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用同位素示踪方法研究表明:棉花叶面喷施 DPC 后,可以加强根部磷酸化作用,增强了根系活力。DPC 进入棉叶后,很快被代谢并与某种物质结合。在成熟期测定,除棉花纤维外,其余各部分都发现有 DPC 存在,种子中残留量很低。此外,施用 DPC 后,棉叶中氨基酸总量提高了29.77%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JT-30多旋翼植保无人机喷施缩节胺(DPC)对调节棉花生长的影响,研究植保无人机在棉花化控作业中的应用效果,为植保无人机在棉花化控作业的应用提供指导。【方法】与喷杆式喷雾机作业相比,采用JT-30六旋翼植保无人机喷施DPC作业,分析其对棉花株高、果枝长度、节间距等的影响。【结果】JT-30植保无人机喷施DPC 5、10、14 d后能够有效抑制棉花的株高,抑制率分别为7.26%、15.81%和21.17%;喷杆喷雾机作喷施作业后对应的抑制率为8.55%、16.81%和 22.80%;JT-30植保无人机喷施DPC对棉花株高的抑制效果与喷杆式喷雾机作业效果相当。在果枝长度、节间长度和果枝始节高度等指标上表现出了相似的结果,且高浓度DPC没有对棉花表现出药害作用。【结论】植保无人机喷施缩节胺可以有效促进棉花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的转移、塑造良好株型、提高成铃率,且高浓度DPC对棉花无药害,具有与常规喷施相当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不同DPC(缩节胺)处理对棉花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目的]研究DPC(缩节胺)浓度处理对棉花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方法]试验在石河子大学生防研究室进行,以新陆早44号为材料,用6个不同浓度DPC(缩节胺)(0、25、50、100、200和400mg/L)处理棉花,测定棉叶中叶绿素含量、MDA 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POD 活性、SOD 活性以及CAT活性的变化.[结果](1)DPC处理前期叶片中叶绿素、游离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的含量都高于对照,随着浓度的增大,游离脯氨酸含量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逐渐增大.而DPC处理后期叶片中叶绿素和游离脯氨酸含量都低于对照;(2)叶中MDA含量一直低于对照,随着浓度的增大,MDA含量逐渐减小;(3)并不能使棉花叶中可溶性糖含量发生变化;(4)DPC处理前期,SOD活性高于对照,而后期低于对照;DPC处理前期,POD活性和CAT活性低于对照,而后期高于对照.[结论]适当浓度的DPC(缩节胺)处理能增加棉花细胞耐渗透压能力,增强棉花抗胁迫能力,提高棉花叶片的抗旱能力,并提高棉花叶片的光合作用.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生长素(IAA)和缩节胺(DPC)在棉花上使用方法的研究,发现IAA能显著促进棉株生长,DPC则能有效地抑制棉株生长。IAA和DPC对塑造棉花理想株型有显著作用,若使用方法得当则能获得增产。IAA和DPC的最佳使用方法为苗期喷施IAA100mg/L和初花期喷施DPC50mg/L。  相似文献   

5.
室内棉花种子发芽试验表明,用新烟碱类杀虫剂噻虫嗪处理棉花种子,对棉花种子的发芽几乎没有影响。特别是在恒温18℃的条件下,对棉花种子发芽率也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影响。分别用国欣诺农公司种衣剂和先正达公司产品包衣的棉花种子试验,它们发芽率之间也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区别。  相似文献   

6.
一、前言DPC(1,1—二甲基呱啶(钅翁)氯化物)是一种可以用来调节棉花生育进程的植物生长调节剂,通过几年的试验研究和生产实践证明:适期、适量的使用 DPC,可以塑造合理的棉花株型和田间的群体结构,形成比较理想的成铃分布,从而获得较好的增产效果和经济效益。但也有少数,由于使用不当而影响产量,为了进一步阐明 DPC 处理棉花后对其生理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本文综述了 DPC 化控技术在中国棉花栽培上的应用和发展。80年代初期,我国棉区开始应用 DPC 防止棉花徒长,随着研究的深入,逐步建立了对棉花生长发育进行系统的定向诱导的化控技术,并推动了常规栽培技术的革新。  相似文献   

8.
缩节胺对棉花品种生理生育特性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DPC(缩节胺)对不同棉花品种的生理生育特性影响,分析DPC对棉花叶片的光合作用及产量作用.[方法]比较DPC(缩节胺)处理与未处理的不同棉花品种的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潜在最大光合能力(Fv/Fm)、株高、始节、果枝数、果节数、单株成铃数、棉铃空间分布等生理生育特性的变化.[结论]DPC可以促使叶绿素合成,增加叶绿素含量和光全效能强;可以有效地降低果枝始节、始节高和株高,增加有效果台数、单株成铃和铃重,减少脱落,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9.
为简化长江流域棉区棉花种植方式,促进植棉高效化,研究缩节胺(DPC)与整枝打顶互作对棉花冠层光能分布、产量、品质等的影响,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设免整枝打顶和整枝打顶2个处理,副区设DPC用量为0、90、180、270 g/hm2共4个处理.结果表明,在免整枝打顶和整枝打顶条件下DPC用量为90、180 g/hm2时冠...  相似文献   

10.
进行了DPC(缩节安)对新陆早36号、993和新陆中26号棉花品种的生理生育特性的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在生理上DPC可以促使叶绿素合成,增加叶绿素含量和光全效能强;在生育上DPC可以有效地降低果枝始节、始节高和株高,增加有效果台数、单株成铃和铃重,减少脱落。打顶后喷施缩节安,可以塑造棉花理想株型,对倒二枝果枝长度影响最大,其次是倒三枝,最小是倒一枝。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DPC系统化控时不同密度条件下麦套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DPC系统化控对不同密度条件下麦套春棉都有显著促进作用,表现为棉铃干物质积累加快,成铃时究分布合理,烂铃减少,优质铃增加,棉花产量有明显提高,对纤维品质无不良作用,优化组合是B2T3,B2T1和B3T2皮棉增产率分别为22.8%,28.4%和43.3%,其中,B3T2为最优组合。  相似文献   

12.
缩节胺对棉花生长发育的调控效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棉花生产过程中运用缩节胺进行化学调控是我国发展轻简化棉花栽培技术的必然趋势。缩节胺对棉花生长发育的调控作用可以分为基本效应和复合效应2类,基本效应指喷施缩节胺后棉花在形态和功能上的直接变化,如农艺性状变化等;复合效应是指在基本效应的基础上,结合外界环境等其他因素共同作用后形成的变化,如产量性状变化等。重点讨论了缩节胺在棉花栽培上的使用技术,以及缩节胺对棉花种子萌发、根系活力、农艺性状、生理生化特性、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纤维品质和抗性的影响,同时还总结了缩节胺在目前生产中应用面临的问题,并对缩节胺化控在棉花育种上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通过不同氮素及缩节铵运筹对棉花的源库影响的研究表明 :增施桃肥和增加化控能促进叶面积变化合理 ,后期下降缓慢 ,光合强度提高。在库上表现为单株果节数增多 ,成铃强度提高 ,叶铃比下降。在高肥力条件下 ,增强化控更能增加铃数 ,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14.
植物生长延缓剂DPC对棉叶生理功能的调节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田条件下,对棉花从蕾期至盛花期连续数次施用 DPC(缩节安),可使棉叶自幼龄至衰老的全生育过程,始终保持较高的叶绿素含量、较高的叶绿素 a,b 含量及 a/b 值;在叶片定形前,DPC 处理的棉叶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低于对照,以后始终高于对照;DPC 降低了不同日龄叶片及不同叶位叶片的气孔阻力,提高了光合速率,两者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5.
为完善棉花DPC+化学封顶技术的配套栽培措施,于2014和2016年在河北省河间市瀛州镇国欣科技园进行试验。以欣试17为供试品种,在不同栽培密度(6.0万、9.0万和12.0万株/hm2)和施氮(N)量(0、105和210kg/hm2)下研究增效缩节胺[25%甲哌鎓(1,1-dimethyl piperidinium chloride,DPC)水剂,以下简称DPC+]化学封顶对棉花生长、产量、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和分配及熟期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人工打顶相比,DPC+化学封顶的株高增加4.5~7.5cm,果枝数增加2.5~2.6台,叶面积系数(LAI)和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及其分配无明显变化,铃重增加,铃数略减少,熟期提前,产量无显著变化。随密度增加,棉花株高降低、果枝数减少、中下部果枝缩短、LAI和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增大。密度对产量和熟期的影响在2个年份不同,2014年(7月份干旱)密度不影响产量和熟期,2016年(7月份多雨)高密度降低产量、延长熟期。施N量不影响棉花生长和产量形成及熟期。此外,棉花LAI、干物质积累和分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和熟期均不受试验因素间(打顶方式、密度和施N量)互作的影响,说明密度和施N量不影响DPC+的化学封顶效果,即化学封顶技术对种植密度和施N量等配套栽培措施的要求可能并不苛刻,这有利于该技术的推广。  相似文献   

16.
缩节胺和整枝打顶对棉花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研究棉花留叶枝与不打顶在长江流域棉区的可行性及整枝打顶与缩节胺的互作效应,试验于2011-2012年在湖北省鄂州市路口农场进行,在大田环境条件下研究了缩节胺(DPC)和打顶与整枝对‘华杂棉H318’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和纤维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留叶枝与不打顶处理棉花单铃重较小,单位面积铃数较多,且2012年皮棉产量和单位面积铃数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分别提高14.3%和13.3%,不整枝不打顶对产量无负效应,并具有增产作用,衣分不受整枝影响。喷施缩节胺能够提高单铃重,单位面积铃数略少,但对皮棉产量影响不显著,可能会降低衣分。上半部平均长度不受整枝打顶和缩节胺影响,整枝打顶和缩节胺分别对整齐度指数和马克隆值有显著影响,整枝打顶不影响其他品质指标,不整枝不打顶降低了整齐度指数,喷施DPC的上半部平均长度和断裂比强度略高。因此,在鄂州路口农场试验条件下,棉花留叶枝与不打顶具有增产潜力,缩节胺可根据棉花长势合理喷施。  相似文献   

17.
对关中棉区转基因抗虫棉DPC化控的适期、适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中等肥力7.5万株/hm2密度条件下,初花期用DPC30g/hm2化控对转基因抗虫棉的株型控制、叶面积分布、开花成铃和棉铃素质效果良好。蕾期化控延缓了前期弱生长势的转化进程,并对以后生长发育产生影响,花铃期化控作用较小。因此,转基因抗虫棉DPC化控应采取蕾期不控,初花期适量控,花铃期酌情控的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