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云南大叶种茶以其外形满被茸毫,色泽鲜绿圆润,香气持久,滋味醇厚而享誉海内外。以云南大叶种茶制成的滇江、沱茶、普洱茶及花色繁多、风格独特的名优绿茶从古至今久销不衰。尤其是以无性系良种制成的名优绿茶,在当今市场上供不应求。云南大叶种茶无性系良种的高产、优质、清香的特性,越来越受广大茶农和消费者青睐。……  相似文献   

2.
云南大叶种茶树嫁接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荣 《中国农技推广》2008,24(12):26-27
宁洱县是普洱茶之乡,茶叶生产是其传统及支柱产业。云南大叶种茶是当地种植最为广泛的品种,也是加工普洱茶的最好原料。而为保持该品种优良特性、增加产量、改进品质,就必须通过嫁接对茶园进行更新换种。因此,结合多年工作实践,扼要阐明了茶树嫁接价值,具体介绍了相关嫁接技术及后期管理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3.
 在海拔1200米到2150米范围内,云南大叶种茶树叶片的厚度、上下表皮细胞厚度、栅栏组织层和海绵组织层的厚度及其两者的比值均随海拔上升而增加,但海拔上升到2350米时,上述各种数值则减少,只有角质层变厚。  相似文献   

4.
大叶种茶窨制茉莉花茶工艺初探何秀寰,曾福卿(广东省国营海鸥农场524132)茉莉花茶是我国特种茶之一,是用清高芬芳的茉莉鲜花与精制分级的绿茶坯窨制而成,茶吸附鲜花之芬芳,花香与茶香相结合,因此花茶具有花香馥郁、滋味醇爽的品质特点。我国北方人民普遍喜饮...  相似文献   

5.
大小叶种茶儿茶素抗氧化作用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研究了大、小叶种茶儿茶素在植物油中的抗氧化作用。结果表明,大叶种茶的儿茶素的抗氧化作用强于小叶种茶。添加儿茶素对油脂的色泽和酸价产生影响,但均未超过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6.
大叶种茶功能成分研究及提取开发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茶叶中主要成分的医药保健功能和大叶种茶的一些特殊性质,回顾了这些功能成分在食品、医药、日化、建材、养殖等行业的广泛应用,概括了茶叶功能成分的提取、分离、纯化、干燥等工艺过程,为今后大叶种茶功能成分的开发利用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7.
《山东农业科学》2019,(11):53-56
茶叶的生化成分是决定茶叶品质的物质基础。本研究以18份云南大叶种茶树资源为供试材料,通过制作蒸青样检测芽叶的四项常规成分和儿茶素组分。结果显示,水浸出物变化幅度为48.8%~50.9%,全部为高水浸出物茶种资源;氨基酸总量变化幅度为2.7%~4.9%,高氨基酸总量(>3.0%)的有12份,占总资源的66.67%;咖啡碱变化幅度为3.4%~5.1%,高咖啡碱含量(>4.0%)的有6份,占总资源的33.33%;茶多酚变化幅度为20.8%~30.9%,高茶多酚含量(>30.0%)的有1份,占总资源的5.56%。EC含量变幅为0.71%~3.32%,非酯型儿茶素变幅为2.65%~8.12%;酯型儿茶素变幅为8.92%~16.88%,儿茶素总量变幅为12.03%~22.22%,变异系数分别为45.87%、24.28%、12.86%、12.67%,说明18份茶种资源具有较好的遗传多样性。酚氨比可作为茶树品种适制性的评价指标,其中12份种质适制绿茶(酚氨比<8.00),占总资源数的66.67%;6份适合红绿茶兼制,占总资源数的33.33%。  相似文献   

8.
云南甜龙竹无性繁殖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云南甜龙竹生物学及生态学特性以及对适生环境条件的要求,在云南甜龙竹育苗经验和观测数据基础上,对云南甜龙竹育苗常用的埋节、扦插、分株再繁等3种方法进行了阐述,认为选种是云南甜龙竹无性繁殖育苗技术的关键环节。母竹母枝的年龄和质量、竹节竹枝的位置和质量2个方面的选择是否恰当,是决定竹类无性繁殖育苗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云南大叶荼无性系良种扦插育苗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近年来,受普洱茶市场的拉动,云南省无性系茶树良种发展迅速,有效地推动了云南省茶园良种化建设。扦插是茶树无性繁殖的一种主要手段,它不仅能保持优良品种的特征特性,而且还有如下优点:插穗短,省材料,繁殖系数高,一定面积内育苗数量多,土地利用经济,成龄茶树枝条、幼龄茶树修剪枝均可利用。笔者根据云南大叶茶的特征特性及茶苗繁育经验,总结出一套云南大叶茶无性系良种扦插育苗技术,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以云南大叶种为原料制作类似龙井茶的绿茶,通过比较不同摊放程度对其品质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摊放3 h的芽叶(含水量在70%左右,减重率在15%~25%)对其品质特征的形成最为适宜,其品质外形扁平光滑、挺秀尖削、色泽绿润;香气鲜嫩馥郁持久、滋味鲜醇爽口、汤色翠绿明亮、叶底细嫩显芽。  相似文献   

11.
云南省产茶历史悠久 ,茶园面积大 ,但生产水平低。全省 2 0 0 1年共有茶园面积 1 6 1 3万hm2 ,采摘面积 1 4万hm2 ,年产量 8万t,平均单产只有 5 70kg/hm2 。云南茶树品种资源丰富 ,国家级有性群体良种3个 ,无性系良种 2个 ,省级无性系良种 1 1个。但是生产应用率较低  相似文献   

12.
云南大叶茶无性系良种栽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 ,在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推进下 ,云南省茶树良种推广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无性系良种无公害茶园项目在主产茶区启动实施 ,掀起了茶树良种发展的新高潮。各主产茶区相继建成了母本园、扦插苗圃和良种示范园 ,使云南省茶树良种推广初见成效 ,为加快推广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 ,在推广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如各地引进良种的积极性很高 ,而对品种特性、适制性 ,良种必须配以良法缺乏具体的认识 ,引种繁育带有一定的盲目性。据调查 ,部分地方舍得花钱购买良种苗木 ,却缺乏保证苗木成活和成长的技术 ,这是当前推广工作中需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13.
论云南普洱茶文化的历史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普洱茶是云南特有的历史名茶。从史籍记载、茶马贸易、佛教、民族文化和文学等角度。对云南普洱茶文化的历史地位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旨在说明云南是中华茶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普洱茶在中华茶文化史上,过去、现在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无性系良种茶苗扦插繁育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探索无性系良种茶苗的扦插繁育技术,进一步扩大双柏县名优茶苗的繁育和良种茶园的种植比重.双柏县茶桑站于2005年7月在本县小庙河茶叶试验示范基地开展无性系良种茶苗扦插繁育试验,成活率达82.5%,试验获得成功.现将有关技术措施总结如下,供广大茶农参考.  相似文献   

15.
茶树短穗扦插育苗关键技术及经济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树良种的繁育是加快良种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环节,但常规育苗周期一般为13~18个月,周期长,出圃数较少且管理成本高。为进一步提高茶苗出圃率、苗木质量和育苗效益,本课题组和茅河乡香水苗木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经多年的试验和生产应用,结合川西茶区实际,研究总结出一套茶树短穗扦插的关键技术,主要通过使用旋耕机整地、提高苗圃土地利用率和扦插密度、加强苗圃管理来实现多出苗,出壮苗,出圃率及育苗效益均提高1倍以上,该技术目前在四川川西茶区广泛推广应用,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6.
不同级别云南工夫红茶香气成分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云南工夫红茶香气主要化学物质组成,比较不同级别云南工夫红茶香气成分的差异,为提高云南红茶品质和指导生产实践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富集云南工夫红茶香气物质,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对不同级别的云南红茶样品进行香气成分对比分析.[结果]不同级别的云南工夫红茶香气成分组成大致相同,但含量差异较大.其中,芳樟醇、芳樟醇氧化物、α-松油醇和香叶醇等在高级别红茶中的含量较低级别红茶的高;而青叶醛、苯甲醛、苯乙醛等则在低级别红茶中含量较高.[结论]级别越高的云南工夫红茶其香气品质越好,但不同级别的云南工夫红茶均具有滇红工夫茶香气馥郁、香高味浓的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云南工夫红茶香气主要化学物质组成,比较不同级别云南工夫红茶香气成分的差异,为提高云南红茶品质和指导生产实践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富集云南工夫红茶香气物质,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对不同级别的云南红茶样品进行香气成分对比分析.[结果]不同级别的云南工夫红茶香气成分组成大致相同,但含量差异较大.其中,芳樟醇、芳樟醇氧化物、α-松油醇和香叶醇等在高级别红茶中的含量较低级别红茶的高;而青叶醛、苯甲醛、苯乙醛等则在低级别红茶中含量较高.[结论]级别越高的云南工夫红茶其香气品质越好,但不同级别的云南工夫红茶均具有滇红工夫茶香气馥郁、香高味浓的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18.
加入WTO之后,作为云南省传统出口创汇骨干产业之一的茶叶,将赢得进一步拓展市场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日趋森严的“绿色壁垒”的挑战。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促进发展是关系我省茶叶生产能否抢占市场先机,争取更大发展空间的关键。而利用有利条件,大力发展无公害茶、有机茶生产,是实现我省茶叶生产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保障。现就有机茶生产技术体系的建设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9.
简要介绍HACCP的历史和基本内容、云南红茶加工的HACCP评价标准,指出云南红茶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控制方法,探讨HACCP在云南红茶生产加工中实施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为探索和掌握茶园小绿叶蝉大发生的规律和更好地进行综合防治, 1988 -2003年先后在滇南西双版纳大渡岗茶厂和思茅新星茶厂选定固定观测区,进行定点、定人、定时及统一方法的系统监测。对思茅新星茶厂观测区连续 13年 (1991-2003年)的系统观测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其地区性大周期变动呈现出明显的“U型变动”。1991 -2001年两虫口高峰间虫口量变动时间为 10-11年,此变动规律的出现,为茶园小绿叶蝉大发生的预测预报和防治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