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棉花育苗移栽,是解决粮棉两熟矛盾,夺取粮棉双丰收的一项有效措施。但由于制钵和移栽等过程花费的劳力较多,特别在两熟棉区,移栽时期正是“三夏”大忙季节,农活集中,劳力紧张,育苗移栽更受到劳力的限制。为了改革现行的一钵一株的育苗移栽技术,达到既能节省劳力与成本,又能提高产量和便于大面积推广的目的,我们自1959年开始进行一钵双株试验,并曾在《棉花》1975年第五期作过报道。本文是1974年起四年系统进行一钵双株和一钵三株试验的结果。一、增产效果(一)一钵双株的增产效果:双株3000—3800钵与单株4000—4500钵对比的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2.
荣莉花越冬快速育苗是近年来通过反复试验,获得成功的一项新技术,它的主要特点是:1、在取材方便,节省劳力,成本低。2、便于贮存,木质化,含水量少,病害不易  相似文献   

3.
李雪琴 《中国棉花》2002,29(10):45-45
棉花收获是棉花生产中十分重要的环节,也是耗费劳力最多的作业环节,因此,机械采棉就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棉花化学脱叶是实现机械化采棉的一项重要技术,2001年农八师石河子科委在石总场、133、148、149团分别安排了脱叶剂试验,另外,144、150团生产科也安排了试验.  相似文献   

4.
一、前言人工刮制苎麻耗费劳力太多,形成收获时期劳力极感缺乏,特别是与粮食作物生产的劳力矛盾更为突出,是扩大苎麻生产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如用化学药剂将麻株上剥下来的麻皮进行脱壳和脱胶,直接制成供纺织用的精干麻,不仅能减少和调节剥制加工的劳力,抢住苎麻生产季节,缓和粮麻争劳力的矛盾;还能减少刮皮时麻绒的损失,增加纺织原料,为我国今后的苎麻生产和加工开辟新途径。  相似文献   

5.
一、加强采摘管理,实行手采和机采相结合近年茶季雇工来源减少,工价猛增,加之春茶后期和夏、秋茶季正值农忙“双抢”,采茶劳力矛盾突出,经常出现滥采现象,影响茶树正常生长发育。笔者认为:结合我国茶叶生产特点和茶区实际情况,推行手采和机采相结合是适宜的。名茶,高档茶用手采;大路茶用机采。既能解决劳力矛盾,又能保  相似文献   

6.
翟洪民 《江西棉花》2007,29(1):39-39
2001~2006年作者在枣庄市山亭区进行了棉花苗期主要病虫综合防治试验,通过落实"三改一放"优化农艺措施,连续5年基本上控制了病虫危害.棉蚜的防治效果为89.5%~97.7%,苗病的控制效果在98.8%以上.棉田节省农药费225~300元/hm2,省工195~120个/hm2,还缓解了三夏生产期间的劳力紧张状况.现将该棉花育苗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福建机械化采茶试验,示范,推广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茶园推行机械化采茶是茶叶生产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一场技术革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三资企业,乡镇企业发展很快,第三产业遍布城乡,大批的劳力流向城镇,某区采茶劳力日趋紧张,采茶工资不断上涨,生产成本增加,经济效益下降,严重地制约茶叶生产的发展。为了解决采茶劳力紧张的矛盾,必须着手进行机械化采茶的试验、示范工作。1988年8月我厅牵头组织机来考察组赴广东等省参观学习,1989年引进日本采茶机械进行机采试验.示范。经过协作组与广大茶叶工作者、茶农的五年艰苦…  相似文献   

8.
自从1943年美国农学家E·H·Eaulkner在《Plow—mans'Eolly》一书中,首次提出反对进行土壤耕作以来,世界各国都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形成了一种称为免耕法的土壤耕作体系。该耕作法具有节约劳力和能源,减少投资,避免或减轻污染和水土流失,并能增产增收等优点,因此,近30年来发展很快。美国除在玉米和尺豆等作物上应用免耕法外,在棉花上也进行了研究及试验。苏联、伊拉克、埃及等国也进行  相似文献   

9.
有关玉米生产的土壤肥力、杂交种选用及其它管理措施等的建议,大都是根据小区试验的资料提出来的。研究者采用的试验方法一般要考虑到尽量减少试验区内的非处理变异和控制研究费用。诸如小区大小、区间通道和收获方法等因素的确定,常常要考虑到操作的方便与否和成本的高低。目前已经研制出能节省田间研究所需劳力的机收设备。为了提高机收效率和减少小区混  相似文献   

10.
花生“土坑催芽”是胶南县大陵大队,采用密封土坑保持浸种余温和种子自生温催芽的成功经验。一九六八年以来,经过我区试验鉴定效果很好,比原来多年推广的“温室催芽”有很多优点:一是方法简便节约劳力,二是不用温室节省燃料,三是催芽快质量好。  相似文献   

11.
浙江省机械采茶的试验研究和示范推广工作,早在50年代末期就开始了,经过30多年来的试验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机械采茶的优越性也逐渐被人们所认识。但是,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机械采茶一直未能在生产上推广应用,长期停留在试验研究阶段。近年来,由于采茶劳力紧缺,生产成本提高,广大茶区,特别是大、中型茶场和专业承包大户对机械采茶提出了迫切要求,机械采茶工作又重新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成为当前茶叶生产上的一项重要推广技术。  相似文献   

12.
地膜覆盖机是随着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机械。我省自1982年开始引进、试验后,经全省农机科研人员的努力,到1985年全省已发展到18种,保有量3070台,累计作业面积达59.8万亩,其中,机铺花生22.8万亩,占总机铺面积的38.1%,几年来试验证明:地膜覆盖机的发展与应用,不但节省了大量的劳力,改善了劳动条件,  相似文献   

13.
在大麦栽培中 ,确定适宜的播种期 ,是夺取大麦高产稳产的有效措施之一。播种过早过迟都不利于夺取高产 ,还会带来在田间管理上的很多困难 ,并增加劳力和投资 ,难于获得高产。因此 ,研究不同播种期对大麦生长发育规律的影响 ,为大面积生产确定适宜播种期提供科学理论依据。为此 ,我们从 1 995年冬播开始连续 4年进行不同播种期试验 ,现将试验结果整理如下。1 试验方法( 1 )播种期 :1 0月 31日 ,1 1月 6日、1 2日、1 8日、2 4日、30日。 ( 2 )播种量 :每公顷早播为 1 50kg、中播为 1 87 5kg ,迟播为2 2 5kg。 ( 3)施肥量 :基肥每公顷有…  相似文献   

14.
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农村劳力向工副业生产转移,稻作劳力逐渐减少,稻田逐渐向生产能手集中,出现稻麦规模种粮大户;同时,种粮效益相对地降低,为了提高效益,稻麦规模机械化省力高效栽培配套技术见迫切。为服务农村生产形势的发展,1987年稻麦研究所承担了福建省科委下达的《水稻高产低耗省力化栽培技术研究》课题。本文将研究的初步结果报导如下。一、试验材料与方法试点设于经济发展的乡镇:①1987年设在工副业生产蓬勃发展的亿元乡——福州市效区鼓山乡远东、洋里村,试验田的来源是承包14家经营工副41’.生产的农户的连片稻田,共…  相似文献   

15.
胡新光 《茶叶》1989,(1):41-42
茶叶是杭州传统出口创汇产品。过去,由于生产经营分散,制约了生产的发展。在现阶段必须有所发展。现就其规模经营发展条件论述如下:一、现在茶叶生产责任制的基本类型我市现有生产茶园56万亩,1987年产茶27652吨,产值1 .52亿元,各种生产责任制类型如下: 1.平均承包到户。采取按人口或劳力平  相似文献   

16.
试论机采茶园增产效果与产量要素的年间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前言机械采茶是茶叶生产实现机械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解决茶区劳力不足的唯一途径。试验和生产实践证明,只要茶园肥培管理好,农艺措施及时,机采虽对刚开始的首季或当年产量有所下降,但其后几年能迅速  相似文献   

17.
播种期和播种方式对免耕直播油菜生长与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对一季稻田油菜免耕直播的播种期、播种量、播种方式、种子处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水稻收割后,免耕直播油菜播期尽可能提早,播量以3 000~3 750 g/hm2为宜.随着播期的推迟,包衣种子免耕撒播后进行稻草覆盖的播种方式最佳.示范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方式中,免耕直播油菜的产值和纯收入均超过翻耕直播和板田移栽的平均水平,且技术简便、省本、高产、高效,可减轻劳力紧张的矛盾,实用性强,发展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8.
顾海川 《茶叶》1989,(4):17-19
随着我国茶园面积的不断扩大,产量的增加,采茶所需的劳力日趋紧张,这对茶园面积集中的国营茶场、社办茶场及土地相对集中的专业户更感困难,因而机械采茶已成为茶叶生产发展的必然趋势。为此,我场于1978年开始进行了茶园机采、栽培技术及加工的研究,由于课题经费后期无来源,于1985年将前阶段试验告一结束,现将本阶段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相似文献   

19.
茶叶生产历来被称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在茶叶教科书上,在茶叶报刊上所倡导的茶园栽培管理要求,把劳动力投入描绘成一幅“人海战术”的图画。在计划经济年代,农村劳力充裕而又廉价,对茶园管理实行“人海战术”也在情理之中。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农村劳力已不再是取之不尽的廉价劳力了,二三产业与农业的劳力之争日趋激烈,特别是茶叶产业,由于种种原因,在劳力竞争中已无优势可言。同时,劳动报酬、农资价格的上扬过快、过猛,也与茶价涨幅缓慢产  相似文献   

20.
山东省是全国花生重点产区之一,每年种植面积都在1000万亩左右。花生的种植季节性强、工序多、劳动强度大。近几年种植面积逐年扩大,花生产区劳力实感不足,尤其花生收获季节,正值三秋大忙之际,劳力更加紧张,因此,花生产区的农民对花生机械的要求也特别迫切。为了适应花生生产发展的需要,原山东省农机化研究所与临沂地区以及平度、胶南、招远、掖县、泗水等地、县农机化研究所,从1980年对省内外的一些花生机具通过引进试验和生产考核,选出了一套适合我省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