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目前能够缓解农民收入差异的方法是提升农民收入,虽然我国农民经济收入在持续增长,但是增长速率慢。农民产业集聚需要几方共同参与,包括企业、政府与机构均发挥出各自职能,快速提升农民收入。企业可带动农民经济收入,政府可以弥补市场不足,发挥职能,机构可降低交易费用。通过对某地区农业产业集聚区的研究可知,农业产业集聚并未提高农民经济收入,发挥出其作用,因此提出改善农业产业集聚的方法来提高农民经济收入。1居民收入差异现状根据我国有关报告中指出,"需要加大解决收入差异大的问题",收入差异大,则加大了社会不稳定,从而限制着社会经济的  相似文献   

2.
《乡村科技》2020,(10):1-3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河南省积极探索、创造性开展农业产业扶贫工作,涌现了一批先进典型模式。日前,河南省农业农村厅下发通知,向全省推介农业产业扶贫十大典型模式,各地可根据产业发展实践情况,因地制宜吸收借鉴典型经验,积极探索农业产业扶贫的路径方法,不断提升农业产业扶贫质量,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相似文献   

3.
《天津农业科学》2016,(3):56-59
近年来休闲农业作为一种农业和旅游业相互融合的新型产业在中国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并在空间上呈现出产业集聚的发展趋势,受到了国内众多学者的关注。在研究大量国内外成果的基础上,对休闲农业产业集聚研究进行了总结归纳,介绍了产业集聚的概念,并对一些常用的产业集聚度测度方法及其在休闲农业产业中的运用进行实证分析和评述,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方向,为进一步分析研究休闲农业产业集聚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国外农业产业集聚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产业集聚发展是推进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本文在总结中国农业产业集聚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比归纳了国外农业发达国家的农业产业集聚特点和经验。研究认为:中国农业产业集聚在农业区域布局规划、农业技术集成应用和农业全产业链资源整合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农业发达的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国外农业产业集聚在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农业产业经营的一体化、农业服务的社会化等方面更先进。最后,文章提出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与农业区域优势布局的有机结合、构建适合中国农业产业集聚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通过农业信息化推进农业产业集聚进程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正河南省沿黄流域人口稠密、城镇密集、资源丰富,沿途的三门峡、焦作、洛阳、郑州、新乡、开封、濮阳及济源8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同时,沿黄流域水热条件较好,适合多种农作物生长,是河南省重要的农产品产区、乡村历史文化聚集区和生态保护区,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肩负特殊使命和艰巨任务。根据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河南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全省各级农业农村部门抢抓发展机遇,培育新优势,  相似文献   

6.
在阐释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基础上,以河南省为例,深入分析了特色种植业、林果业、畜牧业、渔业、文化创意等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提出了及时发掘地方特色农业资源禀赋优势,培育壮大涉农龙头企业,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制定完善涉农法规制度,切实加强部门合作联动,不断增强宣传力度等推动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正目前,随着农业过剩劳动力的转移,家庭经营仍然是农地经营主体,并通过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完善而兼容大规模经营的优势。这种方式的规模经营,其重点不是用行政手段集中农民的土地而是强化农户作为独立的商品者的地位,建立完善的市场机制和社会化服务体系。1.规范合作组织的发展针对合作组织普遍存在的管理和运作不规范、功能发挥不尽人意等问题,通过建立和完善合作组织规章制度、利益机制等具体内容。使其机构运作、收益分配等有章可循。  相似文献   

8.
东北地区农业产业地理集聚格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东北地区各省市的农作物统计数据以及152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的地理位置、主营业务等资料,利用区位商、集中系数、生态分布格局理论等方法,分析了东北地区主要农作物的集聚格局以及龙头企业的空间和行业布局特征。结果表明:优势农作物在东北各地市并不是均衡种植的,呈现出不同的集聚态势,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区域化趋势明显。农业龙头企业并没有集中分布在优势农作物生产较为集中的县市,龙头企业在各地市内的分布集聚程度不一,在省会城市特别是中心城市的市区集聚较多。龙头企业行业集聚主要受区域农业资源类型、分布、以及市场需求和政策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农业产业集聚对产业增长贡献率的测度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艳荣  刘业政 《中国农业科学》2012,45(15):3197-3202
【目的】从实证角度考察农业产业集聚区的出现与农业产业增长的关系。【方法】以安徽四大农业集聚区的面板数据为分析对象,利用区位商系数,修正CD函数等研究农业产业集聚与产业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农业产业集聚与产业增长之间存在正向相关关系,但本文所选4个区域的农业产业集聚对产业增长的贡献都接近于0。【结论】加强农业产业集聚度,有利于提升产业集聚对于产业增长的贡献和提升农业的竞争力;但农业产业集聚对于产业增长的贡献更多体现在集聚程度的动态变化,而不在于某一年份的集聚程度大小。  相似文献   

10.
河南省农业产业结构趋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瑞敏  刘文谦  汪彬雯 《安徽农业科学》2012,(6):3703-3705,3711
从河南省农业产业结构现状出发,阐述了河南省农业产业结构的同构特征,分析了其产业结构趋同成因,并提出了河南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建议。  相似文献   

11.
农业标准化是指以农业为对象的标准化活动。具体是以农业实践为基础,以科研成果和先进技术为依托,为农业生产建立规范的工艺流程和衡量标准,使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全部活动纳入标准化生产和管理的轨道,以提高农产品及其加工制成品的质量,促进农民增收,实现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最大化。河南省是全国的农业大省,为全国的粮食生产作出了较大贡献。河南省农业产业标准化建设的进程与河南省农业生产和国际市场接轨有较大的关联  相似文献   

12.
贺丹 《北京农业》2012,(12):246-248
农业产业是中国三大产业的基础,而其中县域农业的发展可以说是农业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农业经济要取得高效益,需要带动农业各个环节的整合发展,挖掘农业产业发展的深度和广度,构建农业产业价值链,进而推动县域经济的合理增长。将农业产业价值链的构建具体运用到县域农业产业发展中,分析其发展现状,提出更好的促进农业产业价值链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要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据此,提出了巩留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构想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品;依托龙头企 业,建好生产基地;依托现有基础,扩大优质果品种植.并针对目前农业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转变政府职能,树立服务意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牧民生活条件;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产品质量;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化程度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正>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稳民心、安天下的产业,是一个涵盖广、涉及面宽的基础性产业,党的十八大提出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关键。经过3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发生了历史性巨变,农产品供求由长期短缺变成总量平衡,出现区域性、结构性过剩,农业的发展由主要受资源的约束型转变为受资源和市场"双重"约束。由于农产品销售不畅、价格下跌,国家对烤烟实行"双控",各级财  相似文献   

15.
我市地处江西省的北部,位于长江岸边、庐山脚下、鄱阳湖畔,是京九铁路与长江的交汇城市,也是江西唯一对外开放的口岸城市.历史上曾是“三大茶市”、“四大米市”之一。全市有20.03万公顷耕地(其中水田12.47万公顷),6.93万公顷可养水面。棉花、油菜、水产是九江的三大拳头产品,历史上总产量位居全省设区市之首。近几年来,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以产业化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利用我市资源,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使农业生产得到了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农民收入逐年增加,2003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2373元.比上年增加259元,其中纯农业的贡献份额为158元.占增加额的61%。增幅名列全省第一。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化隆县农业产业结构现状的分析,认为调整现有结构势在必行,并提出调整的思路和应遵循的原则。  相似文献   

17.
18.
为了探索曲靖市农业产业发展,该文从曲靖市农业产业现状、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曲靖市农业产业发展对策,以期进一步加快曲靖市农业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9.
结合县域农业发展的实际,认真剖析当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着力从认识提升、层次发展、突出特色、主体建设、机制引导、平衡发展等六方面,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因地制宜,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坚守和持续推进山区现代农业发展,助力脱贫攻坚,全面探索适合镇巴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新途径,为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添新翼。  相似文献   

20.
范颉 《现代农业》2010,(7):59-59
<正>上世纪80年代以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机制,不但推进了乌拉特前旗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也触动了单一的农村产业结构,从而使农村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