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城镇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特别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发展小城镇,把发展小城镇作为推动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扩大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的重大战略举措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发展小城镇,推进城镇化,是世界各国走向现代化的基本经验,也是我国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和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奋斗目标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2.
中共“十八大”提出了新“四化”概念和“四化同步”发展战略,其中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城镇化同步发展是推动城乡一体化和实现我国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城镇化同步发展还存在着农业现代化水平与城镇经济发展脱节、农民生活方式转变与城镇化进程脱节、农民身份转变与城镇市民脱节等制约因素。要加快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城镇化同步发展需着重培育现代化新农民、持续扶持现代化新农业、着力建设现代化新农村、科技引领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城镇化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城镇化是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共同规律,是伴随工业化而产生的必然的经济现象。城镇化推动一个国家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城乡空间布局和居民生活方式质的变化,特别在我国这样一个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划分明显的国家,城镇化具有更加重要的战略意义。当前,我国的小城镇建设还处于初步阶段,特别是在小城镇建设的质量上还存在许多问题,距离我国农村现代化和城镇化的要求还很远。  相似文献   

4.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12):156-157
城镇发展的作用举足轻重,城镇的发展可以极大地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从本质上讲,城镇化就是一个包括经济、文化、人口、社会、结构等方面的经济转型的一个综合全面的城乡转型问题。城镇化建设为我国现代化之路点亮了有效途径,是国家发展的必然之选,也是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对我国城镇化与农村经济发展现状的观察,分析了城镇化对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积极跟消极的影响,提出了如何在建设城镇化的同时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推进城镇化建设 ,是实现我国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积极稳妥地推动城镇化进程 ,需要解决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编制小城镇发展规划 ;确定小城镇的经济增长点 ;完善户籍管理及土地使用制度 ;依靠市场机制推进城镇化建设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国已进入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新兴工业化、信息化建设,实现经济现代化第三步战略目标的新的历史时期。但由于我国农村城镇化发展滞后,不仅影响到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农村小康目标的实现,而且严重制约了整个国家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 造成我国独有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现象和日趋严重的“三农”问题。本文在剖析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社会形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7.
城镇化进程中的乡村文化保护与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城镇化对于我国建设新农村,缩小城乡差距。并最终实现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意义重大。但是,城镇化进程中.很多地区只注重乡村的经济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忽视了对乡村文化的保护与开发,有的甚至以牺牲农村环境为代价来实现“乡村现代化”,这是一种极端不负责任的建设方式。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六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战略任务,这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笔者通过长期从事城镇规划建设工作的思考和定西城镇建设的现状,认为西部地区推进城镇化进程应有“五项举措”。一、抓经济、促进发展,是小城镇建设的基础发展小城镇的关键在于繁荣小城镇的经济,这是小城镇发展的基础。城市从来都是先有“市”而后有“城”。规划小城镇要着重考虑这个问题。要以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为重点为,在小城镇形成当地特点的支柱产业,积极引导乡镇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向小城镇集中,建立和完善农村市场体系。按照“政策引导、有序流动、加强管理、改善服务”的方针,做好农民各  相似文献   

9.
“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小城镇建设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举措,其主要目标是实现农村人口的城镇化,使农村人口融入城镇,成为城镇居民.但我国的小城镇建设在实现农村人口城镇化这一目标中却并不理想.本文通过对赣南农村人口城镇化状况的调查,分析了赣南“农村人口城镇化“进程缓慢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实现“农村人口城镇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小城镇发展与建设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788焦点,农村城市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以工立镇”是各国实践证明的经验,乡镇企业的发展推进了我国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同时以小城镇为载体吸纳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然而。由于目前我国社会经济以及农民文化素质等多方面的制约,城镇化进程比较缓慢。因此,采取有效技术手段,通过相关政策实施,使乡镇企业同城镇化相互协调、互动发展。  相似文献   

11.
农村城镇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城乡融合的通途。因此,评价农村城镇化发展水平显得尤为重要。该研究采用均方差决策权数法,以山东省济南市为例,构建了济南市农村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济南市农村城镇化发展水平。结果表明,济南市经济城镇化和社会生活城镇化发展呈显著上升态势,而人口城镇化要明显滞后于经济城镇化和社会生活城镇化。说明制约济南市经济发展的城乡二元结构仍没有得到改变,城乡一体化程度较低。只有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改变二元经济结构,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小城镇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的重要选择,十六大提出了繁荣农村经济,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的战略。建设和发展小城镇,不仅是城市化道路的重要途径,更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这一事关现代化建设根本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加快小镇建设,都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  相似文献   

13.
北京郊区现阶段农村城镇化的主要任务是小城镇建设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并依托这种社会结构的转型同时完成产业的升级,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城乡一体化新格局。农村城镇化转型有两种基本形态,建设城镇化社区和新型农村社区。不同形态的城镇化不能一样化或同质化。  相似文献   

14.
十六大提出繁荣农村经济,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的战略目标中,小城镇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的重要选择.建设和发展小城镇,不仅是中国城市化道路的重要途径,更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这一事关中国现代化建设根本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正确认识和把握城镇化发展战略的精神,理清建设和发展小城镇的思路,对小城镇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我省的小城镇建设,自东向西呈迅猛发展之势,充 满旺盛的生机和活力。可以说,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 是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要求;是农民走 向市场,实现农村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乡村城镇化、 城乡一体化,阔步奔小康的重大措施;是加快农村经济 市场化进程的战略选择;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抓住 这一良好机遇,推动小城镇建设快速、健康发展,已成 为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项紧迫而又艰巨的战 略任务。  相似文献   

16.
着农村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城乡差距拉大、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富余等等,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快小城镇建设是从根本上解决城镇化滞后和带动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深层问题,是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正>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是进行农村改革和走向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城镇化道路的重要力量。因此,大力发展小城镇,寻求适合国情的城镇发展模式,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合理转移农村人口、增加农民收入以及提高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加快城镇化进程已成为国家战略。但城镇化是一项复杂的、长期的系统工程,尤其是我国城乡关系长期受计划经济的桎梏,以往有些制度相互掣肘,束缚了城镇化的发展。如何建立新型城镇化制度体系,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18.
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聚是实现农村城镇化的重要环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聚是实现农村城镇化的重要环节 ,可为农村城镇化发展提供工业基础、资金基础 ,可为农村劳动力就业创造机会 ,消除农村城镇化进程的障碍 ,是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9.
农业产业化是农村城镇化的直接导因和动力,农业产业化是社会经济二元结构向更高层次的一元结构转化的过程,是农村人口聚集到城镇从事二、三产业的过程,也是城市化的重要内涵;同时农村城镇化带动了农业的产业化和现代化,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农民素质。推进城镇化战略,用城市文明带动农村文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实现一体化,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同时也是全面实现小康目标和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0.
农村小城镇建设有利于我国城乡二元化社会结构走向融合,有利于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从而实现我国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但我国农村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受主要农产品安全的制约,完善政府配套土地流转制度和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促进农村城镇建设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