推广普及,为果园生草技术提供了广阔市场空间,同时也对规范化和标准化果园生草技术的应用提出了更高要求,一般单播草种难以满足矮砧密植苹果园现代化管理的要求。为此,在关中地区矮砧密植苹果园对5个不同草种组合方案的生长特性进行比较评价,旨在筛选出适宜的草种组合方案。结果表明,70%苇状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20%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10%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组合方案不仅出苗较快、绿期较长,而且草地平整度极好,非常符合矮砧密植苹果园生产机械作业的要求;30%苇状羊茅+30%多年生黑麦草+20%鸭茅(Dactylis glomerata)+20%草地早熟禾组合方案出苗快、再生性好、绿期中等、持久性好,符合果园人工管理的要求,是关中地区矮砧密植苹果园生草较理想的组合方案;50%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20%鸭茅+30%多年生黑麦草组合方案,草地种群中白三叶占比逐年增加,到建植第3年占比超过50%,持久性好,亦可刈割后制作青贮或青饲家畜,也是关中地区矮砧密植苹果园生草较理想的组合方案之一。  相似文献   

2.
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外来入侵植物对温度的升高可能会做出积极的响应,其危害程度也随之增加,因此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对其进行控制。本研究以入侵植物喜旱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为研究对象,黑麦草(Lolium perenne)和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为其竞争对象(替代植物)进行单种、纯种和混种试验并配合增温处理,探讨喜旱莲子草对增温和竞争的响应以及黑麦草和白三叶作为喜旱莲子草替代物种的可能性,以期为气候变暖条件下喜旱莲子草的入侵趋势和生物替代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增温条件下,喜旱莲子草通过提高叶片和茎对光能的获取,将更多的生物量分配在地上部分。同时,增温还加剧了喜旱莲子草与黑麦草和白三叶的种间竞争强度。这些响应表明温度的增加会增强喜旱莲子草的入侵。2)种间竞争抑制了喜旱莲子草的生长,但随着竞争密度的增大,抑制作用没有显著变化(P 0.05)。黑麦草和白三叶都对喜旱莲子草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通过对不同竞争条件下喜旱莲子草相对产量的分析,发现黑麦草的抑制作用相较于白三叶更加显著(P 0.05)。3)增温促进了黑麦草的生长,但增温时种间竞争对黑麦草生长有抑制作用,不增温条件下的种间竞争对黑麦草无显著抑制作用(P0.05)。增温对白三叶无明显促进作用(P 0.05),且其生长受种间竞争抑制较大。增温条件下种间竞争使得喜旱莲子草、黑麦草和白三叶的地上生物量分别降低89.5%、55.8%和82.5%,故黑麦草更适宜作为竞争植物对喜旱莲子草进行替代控制。  相似文献   

3.
1品种选择 1.1草种选择人工种草适宜选择的草种有多花黑麦草、高丹草、光叶紫花苕一年生牧草,以及苇状羊茅、多年生黑麦草、鸭茅、紫花苜蓿、白三叶等多年生牧草。对于水源条件较好的良田,可以利用冬闲田种植一季多花黑麦草,或选用肉羊喜食的高丹草与多花黑麦草轮流种植。  相似文献   

4.
采用鸭茅、无芒雀麦、白三叶、苜蓿为材料,设置4个单播、15个混播和无牧草播种共20个处理,研究了鸭茅与伴生草种在不同混合比例下的产量和营养价值。试验表明:鸭茅和苜蓿混播时的牧草产量最高,为7 503~14 676 kg/hm~2,并且杂草累积量最低,为26~94 kg/hm~2。处理"30%鸭茅+70%苜蓿"的干物质最大(14 676 kg/hm~2)。与单播相比,混播可增加鸭茅的粗蛋白和纤维含量,处理"90%鸭茅+10%苜蓿"的鸭茅粗蛋白含量最高为19.44%;同时,混播组合中无芒雀麦和苜蓿的粗蛋白含量也高于单播。相反,与单播相比,混播降低了鸭茅的粗灰分含量,而单播时的含量最高,为16.05%。  相似文献   

5.
为提高贵州高寒山区人工草地的生产能力,2018—2020年在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塔山村开展牧草混播组合试验.A组:20%威宁球茎草芦+40%雅晴多年生黑麦草+20%海发白三叶+20%瑞德红三叶;B组:20%威宁球茎草芦+50%安巴鸭茅+30%海发白三叶;C组:30%法恩苇状羊茅+40%雅晴多年生黑麦草+30%三得利紫...  相似文献   

6.
黔西北高原引种优良牧草持久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1985年引种栽培的14种禾本科和豆科牧草的观测研究表明,在放牧管理及当地生态条件下,引种牧草历经9年以后,干物质产量仍然保持较高水平的牧草种为鸭茅和紫羊茅,其次为多年生黑麦草、高牛尾草、早熟禾和白三叶。引种牧草竞争力最强的牧草种为鸭茅和紫羊茅,高牛尾草、多年生黑麦草和白三叶。而侵入性最强的牧草种为白三叶和黑麦草,两者的产量之和占侵入草总量的99%。  相似文献   

7.
白三叶种间竞争与草地数量化管理指数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采用封闭式环境因子梯度试验设计,运用相对竞争系数来评价白三叶与其它6种植物种之间的竞争能力,通过对白三叶人工草地各管理因子的数量化,分析了牧草种间竞争与管理指数的关系。研究表明,数量化管理指数是对草地管理因子标准化研究的有效方法;白三叶与其它种的竞争特征表现出白三叶的竞争能力明显弱于鸭茅,但强于黑麦草、绣线菊、芒、白茅和地榆;白三叶与其它种的竞争系数随管理指数的提高而减弱,其中白三叶与白茅的竞争指数随管理指数变化呈“凸型”减弱趋势,而白三叶与黑麦草、绣线菊、芒、白茅、地榆、鸭茅的种间竞争指数随管理指数变化呈“凹型”减弱趋势。  相似文献   

8.
退耕坡地种草养奶牛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三种不同退耕草地上进行种草养奶牛试验。结果表明:以鸭茅 多年生黑麦草 白三叶 苇状羊茅 紫花苜蓿组成的混播草地上圈养奶牛的产奶量比由当地所惯用的一年生黑麦草单播草地上放养奶牛产奶量提高51%。  相似文献   

9.
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和根瘤菌是两类重要的土壤微生物,可与宿主植物形成互利共生关系。本研究通过对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鸭茅(Dactylis glomerata)和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构建的混播组合接种AMF和根瘤菌,探讨两种微生物对3种植物竞争关系的调控机制。结果表明,混播处理中鸭茅和多年生黑麦草的株高及生物量显著高于各自的单播处理,白三叶的株高及生物量显著低于其单播处理;接种AMF提高了混播中白三叶的株高、生物量、根系结瘤数,但AMF抑制了群落中优势种鸭茅的生长,缓解了鸭茅对白三叶的竞争排除作用。综上所述,双接种AMF和根瘤菌进一步提高了混播中白三叶的地下生物量及结瘤数,促进白三叶生长固氮并调节了3种植物的种间竞争关系,从而有利于豆禾混播群落功能性和稳定性的维持。  相似文献   

10.
獭兔是食草动物,对粗纤维的消化和利用能力较强,但是单纯用饲草作为饲料是满足不了獭兔生长和繁殖后代营养需求的,必须搭配适当的精饲料和补充其他饲料。1常用饲料1.1青饲料人工种植牧草有黑麦草、红白三叶草、菊直、苦荬菜、燕麦草、紫云英、光叶紫花若和鸭茅等,野生牧草有蒲公英、车前草、苦菜、马齿览、野览菜、稗草、艾篙、野豌豆和葛藤等,蔬菜下脚料有各类蔬菜  相似文献   

11.
间苗试验结果表明,黑麦草、鸭茅、鸭茅+黑麦草3组禾草种群对白三叶种间竞争力及构型影响显著。用Wilson的竞争指数及竞争平衡指数进行分析发现,黑麦草、鸭茅、鸭茅+黑麦草3组禾草种群对白三叶的竞争指数分别为0.32,0.47和0.71,禾草种群与白三叶之间的竞争指数及竞争平衡指数大小顺序均为鸭茅+黑麦草>鸭茅>黑麦草。随着种间竞争指数的增加,白三叶构件密度、分枝密度、分枝强度、分枝角度及构件能量减少,节间长度明显增加,根及单位长度茎的能量分配及生殖分配下降。  相似文献   

12.
为筛选出适宜云南迪庆高寒地区种植的多年生牧草品种,本研究开展了12个多年生牧草品种引种适应性的比较,并采用灰色关联度综合评价法对其生产性能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2种牧草生产性能的高低顺序为紫花苜蓿牧歌401+Z(Medicago sativa cv.Amerigraze401+Z)菊苣将军(Cichorium intybus cv.Commander)鸭茅安巴(Dactylis glomerata cv.Anmba)多年生黑麦草雅晴(Lolium perenne cv.Yatsyn)白三叶铺地(Trifolium repens cv.Prop)红三叶(T.pratense)白三叶海法(T.repens cv.Haifa)紫花苜蓿游客(Medicago sativacv.Eureka)紫花苜蓿WL-525(Medicago sativacv.WL-525)扁穗雀麦草地麦特(Bromus catharticus cv.Grasslands Matua)紫花苜蓿猎人河(M.sativacv.Hunterriver)老芒麦同德(Elymus sibiricus cv.Tongde)。其中,牧歌401+Z紫花苜蓿、将军菊苣、安巴鸭茅、雅晴多年生黑麦草、铺地白三叶、普通红三叶、海法白三叶在当地适应性较好,生产性能相对较高,可作为当地建植栽培草地及改良天然草地的优选品种。研究结果对解决当地饲草匮乏、促进当地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通过4个放牧强度(轻牧、适牧、重牧和过牧,牧后草层高度分别为7.5、5.5、3.5和<2.0 cm)的轮牧试验,对黑麦草(Lolium perenne)、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混播草地土壤化学特性;黑麦草分蘖和白三叶匍匐茎、叶片数及其茎叶构成,牧草高度、生物量与植被构成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对放牧强度响应较大,稳定性较弱。随放牧强度的增加,黑麦草分蘖密度和叶片生物量显著增加,黑麦草分蘖质量和白三叶匍匐茎密度及牧草高度和生物量显著下降;黑麦草叶片数,白三叶叶片数、茎叶比和匍匐茎质量在放牧强度间无显著变化。放牧强度在降低黑麦草和白三叶生长特性整齐度的同时,增加其可塑性生长;黑麦草对放牧强度的响应比白三叶敏感,但白三叶的可塑性生长比黑麦草的高。鸭茅(Dactylis glomerata)和非播种植物种的生长特性在放牧强度内变异系数较大。综合分析认为,放牧对草地植被的作用体现于植物个体、种群和群落3个水平,播种的低组分禾草(鸭茅)和非播种禾草是混播草地植被构成变化的关键种。  相似文献   

14.
以燕麦品种陇燕二号种子为供体,用80%乙醇,丙酮和自来水3种溶剂浸提燕麦种子化感物质,通过生物测定法分析不同浓度的浸提液对高羊茅、多年生黑麦草、白三叶3种草种萌发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燕麦化感物质易溶于80%乙醇,3种草种对浸提液的化感作用敏感性顺序依次为高羊茅〉多年生黑麦草〉白三叶。80%乙醇浸提液对多年生黑麦草化感作用表现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的作用。当浓度为1.250g/L时,多年生黑麦草发芽率(GR)最大,为94.17%。  相似文献   

15.
不同放牧强度下草地植物格局特征的变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人工草地上的放牧试验,研究了奶牛放牧对草地植物黑麦草、鸡脚草和白三叶的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类型、强度和规模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1)放牧条件下草地植物总是倾向于集聚分布,而且放牧强度对植物集聚程度的作用存在差异;(2)总体上,植物平均拥挤的大小顺序为黑麦草〉鸡脚草〉白三叶,集聚参数的顺序与其相同,聚块指数则相反,占据优势的黑麦草更多地受到相邻的鸡脚草与白三叶的作用,体现了较高的拥挤效应,且随放牧强度的增加拥挤效应呈现加强的趋势;(3)家畜对植物格局规模影响明显,高放牧强度下黑麦草始终保持稳定的格局规模;轻度放牧强度下白三叶的格局规模变化很大,区组规模复杂。  相似文献   

16.
在山地红壤引种冬季牧草鸡脚草、宽叶型一年生黑麦草、牛尾草、白三叶,并利用鸡脚草进行喂鹅试验。引种观测表明几种牧草均适应在福州山区种植,鸡脚草、宽叶型一年生黑麦草、白三叶对鹅适口性很好。鸡脚草喂鹅试验结果表明,经40d饲养,仔鹅平均日增重达43.0g,比饲喂当地野生杂草的对照组有明显的提高,饲料报酬比对照组提高28.6%,在屠体品质方面,也有改善和提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混播人工草地退化演替过程中杂草入侵和草地质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调查了多年生黑麦草与白三叶混播人工草地在退化演替过程中的杂草种类及侵入量。结果表明 ,入侵杂草的地上生物量、密度和盖度随人工草地退化程度的加重呈明显上升趋势。草地质量显著下降。华蒲公英等 15种为入侵人工草地的主要杂草种类。  相似文献   

18.
云南省牧草品种混播及示范推广研究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总结三年在思茅、广南和丽江三个试验点分别进行的牧草混播试验,得出在思茅南亚热带环境条件下适宜的混播组合为:大叶千斤拔+阿玛瑞罗落花生+贝斯莉斯克伏生臂形草;在广南中亚热带环境条件下适宜的混播组合为:纳罗克非洲狗尾草+威提特东非狼尾草+海法或拉丁诺白三叶+绿叶或银叶山蚂蝗;在丽江温带环境条件下适宜的混播组合为:海法白三叶+雷得昆红三叶+猎人田紫花苜蓿+沙弗蕾肯尼亚白三叶+波特鸭茅+德梅特苇状狐茅+维多利亚多年生黑麦草。据此结论,分别在思茅、广南和丽江各建植133 3hm2共400hm2的示范草场,为相似生态环境进行大面积的草场改良提供理论和实践的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19.
放牧条件下不同牧草品种混播组合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2年10月至1994年11月,在放牧条件下,对不同牧草混播组合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适宜的混播组合为白三叶分别与高狐茅,黑麦草,鸭茅混播,百脉根与黑麦草,鸭茅的组合中,百脉根不能持久存在。在放牧条件下,每年应向人工草地追施适量尿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