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球孢白僵菌对桃蚜种群数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田间网室中研究了球孢白僵菌对分别以4龄无翅若蚜和无翅成蚜为起始的桃蚜种群数量的影响。以无翅成蚜起始的桃蚜种群,在接菌后的第6d,对照和接菌处理之间只有成蚜数量差异显著,虽各龄期若蚜数量和桃蚜总数处理与对照之间差异不显著,但接菌处理的总数量少于对照的总数量;在接茵后的第13d,两者的种群数量水平相当。以4龄无翅若蚜起始的桃蚜种群,在接菌后的第6d,处理和对照之间的种群数量就已接近。  相似文献   

2.
烟地烟蚜种群动态及药剂防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三年的田间的系统调查,春烟地烟蚜消长规律呈单峰型分布。蚜量高峰在5月底6月初,并与烟株体内的干物质积累量表现出同步关系,即种群数量随烟株体内干物质的增长而急增。模糊聚类分析结果,将烟蚜种群动态分为8个状态集,A,为烟蚜猖獗发生期的状态集,有虫叶率100%,时间为6月上旬前后。药剂防治研究表明,在蚜量突增期施药,田间蚜量可控制在250头/株以下,未出现蚜量再次回升.而在蚜量高峰期施药,虽然种群数量下跌,但7天后,蚜量又明显回升,形成第二个蚜量高峰。因此,药剂防治应安排在蚜量突增期施用较好.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在设施栽培条件下,释放异色瓢虫防治辣椒上桃蚜的防治条件及综合防治效果,本文研究了温室条件下,异色瓢虫不同释放密度和释放次数对桃蚜及烟粉虱种群动态、辣椒生长势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异色瓢虫高密度(0.31卡/m~2)释放两次对辣椒上桃蚜种群具有很好的控制效果,低密度(0.25卡/m~2)释放3次和10%吡虫啉WP 450 g/hm~2处理的效果次之,而低密度(0.25卡/m~2)释放两次对辣椒上蚜虫的控制效果最差;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10%吡虫啉WP 450 g/hm~2处理的防效逐渐降低,而瓢虫高密度释放(处理Ⅱ)和低密度释放3次(处理Ⅲ)仍维持较高的防效,分别为90.04%和85.29%,显著高于药剂处理组;释放瓢虫的3个处理组的烟粉虱种群密度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显著低于药剂处理组;天敌释放组(处理Ⅱ和Ⅲ)和药剂处理组的植株生长势较好,叶片数和株高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天敌释放组(处理Ⅱ和Ⅲ)辣椒产量也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本研究结果可为辣椒上蚜虫的生物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磁场对桃蚜Myzus persicae生长发育和种群参数的影响,于室内对24 h内孵化的桃蚜1龄若虫分别进行0.065、0.100、0.178和0.280 T强度辐射,测定辐射后桃蚜发育历期,并构建特定年龄-龄期两性生命表,利用构建的生命表分析磁场辐射对其存活率、繁殖力、繁殖值、寿命期望和种群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磁场强度为0.065、0.100、0.178和0.280 T时,成虫前期发育历期随着磁场强度的增强先缩短后延长,当磁场强度为0.100 T时成虫前期寿命最短,为8.00 d,当磁场强度为0.280 T时成虫前期寿命最长,为9.00 d,均低于对照的9.63 d。当磁场强度为0.065、0.100、0.178和0.280 T时,桃蚜第1次繁殖分别于第5.5、5.0、5.5和5.5天开始,均早于对照(第7天开始产蚜)。当磁场强度为0.065、0.100 T、0.176和0.280 T时,桃蚜种群特定年龄净繁殖力均呈现波动性变化,但4个磁场强度下的桃蚜种群特定年龄净繁殖力均显著低于对照,峰值分别为0.6、1.0、0.8和0.7头。当磁场强度为0.065、0.100、0.17...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反式-2-己烯醛、牛至油和百里香油对金银花蚜虫的生物活性及橙皮精油、有机硅对这3种药剂杀蚜活性的增效作用,本研究以金银花蚜虫的优势种胡萝卜微管蚜为试虫,采用浸虫浸叶法和叶面喷雾法进行生物活性测定及防效评价。室内测定结果显示百里香油毒力最高,LC 50为1.793 mg/L,添加橙皮精油、有机硅对供试药剂杀蚜活性均有提高,其中反式-2-己烯醛、牛至油、百里香油与有机硅组合有明显增效作用,毒力系数为1.80、1.48、1.45。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常规施药后百里香油校正防效最高,施药7 d后3种药剂防治效果均高于对照组;3种药剂减量20%添加有机硅处理施药1 d后防治效果提高约10%,施药4 d后防治效果均高于对照组,施药14 d后防治效果达98%。综上,百里香油对胡萝卜微管蚜的毒力和防治效果最高,3种药剂结合有机硅使用减量增效作用明显,具有进一步开发的潜力。  相似文献   

6.
球孢白僵菌对桃蚜生殖力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室内测定了球孢白僵菌三个菌株对桃蚜生殖力的影响。运用生命生殖力表分析了该菌对桃蚜种群的控制能力。结果表明,成蚜被白例题菌感染后至死亡前的生殖率下降不明显,但成 陆续死亡导致感染病群体的繁殖量下降,最后导致感病桃蚜的内增长能力不同程度的下降,但下降幅度不大。感病成所产后代能正常存活和发育。试验结果显示球孢白僵菌对桃蚜种群的控制作用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7.
以生产中常用的稻瘟病防治药剂为对照,开展稻田施药试验,调查新型复配杀菌剂三环·嘧菌酯防控稻瘟病的效果。结果表明,45%三环·嘧菌酯悬浮剂3个用量处理对水稻穗瘟均具较高防效。其制剂用量40 mL/667m2处理在第2次药后24 d的病指防效为74%,与对照药剂40%氰菌胺悬浮剂处理的防效相当,显著高于另两种对照药剂40%稻瘟灵乳油和6%春雷霉素水剂处理;其50、60 mL/667m2处理的防效更高,第2次药后24 d均达80%以上,显著高于其他施药处理。  相似文献   

8.
吡虫啉与三种拟除虫菊酯杀虫剂对马铃薯桃蚜的联合毒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静  张薇  李海平  周晓榕 《植物保护》2016,42(6):225-228
本文探讨了吡虫啉分别与氰戊菊酯、高效氟氯氰菊酯和联苯菊酯复配对马铃薯桃蚜的防治效果,为合理有效地应用复配剂对其进行化学防治提供依据。应用共毒因子法和共毒系数法分别确定了最佳药剂配伍和最佳复配比例。采用共毒因子法测定结果表明,吡虫啉与氰戊菊酯混配对马铃薯桃蚜防治有明显增效作用。进一步采用共毒系数法测定表明,吡虫啉与氰戊菊酯复配比例为2∶3时,增效作用最显著,共毒系数达276.82;吡虫啉与氰戊菊酯以6∶1复配时,表现出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9.
释放异色瓢虫对北京温室甜椒和圆茄上桃蚜的控害效果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评价异色瓢虫在温室条件下对桃蚜的控害能力及效益,在甜椒和圆茄生产温室中以生物农药防治为对照,开展释放异色瓢虫控制桃蚜的示范试验,分析天敌害虫的种群动态变化,并计算防治成本。结果显示:异色瓢虫能够持续控制甜椒温室中桃蚜种群密度,其定殖率在蚜虫暴发高峰期时最高,为64%;且甜椒产量及经济效益高于生物农药防治。在圆茄温室中,前期释放的异色瓢虫使桃蚜高峰延缓1周出现;在增加瓢虫释放量后,1周内桃蚜种群密度下降了79%,且瓢虫定殖率达到86%,控害效果较好。表明通过生产期全程监测天敌-害虫的种群动态,在植株定植15 d后每周确定益害比,通过2~3个月持续释放异色瓢虫,可有效、持续控制整个生产期桃蚜为害。  相似文献   

10.
以1.8%阿维菌素乳油为代表品种,开展了阿维菌素对苹果树绣线菊蚜Aphis citricola田间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1.8%阿维菌素乳油1000~3000倍液药后2d、7d、14d对绣线菊蚜的防治效果为64.9%~87.6%。此外,研究了阿维菌素乳油对果园捕食性天敌幼虫种群的影响。田间调查结果表明,施药14d后药剂处理区食蚜蝇Chrysopa septempunctata种群难以恢复,七星瓢虫Epistrophc baltcata种群恢复至喷药前的65%以上,大草蛉Coccinella septempunctate种群基本恢复正常;室内实验结果与田间基本相同,对食蚜蝇影响最大,大草蛉影响最小。但枝条喷药后,在太阳光下放置4h后接虫,则天敌幼虫的死亡率均有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1.
为明确陕西关中地区麦蚜田间种群对杀虫剂的抗药性现状,采用浸叶法测定了兴平、礼泉、凤翔、岐山、扶风地区麦田禾谷缢管蚜种群对高效氯氰菊酯、溴氰菊酯、吡虫啉、异丙威、毒死蜱、阿维菌素、氟啶虫胺腈等7种杀虫剂的抗性水平。结果表明,禾谷缢管蚜对高效氯氰菊酯的抗性水平最高,其中凤翔种群对高效氯氰菊酯达到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为72.5),岐山和扶风种群对该药产生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分别为31.4、29.9);5个地区的禾谷缢管蚜对溴氰菊酯、吡虫啉、毒死蜱、异丙威和阿维菌素的抗性水平较低,表现为敏感、敏感性下降或者低抗性;5个地区的试虫对氟啶虫胺腈均表现为敏感。分析认为,高效氯氰菊酯不适合用于关中地区禾谷缢管蚜防治,氟啶虫胺腈作为一种新型杀虫剂,可以在该虫防治中推广使用,吡虫啉、阿维菌素等其他几种杀虫剂可以在禾谷缢管蚜的防治中交替使用。  相似文献   

12.
为了明确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反式茴香脑与高毒力昆虫病原真菌黄绿绿僵菌Mf82菌株的相容性以及其对菜青虫的联合毒力,本文在室内评价了半致死浓度(LC50)反式茴香脑与黄绿绿僵菌Mf82不同浓度孢子悬浮液以不同体积比混合后对菌株生长的影响,并测定了菌药联合使用对2龄菜青虫的毒杀效果。结果表明,黄绿绿僵菌与反式茴香脑对菜青虫均有良好的毒杀活性;反式茴香脑LC50剂量与黄绿绿僵菌Mf82混合对菌株的菌落生长有一定促进作用,两者以体积比5:5、4:6和3:7处理后明显促进菌丝生长,且随着反式茴香脑在混剂中所占比例增大促进作用增强,孢子萌发率也比两者以2:8和1:9混合后的孢子萌发率高;混剂对菜青虫的致死率随二者混合比例的不同而变化,其中反式茴香脑LC50分别与孢子悬浮液(1.5×104~1.5×108孢子/mL)以体积比5:5、4:6和3:7混合处理试虫的死亡率高于两者以2:8和1:9混合处理的死亡率,共毒系数分别为287、108和83,表明具增效与相加作用;以体积比5:5、4:6和3:7混合处理的致死中时(LT50)也比单用黄绿绿僵菌的短。因此,在防治菜青虫时应选择相容性好、共毒系数高的混合比例,即5:5、4:6或3:7。黄绿绿僵菌和反式茴香脑联合应用对菜青虫的高毒力表明其具有开发成生物制剂用于对害虫进行高效安全绿色防控的潜力。  相似文献   

13.
为了降低吡虫啉在香蕉果实中的残留风险,探索减量使用方法,在香蕉蓟马防控窗口期,试验比较了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WG)与9种低毒药剂对黄胸蓟马的防效,并进行了该吡虫啉制剂的不同稀释倍数及与不同药剂组合使用对蓟马的防治试验。结果表明:9种对比药剂中,22.4%螺虫乙酯悬浮剂(SC)3 000倍液,20%氟啶虫酰胺SC 2 000倍液和60 g/L乙基多杀菌素SC 1 500倍液的防效最好,达80%以上,与70%吡虫啉WG 3 000倍液的防效差异不显著。70%吡虫啉WG 5 000倍药液的防效为85.7%,与1 500倍药液和3 000倍药液的防效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7 000倍药液的防效。70%吡虫啉WG的5 000倍液分别与2.5%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剂(EW)的1 500倍液、60 g/L乙基多杀菌素SC的1 500倍液、25%噻虫嗪WG的2 000倍液和70%啶虫脒WG的5 000倍液组合使用,4种不同药剂组合处理的防效均达81.4%以上,与施用2次70%吡虫啉WG 5 000倍液的防效差异不显著。通过科学选择替换吡虫啉的药剂,合理使用70%吡虫啉WG的剂量,在香蕉蓟马防控窗口期...  相似文献   

14.
阿维菌素与三种杀虫剂对西花蓟马的联合毒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阿维菌素是防治西花蓟马的常用药剂,为筛选出对西花蓟马具有增效作用的阿维菌素与其他药剂的混配组合,采用浸叶法测定了阿维菌素、毒死蜱、吡虫啉和吡蚜酮等药剂对西花蓟马2龄若虫的毒力,并通过共毒因子法和共毒系数法分别确定了最佳药剂配伍和最佳复配比例。结果表明,阿维菌素与毒死蜱复配表现出明显的增效作用;阿维菌素与毒死蜱比值为2∶8与8∶2时,增效作用最显著;阿维菌素与吡蚜酮、吡虫啉均表现出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15.
3种白蚁防治药剂对散白蚁的控制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2012年应用吡虫啉10%悬浮剂、联苯菊酯5%悬浮剂和氟虫腈0.5%粉剂等3种白蚁防治药剂对危害房屋建筑的散白蚁进行了针对性处理,对其防治效果进行了观察和统计研究。结果表明:吡虫啉10%悬浮剂、联苯菊酯5%悬浮剂、氟虫腈0.5%粉剂对房屋建筑散白蚁危害的控制率分别为:85.30%、84.01%、80.33%,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且吡虫啉10%悬浮剂、联苯菊酯5%悬浮剂防效均显著高于氟虫腈0.5%粉剂。此外,对3种白蚁防治药剂处理后再次发生蚁害的情况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刘新  林永 《农药学学报》2003,5(2):94-96
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药效试验表明,辣椒碱对桃蚜Myzus persicae(Sulzer)具有较强的毒力和良好的防治效果。辣椒碱与阿维菌素或三唑磷复配增效作用明显。其中,辣椒碱与阿维菌素按1∶2(质量比,下同)复配,共毒系数达到185;与三唑磷按1∶10复配,共毒系数为362。而辣椒碱与高效氯氰菊酯按1∶5、1∶10及1∶20复配,共毒系数分别为42、42和71,拮抗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17.
3种药剂对稻水象甲大田防治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开展了吡虫啉10%可湿性粉剂、阿维菌素2%乳油和三唑磷20%乳油等3种常见药剂对检疫性害虫稻水象甲的大田防治作用研究,试验结果表明,供试药剂对稻水象甲成虫均具有较好的防效,药后7d防效依次为94.58%、98.67%和100%。综合考虑,推荐阿维菌素2%乳油或吡虫啉10%可湿性粉剂为湖南防治稻水象甲的较理想药剂。  相似文献   

18.
为了筛选对螺旋粉虱有较强生物活性的化学药剂,以螺旋粉虱成虫为试虫,采用叶片浸渍法对15种常用杀虫剂进行筛选,并对较为敏感的药剂进行室内毒力测定及田间防效评估。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虫螨腈、辛硫磷对螺旋粉虱成虫活性较为显著,LC50分别为0.881mg/L和1.055mg/L,甲氰菊酯、异丙威对螺旋粉虱若虫活性较为显著,LC50分别为5.320mg/L和9.425mg/L。在田间药效评估中,甲氰菊酯、虫酰肼、异丙威、氟铃脲在各供试浓度下对螺旋粉虱均表现出较好活性,药后144h,125mg/L浓度田间防效均在80%以上。上述结果表明,甲氰菊酯、虫酰肼、异丙威、氟铃脲对螺旋粉虱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在进行螺旋粉虱的田间防治中,可用这几种药剂进行交替使用,防止抗性的产生。  相似文献   

19.
Laboratory studies of the cotoxicity of a pyrethroid insecticide, fenvalerate, and several organophosphorus insecticides against the two-spotted spider mite, Tetranychus urticae Koch, showed that a useful degree of potientation of toxicity occurred. The most effective combination of fenvalerate and azinphos-methyl was found to be a 1:1 ratio. Phosphates and phosphorodithioates in combination with fenvalerate were more toxic than phosphoromonothioates. The results suggest a practical method of improving the acaricidal activity of pyrethroid insecticid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