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针对作物栽培学实践教学实际和学生培养方向多元化特点,结合作物栽培学的知识结构现状,开设3个实践教学模式:类型Ⅰ是以辅助理解作物栽培学相关知识的实践教学模式;类型Ⅱ是将作物栽培学实践教学与经营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类型Ⅲ是将作物栽培学与农业科研工作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就作物栽培学如何根据学生知识需求多元化的特点,开拓新型授课模式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作物栽培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综合性学科,可直接用于指导农业生产.目前我国作物栽培学教学主要存在内容多,课时少,学生兴趣不大,且以讲授方式为主,实践性教学内容比重偏少等问题.针对新时期我国作物栽培学的发展问题,笔者认为应改进教学思路,激发学习兴趣;推进研究性教学,提高学习质量;加强实践环节,拓展实践能力;改进评价体系,完善考评机制.通过师生互动与共同努力,提高作物栽培学的教学效果,培养符合新时期需求的高素质农业人才.  相似文献   

3.
为了培养应用性人才的需要,更好地发挥作物栽培学实验课程在培养农学专业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中的作用。该文结合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实际,以红河学院为例,阐述了对《作物栽培学实验》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从当前实验和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出发,对《作物栽培学实验》课程进行了整合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时间、革新教学过程和改进考核方式等方面的教学改革,为提高《作物栽培学实验》教学效果、培养应用性专业人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目前作物生产形势、农学专业学生生源性别比、城乡生源比例和省内外及留学生比例的变化,论述了新形势下《作物栽培学》教学方法改革研究的必要性,并且从教学课程体系、课堂教学形式和实践教学方面对《作物栽培学》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河南农业大学作物栽培学课程是农学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其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经历了多次改革,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作物栽培学教学体系。本文以玉米栽培学为例,针对教学过程中知识点抽象、课程教学内容多课时少等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理论联系实际、应用多媒体、组织课堂讨论及应用网络教学等方式,通过多元化的角度使学生理解所学内容,为更好地讲授作物栽培学课程提供实际的、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结合国家级植物生产类专业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分析了《作物栽培学》原有实践教学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了农学专业《作物栽培学》实践教学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论述了新实践教学模式对学生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作物栽培学》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与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适应教学改革和学分制的要求,把《作物栽培学》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优化整合为具有不同功能的《作物栽培学总论》、《作物栽培学各论》(一)和(二)以及《作物栽培学实验》等相对独立的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加强统筹,总论中包括各种作物共同的生育规律和总体生产发展概况,各论中突出富有不同作物特色的生育规律和栽培技术;在所有作物中突出主要作物,在栽培技术上突出高产和优质栽培技术。与课程改革相适应,采取了整合师资力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等配套措施,以促进课程建设和学科建设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8.
试论作物栽培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代农书中作物栽培知识极为丰富。近代中、俄、美、日各国的作物栽培学均分总论和各论,二者相辅相成。作物生理学不应也不能替代作物栽培学。今后的作物栽培学要适应作物生产集约化和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作物栽培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作物栽培学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应用科学。本文根据作物栽培学的特点和现代化农业对作物生产的要求 ,从作物栽培学课程体系建设、课堂教学、实 (试 )验教学和实践教学等方面对该门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通过剖析作物栽培学实验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实验设施条件、课程设置、教学时间、教学手段及实验考核方式等方面论述了作物栽培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思路,旨在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验技能与动手能力,提升作物栽培学实验课程教学效果和促进学科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对《作物栽培学》课程教学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左青松 《安徽农学通报》2009,15(21):177-177,191
《作物栽培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以扬州大学农学院《作物栽培学》教学为例,指出了该课程教学中存在实践教学内容缩减,不同作物之间教学内容缺乏梳理等问题。提出完善教学评价机制、设置专项实践经费、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加强网络利用率等教学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12.
以商洛学院涉农专业的作物栽培学教学为例,分析了教学中存在的学生缺乏学农热情、重理论轻实践、教学队伍单一、课程内容与实际生产脱节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13.
在《作物栽培学》课程教学中,要以教材为基础,以学生为根本,以实践教学为手段,在提升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条件下,促使教学目标的实现和学生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4.
作物栽培学是农学专业挑大梁的专业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理论科学。通过廿年的教学实践,我们认识到提高作物栽培学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坚持推行课堂教学、实习和科研生产一条龙的教学方法。 一、结合科研和生产实际指导毕业生产实习 第一,使毕业生产实习和教师科研工作紧密结合。多年来,学生毕业生产实习中完成的毕业论文课题基本上都是结合教师科研课题进行的。在参加教师科研课题时,针对青海高原农作物生长期限制性大的特点,我们帮助学生尽量选择既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全过  相似文献   

15.
作物栽培学是种植业农技人员的一门专业基础科目,了解我国作物栽培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与前进方向,有助于我们学好作物栽培学,提升技术服务能力。本文从基础知识、历史沿革和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对作物栽培学进行阐述,以期为同行学习、研究作物栽培学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从作物栽培学的新形式环境下的发展角度出发,阐述了作物栽培学的发展新方向,并从不同角度进行详细的叙述和分析,探究了作物栽培学未来的探究方向,从而为作物栽培学发展的思考和探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研究生专业 博士专业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 植物学 硕士专业 植物学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 植物遗传育种 蔬菜学 果树学 农业 昆虫与害虫防治 植物病理学 农业推广硕士专业 作物学 园艺学植物保护学(种植业领域) 本科专业 农学专业 一、培养目标 培养具备作物生产、作物遗传育种以及种子生产与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学习农业生物科学、农业生态科学、作物生长发育和遗传规律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作物生产和作物新品种选育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作物育种、作物栽培与耕作、种子生  相似文献   

18.
作物栽培学实验课程教学体系的探索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物栽培学是国内外各类农业院校农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 ,而作物栽培学实验课程则是学生掌握和应用作物栽培学理论知识的重要途径。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是否新颖 ,教学方法是否得当 ,对其教学效果的进一步提高有着重要的影响 ,而且直接关系着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国外 (如美国、日本等 )的农业院校在作物栽培学实验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视学生的科研创新意识和自己动手能力的培养 ,而且教学内容也能紧扣学科发展的前沿与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我国许多农业院校在此方面曾做过较多的尝试和研究 ,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  相似文献   

19.
众所周知,农业是我国第一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因此,必须大力发展农业,提高作物生产技术。而作物栽培科学的研究与应用,有利于提高作物的生产率与质量,确保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文章阐述了作物栽培科学的特点及其与作物生产的关系,研究了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展望了作物栽培学的发展趋势,为现代农业生产提供一种有效地借鉴。  相似文献   

20.
 随着现代作物栽培学与新兴学科领域的交叉与融合,作物栽培管理正从传统的模式化和规范化,向着定量化和智能化的方向迈进。作物精确栽培技术即是将系统科学和信息技术应用于作物栽培学,并对作物栽培学所涉及的对象和过程进行数字化设计、信息化感知、动态化模拟,从而实现作物栽培管理的定量化与精确化。通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基本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作物精确栽培技术体系,重点在作物栽培方案的定量设计、作物生长指标的光谱监测、作物生产力的模拟预测三个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研究进展,并在试验示范中实现了基于生产因子的作物栽培管理方案优化设计、基于光谱信息的作物生长指标监测诊断、基于生长过程的作物产量品质预测预报。作物精确栽培技术的未来发展将需要深入推进作物栽培学与模拟技术、传感技术、决策技术等的交叉融合,完善适用于单点到区域不同尺度的作物栽培方案精确设计、作物生长状况精确诊断、作物生产力精确预测等关键技术,加强作物精确栽培技术软件系统和硬件产品的开发应用与示范推广,从而促进现代作物栽培管理不断向着智慧化方向迈进。作物精确栽培技术的进一步完善将有助于提升农业生产的管理水平和综合效益,加快农业信息化与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