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播种期和留桩高度对再生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明洞庭湖平原区不同播种期和留桩高度条件下再生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化特征,明确该区域适宜的播种期和留桩高度,以黄华占为材料,开展了不同播种期和留桩高度对再生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以4月15日播种的再生稻产量最高,达3 486.8 kg/hm~2;留桩高度为30 cm的再生稻产量最高,为3 474.5 kg/hm~2;4月15日播种、且留桩高度为30 cm的两季水稻产量最高,为13 933.5kg/hm~2。由此可见,在洞庭湖平原区采用直播方式作再生稻,以4月15日左右播种、留桩高度30~40 cm,能获得较高的两季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不同留桩高度下再生稻生育期和产量表现,筛选适宜粤北地区不同留桩高度下的水稻品种。【方法】以广东省培育或审定的 34 个水稻品种为供试材料,设中桩和低桩 2 种留桩高度,研究不同留桩高度下品种间生育期、产量和产量构成的差异。【结果】头季稻产量为 5 210.9~8 566.8 kg/hm2,其中黄广华占1 号最高;低桩再生季产量为 3 335.0~6 357.3 kg/hm2,较中桩(2 084.4~5 940.5kg/hm2)提高 16.1%,2 种留桩高度下均以青香优 19 香再生季产量最高。聚类分析表明,中桩条件下,再生季产量和两季总产(头季 + 再生季)可分为高产、中高产、中产和低产 4 大类群,二者各类群数量分别为 4、7、18、5 个和 1、14、14、5 个;低桩条件下,再生季产量仍分为 4 大类群,数量分别为 2、17、14 和 5 个,两季总产则分为高产(10 个)、中产(21个)和低产(3 个)3 大类群。与中桩再生稻相比,低桩条件下再生季生育期平均延长 9.1 d,每穗粒数增加,但有效穗数和结实率降低。倒 3 节位、倒 4 节位和倒 5 及以下节位再生稻对产量的贡献率在中桩条件下分别为 4.7%、33.3% 和 62.0%,在低桩条件下分别为 0%、11.9% 和 88.1%。【结论】以再生季产量属中高产以上类群,同时两季总产属高产类群作为标准,筛选出黄广油占、黄广华占 1 号、黄广太占、五优粤禾丝苗、广 8 优金占、恒丰优 387、青香优 003、青香优 132 和青香优 19 香共 9 个品种适宜作中桩再生稻种植,二广香占 3 号、黄广油占、黄广华占 1 号、黄广太占、粤禾丝苗、南晶占、粤泰油占、黄华占、五优粤禾丝苗和广 8 优金占共 10 个品种适宜作低桩再生稻种植。中桩再生稻主要来自倒 4 节及以下节位,低桩再生稻主要来自倒 5 节及以下节位。  相似文献   

3.
再生稻不同留桩高度和收割方式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新两优223、两优6326、黄华占为试验材料,研究了留桩高度和收割方式对再生稻的产量效应及产量构成。结果表明,再生稻最适留桩高度因品种而异,新两优223、两优6326以留桩50 cm产量最高,黄华占以留桩35 cm产量最高;随着留桩高度的增加,3个品种均表现出有效穗增加,穗粒数减少,结实率提高。不同收割方式间再生稻产量差异极显著。  相似文献   

4.
5.
中国再生稻的产量差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阐明再生稻的产量差及影响因素,为揭示其生产潜力和制定高产高效栽培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两个数据库,分别以"再生稻产量、品种、施肥、种植密度、留桩高度、种植方式和收割方式"和"ratoon rice,variety,fertilizer and China"为关键词检索,共收集目标文献119篇。总结再生稻头季、再生季和两季总的产量潜力和产量差,通过分析品种、施肥、种植密度、留桩高度、种植方式和收割方式对再生稻产量的影响,阐明再生稻产量差的影响因素及缩小产量差的途径。【结果】当前我国再生稻头季、再生季和两季总的产量潜力分别为11.65、6.90和17.10 t·hm-2,总样本平均产量仅分别实现了产量潜力的71%、53%和68%。籼稻和杂交稻的再生稻产量分别比粳稻和常规稻增产24%—19%和18%—8%;头季的最优施肥量约为N 168 kg·hm-2,P2O5 123 kg·hm-2,K2O 124 kg·h...  相似文献   

6.
为探寻双季稻区再生稻低留桩高产栽培技术,选用中浙优8号作再生稻,设留桩高度5cm、10cm、15cm三个处理进行留桩高度对比试验。通过对各处理生育期、经济性状、产量、抗逆性、再生成穗率的表现进行综合分析,总结出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双季稻区再生稻适宜留桩高度为10cm,适合在再生稻低留桩高产栽培中推广。  相似文献   

7.
滁州市是单季稻地区,利用早熟中稻发展再生稻是提高水稻产量的途径之一.通过试验头季稻留茬高度低,再生稻产量也低,有效穗少,植株矮,生育期长.头季稻齐穗22 d施用促芽肥,留茬高度20 cm,再生稻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探讨前季稻不同促芽肥施用时期对再生稻产量的影响。【方法】试验共设五个处理,三次重复,共15个小区,随机排列,小区面积33.4m2,分别于前季稻收割前25d、20d、15d、10d、5d进行施用促芽肥试验,【结果】不同促芽肥施用时期出苗率以处理4最高143.4%;处理3次之140.2%;其它处理为103.8%~137.8%。成穗率以处理1、处理2、处理3较高为94%~97%;处理4、处理5为84.4%~86.6%。再生稻生育进程:各处理始苗期相同;够苗期,处理1、处理2、处理3、处理4、基本相同,处理5较迟,比其它处理迟7~8d;有效发苗期,处理4最快,处理3次之,处理2、处理1第三,处理5最迟;始穗期、齐穗期、成熟期各处理基本相同。再生稻产量以处理4最高,341.5kg/667m2;处理3第二,323.5kg/667m2;处理2第三,309.5kg/667m2;处理1第四,303.5kg/667m2;处理5最低,295.6kg/667m2。【结论】不同促芽肥施用时期对再生稻各方面的影响情况,以处理4产量最好,处理3次之,处理1和处理2对促进再生稻生长及提高再生稻产量不是很理想;处理5不能充分发挥促芽肥的促芽作用,亦不利于提高再生稻产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确定合适的留桩高度,以便指导再生稻的生产。[方法]采用目前生产上推广的3个中稻品种(深两优5814、两优6326、新两优223),开展50、35和15 cm 3种不同留桩高度试验,分析再生穗的出苗速度、生育期、农艺性状、经济性状和产量等性状的变化规律。[结果]50、35 cm留桩高度处理再生穗的出苗速度、生育期、农艺性状、经济性状和产量等性状都优于15 cm低留桩高度处理。[结论]该研究进一步印证生产实践中留桩高度分别为50、35 cm为农民所接受。  相似文献   

10.
11.
为探索再生稻机械化生产中头季机割高度对再生分蘗生育的影响,设置头季机割高度试验,结果表明:(1)再生分蘗由头季稻桩上的茎生腋芽萌发而来。头季采用低桩机割(割桩高度12cm),割去倒2、3节腋芽,再生季成穗分蘗为倒4、5节腋芽萌发的分蘗及其子蘗,成穗数较多,穗子较大,晚育晚熟;(2)头季采用高桩机割(割桩高度35cm),出现2类株行,其中一类有70%株行,稻桩保留全部茎生腋芽,但以倒2、3节腋芽萌发的分蘗为主,子蘗少,成穗数较少,穗子较小,早育早熟;另一类有30%株行,稻桩遭收割机链轨碾轧,于距地表高15cm左右较细弱的部位折损,倒2、3节腋芽失活,再生季成穗分蘗为倒4、5节腋芽萌发的分蘗及其子蘗,与低桩机割株行类似,穗子较大,晚育晚熟,但两类株行成熟期相距15d,收获顾此失彼;(3)再生稻头季地上部有6个节间,其中着生倒4、5节腋芽所属的2个基部节间粗短坚硬,距地表高(5±2)cm;着生倒2、3节腋芽所属的中部节间细长脆弱,弯曲力矩大,遭收割机链轨碾轧或大风雨袭击时最易折损。头季低桩机割的适宜割桩高度是基部2个节间高度加5~8cm保护段,即距地表高12~15cm,过低将伤及倒4、5节腋芽,过高则出现两类株行,熟期参差。  相似文献   

12.
中国再生稻的产量差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阐明再生稻的产量差及影响因素,为揭示其生产潜力和制定高产高效栽培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两个数据库,分别以“再生稻产量、品种、施肥、种植密度、留桩高度、种植方式和收割方式”和“ratoon rice,variety,fertilizer and China”为关键词检索,共收集目标文献119篇。总结再生稻头季、再生季和两季总的产量潜力和产量差,通过分析品种、施肥、种植密度、留桩高度、种植方式和收割方式对再生稻产量的影响,阐明再生稻产量差的影响因素及缩小产量差的途径。【结果】当前我国再生稻头季、再生季和两季总的产量潜力分别为11.65、6.90和17.10 t·hm -2,总样本平均产量仅分别实现了产量潜力的71%、53%和68%。籼稻和杂交稻的再生稻产量分别比粳稻和常规稻增产24%—19%和18%—8%;头季的最优施肥量约为N 168 kg·hm -2,P2O5 123 kg·hm -2,K2O 124 kg·hm -2;再生季的最优施肥量约为N 145 kg·hm -2,P2O5 50 kg·hm -2,K2O 200 kg·hm -2。再生稻头季的适宜种植密度为22.4—29.1万穴/hm 2;适宜留桩高度为40—50 cm;手栽种植利于再生季产量的提高因而总产量也最大;人工收割比机械收割的再生季产量高12%,虽然机种机收会减少产量,但差异不显著。【结论】我国再生稻头季、再生季及两季总产量的增产潜力分别为3.38、3.27和5.41 t·hm -2。合适的品种、肥料管理、种植密度、留桩高度、种植和收割方式可以缩小产量差,其中品种以籼稻和杂交稻为主;优化施肥量可以使头季和再生季分别增产9%和22%,优化种植密度则分别增产8%和17%;适宜的留桩高度为40—50 cm;机种机收更符合轻简化现代农业的需求。  相似文献   

13.
稻茬高度对谷林套播油菜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在晚稻-油菜套种模式下,稻茬高度对套种油菜田土壤蓄水保墒、套种油菜出苗及生长发育均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旨在探求适宜套播油菜出苗、生长发育及高产的晚稻机收留茬高度,为实现农艺、农机高效有机结合提供参考。【方法】试验于2014—2016年在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江西省红壤研究所进行,以丰油730为试验材料,在大田条件下设4个稻茬高度(20、30、40、50 cm)。通过测定套播油菜成苗率、成株率、越冬期和盛花期农艺性状、叶片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产量及构成因素,比较分析晚稻不同留茬高度对套播油菜生长发育、产量的影响。【结果】(1)在20—50 cm范围内,留茬高度增加有利于提高套播油菜出苗期密度,且成苗率和成株率随着留茬高度增加先增加后下降,以留茬40 cm处理最大,成熟期密度也相对较大。与留茬20 cm、30 cm处理相比,留茬40 cm处理成苗率和成株率分别提高了13.73%、7.09%和13.18%、7.23%,与留茬50 cm处理差异不大;(2)留茬高度显著影响套播油菜生长发育。油菜总叶数、绿叶数、最大叶宽、根颈粗、单株干重等个体指标及顶部3片全展叶叶绿素含量和根系活力随留茬高度增加而下降,最大叶长随留茬高度增加而增加,叶面积指数和群体干重等群体指标随着留茬高度增加先增加后下降;(3)套播油菜单株产量随着留茬高度增加而下降,单位面积产量随着留茬高度增加先增加后下降,以留茬高度40 cm产量最高;相比产量最低的留茬20 cm处理,增产18.92%,增产效果显著。留茬高度与套播油菜成熟期的一次分枝数、单株角果数、主序角果数、千粒重、单株干重、单株产量等产量相关性状关系密切,均达到极显著或显著负相关。【结论】留茬过低,成苗率和成株率低,尽管个体生长发育较好,但成熟期密度不足不利于高产群体构建;留茬过高,成苗率和成株率显著提高,但个体生长发育偏弱,不能发挥群体生长优势,最终影响产量形成。在4个稻茬高度下,留茬高度以40 cm为宜,套播油菜群体生长和产量表现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14.
为筛选适合铜陵市义安区的丰产优质再生稻品种,2020年选择5个杂交水稻开展品种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晶两优534和甬优4901两季总产量均超过15000 kg/hm2,生育期适宜,适合在本地作再生稻种植。  相似文献   

15.
以中稻品种深两优876、准两优199为材料,于2014~2016年连续3 a开展不同时期(头季中稻收割前6 d、收割当天、收割后5 d)施用促芽肥(150 kg/hm~2尿素)的田间试验,通过比较中稻再生季的生育期、穗粒结构及产量的差异来确定再生季水稻促芽肥的最佳施用时期。结果表明:两个品种在头季中稻收割前6 d施促芽肥的再生季产量最高,且植株生长期适中,有效穗多,穗粒结构合理。  相似文献   

16.
以192份生产上广泛应用的水稻品种为研究对象,对其再生季分别进行了高留桩(40 cm )和低留桩(5 cm )处理,研究水稻再生力与品种及其留桩高度的关系。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高留桩处理时水稻再生芽出鞘率整体水平显著高于低留桩处理,但不同品种类型的再生力受留桩高度的影响程度各异。分析表明,粳稻品种普遍适合低留桩处理,而籼稻品种则多数适合于高留桩处理。同时,本研究还筛选出少蘖粳、台北309、K264806、R402-10等再生能力较强的品种,为强再生力水稻新品种的选育和再生力相关的遗传学分析及生理机制研究提供了可用的基因资源。  相似文献   

17.
不同氮钾施用量对再生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两系杂交稻品种广两优676为材料,研究不同氮钾施用量对再生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头季达到最高产量的施氮、钾量分别为23.27、22.99g·m~(-2),相应的产量分别为1 152.9、1 159.0g·m~(-2),达到最佳经济收益的施氮、钾量分别为21.86、19.54g·m~(-2);再生季达到最高产量的施氮量为20.48g·m~(-2),相应产量为622.3g·m~(-2);达到最佳经济收益的施氮量为18.42g·m~(-2)。再生稻对氮素反应更灵敏,缺氮比缺钾减产更严重。在头季,有效穗数、株高均随氮、钾量的增加而提高;而每穗粒数与施氮量按钟形曲线先增后减,与施钾量呈直线相关;结实率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在再生季,随着促芽氮施用量的增加,有效穗数显著提高,而每穗粒数先升后降;在高氮条件下,结实率也有所降低;千粒重的差异则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