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邵前 《新农村》2008,(5):41-41
社区教育是面向社会各种群体、各种学习需求的教育,可以通过开发、整合本区域内的各类教育资源,面向不同人群,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各类教育培训活动,满足乡镇所在地居民及周边农村农民多样化的终身教育需求,营造“处处学习,时时学习,人人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环境,促进农村学习型社会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章志军 《新农村》2013,(9):54-55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要求,到2020年,我国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战略目标。农村社区教育作为终身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应根据社区教育的特点,在构建完备的终身教育体系中有所作为。改进农村社区教育应该从运行模式、资源建设和内容途径三个方面入手,达到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相似文献   

3.
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终身教育理论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其它一些国际机构的积极推广下,现在已成为当代世界教育领域影响最大的一种教育理念。中国1995年3月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第十一条中明确规定:“要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党的十六大提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陈建通 《新农村》2009,(11):37-38
社区教育作为社区建没的一部分,具有基础性、群众性的特点。作为一种教育组织形式,其内涵在实践中被不断丰富和完善,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一种新趋势,特别是农村社区教育因其人群和地域的差异,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因此,如何围绕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任务,如何完成党的“十七大”规定的“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目标而做好新形势下农村社区教育工作,这无疑给我们农村社区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5.
办好农村社区教育 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裘荣法 《新农村》2007,(7):39-40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精神,杭州市政府最近出台了《关于杭州市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城市的实施意见》,提出建设学习型城市,以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为核心,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思想保证、智力支持和创新动力。  相似文献   

6.
吴曙强 《新农村》2014,(8):50-51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建设学习型社会,需要构建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而社区教育是实现终身教育的重要形式,也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基础。浙江嘉善、上海金山、江苏吴江以初步建成的社区教育三级网络为基础,打破地域限制,  相似文献   

7.
王莉 《新农村》2010,(4):48-49
社区教育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区域性的、有组织的、旨在提高社区成员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教育活动。浙江省绍兴市社区教育起步较早,已先后形成1个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和4个省级社区教育实验区。  相似文献   

8.
当前.农民自身的素质状况不容乐观,它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社会进步乃至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瓶颈”。其根本出路在于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农村成人教育。在建立学习型社会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进程中.农村成人教育将在提高农民素质的伟大工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社区教育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利用各类教育资源,开展旨在提高全体成员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服务社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教育活动。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可以说,社区教育以其对象和资源利用的全面性、形式的灵活性和持续性以及功能的明确性等特点,在终身教育体系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王琼  杨莉敏 《新农村》2012,(10):46-48
1.学习型社区的内涵及特点所谓学习型社区,就是人人学习、时时学习、处处学习的社区。它是以一定的地域为依托,以社区终身教育体系为基础,通过开展社区居民终身学习来促进社区发展和社区居民素质提高的社会团体。  相似文献   

11.
农村社区教育是各级党委政府提高农民幸福指数的一个很好抓手,是综合性很强的“本土化教育”,对树立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服务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等有重要作用,当前存在农村社区教育财政政策支持力度弱小、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匮乏而导致社区教育助推力不足等问题,提出可以切合乡村城镇化和农业工业化的发展、切合终身学习型社会的构建开展,同时加强社区教育管理体制建设、采用激励措施扩大教育覆盖面、倡导大学生在农村社区就业等对策,不断提高农民幸福指数。  相似文献   

12.
《新农村》2016,(2)
正社区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终身学习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区和谐,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依托社区教育平台,推进全民终身学习是实现学习型社会的有效载体。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练市成校充分依托社区教育平台,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教育大讲堂实践活动,在提高全民素质、促进社会  相似文献   

13.
浅议当代学习型农村的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类迈向21世纪的今天,学习知识成为人人追求的目标.1990年美国学者彼德·圣吉提出"学习型组织"的理念后,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共鸣,建立学习型组织,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成为人们的一种共识.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就是"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农村地区如何适应时代的浪潮,加快发展教育步伐,成为农村教育现代化的新特征.为此,建设学习型农村,多为农民创造学习条件,培养农民终身学习的好习惯,对于农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4.
陈建平 《新农村》2006,(7):31-31
构建学习型社会是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手段。社区教育是面向各种人群、各种学习需要的教育,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一条有效途径。为进一步开展社区教育,创建学习型社会,最近我们对南白象街道5000户居民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内容为居民受教育程度对其收入的影响、目前的工作状态、目前日常生活状况、对社区教育的要求等四大类48个项目。通过对回收的有效问卷的统计分析,发现:①文化程度越高,收入越高,下岗率越低;②市民可自由支配的业余时间在增加;③70%的老年人参加自发组织的健身或文艺活动;76%的农民希望参加业余学习,以适应农民向产业工人转变的需要。根据以上调查结果,我们在社区教育方面做了以下工作。  相似文献   

15.
费梅 《新农村》2013,(3):54-55
所谓社区教育,就是指运用本社区教育、文化等资源以促进本社区人的发展与邻里和睦为目标的一项社会工作。在农村社区,根据区域特点,围绕区域特色,整合社区内各类教育、文化资源,积极构建社区居民终身教育体系,充分发挥社区教育中心教育培训和管理指导的职能,有助于培养新型农民,建设新农村,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快速稳健发展。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仍然在农村,而农村的文化建设尤其是农民素质问题是其中的软肋.电大系统的办学特色、电大远程开放教育的办学模式以及灵活的办学机制,比较适合当前农村文化建设落后、农民文化需求高涨的现状.当前应充分利用广东开放大学建设的契机,发挥其在促进教育公平、服务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和促进学习型社会形成中的作用,推进农村文化建设,为提高农民素质和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7.
以成人学校为载体,扎实推进农村社区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美华 《新农村》2009,(3):39-40
当前农村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民群众思想文化多元、多变、多样的特点日渐明显。开展农村社区教育,建设学习型社区,对于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村社区文明进步,对于提高农民政治鉴别能力和选择能力,对于调节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等具有基础性、先导性、渗透性的作用。乡镇成校与农村社区的共同特点是其空间与基层政权的管辖空间相一致,因此,突出乡镇成校成为农村社区教育重要的阵地和载体就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18.
作为首批国家级社区教育实验区,有着1380平方公里的鄞州区,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农村社区教育实验区。“农村社区特色”、“经济发达农村社区特色”、“东部沿海农村社区特色”,正因为“农”字当头,几年来社区教育实验工作紧紧围绕“农业、农村、农民”,形成了“一大管理系统、二条运作网络,  相似文献   

19.
对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4年教育部启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为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开辟了新的途径,是创建学习型社会的体现,对探索“三农教育”、完善教育体系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陈兴荣 《新农村》2009,(12):30-31
农村社区教育作为新型农民自我提升和发展的平台,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它的本质内涵是以开发农村社区人力资源为本。其基本目的是满足社区居民的各种学习需求,不断提升居民的基本素质,全面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使农村社区居民素质不断适应社会发展,跟上时代步伐,保障社区文明、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