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蚕业合作组织能有效连接农户和市场,对稳定蚕桑生产和提高蚕农收益有着重要意义。文章以云南省重点蚕区为对象,调查了蚕区的蚕桑合作组织的发展情况。调查结果认为:云南蚕桑合作组织的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不仅规模小、组织规范化程度低,而且连接蚕农和市场的作用有限。但蚕业合作组织对稳定蚕桑生产、提高茧质、提高农民收入的作用显著,应当得到政府支持和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2.
蚕桑产业是大姚县的优势特色产业,是全县坝区、半山区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产业发展所面临的蚕农组织化程度低、产业化水平不高、蚕业经营风险大、生产效益不稳定等因素,严重制约了蚕桑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蚕桑专业合作社作为新型的市场主体,其在保护蚕农合法经济利益,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提高  相似文献   

3.
蚕桑生产合作社是蚕桑高产、优质、高效的一种生产经营模式,各地也都在发展中不断进行探索与试验。在多方重视与支持、科技与资金投入的基础上,棉花庄镇蚕桑生产合作社建设试点工作取得了成功。本文介绍了蚕桑生产合作社试点工作的效果与经验,以期为为探索"合作共赢、风险共担"的合作生产经营新模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利用桑园多种经营 提高蚕桑综合经济效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费斯文 《新农村》2013,(7):28-28
近几年来,浙江省海盐县蚕桑生产由于蚕茧价格不稳,挫伤了蚕农生产积极性,影响蚕业经济的发展和蚕农经济收入,蚕桑生产严重萎缩。全县蚕种发种量,从1993、1994年的16万余张,降至2011年的7万张左右。蚕种场的蚕种制种从1999—2002年的18万余张,降至2011年的2万余张。为此,对如何综合利用桑园土地资源,开展多种经营提高蚕桑综合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山西县域桑蚕茧基地生产经营一体化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山西县域桑蚕茧基地生产存在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根据桑蚕茧基地的发展特点,将其划分为基地培育、基地成长、基地成熟、基地巩固等4个发展阶段,并构建了适合不同发展阶段的生产经营一体化模式,即:“蚕技中心 农户”模式、“蚕技中心 基地 农户”模式、“丝厂(市场) 蚕桑协会 农户”模式和“公司(市场) 蚕农合作社 农户”模式。  相似文献   

6.
蚕桑是六安市裕安区的主要农业特色产业之一,为我区农民脱贫致富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近年来,受市场经济的冲击,蚕农对科学养蚕重视程度明显不足,尤其是2003年、2004年连续2年秋蚕张均产在30千克以下,茧质也大幅下降,直接影响了我区蚕桑生产的进一步发展.为使养蚕生产达到高产、高效、农民增收的目的,我们经过认真调查分析原因,提出一些关键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7.
刍议蚕业合作社的功能与业务拓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蚕业合作社是蚕业科技成果转化与集成示范的基地,是蚕业技术服务于推广的平台,是维护和稳定蚕农利益的屏障,是提高蚕农组织化程度的桥梁,是承担国家支农项目和财政补贴的载体,是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的温室。其业务范围应该包括蚕业技术服务、物资服务、资金服务,也包括蚕茧的收购与初加工、蚕桑资源综合利用与循环经济。  相似文献   

8.
蚕桑产业是云南省"十一五"规划重点发展的六大支柱产业之一.云南省依托资源优势,采取有力措施,把蚕桑产业作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的主要工作来抓,指导和扶持农民种桑养蚕,把蚕桑产业作为重点产业培植,蚕桑产业已逐步成为云南省又一促进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骨干产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然而,普洱市作为蚕桑产业发展新区,因缺乏蚕业科技人才,不能及时有效地培训农民,蚕农科学生产意识淡薄,桑园管理和养蚕生产技术相对落后,直接影响了桑叶的产量质量,单位面积经济效益低,影响了蚕农对桑园的投入和管理的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农民对发展蚕桑产业的信心.在对普洱市蚕桑产业生产现状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从增加蚕桑产业科技投入、加大培训力度、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等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基于3方演化博弈,构建政府补贴条件下“企业+合作社+农户”农业绿色生产转型博弈模型,引入农户风险规避、羊群效应,研究3方主体行为的演化规律和稳定策略,并利用Matlab软件进行数值仿真.结果表明:企业、合作社、农户均需要政府补贴的帮助,政府的补贴力度越大,系统收敛至理想状态的速度越快;企业、合作社、农户任何一方不进行绿色生产转型都会使得转型成本剧增;农户的风险规避程度越高,农业绿色生产转型就越难以实现;农户中存在的羊群效应有利于农业绿色生产方式在农户中传播.基于此提出“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下农业绿色生产转型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0.
分析制约云南蚕桑产业持续高效发展的因素,在金融危机、茧丝市场处于低谷和蚕农发展栽桑养蚕信心有所动摇的严峻形势下,提出了云南蚕桑产业持续高效发展的途径,即高标准、高起点和全方位的布局与规划,着力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科研开发力度,大力培训和培育蚕农、专业户或专业合作社,开展蚕业综合经营,增加蚕桑经济效益,扶强壮大龙头企业,增强带动力等.  相似文献   

11.
四川蚕桑业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及驱动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近20年蚕桑产业发展数据,分析了四川省蚕桑产量变化、区域分布和时空演变特征,并利用灰色关联方法对蚕桑产业发展的驱动机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四川省桑园面积逐步稳定,蚕茧总量保持稳定增长,南充市、绵阳市、凉山州、宜宾市是蚕桑优势产区;攀西、川南、川中北三大优势蚕桑产业带已基本形成,蚕桑产业中心南移趋势明显;劳动力数量、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进步影响蚕桑产业发展,桑园面积、养蚕户数、发种量、蚕桑比较效益对蚕茧产量分布表现为正向相关;转变产业发展方式、进行机制体制创新和构建多元化产业体系成为四川省未来蚕桑产业发展的重点。  相似文献   

12.
清光绪24年(1898),康、梁与维新派发起了戊戍变法。将书院改为学堂、教授西学,是变法的内容之一。变法虽然失败,新式学堂仍得以兴办。1905年,朝廷终于废科举、兴新学,许多新式农业学堂也应运而生,既开了中国近代农业教育的先河,又为西方近代农业科技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中国的蚕桑  相似文献   

13.
郭建新 《农业考古》2021,(1):172-179
《中华农学会报》中刊载的蚕业科技文章共126篇,占全部收录文章的6.08%,内容包括育蚕科技、蚕业通论、茧丝生产、栽桑科技及蚕业资讯五个部分。《中华农学会报》中的蚕业文章集中发表在农村复兴热潮风起云涌的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具有较强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性。《中华农学会报》传播的蚕业科技内容虽然涉及面广,但是又不面面俱到。《中华农学会报》刊载的以蚕桑丝为主题的文章具有“应用性强”的特点。《中华农学会报》蚕业科技文章涉及到的区域主要是江苏、浙江、广东。  相似文献   

14.
在国家东桑西移政策和周边省份蚕桑产业发展的影响下,贵州省蚕桑产业得到较大发展。针对贵州省蚕桑产业发展的优势、蚕业技术推广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等,提出了要加强政府投入,建立健全蚕业技术服务机构,配备较强的技术服务队伍,充分利用涉农资金进行技术培训,搞好标准化示范点建设,以及以点带面普及栽桑养蚕技术等增强蚕业技术推广的对策措施,以期能引起政府及蚕业主管部门对蚕业技术推广的重视,提高贵州省栽桑养蚕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5.
浙江等翅目昆虫(白蚁)考察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通过对浙江省白蚁种类的全面普查,得知浙江白蚁共有4科17属59种,其中3种为浙江省新纪录种,20种为浙江省的特有种。同时对全省白蚁区系及分布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浙江白蚁可划分为浙北温带白蚁区和浙南亚热带白蚁区等2个区。表2参11  相似文献   

16.
辽宁省栽桑养蚕兴起于明清时代,延续400多年来在一些山村已形成传统副业。建国后政府大力发展,但由于蚕茧价格偏低、政策多变,此项生产几起几落。实行市场经济茧价上涨,栽桑养蚕业呈发展趋势,如能因地制宜形成一定规模效益,栽桑养蚕必将成为农村致富的一个产业,并成为创汇农业的一个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建国以来,河北省蚕茧产量及桑树种植面积的年际变化折线趋势是一致的。桑树种植面积的变化靠蚕茧价格及蚕茧产量驱动,但桑树种植面积的变化滞后于蚕茧产量变化1~3年,养蚕的积极性来自于蚕茧及丝绸产品的出路。目前本省的蚕业发展,一是要把栽桑养蚕与京津风沙源综合治理及京津周边生态环境建设紧紧结合起来,二是要加大蚕业产品开发力度,三是进一步提高栽桑养蚕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8.
环境温湿度对蚕的生长有着极大的影响,而目前市场上的温湿度控制产品价格过高,不适应于中小型农村蚕农的需求,大部分农村蚕农还在使用原始的温湿度调节方法。介绍了一种基于DHT11数字温湿度传感器和AT89C51单片机的低成本蚕室温湿度自动控制系统,以为蚕农养蚕提供便利。  相似文献   

19.
浙江省鹭类营巢地调查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1983年至1999年对浙江省鹭类营巢地进行了调查。发现鹭类营巢地22处,其中浙江北部地区有15处,占68.18%,浙江中部地区6处,占27.27%,海岛1处,占4.55%。现存营巢地12处,其中浙江北部地区8处,占66.67%,浙江中部地区3处,占25.0%,舟山海岛1处,占8.33%;废弃营巢地10处。鹭类营巢地居住年限在1-16a,居住5a以下的占72.72%,6a以上较少。鹭类营巢地废弃的  相似文献   

20.
信息技术对蚕桑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王代钢  钟生海  吴飞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2):3755-3756
从蚕桑产业发展现状和信息技术应用趋势方面,分析了信息技术在蚕桑产业的需求、研究、应用和实施,提出在蚕桑产业里引入现代信息技术,开展蚕业信息化研究工作,促进蚕桑产业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