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验证200g/L氟唑菌酰羟胺SC对油菜菌核病的飞防效果,科学指导油菜“一促四防”工作,2021年笔者在钟祥市旧口镇、石牌镇、丰乐镇3个油菜主产区开展飞防试验示范。结果表明:200g/L氟唑菌酰羟胺SC在油菜盛花期施药一次,对油菜菌核病防效68.6%~94.4%,较25%咪鲜胺EC防效提高25.0%~46.5%,较25%咪鲜胺EC增产23.4~53kg/667m2,防病增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
研制了一种以氟唑菌酰羟胺和噁霉灵复配为原药,30%有效成分含量的悬浮剂。试验通过对不同表面活性剂(润湿分散剂、乳化剂)、增稠剂、成膜剂、防冻剂等的筛选,得到较优配方:氟唑菌酰羟氨10%、噁霉灵20%、500LQ 2%、D305 2%、T80 1%、黄原胶0.2%、硅酸镁铝1.2%、液体硅酸钠3%、丙二醇4%、消泡剂0.4%,水补足至100%。试验结果表明,该产品悬浮率90%以上,热储[(54±2)℃]分解率5%,产品其他各项指标符合悬浮剂要求。  相似文献   

3.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樱桃黑斑病菌交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群体(n=103)对新型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SDHI)氟唑菌酰羟胺的敏感性,评价了该药剂对A. alternata菌株孢子萌发的抑制活性及其对樱桃黑斑病的保护和治疗作用。结果表明:氟唑菌酰羟胺对103株A. alternata菌株群体的EC50值在0.027~1.175μg/m L之间,平均EC50值为(0.236±0.101)μg/m L,敏感性频率分布呈现单峰曲线,该平均EC50值可作为樱桃A. alternata菌株对氟唑菌酰羟胺的敏感性基线;进一步分析发现,琥珀酸脱氢酶中的铁硫蛋白(SDHB)和两个嵌膜蛋白(SDHC和SDHD)亚基未发现与敏感性差异有关的氨基酸突变。氟唑菌酰羟胺对樱桃A. alternata的孢子萌发也有较强的抑制活性,并且对樱桃黑斑病的保护作用防治效果强于治疗作用防治效果。这些结果可为氟唑菌酰羟胺在樱桃黑斑病及其他病害管理上的推广和科学用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2017-2019年在安徽和江苏开展多次试验,以氟唑菌酰羟胺单剂及其复配剂为试验药剂,调查其不同使用时间以及与其他杀菌剂混用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效果.结果 表明,使用200 g/L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150~200g/hm2或275g/L氟唑菌酰羟胺·丙环唑悬乳剂183~367g/hm2均对小麦安全.单次施用200 g/L氟...  相似文献   

5.
氟唑菌酰羟胺是一种新型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succinate dehydrogenase inhibitor, SDHI)类杀菌剂,2019年在我国登记在小麦上防治赤霉病,为明确其对小麦白粉病的潜在防治效果,以及为监测小麦白粉病菌群体对其是否产生抗药性,本文采用离体叶段法测定了2000年前和2019年采自我国河南、山东等9省市的110株小麦白粉病菌菌株对氟唑菌酰羟胺的敏感性。结果表明,采自2019年的88株菌株,其EC50范围为0.010 2~0.766 8 μg/mL,平均EC50为(0.224 3±0.179 6)μg/mL;采自2000年前的22株菌株,其EC50范围为0.052 1~0.882 4 μg/mL,平均EC50为(0.356 3±0.279 6)μg/mL;两组菌株群体间的敏感性无显著差异。氟唑菌酰羟胺对110株菌株的EC50范围为0.010 2~0.882 4 μg/mL,平均EC50为(0.250 7±0.210 3)μg/mL,敏感性频率分布呈单峰曲线,可作为小麦白粉病菌对氟唑菌酰羟胺的敏感基线。本研究结果可为氟唑菌酰羟胺防治小麦白粉病以及未来监测该病原菌对药剂的抗性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藤仓镰孢菌Fusarium fujikuroi是引起水稻恶苗病的主要致病菌,氟唑菌酰羟胺 (pydiflumetofen) 是一种新型的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 (SDHI) 类杀菌剂。氟唑菌酰羟胺对藤仓镰孢菌的生物活性及其对水稻恶苗病的防治效果尚不明确。本研究从江苏和浙江两省不同地区分离鉴定出100株藤仓镰孢菌,通过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建立了藤仓镰孢菌对氟唑菌酰羟胺的敏感性基线,测定了该药剂对藤仓镰孢菌的生理影响及其对水稻恶苗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氟唑菌酰羟胺对100株藤仓镰孢菌菌丝生长的EC50值的范围为0.0125~0.1118 μg/mL,平均值为0.0503 (± 0.0029) μg/mL;对100株藤仓镰孢菌孢子萌发的EC50值的范围在0.0001~0.0245 μg/mL之间,平均值为0.0038 (± 0.0005) μg/mL。用0.05 μg/mL (EC50值) 或1.3 μg/mL (EC90值) 的氟唑菌酰羟胺处理藤仓镰孢菌菌丝体后,菌丝体顶端分支增多、产孢量下降、细胞膜和细胞器 (如线粒体) 受损、细胞内含物渗漏增加,胞外多糖产量无变化,而过氧化物酶活性下降。用200 g/L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按有效成分10、15和20 g的剂量拌种处理100 kg水稻种子,对水稻恶苗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4.77%、98.60 %和100%。研究结果说明,氟唑菌酰羟胺对藤仓镰孢菌高活性,对水稻恶苗病具有优异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氟唑菌酰羟胺在番茄上的残留风险及使用安全性,本研究建立了番茄中氟唑菌酰羟胺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残留分析方法,比较在不同种植模式下的消解和残留,结合膳食消费数据进行了暴露风险评估。结果表明:氟唑菌酰羟胺在0.010~2.0 m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 0.99;在0.010、0.10、0.50和1.0 mg/kg 4个添加水平下,平均回收率在92%~108%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在2.9%~8.1%范围内;定量限为0.010 mg/kg。氟唑菌酰羟胺在北京、海南、山东3地番茄中的消解动态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半衰期分别为11.4、11.4和7.1 d。采收间隔期为5 d时,在番茄上的残留量低于美国、日本和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等国家或组织的最大残留限量(MRL)。对我国1~6岁儿童及一般人群的短期膳食暴露风险分别在1.8%~2.8%和0.6%~1.0%之间,均小于100%,表明不会对不同人群产生不可接受的短期风险。研究结果可为氟唑菌酰羟胺在番茄上的安全使用以及制定相关MRL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氟唑菌酰羟胺(pydiflumetofen)是一种新型SDHI类杀菌剂,目前在中国仅登记用于防治小麦赤霉病和油菜菌核病,为明确其对番茄叶霉病的防治潜力,测定了番茄叶霉病菌Passalora fulva不同发育阶段以及山东省不同地区采集的菌株对氟唑菌酰羟胺的敏感性,并验证了其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氟唑菌酰羟胺对番茄叶霉...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类新型吡啶酰胺杀菌剂氟唑菌酰羟胺在中国小麦赤霉病防治中的应用潜力,分别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测定了氟唑菌酰羟胺对湖北省6个地区106株禾谷镰孢菌的室内毒力、田间防效及其与多菌灵和氰烯菌酯的交互抗性。结果显示:氟唑菌酰羟胺对106株禾谷镰孢菌菌丝生长的EC50值为 (0.018 0 ± 0.209 0) mg/L,平均值为 (0.072 8 ± 0.025 9) mg/L;对分生孢子萌发的EC50值为 (0.052 7 ± 0.473 2) mg/L,平均值为 (0.176 0± 0.059 6) mg/mL;且其EC50值频率分布均呈单峰曲线,因此可分别将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平均EC50值作为禾谷镰孢菌对氟唑菌酰羟胺的敏感性基线。初步的交互抗性测定结果表明,抗多菌灵或氰烯菌酯的菌株对氟唑菌酰羟胺均未表现出抗性。田间试验显示,氟唑菌酰羟胺有效剂量200 g/hm2处理的防效 (超过90.0%) 显著高于对照药剂氰烯菌酯600 g/hm2的防效 (78.0%),与空白对照相比增产效果在127%~135%之间。经氟唑菌酰羟胺处理后,小麦籽粒中由禾谷镰孢菌产生的毒素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 (DON) 的含量比空白对照降低了55.09%。研究表明,氟唑菌酰羟胺对禾谷镰孢菌呈现出较高的室内活性且田间防效优越,同时还能降低小麦籽粒中DON毒素的含量及提高小麦产量,因此可作为生产中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替代或后备药剂,同时也可考虑用作为禾谷镰孢菌对多菌灵抗性治理的替代药剂。  相似文献   

10.
建立了小麦扬花期和收获期麦穗中氟唑菌酰羟胺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检测方法,明确了氟唑菌酰羟胺在小麦麦穗中的消解动态。试验结果表明,在室温条件下,当乙腈浓度为60%,液固比为20 mL/g,超声破碎时间为15 min,扬花期和收获期样品中氟唑菌酰羟胺提取量均达到较高水平,分别为3.34μg/g和1.12μg/g;利用空白加标试验,扬花期和收获期样品加标回收率为80.3%~115.8%,方法的检出限为0.03 ng/mL,定量限为0.15 ng/mL。氟唑菌酰羟胺在麦穗上的消解动态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半衰期为3.2~4.4 d。收获后麦粒中氟唑菌酰羟胺残留量为0.12μg/g,低于美国规定的农药残留限量标准(0.3μg/g)。结果表明,氟唑菌酰羟胺用于小麦病害防治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1.
田间药效试验表明40%丙环唑.多菌灵悬浮剂对油菜菌核病有良好的防治效果,适宜用量70~90mL/667m2,防治效果达80%以上。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灰葡萄孢对氟唑菌酰羟胺不同敏感型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差异,将9个不同敏感型菌株在无药PDA平板上继代培养10代后,测定其对氟唑菌酰羟胺的敏感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分别在PDA平板和离体叶片上测定了其菌丝生长速率、产孢量、孢子萌发率和致病性,以及其对温度、pH值和葡萄糖的敏感性,并对其编码琥珀酸脱氢酶的SdhA、SdhB、SdhC和SdhD 4个亚基基因进行了克隆与测序。结果显示:从田间获得的2个低抗菌株、2个中抗菌株和2个高抗菌株对氟唑菌酰羟胺的敏感性变异指数在0.60~1.15之间,而通过室内药剂驯化获得的高抗菌株BLH5F对氟唑菌酰羟胺的敏感性变异指数为0.23;除低抗菌株WP8的菌丝生长速率显著低于2个敏感菌株,以及中抗菌株WP6和高抗菌株WPE9的产孢量显著低于2个敏感菌株外,其余各抗性菌株在菌丝生长速率、产孢量、孢子萌发率和致病性方面均无显著差异。整体而言,7个抗性菌株在对温度、pH值和葡萄糖的敏感性方面与敏感菌株无显著差异。基因克隆及测序结果表明,室内药剂驯化获得的高抗菌株BLH5F SdhB基因的272位由组氨酸变为了精氨酸 (H272R),田间获得的低抗、中抗和高抗各2个菌株均为SdhB基因的225位由脯氨酸变为了亮氨酸 (P225L)。综合分析表明,灰葡萄孢对氟唑菌酰羟胺不同敏感型菌株具有相似的适合度。因此,推测在药剂的选择压下,抗氟唑菌酰羟胺的灰葡萄孢菌株在田间容易形成优势种群。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决当前玉米螟危害严重的问题,笔者以常用药剂甲维盐2%乳油为对照药剂,在田间玉米上进行了氯虫苯甲酰胺200g/L悬浮剂不同使用剂量对玉米螟的防治效果和玉米增产效果的测试研究。结果表明:较对照药剂甲维盐2%乳油50mL/667m2高5.21%~24.37%;氯虫苯甲酰胺200g/L悬浮剂25mL/667m2和氯虫苯甲酰胺200g/L悬浮剂10mL+10mL/667m22次用药对玉米螟的防效最好、增产最明显。  相似文献   

14.
对325g/L苯醚甲环唑·嘧菌酯悬浮剂的助剂进行筛选,采用正交设计法,确定最佳配方为苯醚甲环唑11.3%、嘧菌酯17.8%、SD-811 1.0%、SD-206 1.0%、乙二醇4.0%、黄原胶0.2%、硅酸镁铝1%、AFE-1410 0.2%、苯甲酸钠0.1%、水补足。对该制剂的悬浮率、分散性、热贮稳定性等性能指标进行测试,结果表明该制剂的各项指标均符合悬浮剂的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15.
为了明确啶酰菌胺50%水分散粒剂对油菜菌核病的田间防效,于2010-2011年进行了2年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啶酰菌胺50%水分散粒剂使用225~450g/hm2,在油菜初花期、盛花期各喷雾1次,防效达85%~90%,可有效减轻菌核病的危害,是防治油菜菌核病的一种新型、有效的药剂。  相似文献   

16.
为更好地应对温室黄瓜根结线虫危害,选用新型高效低毒杀线虫剂500 g/L三氟咪啶酰胺悬浮剂与当地农户常规用药41.7%氟吡菌酰胺悬浮剂、10%噻唑膦颗粒剂进行防效对比.结果表明,3种药剂对黄瓜根结线虫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以500 g/L三氟咪啶酰胺悬浮剂330mL/667m2剂量处理对根结线虫的防治效果和增产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7.
240g/L虫螨腈悬浮剂防治柑橘全爪螨田间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1.8%阿维菌素EC和73%炔螨特EC作对照药剂,进行240g/L虫螨腈SC防治柑橘全爪螨田间药效试验。结果显示:240g/L虫螨腈SC对柑橘全爪螨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其1500倍液和2000倍液药后1~35d防效分别达90.92%以上和88.54%以上,高于1.8%阿维菌素EC2500倍和73%炔螨特EC2000倍,能有效地控制柑橘全爪螨的发生为害。但这一结果与过去的相关报道有较大差异,其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试验结果表明,烯酰·唑嘧菌525克/升悬浮剂在防治马铃薯晚疫病药效试验中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在马铃薯发病初期使用,每隔7~10d喷药1次,连续喷药3次,使用烯酰.唑嘧菌525克/升悬乳剂60mL/667m2和100mL/667m2,对马铃薯晚疫病防效达75%以上,持效期可达10d以上。  相似文献   

19.
为摸清250g/L吡唑醚菌酯悬浮剂对茶树炭疽病的防治效果,进行了250g/L吡唑醚菌酯悬浮剂不同剂量的防治效果田间试验。在春茶结束后4月底~5月初,兑水喷雾处理。结果表明,250g/L吡唑醚菌酯悬浮剂可以有效控制茶树炭疽病的发生,其茶园防治适宜剂量为1 000倍~1 500倍(有效成分166.70~250mg/kg)。  相似文献   

20.
本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以甲醇∶水(80∶20)为流动相,使用ZORBAX SB-C18、5μm为填料的不锈钢柱和二极管阵列检测器,在220nm波长下对试样中的吲唑磺菌胺进行分离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测得吲唑磺菌胺的线性相关系数为1.000 0;标准偏差为0.077;变异系数为0.38%;平均回收率为99.9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