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甜玉米玉米螟的发生危害与防治措施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研究了吉林省公主岭地区甜玉米上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e)的发生危害和防治措施。田间抗螟性人工接虫鉴定结果表明,甜玉米710A和普通玉米自交系丹340的食叶级别为9级,即高感玉米螟,而单交种邢抗5号和邢抗2号的食叶级别为5级,为中抗型。与普通感虫和中等抗虫性玉米品种相比,取食甜玉米的玉米螟幼虫存活率高3~7倍,发育速度更快,提前约4~8天(1~2个龄期),说明甜玉米比普通玉米感虫。甜玉米比普通玉米及早播比晚播田更吸引玉米螟产卵。田间小区试验表明,化学杀虫剂的防治效果比白僵菌和苏云金杆菌的好,以氯菊酯喷雾防治效果最好,虫孔减退率达90%;其次是杀螟灵颗粒剂、Bt喷雾和Bt颗粒剂;而白僵菌的防治效果较差,喷雾防治效果好于颗粒剂。大田防治效果与小区试验基本相同。同时还分析了氯菊酯防治甜玉米玉米螟的防治策略、防治时期、施用次数等。此外,对Bt制剂作为化学杀虫剂的取代品及与其它生物防治方法协调使用的优点与潜力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玉米螟是我国玉米上主要害虫,受其为害的玉米产量损失在20%以上。国内对该虫防治指标的研究报道较多,吴维均等(1965)提出春玉米心叶期百株累计卵块为24块或百株高峰卵块6块为心叶期玉米螟的防治指标;陆锡康等(1987)提出春玉米一代玉米螟的防治指标为卵高峰期百株卵量2块;顾成玉等(1987)根据卵量与幼虫和产量损失的关系,提出一代区玉米螟防治指标为百株累计卵  相似文献   

3.
白僵菌制剂不同剂型防治玉米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9年在辽宁省昌图县进行白僵菌制剂不同剂型防治亚洲玉米螟试验。大区试验结果表明:在亩施菌量相等条件下,用可湿性粉剂喷雾,粉剂喷粉和手撒颗粒剂防治效果差异不显著。用2.5×10~4亿孢子/亩剂量,在玉米心叶期防治一次,玉米螟幼虫可减少90.5~91.6%。用同上剂量和剂型,在两个乡镇1.2万亩玉米上大面积防治示范,三种施药方法玉米螟话虫数分别减少86.9%、80.7%和78.5%。其中可湿性粉剂喷雾防治效果和防治工效均较高,防治费用较低,无粉尘污染,菌剂便于运输及贮存,且适合于超低量喷雾,有推广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4.
沈阳市郊玉米螟卵赤眼蜂种类及其消长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应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由于赤眼蜂种类较多,种下还有不同生态型,它们对寄主和生境各有不同的选择和偏好。据报导,南京玉米螟卵中有5种赤眼蜂,其对寄主的喜好及对玉米螟的寄生率是不同的(钱永庆等1964)。Voegele等(1975)曾比较了12种赤眼蜂和广赤眼蜂的9个型防治玉米螟的效果,发现在不同地区其效果是不同的。这些事实和国内外的其它报导都充分证明,在应用赤眼蜂治虫工作中,种或种型的选择是十分重要的。如果选择不对路,治虫效果倍受影响,甚至有遭致失败的危险。  相似文献   

5.
杀螟灵1号颗粒剂防治玉米螟邱国柱,邵柏华(辽宁新民市植保站,100300)新民市历年种植玉米100万亩左右,受玉米螟的危害较大,尤以第一代更为严重。我们曾在1990~1993年应用沈阳农业大学生产的杀螟灵1号颗粒剂防治一代玉米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适...  相似文献   

6.
湿度对复苏后越冬玉米螟幼虫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相对湿度20%~100%的环境中,越冬复苏后的亚洲玉米螟虫体重量均有所下降,不同湿度下虫体重量下降幅度差异明显。低湿条件下虫体重量下降幅度明显大于高湿,湿度在40%以下时虫体重量下降趋于稳定。复苏后玉米螟死亡率与湿度呈负相关,20%~40%低湿条件下玉米螟不能化蛹,80%~100%高湿条件下能够化蛹,但最大化蛹率仅为4%和10%。  相似文献   

7.
1986年,一代玉米螟发生期,我们在大中镇红花村蒜套玉米田中调查发现,玉米螟的卵量较套种其它作物田降低60%,被害株也明显减少,虽未经防治,一代残留虫量较其  相似文献   

8.
为选择适合基层测报站点使用的玉米螟监测工具,验证玉米螟标准化性诱捕器的监测效果,分别使用性诱捕器和频振式杀虫灯两种不同的诱捕方武作对比试验。试验证明,性诱在全监测期诱捕量和分代次诱捕量上均高于灯诱。性诱在始见期和诱虫总天数上优于灯诱;性诱和灯诱的虫量消长动态基本一致、代次划分明显、主蜂相同,性诱蜂次更多。由于标准化性诱捕器监测及时准确、成本低廉、使用简便、规范化程度高,适合在基层玉米螟监测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应用芜菁夜蛾线虫防治亚洲玉米螟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9—1990在北京和河北阜城进行了室内和田间应用线虫防治亚洲玉米螟的研究。用4个种10个品系线虫测定的结果,以芜菁夜蛾线虫Agriotos对玉米螟的致病力最强。Agriotos线虫对玉米螟的致死率随玉米螟龄期的增加而提高,对2龄和5龄初玉米螟的LD50分别为47±2条/头和9±3条/头。线虫施入玉米心叶后随着时间的延长数量逐渐减少,但14天后仍能回收到一定量的线虫。施线虫10天后引入玉米螟,死亡率仍到56.7%,说明线虫侵染力没有丧失。1989年用2000条/株的线虫剂量田间防治夏玉米上玉米螟,6天后死亡率达90.5%,1990年用同一剂量防治夏玉米上玉米螟死亡率为80.4%。  相似文献   

10.
玉米螟赤眼蜂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以米蛾卵为寄主的玉米螟赤眼蜂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在温度为25~26℃,相对湿度83~86%条件下的羽化历时为7.5天,羽化后1天内为羽化高峰期,羽化期内前3天为羽化盛期,其羽化数量占总羽化量的88.77%。羽化雄蜂率平均为26.68%。在玉米螟赤眼蜂成虫期喂蜜补充营养条件下,其寿命延长1~2天,每头雌蜂平均产卵量提高5~15粒。雌蜂寿命为O.5~7.5天,平均寿命为3.6天。雄蜂寿命为O.5~5天,平均寿命为2.4天。羽化后3天内雌、雄蜂死亡率分别为52.5%和84.4%。除7.5%的雌蜂不产卵外,每头雌蜂产卵量为1~111粒,平均为55粒。其产卵期为0.5~7天,羽化并接种后12小时内为产卵高峰期,占总产卵量的62.25%。同时发现玉米螟赤眼蜂在米蛾卵上寄生6~9小时即可产出体内绝大部分的卵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