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飞播的联想     
我望着脚下这片黄色的“海”,这片荒凉、冷寂的“海”。风,卷起黄色的、狂叫着的沙浪,一片片地啃啮着曹经是绿色的土地。为了寻找一点关于绿色的记忆,我怀着一种寂寞的惆怅,从你上空默默飞过……残阳照着机身后拖得长长的身影。哦,失去希望的人,只看见了你的冷漠和无情……。  相似文献   

2.
富民的杏园     
美岱沟,是包头市土右旗美岱召镇内最大的一条沟。从沟口往东走,跨过沟壑,我们来到了沙图沟村。村后,有一片杏园。这片杏园由百多户人家集体经营,人们按老习惯称他们为“一二队”。一二队村民近年来的吃穿用,几乎全是靠这“会摇钱的杏树”换来的,“靠黄绵杏致富”,成了沙图沟村一二队村民挂在嘴边上的话。我们找到这片杏园中最大的一户董福龙  相似文献   

3.
我还没有起床就听见了鸟叫,叽叽喳喳地在我的窗外热闹着。起床看见老陶正在院里磨刀。“睡得好吗?”他问我。“好极了,一躺下就没醒来,直到这鸟叫……”“这是喜子鸟,春天来,秋天走,我们山上冷,它呆不住。” 吃过早饭,我就跟着老陶进了林子。这片林子不大,就只有—面山,但这和其他的山相比,就明显地看出绿色。在我还未上山之前,就有人告诉我,阿格者村有一个叫陶学强的彝族农民,20年来守护了一片山林,在别的林子遭到砍伐的时候,这片林子却能够保存了下来。想见一见老陶,就是我上山来的主要原因。昨天老陶到县里接我,昨…  相似文献   

4.
白鹇之死     
一只美丽的套被生擒。它的美心,不仅没做刀下物。不料这只白鹇恐惧而死……那年夏天,我展览用照片,来这里山高林密,流唯一一处保存较动植物资源十分游,野免、山鸡等视野里,而我这次到它们的踪影,感准备返回时,一位口的杨老汉家去鸡”,现圈养着。往杨老汉家赶去。杨老汉的家住在一个有十来户人家居住的山口,屋后是翠绿的山,门前有一沟清泉流过。山村的夏日本来很安静,我们的到来使这个小山村顿时热闹起来。首先迎接我们的是两只小狗,一边凶巴巴地叫着,一边朝我们跑过来,做出很不友好的样子,但在主人的吆喝下,却摇起了尾巴显…  相似文献   

5.
植树歌     
小铁锹,闪银光,我给大地披绿装。栽上一片柳,栽上一片杨,杨柳成行,绿满山岗。小鸟落在树梢上,吱吱对我把歌唱。哎呀呀,哎呀呀,唱得我心里好亮堂。小铁锹,闪银光,我给大地披绿装。栽上蜜桃树,栽上秋海棠,花蕾怒放,映红村庄。小鸟落在树权卜,轻轻对我扇翅膀。哎呀呀,哎呀呀,扇得满村飘芳香。植树歌@罗乔木~~  相似文献   

6.
有一首歌,很动听很耐人寻味:“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你栽一棵。留下一片荫凉,我栽一棵,留下一片荫凉……”  相似文献   

7.
苗族造“女儿杉”。湖北省鄂西苗族自治州的苗族人,不管谁家生了姑娘,都要栽一片杉树,姑娘长大了就砍几株最标致的为其办嫁妆。一家生有几个姑娘就造几片杉树林,提亲的月老大人只要看到房屋周围有几块杉树林,就知道这家有几个姑娘,还可根据杉树的高低、粗细来判断这家姑娘的年龄。 哈尼族栽“龙树”。云南红河地区的哈尼族人有祭“龙树”之习俗。他们视“龙树”  相似文献   

8.
仍是春风料峭的四月,我们单位的全体职工,随同全呼市的植树造林大军,乘坐着大卡车,一个个偎缩在车厢里,冻得瑟瑟发抖,向我们已经去过三年的旧地开去。同志们都在议论着:“咱们栽到哪年这片树才能栽活?”,“光栽不护,我看咱们一辈子也栽不活!”一位同志感慨地说:“要是树能保护自己那就好了,它的身上或有毒,或是枝条自动能打人打畜。”固然议论种种,我倒对最后这一说法很感兴趣。因为这对主宰自然界的人类给以极大的讽刺!  相似文献   

9.
我赞美大青沟的美,我更赞美大青沟美的自然。虽然我在科左后旗工作多年,但对它了解甚少。近些年,看到时有报道它的文章,不少朋友隔三差五去游玩,回来后,免不了大加渲染。也许是受到这些感染,才择了个金风飒飒的秋日来此一游,然而,就这么一次,毫不夸张地说,我简直迷上了这个植物王国。“胸有丘壑,腹有诗书”。这句话的内含在我心中品味许久,直到这次来大青沟才解其  相似文献   

10.
我是一个缺少闲情逸致的人,但3年前乔迁之时却赶时髦买了一个免换水鱼缸,只因为学环保的我从前在实验室琢磨污水返清时攒下了好奇心,现在习惯性地想在这缸水里寄托我的专业爱好。这鱼缸的自净原理很简单,就是一个循环水泵加两个滤盒———一个最简易的“污水处理厂”。刚开始缸里鱼不多,草也不多,这缸水在灯光照射下流光溢彩。随着全家老小不断加大投入,鱼口陡增至13条,水草也让全缸山河一片绿。这本来应该是鱼欢人乐的大好局面,没想到乐极生悲:一天清晨,我发现水浑了,鱼也死了两条。原来,断草和污泥把泵口堵了,水不循环就浊了,氧气就耗没了…  相似文献   

11.
红柳花开了     
我的家乡位于准尔盆地的南端。盛夏的七月,栽租爱人、孩子回故乡探亲。长期的城市生活使我叉好奇的蹬上了十多年没有去过的沙包顶端。首先闯入我视野的是沿沽沟两边一簇簇、一片片开着小红  相似文献   

12.
平安树     
家乡屯子西头有两棵同根生的大柞树,爷爷奶奶叫它“平安树”。爷爷说他记事时,屯子西头就有这两棵树。那时,树上挂口大铜钟。爷爷是儿童团长,负责村里站岗放哨工作。有一天,爷爷发现远处的公路上尘烟四起,有一股煞气向村中扑来,爷爷灵机一动敲响了树上的铜钟。钟声吓退了鬼子,保了乡亲们的平安。爸爸和我都是在这两棵“平安树”下长大的。我在外地工作,但我仍念念不忘保佑家乡父老平安的这两棵树。去年我回了趟家乡,乡亲们都健在,唯独没有了屯子西头那两棵“平安树”。爷爷说是被人偷走了。还说自打这两棵树被偷走以后,乡亲们就没过过安生的日子,不是刮黄风、闹春旱,就是下涝雨、发洪水,冲得山上、田地里一条沟一条沟的,就跟鸡爪子似的。乡亲们从此走上了贫困的道路。听到这个消息,我的心情十分沉重。我想,人们应该懂得保护自然,爱护树木的道理。一时的贪图私欲毁了树木,也就等于毁了自已的家园,断送了平安。如今,人们又在两棵“平安树”的位置上栽上了两棵松树。两棵松树长势很好,全屯人都备加呵护。希望这两棵树长大后继续保佑乡亲们平安、幸福。平安树@张明喆  相似文献   

13.
武川县厂汉木台公社麻迷图大队有个刀拉忽洞村。到春暖花开时,站在远处一瞭,村子象裹在绿汪汪的云彩里。这是全公社植树最多的村子,也是全社植树最早的村子之一。说起刀拉忽洞的树,得先说说韩二邦。一九五六年,刀拉忽洞连片树叶也没有。这年春季,上级拨下一百来株杨树苗,号召人们栽树,因为当地没长过树,人们怕栽不活,都没动手。韩二邦说:“活了算,不活拉倒,就多滴几点汗!”他在一处沙滩上,把百十来株树苗都栽上了。后来,这些树都活了,老韩欢喜得象个孩子,见人就说:  相似文献   

14.
春风绿杨柳     
杨枊春紫霞喷光的早晨,我漫步密林深处,突然发现一棵一棵杨柳开始由黄变绿了。姿态优美的枝条上,晶莹的朝露放射出紫色的迷人色彩,启迪着人们为振兴林业的春天奔驰……我听说的“杨柳”,其实指的是柳树,确切地说是指垂柳。为什么把柳树称作杨柳呢?据《开河记》记载,隋炀帝杨广登舟下扬州,游观自然之美,叫老百姓在河的两岸栽花种柳,以供遮荫乘凉。杨广亲自栽了一棵柳树,因为隋炀帝姓杨,故御笔赐之为杨柳。在我国南方,流传在民间的谚语中有“五九、六九抬头看柳”的句子。当冬天的寒风还呼啸的时候,忽然一株柳树由淡黄变成了嫩绿。春天来了,总是杨  相似文献   

15.
多栽一棵树就多一片新绿。在我的家乡——会宁,这片土地上栽活一棵树和拉扯一个孩子一样不易。然而不管这里条件多么恶劣,环境多么差,我们的政府依然克服种种困难,采取一切措施,一直把加强林业生态建设摆在很突出的位置,这么多年以来取得了重大成就,逐渐使我的家乡从以前那个干旱的黄土窝变成一个的山川秀美的会宁。  相似文献   

16.
“我是一棵普普通通的白杨,春天来了,我就泛绿;秋天来了,我就枯黄。我不会藏起自己的真实,生命的枝头不开虚伪的果实……”这些句子出自一位中年林业工作者之手,也是他人生追求的真实写照。他就是田文明,是辽宁喀左县林业局德援生态合作造林项目办公室的林业助理工程师,今年42岁。他献身喀左林业20年,有12年的光阴献给小塔子沟乡的绿化事业。他亲手栽植的白杨树可以用天文数字衡量,他双脚走过的路可以用天文数字度量,他对林业的执著与热情,对小塔子沟乡大地山川的深情与爱恋却难以用数字形容。1987年,田文明正值而立…  相似文献   

17.
苏三做梦都想绿:绿山、绿水、绿沟。他憨厚朴实。黝黑的面孔上,一脸皱纹,像村周围原边被水冲刷过的沟渠渠。常言道,30不栽榆,40不栽杨。可苏三,年过半百的人了,还在想绿、种绿。苏三的家乡伊金霍洛旗新庙乡漫赖  相似文献   

18.
从塞罕坝回来,脑海中就再也挥不去那一片绿色的山川,言谈话语中,总是不自觉地围绕着“塞罕坝”这三个字。“塞罕坝是什么?”儿子问。“塞罕坝是一个伟大的地方。”我回答。“伟大?为什么?”“因为那里的人,是真正做了一辈子好事。”不真正走进塞罕坝,就不会真正懂得她。塞罕坝:平均海拔1500米,年均气温零下1.4℃,年均无霜期仅72天。在这样百万亩地表条件和自然条件都非常恶劣的荒凉山地上,务林人全凭着双手在这里栽满了树,  相似文献   

19.
“走过那片芦苇坡,你可曾听说,有一位女孩她留下一首歌,为何片片白云悄悄落泪,为何阵阵风儿为她诉说……还有一群丹顶鹤轻轻地轻轻地飞过……”——摘自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个女孩,她从小就爱养丹顶鹤,大学毕业后,她仍回到她养鹤的地方。可是有一天,她却为了救一只受伤的丹顶鹤而淹死河中。我的这只‘鹤骨笛’就是用那只因怀念徐秀娟郁郁而死的丹顶鹤的鹤骨精心打造的,今天我就用它为大家吹一首《一个真实的故事》,来纪念这位女大学生和这只丹顶鹤,以此来唤起人们对鸟类和自然的热爱之情……”2006年8月25日,在美国西雅图城市大剧…  相似文献   

20.
4月2日,清晨4时15分. 在解放军161医院的重症病房内,一个年仅7岁的孩子还未感受生活的美好,就面临着死亡的威胁,他在弥留之际用一只手握着奶奶的手,另一只手擦去奶奶脸上的泪,安慰奶奶说:“奶奶不哭,我是咱们家的男子汉,不怕,我马上就可以救我妈妈,她再也不会痛苦了.”话语刚落,他的小手就垂了下来,永远地离开了这个让他无比留恋的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