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省现有的较好水稻杂交组合有: 黎明A×C64 黎明A×C57 黎明A×C55 丰锦A×C55 丰锦A×C57 通过生产鉴定,这些杂交组合的杂种一代一般表现早熟、株型紧凑整齐、秆壮抗倒、叶片直立、根系发达、分蘗力强、穗大粒多。现  相似文献   

2.
黎明A×C_(57)是目前我省水稻“三系”配套后,配制的一个较好的组合。试验证明这个组合的杂交种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表现穗大、粒多、平均每穗达一百四十粒左右,茎杆粗壮,生长繁茂,株型紧凑,株高不到一米,耐肥抗倒,适宜密植,增产潜力很大。在异常  相似文献   

3.
<正> 三系杂交稻推广以来,每年种植面积近一亿亩,对稻谷增产起到一定作用。杂交稻的育成,经千百次组配和选择而获得的优良因子组合,优势强,增产潜力大。而利用杂交稻的花药离体人工培养,诱导大量花粉植株,自然或人工加倍,从中筛选鉴定具有杂交稻类型的纯合二倍体,丰产性状类似杂交稻,克服了杂交稻繁殖、制种工序,扩大了杂交稻应用的范围。我所自1976年以来,先后利用籼型杂交稻的南优2号、汕优2号、汕优6号、威优6号、红优3号(红410A×661)、菲优(菲改A×圭630)、威优64号(V_(20)A×测64)和粳型杂交稻的辽优(辽秋A×C57)、当优C堡(当选晚2号A×C堡)等九个杂交稻组合  相似文献   

4.
<正> 豫粳一号自1981年从省农科院引进我县,已连续种植六年。1981年我们进行多点小区试验,平均单产550.4公斤,较对照种新稻68—11亩增产稻谷67.4公斤,增产率12.8%,且无倒伏,无病害,表现较好。1982年在全县范围内叉进行了多点品种对比试验和较大面积示范280亩,平均单产达409公斤。其中105亩单产超过500公斤,较对照种亩增产13.1%。如师寨乡两次的品种对比试验,豫粳一号亩产566.5公斤,较对照种新稻68—11亩增产稻谷56.5公斤,增产11.1%,经过两年的试验、示范鉴定:证明豫粳一号  相似文献   

5.
<正> 豫玉三号(原名豫单8号)是在1982年由3184×黄早4配制的单交种,经1983—1985年鉴定比较试验,1985、1986两年参加河南省夏玉米区域试验,1987年参加省夏玉米生产示范,同年参加省内多点产比和五个百亩(100—300亩)丰产方试验,均表现产量高而稳定。品质良好,赖氨酸含量高,株形较紧凑,抗病抗倒和耐旱性能强,适于密植,丰产潜力较大,制种产量高,适应性广泛,在我省中、上等水肥地区均可推广种植,已大面积繁殖示范。1987年生产示范6000亩,制种4000亩,海南岛冬繁原种“3184”1500  相似文献   

6.
营口地区从1976年开始试种粳型杂交稻,经1977~1978年多点试验、示范,1979年进行了大面积推广,种植面积达309236亩,1980年种植327000亩,占全市水田面积近20%,平均亩产超千斤,多数田块亩产1000~1200斤。推广的杂交水稻中,黎明 A×C_(57)约占80%左右,其余为丰锦 A×C_(57)。为进一步发挥杂交稻的增产优势,夺取大面积高产稳产,根据地区的自然特点,就几年来栽培中摸索的经验作一总结。  相似文献   

7.
<正> 秀优57,即杂交粳稻“秀岭A×C57”,由辽宁省农科院育成。1983年以来,我省多点试种结果,该品种表现出丰产性好,适应性强、品质优良等优点。特别适合麦茬移栽或麦茬旱种。为了解该品种在麦茬移栽和麦茬旱种不同生态条件下分叶成穗及幼穗分化特点,以便因地制宜,科学管理,我们于1984~1985年进行了该项研究。  相似文献   

8.
自1977年从辽宁引入粳稻杂交组合黎明 A×C_(57)、丰锦 A×C_(57)在北京郊区连续试种三年,均获得成功。1979年试种10400亩,一般增产20~30%。1979年北京市郊区气温较低,但杂交稻仍显著增产。据对69个点5660亩统计,杂交稻平均亩产839.9斤,对照平均为604.1斤,每亩增产235.8斤,增产幅度39%。黎明 A×C_(57)在北京郊区生育期145天,可做冬小麦下茬,5月中旬播种,6月下旬  相似文献   

9.
水稻抛秧栽培技术是利用塑料软盘育苗,进行人工或机械抛秧的一项新技术。这项技术80年代初期由日本传入我国,1992年引入我省。经三年来的消化、吸收、提高、创新和多点试验、示范,1994年我县水稻抛秧栽培示范面积已达2100亩,平均亩产稻谷515.7kg,较常规手插秧亩产492.3kg增产23.4kg。该项技术最显著的优点是:①工效  相似文献   

10.
90—1经三年多点试验示范,在河南各地及华北、东北、西北、华东、西南区二十多个省(市、区)表现高产稳产,适应性广,密度弹性大,比当地对照种增产10%—36.4%。1992年示范5.4万亩,增收玉米541.5万kg。并对配套的栽培技术措施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1.
<正> 泰山一号是山东省农科院作物所以54405(碧蚂4号×早熟一号)作母本,欧柔作父本,经有性杂交选育而成.1973-1974年参加全国北方冬麦区联合区试,15处中9处居首位,其他点也比对照增产.在我国北方麦区已推广达5000万亩,适应性广.本品种1972年引入我省,1974-1976年三年参加省中肥小麦品种联合区试,结果66处有7处比对照种减产外,57处比对照增产,幅度O.5  相似文献   

12.
郑6辐小麦品种是河南省农林科学院用(辉县红×内乡5号)F_1×黑麦杂交育成的郑州6号,经过1968、1969年连续辐射诱变选育而成的。1974年以来,经过鉴定试验、区域试验和多点示范表现增产显著,是我省中肥水平,水、旱地利用的一个优良新品种,目前,正在适应地区扩大繁殖推广。  相似文献   

13.
洪松 《农家科技》1994,(2):44-45
<正> 1992年我省引进日本水稻旱育栽培技术获得初步成功,全省试验、示范20余亩,显示出“三早”(早播、早发、早熟)、“两高”(高产、高效)的突出优点,展示了广阔的运用前景。1993年全省进一步多点试验,开展配套技术研究。同时,在10余个地、市组织推广应用,面积已突破130万亩,较水育秧增产10~15%,深受农户欢迎,呈现迅速发展势头。但也反映出出苗率、成秧率和整齐度不及水育秧好等问题,这丰要是关键技术未掌握和落实所致。  相似文献   

14.
麦套花生施底肥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经过多年的试验研究和示范推广,证明麦套花生施用底肥,是使花生增产的一项新技术。1986—1990年,全市累计示范推广面积100.59万亩,平均亩增产花生果46.8公斤。在1983—1984年,对麦套花生田增施底肥试验研究的基本上,1985—1989年,又在兰考、杞县、开封、通许、尉氏等县采取小面积试验和大田示范相结合,进行花生施底肥试验,共32个点次,92.4亩,每亩底施农家肥500—2000公斤。结果表明,麦套花生施底肥后,均获得不同程度的增产,增产幅度的大小与底肥量呈正相关,比不施底肥的  相似文献   

15.
<正>中盐安徽红四方股份有限公司于2012年联合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湖北省农科院及湖南省农科院进行了"地力常新"稳定性肥料试验示范工作,设置试验示范点共10个,试验示范面积共计40亩,其中玉米增产42.65公斤/亩,增产率达6.17%;早稻增产41.7公斤/亩,增产率达7.7%;晚稻增产74公斤/亩,增产率达15.9%;棉花增产87.2  相似文献   

16.
为了加快推广早稻杂交化速度,发挥杂交早稻的增产优势,促进我区粮食产量在短的时期内有一个较大的增长。同时针对现有威优35浸种催芽难度大,熟期长,易落粒,不受群众欢迎等实际情况,选择一个优良的杂交早稻新品种已成为推广工作的突出问题。为此,在1988年进行了小面积试种,同年组织人员到东阳市湖溪进行实地考察。在此基础上,1989年进行较大面积的示范试种,面积1004亩。威优38是湖南省安江农校以V20A×制3—8配制而成,种子来源东阳市湖溪区。  相似文献   

17.
为探索等离子体处理大豆对化肥利用率的影响、最佳方法和增产机理,进行了等离子体处理大豆对化肥利用率的试验。试验采用5种剂量、7个处理三次重复随机排列。苗期调查处理根数比CK_1多1.8~2.9条。处理间株高变化不明显。结荚期、成熟期干物质的化验分析和测产,结果表明处理1.0A×2和1.5A×2的剂量能促进大豆吸收养分,(N P_2O_5 K_2O)总量比CK_1提高10%以上;比CK_1提高化肥利用率,提高氮、磷、钾肥利用率为25.2%~32.9%、3.0%~6.7%和7.5%~13.5%。明确处理1.0A×2的剂量,比CK_1增产11.0%,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8.
<正> 选育粳稻三系新组合,在我省主要是想解决双季晚稻利用杂种优势问题.近几年来我省引种北方粳三系组合作双晚试种,虽有成功事例,但因多属对光照钝感,而感温性强的中粳类型,生育期短,秧龄弹性小,抗病性不强,遇高温年份或秧龄等措施不当时,优势难以发挥.为此,我们以选育高产、多抗的晚粳新组合为目标,一方面用中矮秆、多穗、抗性好、感光性强的早、中熟晚粳良种转育新不育系;另一方面,通过籼粳架桥,人工制恢,选育综合性状好、有一定感光性、后期耐低温的新恢复系.现已初步育成BT型早熟晚粳不育系南粳八号选A、当选晚二号A、选三A和恢复系C_(57)×城堡一号,1979年对其中南粳八号选A、当选晚二号A及C_(57)×城堡一号进行了配合力测定,并加黎明A×C_(57)作对照,其余品系进行优势初测和复测.现将结果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1988—1990年,经过试睑筛选组配了以晋中405或356A×1383—2高产品种,亩留苗1万株,亩投氮16公斤,纯磷(P_2O_5)14公斤,播前药剂拌种,拔节期化控株高为主要内容的高粱吨粮田配套栽培技术。经田间试验和大田示范验证,亩产均达到1000公斤以上。  相似文献   

20.
水稻高产的形成过程、实质上是合理控制基本结构的发展,科学地协调个体与群体生长的过程。生育过程中正确地统一足穗、穗大、粒多、粒饱的关系是争取水稻高产的关键。因此,在水稻高产栽培技术中,施肥和灌溉,是创造水稻高产更重要的环节。过去我们曾进行了以肥、水为中心的水稻高产栽培的研究,在1978年的试验中,6.66亩黎明A×C_(57)杂交稻,平均亩产为1460.2斤,其中2.66亩创造了亩产1505.8斤的成绩;二亩丰锦品种也达到亩产1369.9斤的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