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籼型杂交水稻稻米糊化温度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9个不育系和10个恢复系为材料配制了15个亲本遗传基础差异较大的籼型杂交组合,对各组合杂交稻米及相应不育系和恢复系的糊化温度进行了单粒分析。结果表明,籼型杂交稻米糊化温度的遗传受微效多基因控制,较高糊化温度对较低糊化温度存在着部分显性;籼型杂交稻米碱消值平均数与中亲值间没有显差异,碱消值遗传方差和双亲碱消值差异间存在极显的正相关。并对籼型杂交水稻稻米糊化温度研究方法和改良途径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以9个不育系和10个恢复系为材料配制了15个亲本遗传基础差异较大的籼型杂交组合,对各组合杂交稻米及相应不育系和恢复系的糊化温度进行了单粒分析。结果表明,籼型杂交稻米糊化温度的遗传受微效多基因控制,较高糊化温度对较低糊化温度存在着部分显性;籼型杂交稻米碱消值平均数与中亲值间没有显著差异,碱消值遗传方差和双亲碱消值差异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并对籼型杂交水稻稻米糊化温度研究方法和改良途径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用6个灿型光(温)敏不育系与5个灿型父本按不完全双列杂交配成30个组合,种植F1,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本试验多数性状的遗传不仅受一般配合力的影响,而且也受特殊配合力制约,但产量、性状主要受特殊配合力影响。就一般配合力而言,3368S、W6154S所配合易获多穗,3371S所配组合穗大粒多,X07S、3418S、W6154S所配组合结实率高,X07S、3418S,明恢63千粒重高。单株产量和其特殊配合 相似文献
4.
5.
三个籼型杂交水稻糊化温度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KOH扩散法分析了汕优3号、汕优6号、赣化2号等三个杂交水稻双亲、F_1和F_2的糊化温度。结果表明五个供试亲本分别归属于二种不同的糊化温度类型。珍汕97A、献党1号的平均糊化温度级别是1.68、1.88,为典型的高糊化温度类型;而IR661、IR26、IR24的平均糊化温度级别为6.13、6.94、6.14,是典型的低糊化温度类型。三个F_1无论是高×低,还是低×高,它们的平均糊化溫度级别是1.73、1.65、1.71,均表现为高糊化温度。三个F_2糊化溫度分离都呈偏态双峰曲线分布。根据各组合中高、中、低三种类型的籽粒数,可以得到12:1:3的分离比,经X~2测定,三个X~2值都小于PO.01,无显著性差异。因此,可以认为,高糊化温度是个显性性状,是由二对基因控制的,而且,基因间具有上位效应。另外,利用高糊化温度是显性的特点,测定了赣化2号(IR24×献党1号)组合的种子纯度。结果表明,杂种和母本间的差异显著。因此,通过糊化温度测定可以测定该组合F1杂种的纯度。同时,本文还针对杂交水稻米质差的情况,提出了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6.
结实期环境温度对稻米糊化温度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对8个水稻品种的多点,多播期和人工气候箱模拟试验结果表明,影响稻米糊化温度的主要气候因子是环境温度;日辐射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改变环境温度而间接起作用的;其他气候因子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显著,且品种间反应不一致;抽穗后20d内环境温度对稻米糊化温度的影响较大,抽穗前10d和抽穗20d后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7.
8.
9.
10.
11.
对8个水稻品种的多点、多播期和人工气候箱模拟试验结果表明,影响稻米糊化温度的主要气候因子是环境温度;日辐射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改变环境温度而间接起作用的;其他气候因子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显著,且品种间反应不一致;抽穗后20d内环境温度对稻米糊化温度的影响较大,抽穗前10d和抽穗20d后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2.
13.
结实期环境温度对稻米糊化温度影响的时段效应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1988年在全国13个点、8个品种多播期试验结果的积发回归分析和人工气候箱模拟试验结果表明,结实期环境温度对稻米糊化的温度影响主要取决于水稻齐穗后20d内的温度状况,其它时段的温度对糊化的影响很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稻米的糊化温度与其籽粒的淀偻粒结构及排列状况有着密切的联系,温度对稻米糊化温度的影响是通过温度-灌浆动态-淀粉粒结构-糊化温度这样一个关系链来完成的。 相似文献
14.
15.
16.
稻米直链淀粉含量、糊化温度和胶稠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样于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日本、朝鲜和中国等4组共86份水稻品种作供试材料,测定了稻米的糊化温度(GT)、直链淀粉含量(AC)和胶稠度(GC)。结果表明,GT、AC和GC的表现和分布在不同的地区是不同的,且这3个理化指标两两之间在特定的地区又有特定的相关性。这可能系人工长期定向选择以满足当地消费者对稻米需求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