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为获取新冠疫情对春节黄金周自驾旅游流空间结构的影响,采用社会网络和空间统计分析方法,融合公路交通流大数据和游记数据,对比分析2018年和2021年春节黄金周云南省自驾旅游流空间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 2021年春节黄金周云南省自驾旅游流呈现“两心一轴两翼”的“蜻蜓式”空间集聚特征,在2018年昆明核心区基础上新增了曲靖次核心区,空间结构中心产生明显差异,自驾游客受疫情影响具有主动回避高流量聚集区的倾向。2) 2021年春节黄金周与2018年相比,省外入滇旅游流空间结构无明显变化,但省界节点中介中心性程度明显减弱,文山交界处和丽江交界处自驾游流量分别下降了72.54%和87.26%。新冠疫情阻碍了广西和四川的入滇自驾游发展。3)新冠疫情期间,游客相较于疫情前去往热点城市的意愿降低,整体呈现避免人群聚集、注重健康安全的行为偏好特征。新冠疫情下,远距离自驾倾向转变为以昆明为中心的邻近城市间近距离自驾游。  相似文献   

2.
以往的旅游流研究仅聚焦于以流“量”为表征的网络关系,鲜有从旅游停留时间视角考察旅游流“质”的异质性。文中以游客停留时间作为流量的权重,构建“质”、“流”兼顾的旅游流网络结构,通过网络文本分析获取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探究停留时间加权的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对比与传统旅游流网络结构的差异,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相对于传统旅游流网络,停留时间加权的旅游流网络密度和规模增大,网络社群数量有所减少,但其内部联系更加紧密。2)在停留时间加权的旅游流网络中,乌鲁木齐市、伊犁州等区域的旅游核心地位有所弱化,而喀什地区、阿勒泰地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等区域的地位显著提高。3)停留时间加权的旅游流网络在新疆旅游流形成机理方面更具解释力。文中研究为旅游流研究提供质和量相结合的新思路,克服传统旅游流网络中片面强调流量而忽视流质的局限性,以揭示目的地网络节点之间的实际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3.
北京入境旅游流地理分布与网络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是我国三大入境旅游口岸之一,研究北京入境旅游流的空间分布和流动规律对于拓展全国和其他省市的入境旅游市场规模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应用地图分析法和社会网络分析法对北京入境旅游流的空间分布和流动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北京入境旅游流分布范围较广,但呈现出东南密,西北疏的总体趋势。高等级入境旅游流集中分布在长三角、泛珠三角、大西安和成渝地区,形成了以北京、西安、桂林、上海、成都等主要热点城市为中心聚集和扩散的空间格局。2)旅游流在目的地城市间的有向流动符合"二八定律",即80%的有向流动发生在近20%的城市对之间。3)北京入境旅游流网络是典型的核心边缘网络,网络密度低,中心化趋势明显。该网络存在明显的等级结构,网络中节点的等级越高,节点数量越少。北京、上海和西安属于复合型节点;桂林和成都属于枢纽节点和中转节点;香港、广州和杭州等属于重要节点。  相似文献   

4.
1997年提出的“吴曲线”因发现城市居民旅游和休闲出游市场随距离增加而衰减的现象,得出80%的出游市场集中在距离城市500km范围内的结论产生了广泛的学术影响。文中以北京、西安、武汉、上海、成都和长春为案例地,利用大样本问卷调查获取的城市居民有生以来累积出游经历数据研究20年后“吴曲线”的变化情况和城市居民出游空间结构特征。主要结论为:1)“吴曲线”发生了较大变化,城市居民80%的出游市场集中在距离城市1400km范围内。2)到访率随出游距离的增加呈幂律衰减,客源地周围目的地的空间分布格局和吸引力变化影响距离衰减作用。3)距离对中国城市居民出游行为的衰减作用趋于变小,但仍是影响城市居民出游行为的基本因素,表现为不同案例城市到访率衰减曲线的距离摩擦系数值接近,均值为0.52。4)中国城市居民的国内出游空间可划分为核心出游空间(≤500km)、重要出游空间(500km-1400km)和机会出游空间(≥1400km以外)三种类型。  相似文献   

5.
北京入境旅游流向西北五省转移是北京入境旅游流扩散转移的一部分,认清其演变规律对了解我国入境旅游流运动模式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利用年际变动指数、转移态、时空分布集中指数等转移指标进行计算并分析了北京入境旅游流向西转移的特征,从而为西北五省旅游区旅游发展等提供理论参考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6.
以2019-2021年重庆市中心城区旅游景区网络点评量变动数据为基础,基于引力模型分阶段构建新冠疫情前后的重庆城市旅游流网络,并从抵抗力、恢复力、适应力三个维度对网络荷载量、稳定性、生长性、层级性、匹配性、传输性6个测量指标展开网络结构韧性评估。结果显示:1)尽管重庆城市旅游流“网络荷载量”受疫情冲击严重,但旅游流网络结构在“稳定性”和“生长性”指标上具有明显的韧性能力。2)新冠疫情有助于倒逼旅游流网络结构优化调整。重庆城市旅游流网络结构“层级性”趋于扁平,“匹配性”指标异配特征明显。3)“传输性”是重庆城市旅游流网络结构中的韧性薄弱环节,有必要进一步优化。  相似文献   

7.
入境外国旅游流网络分布、性质和结构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拓展入境旅游外国市场是我国入境旅游业发展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应用地图法研究了入境外国旅游流网络空间分布特征,应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和复杂网络理论研究了该网络的性质和结构特征,结果表明:1)入境外国旅游流在中国的空间分布范围大且不均衡,形成了两个"金三角",四个"银三角"和两个集中分布区。2)入境外国旅游流网络是无标度网络,网络中核心节点少,边缘节点多,核心节点的稳定和发展对全国入境旅游业的稳定和发展起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3)网络中的节点可分为口岸、枢纽、中转、复合型等四种类型,分别发挥着旅游流出入境口岸、集聚和扩散、中转、多种功能复合等作用。4)入境外国旅游流在少数核心城市间转移和扩散,能大规模吸引和组织入境外国旅游流的目的地数量较少。  相似文献   

8.
中国农村居民省际旅游流网络空间结构特征与演化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省际农村居民旅游数据构建中国农村居民旅游流网络,分析网络结构特征及其趋势.结果表明:中国农村居民旅游流的空间对流集中在中东部地区,西部地区旅游流较小,可划分为全国核心区、区域核心区、一般地区和边缘地区,已形成了珠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京津地区和川渝地区四大旅游流集散地带.中心旅游地集聚扩散的垄断地位在弱化,次中心旅游地在崛起,出现区域性集聚单元.旅游流网络联系和密度的增加是多因素作用下的再调整而非路径依赖.旅游资源禀赋、旅游服务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和交通可达性是主要影响因素,将使未来中国农民旅游流发生较大变化.  相似文献   

9.
对西北民族地区"非遗"旅游资源分别开展了基于点(优秀旅游城市、5A级旅游景区)、线(铁路、国道)以及点-线综合的GIS缓冲区分析,以总结其空间结构及资源属性特征,旨在为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及其旅游发展战略规划提供决策参考。西北民族地区"非遗"旅游资源宏观上集聚特征明显,呈现"六簇一带"的空间格局,但微观尺度却相对分散,具有以公路为主线的交通指向性特征和开发进程中的城市指向性特征。这种具有矛盾性的双重特征与西北地区民族文化的形成过程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10.
北京入境旅游流扩散动力机制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讨论旅游流扩散动力机制内涵及研究进展基础上,依托市场调查数据,以北京为案例,分析了入境旅游流扩散动力机制。从结果来看,北京入境旅游流扩散动力机制是由内推力、外推力、拉力、阻力所组成的总动力。其中内推力因素中作用最强的是探新求异心理需求,而外推力因素中作用最强的是他人推荐,拉力因素中作用最强的为景区景点,阻力因素中作用最强的为物理距离。通过模糊综合评价分析可以看出,北京入境旅游流扩散受内推力作用相对最强,总体属于较大扩散动力入境旅游目的地。  相似文献   

11.
海外游客在我国的旅游活动空间布局仍体现出以少数几个大型入境口岸为据点,向全国其它地区辐射扩散的态势。这种旅游流的扩散转移将对促进省域之间旅游经济联系强度具有极大的直接促进作用,另一方面,省域旅游经济联系强度的增强又会吸引和促使更多的入境游客向目的地转移。本文以上海入境旅游流向陕西的转移为例,分析了旅游流转移对旅游经济联系强度的影响效应,得出结论入境旅游流转移对旅游经济联系强度的促进作用是短期的。  相似文献   

12.
基于旅游安全的川藏公路沿线自然灾害危险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川藏公路沿线多种自然灾害频繁,成为沿线旅游业发展的重要限制性因素之一。文中以旅游安全为出发点,选取了8个自然灾害指标,采用多灾种加权叠加法,对川藏公路沿线自然灾害进行了危险性分析,结果表明:川藏公路沿线综合自然灾害高危险区(波密-八宿、泸定-邛崃)、较高危险区(八宿-芒康、雅江-康定)、中危险区(堆龙德庆-墨竹工卡、林芝-波密、康定-泸定、理塘-雅江、邛崃-新津)、较低危险区(新津-成都、墨竹工卡-工布江达、巴塘-理塘)、低危险区(工布江达-林芝),分别占总里程的20.9%、25.7%、25.1%、21.6%、6.7%,其中,中等危险以上里程占总里程的71.7%,认为川藏公路是一条自然灾害高危险的旅游线路,研究结果将为川藏公路沿线以及自然灾害频繁的旅游地或旅游线路的旅游业开发和管理提供科学借鉴。  相似文献   

13.
我国西北建设资源产业型经济发展体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西北地区(含内蒙古)是我国自然资源十分丰富而经济落后的区域,加快西北地区的发展,已成为国家最紧迫的任务。文章认为,区域经济发展是通过产业建设实现的,因此,建工资源产业型经济发展体系,选择从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的发展途径.应该是西北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文章从西北资源基础出发,认为西北经济发展第一步应该依据地区优势资源,发展基础产业。主要包括以大农业产品为依托的粮食、油料、棉花、果、搪、药材产业;高效商品性畜牧业产业;矿产济源综合开发产业;能源化工基础产业。基础产业的发展,将为西北地区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发展基础。第二步依据加工增值原理,加速发展产业的建设。发展产业体系的健全、配套,将为西北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起主导作用。西北地区的发展产业,主要应包括粮食及食品加工系列产业;畜产品系列化加工产业;药利系列出加工产业;旅游资源及旅游产品”系列产业;矿业资源产品深度开发产业;能源化工产品系列化开发产业等。从区域发展出发,文章认为西北地区应加快产业组合型经济区的建设。从经济地域优化组合出发,文章认为西北区应建立九个一级经济发展区。文章最后认为西北地区的经济腾飞.要重视若干保证条件的建设,包括交通网络体系、电力能源体?  相似文献   

14.
依托实地旅游市场调查数据,以地理集中度指数、空间使用曲线以及旅游感知评价法,对天津滨海新区旅游市场的空间结构、旅游者行为特征及感知评价进行了分析,并对不同特征和不同发展阶段的旅游目的地旅游市场空间结构及旅游者行为进行了讨论。从结果来看,滨海新区旅游市场空间结构方面,符合东部沿海地区综合性旅游目的地的旅游市场空间结构特征,表现出较强的距离衰减规律;在旅游者行为特征方面,滨海新区符合发展初期旅游目的地的游客行为特征,呈现出以观光为主的低消费旅游模式。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锡林郭勒典型草原区平坦草地积雪全覆盖状况下风雪流野外观测,分析了近地表100 cm高度内的风雪流结构。结果表明:风雪流结构表现为移雪强度随距离雪面高度增加而急剧减弱。风雪流活动范围随着2 m处风速增强而逐步增大。风雪流结构函数在低风速条件下(4~7 m·s~(-1))符合对数函数关系衰减,高风速条件下(8 m·s~(-1))呈幂函数关系衰减;风雪流搬运高度主要集中在近地表20 cm范围内,该高度内移雪量达到总移雪量的80%以上;近地表100 cm高度范围内的平均移雪强度与2 m处风速符合极显著的幂函数关系,关系式为Q=3.378 6×10~(-7)·V~(5.5390)(P0.001,R~2=0.972 9)。近地表风速的增加,会导致风雪流搬运能力的急剧增强。相关结论可为典型草原区风雪流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自助游空间结构是自助旅游流空间位移的表现形式。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以云南省16个地级城市为节点,通过搜索整理网络游记的方式构建云南省自助游空间网络,揭示了云南省自助游的空间结构特征:云南省自助游网络的整体密度为0.217,旅游流的整体互动不明显,旅游流空间结构呈现"局部联系密切,整体联系疏松,发展不平衡"的特征;网络核心-边缘空间结构表现出局部区域旅游影响力较弱,仅限于旅游资源相对较密集的局部区域,其内部联系较紧密,反映了游客自助游"喜集聚,厌分散"的空间结构特征;旅游网络节点具有4个明显的空间节点等级:自助游核心节点、自助游重要节点、一般旅游目的地节点以及边缘旅游节点。  相似文献   

17.
中国西北地区夏季降水的气候特征   总被引:23,自引:10,他引:13  
利用西北地区119个气象站1961-2000年夏季降水资料,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和时间变化规律.选择典型多雨与少雨年,对美国NCEP/NCAR高空流、地气系统射出的长波辐射(OLR)场、赤道北太平洋海温(SST)与西北夏季降水的关系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西北地区夏季降水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最少的是新疆的吐鲁番气象站,为6.7 mm,最多的是陕西的佛坪气象站,为446.9 mm.多雨年北半球500 hPa极涡明显浅,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700 hPa矢量风距平场中国西北地区为辐合区,700 hPa比湿距平中心位于中国西北地区,OLR主要负距平中心在西北地区,SST负距平主要在赤道太平洋东部.少雨年500 hPa极涡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很弱,700 hPa矢量风距平场中国西北地区为辐散区,700 hPa比湿距正中心位于孟加拉湾西部,OLR主要正距平中心在西北地区;SST正距平主要在赤道太平洋东部.  相似文献   

18.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与乡村旅游的大力发展,引发了学界对乡村旅游研究的高度关注。文中从微观情境的视角出发,将对乡村旅游者体验的研究转向对当地居民幸福感问题的关注。文章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恼包村和陕西省兴平市马嵬驿为调研地,以乡村旅游地居民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度访谈,运用扎根理论的质性研究方法,揭示出乡村旅游地居民幸福感生成机制。研究发现:1)乡村旅游场、互动仪式、真实性获得、认同和恋乡情结构成乡村旅游地居民幸福感形成的主要范畴。2)乡村旅游地居民幸福感的产生受乡村旅游场、互动仪式和真实性获得三大环节共同影响,每个环节都伴随不同层面的认同与恋乡情结,进而促成乡村旅游地居民幸福感的形成。3)乡村旅游地居民在面对不同主体时会存在认同差异,且这种差异与认同主体的社交距离和对其交往主体的尊敬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9.
基于路阻函数,对栅格成本加权距离法进行了一定的改进,在此基础上,以新疆123个3A级及以上级别景区为例,对其旅游交通可达性进行了测算,并以地州和县级行政单元为单位,研究改进前后两种算法结果的差异。结果显示:改进后,由于加入了运费、交通费和实际车速等因子,使得栅格成本加权距离成本更加贴近地区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弥补了改进前单一考虑设计时速因子所带来的缺陷;改进后可达性的空间分布形态从改进前的西北—东南向的对角线式分布形态,转变为西北—东南向的三级阶梯状分布形态。  相似文献   

20.
为探索河流线路型线性遗产旅游高质量发展模式与路径,以大滇西旅游环线怒江-独龙江流域段为例,利用田野调查与深度访谈数据,借助ArcGIS 10.2软件,分析其旅游资源禀赋特点、旅游发展特征和新阶段旅游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困境,基于旅游廊道等理论提出构建线性遗产复合型旅游廊道的发展设想。研究表明:1)该区域具有高山峡谷、干热河谷、绿美生态和“直过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独特自然与文化旅游景观及其要素富集的禀赋优势,并呈现以点、线、面融合的团簇状和线状空间组合开发优势。2)以接待国内外游客量和旅游业总收入为测度的旅游市场潜力持续释放,以旅游招商和旅游创业与就业为衡量的旅游业态活力不断增强,以旅游交通和民族旅游村寨为载体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3)新阶段推动线性遗产旅游高质量发展,在资源整合、品牌塑造、产业结构、产品供给、区域合作、服务体系及旅游人才等方面存在短板。4)由此构建“两轴三区、四素同构、四道融通”的自然与文化遗产复合型旅游廊道,并提出具体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