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把当前我国林业生态状况定位在“治理与破坏相持的关键阶段”,这是对现阶段林业形势作出的积极、审慎、科学的判断。我们要据此准确把握当前林业所处的历史方位,加快治理,遏制破坏,缩短“相持阶段”,推动林业建设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纵观历史和现状,笔者认为,加强林业法制建设是抓好这一关键阶段的必要举措,并且到了非重视不可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2.
一、沿海林业自然区的划分沿海林业自然区的划分,是研究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一项基础工作。通过调查、量算各自然区的面积及其分布规律,查清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一是评价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潜力,二是确定体系结构的形式,三是提出治理保护措施和林业发展设想。  相似文献   

3.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的生态建设进入了“治理与破坏相持阶段”。无论是从国际国内形势分析、林业建设实践总结、大型调查研究结论,还是森林资源清查、野生动植物调查、水土流失监测、土地沙化荒漠化监测等四大监测结果来看,这一结论和判断无疑是正确和科学的。“相持阶段”的几个特点非常鲜明突出。一是相持的脆弱性,二是相持的不确定性,三是相持的反复性,四是相持的不平衡性,  相似文献   

4.
深化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推进相持阶段林业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深化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是新时期林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周生贤局长在2005年初召开的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上,作出了我国生态建设正处在“治理与破坏相持”阶段的科学判断,这既是对林业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肯定,也是对林业发展规律的准确把握,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林业各项工作的政策基础和方针依据,我们必须认清形势,掌握方向。在“相持阶段”,治理与破坏两种力量相互对峙,生态治理很容易出现逆转的现象,存在着脆弱性、不确定性、反复性、不平衡性和艰巨性。要使生态建设逐步走向良性循环,实现林业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最根本的是在保护利…  相似文献   

5.
河南林业生态监测体系建设若想要实现行业现代化发展格局,科学技术便是最重要的前提之一。生态监测大数据技术在各行业中的广泛应用不仅使其逐渐成为一种全新的“财富资源”,同时更使其成为很多实践工作中的重要技术理论基础。尤其是对于生态监测工作而言,大数据技术不仅能够解决林业生态监测与治理方面的相关问题,同时更能够通过其自身的数据信息为林业生态监测部门提供更加科学精准的系统性结果反馈,从而让林业生态监测部门能够制定出更具合理性的林业生态监测与治理措施。基于此,通过大数据技术视角,分析河南林业生态监测体系建设思路及具体路径,以此促进相关工作的更好发展。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生态建设已经进入了“治理与破坏相持阶段”。这一阶段的林业发展,是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求、服从并服务于构建和谐社会目标、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全新发展。在这一阶段,林业产业要不要发展?林业产业怎么样发展?已经成为当前林业行业和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相持阶段林业发展所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下面,我就相持阶段林业产业发展的问题,谈几点看法,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7.
在全面总结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10年取得的5大成就与启示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了当前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的6大问题,提出了今后要切实实行“项目管理”机制、“流域治理”方式、“近自然林业”模式等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林业生态建设正处于“治理”和“破坏”相持阶段的科学论断从理论和实践上已被人们所公认,它既符合我国整体林情,也从本质上反映了我国城市林业发展所面临的客观现状。值此发展的重要阶段,笔者认为:作为中国林业之龙头、之窗口、之形象、之重要构成的城市林业,应该客观面对,冷静思考,积极谋划,力争在“相持阶段”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更快的发展速度,开创“治理”大于“破坏”的城市林业新局面。  相似文献   

9.
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和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精神,认真吸取印度洋海啸的深刻教训,切实做好驻在省、区沿海防护林和红树林的保护建设工作,近期我们分别对广东、广西和海南三省(区)的沿海防护林和红树林保护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我国林业监测工作的现状着眼,根据当前我国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的需要,以资源共享、科技进步为出发点,提出建立国家林业资源和生态环境监测评价体系的几点设想。  相似文献   

11.
当前,我国生态建设已经进入了“治理与破坏相持阶段”。这一阶段的林业发展,是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求、服从并服务于构建和谐社会目标、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全新发展。在这一阶段,“林业产业发展呈现何种趋势?它的优先领域是什么?产业布局怎样?要着力解决哪些问题?”已经成为当前林业行业和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为此,本刊记者对国家林业局分管林业产业工作的副局长雷加富进行了专访。  相似文献   

12.
当前,我国生态建设正处于“治理与破坏相持阶段”,在进一步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进程中,必须继续推进林业有害生物的综合治理,保障林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以早日实现林业建设“治理大于破坏”,构建山川秀美的生态文明社会。林业有害生物是破坏森林的最主要自然因素,是隐形的“杀手”。近几年来,在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治理力度加大,成绩显著,每年防治面积在700万公顷上下,实现了“一降三提高”,即成灾率由1999年的6‰降到目前的5‰;防治率由1999年的60%提高到75%;监测覆盖率由1999年的60%提高到85%;种苗产地检疫率由1999…  相似文献   

13.
我国生态建设正处在治理与破坏相持阶段的科学论断,是国家林业局党组准确把握林业发展规律、推进我国生态建设的战略谋划。周生贤局长在今年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上强调指出“要认真抓好种苗工作,加强宏观指导和执法监督,不断提高种苗质量。”这是对生态建设相持阶段林木种苗工作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林木种苗是林业建设的基础和保障,承担着传承林木遗传资源、森林世代繁衍和促进林业发展的重要使命。林木种苗事业能否持续发展,对打好我国生态建设相持阶段攻坚战,促进林业建设良性发展具有十分关键和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  相似文献   

14.
如果说第六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的发布是新一年盛世兴林的前奏曲,那么随之召开的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又如一股春天的劲风,使每一位务林人对当前林业发展规律有了更清醒的认识:目前,我国的生态建设正处在“治理与破坏相持的关键阶段”。“治理与破坏相持的关键阶段”是一个对峙更加激烈、拉锯更加显著、任务更加艰巨的阶段。“治理与破坏相持的关键阶段”意味着今后我国的生态建设所面临的工作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森林覆盖率每提高0.1个百分点,都是一件极不容易的事情。这一阶段具有的脆弱性、不确定性、反复性和艰巨性特点,决定了在这一…  相似文献   

15.
中央确立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我国林业指导思想的历史性转变。国家林业局党组最近提出我国生态建设正处于“治理与破坏相持的关键阶段”的基本判断,既是把中国林业置于国际环境和林业发展进程中对接得出的审慎判断,又是对建国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我国林业发展实践在综合性科学监测反映的显著成效得出的客观判断,更是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所要求的林业功能发挥的理性思维得出的积极判断。它是实践的总结,理论的创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本质,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6.
眼下,我国林业建设正处于“治理于破坏相持阶段”的重要时期。因此,林业发展要在已经取得的成效上,保护现阶段的成果,向治理的纵深角度发展,全面探索林业发展新的经营模式。一、“稳”是林业发展的基础我们都知道相持阶段不进则退,如果这一阶段我们稍有松懈,就会使几十年几代人  相似文献   

17.
在全面总结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林系建设 1 0周年取得的 5大成就与启示的基础上 ,综合分析了当前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的 6大问题 ;提出了今后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要切实实行“项目管理”机制、“流域治理”方式、“近自然林业”模式等 3大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8.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厅(局),内蒙古、吉林、龙江、大兴安岭森工(林业)集团公司,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林业局,国家林业局各司局、各直属单位: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发[2003]9号,以下简称《决定》)是党中央、国务院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为加快林业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我国林业建设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当前,我国生态建设已从“治理小于破坏阶段”进人到“治理与破坏相持阶段”,针对“相持阶段”的特点和要求,抓住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契机,与时俱进地继续深人落实《决定》,健全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的长效机制,对于更好地推动林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提出如下意见。  相似文献   

19.
在全面总结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林系建设10周年取得的5大成就与启示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了当前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的6大问题;提出了今后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要切实实行“项目管理”机制、“流域治理”方式、“近自然林业”模式等3大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20.
我国林业建设的又一项生态工程—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从1989年起开始实施。整个体系南起广西的北仑河口,北至辽宁的鸭绿江口。沿我国18000多公里海岸线跨越11个省市区,195个沿海县市。规划营造多林种的防风林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