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春玉米大面积亩产吨粮的产量构成因素浅析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新疆兵团近年出现的春玉米大面积亩产1000公斤以上产量构成因素的通径分析,表明亩穗数是影响和决定产量的首要因素。欲亩产1000公斤首先必须创造足够大的群体,即每亩要有5000左右的收获穗数,同时协调好群体与个体的关系,保证穗粒数和千粒重维持相当高的水平,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相似文献   

2.
不同年份的气候和栽培条件对冬小麦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为了给冬小麦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多年的高产攻关与小区高产栽培试验,对冬小麦的产量构成因素和产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的地区范围内,高产冬小麦丰年穗粒数多,穗粒重高,穗数是构成产量的主导因素,穗粒数次之.千粒重的作用很小.产量随着穗数、穗粒数的增加和千粒重的降低而提高;欠年穗粒数或千粒重大大低于平年.穗粒重低,穗数仍然是构成产量的主导因素.穗粒数次之,千粒重的作用很小,产量随着穗数和穗粒重的增加而提高;平年穗粒数与千粒重互补或穗数与穗粒重互补或穗、粒、重三因素适宜,就能够取得理想产量。因此,不同年份,采取相应技术措施,减少气候条件的不利影响.只有穗数达到甚至突破适宜范围的高限又不倒伏.才能使小麦产量丰年创高产,平年获丰收.欠年不减产。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了二梭型啤酒大麦高产(亩产439.1~502.3公斤)群体结构中产量构成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指出:千粒重对产量的效应较大;每穗粒数次之;亩穗数量  相似文献   

4.
近20年来,我国西南区的玉米育种者们在提高玉米籽粒产量方面已取得了较大进展,从7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每更替一个年代,杂交种籽粒产量均在上一年代基础上提高5%左右。与籽粒产量有关的农艺性状的遗传改良以株高、穗粗和生育期的改良效果最明显,其次为行粒数,而穗长、穗行数和千粒重的变化较小。  相似文献   

5.
用三因素五水平通用旋转组合设计与分析对北青三号青稞高产农艺措施最佳组合进行了研究,得到产量、亩穗数、穗粒数及千粒重四个目标函数与尿素、三料磷和播种量三项农艺措施的回归模型.四个模型的失拟项F值均未达到显著水准,回归项F值除千粒重模型为P0.25外,其余均在P0.05水平以上显著.三个因子对产量的影响程度以播种量最大,尿素用量次之,碗肥效应最小.对产量模型求极值得到最优农艺措施组合,即在亩施尿素10.8公斤,三料碗肥12.8公斤(N:P=1:1.2),播种量每亩49.4万粒条件下可获得亩产331.37公斤的最高产量.用频数分析法求得亩产分别在200公斤以下,介于200与250公斤、介于250与300公斤、大于300公斤四组产量水平的最佳农艺措施组合及其产量构成因素的指标值.亩产大于300公斤的优化农艺措施组合是每亩尿素用量8.0-12.0公斤,三料磷肥11.0-14.0公斤(N:P=1:1.2-1.4),播种量49-56万粒,保苗29.4-33.6万苗.  相似文献   

6.
栽培模式和花后去叶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黄土高原南部半湿润易旱区以土垫旱耕人为土为供试土壤,进行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栽培模式下花后去叶对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模式对穗粒数、千粒重和籽粒产量的影响差异显著(P〈0.05),集雨面栽培下穗粒数最多;全程覆膜、覆膜150d和集雨面栽培模式千粒重显著高于常规栽培和三密一稀栽培;全程覆膜栽培下籽粒产量最高。去叶处理对稳粒数、千粒重和籽粒产量影响差异显著(P〈O.05),各去叶处理穗粒数均大于对照。不同去叶处理千粒重均小于不去叶对照。不同去叶处理籽粒产量大小顺序为去全旗叶〉对照〉只保留旗叶〉去1/2旗叶〉去旗叶、倒二叶。去叶处理对穗粒数、千粒重和籽粒产量的影响因栽培模式不同而有差异。  相似文献   

7.
比较了在不同插秧量和行距配置方式下杂交稻和常规稻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杂交稻穗大、粒多、千粒重大、经济系数高、灌浆持续期长、同化物向籽粒转移比率高。杂交稻比常规稻平均增产7.27%。但不同类型品种适宜的栽培方式不同:杂交稻适宜插单苗,而常规稻适宜插3苗;不论是杂交稻还是常规稻,直立穗型和半直立穗型品种适宜等行距栽培以减少群体漏光,弯曲穗型品种适宜宽窄行栽培以改善中下层叶片的光照条件。  相似文献   

8.
甜、糯玉米杂交种产量相关性状分析与育种选择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14个甜、糯玉米为研究材料,对影响甜、糯玉米鲜穗产量的8个性状和影响糯玉米籽粒产量的10个性状进行灰色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各主要数量性状对甜玉米鲜穗产量的关联度大小为穗长、穗粗、采收日数、穗行数、穗位高、行粒数、秃尖、株高;对糯玉米鲜穗产量的关联度顺序为穗位高、株高、行粒数、采收日数、穗粗、穗长、秃尖、穗行数;对糯玉米籽粒产量的关联度顺序为千粒重、穗粗、株高、穗行数、穗位高、穗长、行粒数、出籽率、秃尖、生育期。  相似文献   

9.
研究采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方法,通过BAS1程序系统建立了以籽粒产量、亩穗数、穗粒数及千粒重为目标函数,尿素、磷酸二铵和播种量三项农艺措施为自变量的数学模型,仿真筛选出了亩产250kg以下,介于250与300kg,介于300与350kg,350以上4组产量水平的最佳农艺措施组合及籽粒产量构成因素的指标值。为“北青四号”青稞大面积高产栽培措施应用合理化、定量化和规范化提供了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0.
小麦穗光合对不同花位籽粒及颖壳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明确小麦穗光合对产量形成的贡献,充分发挥穗光合在提高产量中的作用,以小麦新品种百农矮抗58为材料,采用铝铂纸包穗的方法,研究了高群体小麦穗部:屯合对籽粒和颖壳的影响。结果表明,穗光合对小麦产量的贡献率为14.43%;穗光合对千粒重的贡献大于对穗粒数的贡献;对不同花位籽粒的贡献存在较大的差异,对第1、2、3花位籽粒千粒重均有贡献,但是影响第4花位籽粒的发育;穗光合也是维持颖壳正常生理代谢所必需的。说明选育深绿穗品种也是提高小麦产量的一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黑龙江省不同积温带水稻产量构成因素主成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2007年黑龙江省三大积温带水稻产量构成因素和产量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在第一、二积温带单位面积穗数、每穗粒数与产量相关性表现为极显著正相关,第一积温带千粒重与产量表现显著正相关、空秕率与产量表现显著负相关,第二集温带千粒重与产量表现正相关、空秕率与产量表现负相关;第三积温带单位面积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与产量表现正相关,空秕率与产量表现负相关,但相关性未达显著水平。主成分分析表明,水稻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影响表现为:第一积温带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影响表现为每穗粒数空秕率单位面积穗数千粒重;第二积温带表现为每穗粒数空秕率千粒重单位面积穗数;第三积温带表现为单位面积穗数空秕率每穗粒数千粒重。  相似文献   

12.
《北方水稻》2021,51(5)
以禾田稻2号和吉玉粳为试验材料,研究穗的大小、穗粒数多寡、千粒重高低等性状遗传特性对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产量与构成产量性状因素即有效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等,经数理统计分析其单相关及偏相关均为显著与极显著水平,而穗长和穗粒数均未达到显著水平。初步明确了丰产性稳产性好的高产型水稻品种必须具备分蘖力强、有效分蘖率及成穗率高、穗粒多、着粒密度适中、结实率好、籽粒饱满等特点。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啤酒大麦的单株有效稳数,每穗粒数及千粒重三个主要产量性状的遗传参数与单株籽粒产量的关系进行了初步估算,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通径分析,旨在探讨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为提高大麦育种工作效率寻求依据。分析采用近年全国北方春大麦区域试验的结果。供试品种(系)有浙皮1号、6711-28、丹麦1号、77-130盐7521、付8、麦将B23、莫特44、81原306共9个。小区随机区组设计,三次重复,小区面积为15m2。在正常播种、田间管理及收获条件下.依据下列公式求得单株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及千粒重与单株籽粒产量的表型、遗传、环境相关系数(…  相似文献   

14.
花后期使用乙烯利对春大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抽穗后使用乙烯利,可以通过改变禾谷类例如大麦、小麦等作物的籽粒灌浆过程从而提高其产量.本研究旨在评价春大麦花后期(抽穗后1 week)使用乙烯利对籽粒产量的影响。试验于1988年、1989年和1990年在加拿大魁北克的Bearbrook粘土地上进行.选用2个品种Cadette和Leger,3种乙烯利用量(0、240、480g a.i.ha~(-1)).花后期使用乙烯利可使籽粒灌浆期延长1—3d,品种和年度间有差异。在3年中.2品种的千粒重显著增加,但穗数和每穗粒数没有显著变化。Leger(常规品种)花后期用乙烯利籽粒产量增加5%—12%.而Cadette(矮秆品种)的籽粒产量没有显著变化或减产.该结果说明,在北美东部通常的气候条件下,花后使用乙烯利利于促进籽粒灌浆和提高产量潜力。  相似文献   

15.
采用通径分析方法分析了长江中下游麦区高、中、低产地区的产量结构与产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中高产水平下,每穗粒数和千粒重对产量贡献较大,而在低产水平下,单位面积穗数和千粒重对产量贡献较大。同时,无论高、中、低产水平,千粒重对产量均有较大贡献,说明目前情况下,提高千粒重是提高本区小麦产量水平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超高产春玉米产量构成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2年的田间试验,对吉林省桦甸市金沙乡不同产量水平玉米的产量构成因素进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低产处理产量构成直接通径系数大小顺序为穗粒数>千粒重>单位面积穗数,即无肥处理产量构成因素中对子粒产量影响最大的是穗粒数,其次为千粒重,单位面积穗数影响最小;高产处理产量构成直接通径系数大小顺序为单位面积穗数>千粒重>穗粒数,即高产处理产量构成因素中对子粒产量影响最大的是单位面积穗数,千粒重次之,影响最小的是穗粒数;超高产处理产量构成直接通径系数大小顺序为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即超高产处理各产量构成因素对子粒产量的相对重要性以单位面积穗数最大,其次是穗粒数,千粒重最小。  相似文献   

17.
六优1号有较强的杂种优势,1998年在兴化市下圩乡孙阳村种植104.66亩连片丰产力,平均单产729.5B公斤,其中3.2亩单产达838.5公斤。六优1号全生育期为155天,属迟熟中粳。六优1号分蘖速度较慢,穗型较大,有明显两段谨浆特性,属“源”限制型组合。该组合亩产750公斤以上的产量结构为:有掖穗20万、每穗总粒数175—1BO粒、结实率90%左右,千粒重20克以上。高产栽培措施是:育多蘖壮秧,争足穗大穗;增施有机肥,确保稳健平衡生长,严格控村中期群体,提高成穗率;施好穗、粒肥,优化冠层叶片配置,适时使用多效唑,防止倒伏;防治病虫害,保活熟,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  相似文献   

18.
对2004至2007年云南省22品种次的二棱大麦在云南省(高、中、低)3个不同海拔环境下进行产量构成因素变化及其与产量的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产量、有效穗、千粒重和生育期在不同环境下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穗粒数和株高差异不显著;平均产量在低海拔环境最高,高海拔环境下最低;在低海拔环境下,有效穗和千粒重都显著高于其它两个环境,生育期在高海拔环境下最长,平均比低海拔环境下长2d。相关分析表明在高海拔环境下产量构成三因素与产量的相关性大小为有效穗>千粒重>穗粒数,且穗粒数与产量负相关;在中海拔环境下穗粒数>有效穗>千粒重;低海拔环境下则为千粒重>有效穗>穗粒数。通径分析表明在中海拔环境下穗粒数对产量的直接效应最大,其余环境都是千粒重的直接效应最大;而在高海拔环境下穗粒数对产量的直接效应为负值。  相似文献   

19.
不同类型土壤对早籼稻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于2004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衡阳红壤实验站进行。采用冲积土、板页岩、紫色土、石灰土和红壤及4个早籼稻品种:湘早籼24、湘早籼31、湘早籼32和湘早籼33,研究了土壤因素对早籼稻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因素和品种遗传特性共同影响早籼稻的产量性状。千粒重、每穗总粒数、穗数和小区产量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大于土壤因素,结实率则相反;实粒数主要受土壤因素的影响。在紫色土中,早籼稻千粒重、实粒数、结实率和穗数均显著高于其他土壤的,但每穗总粒数最低。石灰土的早籼稻每穗总粒数较高,但千粒重、实粒数、穗数和结实率显著低于其他土壤的。红壤的早籼稻实粒数和穗数比较高,每穗总粒数、千粒重和结实率居中。板页岩的早籼稻每穗总粒数显著高于其他供试土壤,实粒数较高,千粒重、结实率居中,穗数比较低。冲积土的早籼稻结实率、千粒重和穗数较高,每穗总粒数和实粒数较低。  相似文献   

20.
为给小麦抗逆高产栽培提供参考,以22个小麦品种为材料,于2018—2019和2019—2020年度分别开展拔节期和花后渍水处理,以自然生长条件为对照,分析渍水对籽粒产量及其相关农艺性状的影响,筛选耐渍高产品种并明确其耐渍高产机制。结果表明,拔节期和花后渍水处理造成小麦籽粒产量分别下降29.6%~59.1%和7.9%~49.1%,均显著降低穗粒数、千粒重、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和乳熟期LAI。根据两年度不同水分处理下平均籽粒产量和渍后产量的降幅,筛选出相对高产耐渍品种扬麦25及耐渍性较突出品种宁麦22和生选6号。相关性分析表明,不同水分处理下穗粒数、乳熟期LAI、旗叶RuBPCase活性以及花后和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与籽粒产量均呈显著正相关。渍水处理下穗粒数降幅、千粒重降幅、花后干物质积累量降幅、乳熟期LAI降幅与产量降幅均呈显著正相关。花后光合面积大、光合速率高的品种,通过多生产光合物质以供应籽粒灌浆,促进产量形成;渍水导致的光合面积减少和物质生产能力降低是制约高产稳产的关键因素。因此,渍水胁迫下改善小麦生育中后期叶片光合生产能力,尤其是绿叶面积,有助于降低穗粒数和千粒重的渍后降幅;渍水条件下高叶片光合生产能力和穗产量可作为高效筛选高产耐渍品种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