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中国人礼法观念变迁的大致线索是从礼治 ,到法治 ,到礼法结合 ,德法并治。从法的历史角度分析了中国人礼法观念变迁的过程 ,明确“德法并治”观念的确立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2.
本侧重谈子产的“无欲实难”的观念。无论在战争频繁的春秋,还是在经济飞速发展、德法兼治的今天,都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而圣人孔子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无疑也是受到了子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中国作为一个传统农业国,农村的治理是我国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乡村治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从封建王朝统治下的“县政绅治”模式到新中国成立初期政府主导下的“政社合一”模式再到改革开放后政府治理下的“乡政村治”模式,不同的治理模式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地农村经济社会的进步。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结构的极速变迁,乡村社会治理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新的治理困境。面对乡村社会新的治理困境,探索一种多主体协商参与的合作共治模式成为我国乡村治理发展模式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4.
农业要闻     
<正>汪洋:坚持德法并举社会共治共同守护舌尖上的安全6月29日,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主场活动在京举行,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副主任汪洋出席并讲话。他强调,食品安全关系全国13亿多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大事。要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四个最严"的要求,坚持德法并举、法治先行,加强食品安全依法治理,加快形成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格局,共同守护好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汪洋指出,保障食品安全要靠政府、企业、社会公众的共同努力。各级政府  相似文献   

5.
法律与道德,是一对相辅相成的概念.从法律的产生到法治的实现就是一个道德法律化和法律道德化交互演进的过程.道德与法律是社会规范最主要的两种存在形式,建立全新的德法并治的二元制法体制是创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6.
分析研究了人口、生态和技术的变迁对农地规模经营的影响。在长期的历史变迁中,中国农业的发展在人口压力下形成了与追求产量最大化相一致的小规模经营,且随着集约化技术的发展,小规模经营愈加强化。技术变迁的历史表明:完善的市场化措施和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完全可以在目前小农经营基础上改造传统农业并促进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7.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可以说我国的历史繁衍和变迁,与中国传统的农业文化息息相关。但是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时代的变迁轮转,农业这个基础产业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不能很好地利用现今优秀而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这不仅仅是观念的问题,还由于当前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将探讨目前农业技术推广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一些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8.
墨子很重视法在治国中的作用,他主张建立德法并治的社会,"法仪"是墨子政治制度伦理的保障。墨子的"法仪"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9.
大豆在中国经历了从野生生长到栽培种植,从作为主食到成为副食,从主要出口到依靠进口的历史变迁过程,这是大豆在政治、经济、技术、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下适应中国农业发展的结果。大豆在历史时期内的变迁过程不但满足了人类健康膳食的需求,维护了国家粮食体系的稳定,还带动了大豆产业链的发展,彰显了中国特色的豆文化。  相似文献   

10.
中国乡村治理结构历经传统社会的"县政绅治"模式、新中国成立初的"乡(村)政权"模式、人民公社时期的"政社合一"模式和改革开放后的"乡政村治"模式等阶段的历史变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期,中国乡村治理结构将迎来一次全新的嬗变,由"单中心治理"模式走向"多中心治理"模式,以实现乡村社会的"善治"。  相似文献   

11.
“宋明理学”将中国古代哲学发展到了一个高峰。理学家以儒家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糅合道教万物化生理论和佛教思辨哲学,建立了一个比较精致、圆滑的哲学体系。它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文化、社会、教育等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但在看到它积极意义的同时,更要认识到其根本的历史局限性,应有选择地加以扬弃。  相似文献   

12.
老一辈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侯仁之、史念海、陈桥驿、曾昭璇、文焕然、何业恒、邹逸麟等学者合力完成《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1)二部里程碑性质的著作。他们对气候变迁、地貌变迁、植被变迁、动物变迁、江河湖泊变迁、沙漠变迁、海岸线的推移作了大量的研究,理清了中国自然环境变迁的大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了传统的农村社区与现代的农村社区,传统的城市社区与现代的城市社区的差异性;分析了现代乡村社区发生的巨大历史变迁:指出了科技、观念、组织和制度等是城乡社区变迁并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的伟大动力。  相似文献   

14.
由晚清走入近代的刘师培,基于精专的经史学识,在西学东渐的影响下,以传统文论和西方进化论为理论基础,以纯文学的观念考察了文学史,认为文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留心文学史的变迁,并剖析了变迁的缘由;运用“穷源”和“竟流”的方法,探索了中国文学发展的规律,对中国文学史作了具有开拓意义的研究。这些研究建构了刘师培较为系统的文学史观,也体现出区别于旧学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15.
国古代社会定罪思想分为四个时期 ,从“天意”定罪到“天意”“礼治”并用 ,又从礼法斗争到礼法合流。这种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正统法律思想 ,在中国延续了二千年 ,其间不乏脱颖而出的持不同见解的思想家们。他们的研究为近现代定罪思想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进而形成今天的科学的定罪观  相似文献   

16.
唐初统治从隋朝败亡的历史中吸取教训,提出礼法并用的治国方针,把礼治与法治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求得了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17.
《古今农业》2005,(2):61-61
(本刊讯)由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亚洲研究中心、亚洲学院,中国农业历史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编辑部联合举办的“中国历史上的环境与社会”国际学术讨论会,将于2005年8月17—19日在中国天津南开大学召开。这次会议的主旨是探讨中国历史上的生态环境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将讨论以下相关论题:社会文明与生态环境变迁的历史互动关系;区域和民族文化分化、冲突和整合的生态基础;历史人口行为、生养模式与生态环境制约;生态环境的地域差异与经济类型的多样化;生活方式与生态环境;中国历史上的自然灾害、瘟疫与社会震荡;历史上的聚落、城市生态一文化景观及其变迁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实行德法并举的治国方略 ,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社会治理方式的理论创新。这一创新 ,是在深刻总结古今中外治国思想和我党治国经验基础上作出的科学论断 ,是德法互动互补、对立统一关系理论的逻辑必然 ,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要求 ,标志着我党执政水平的提高和执政方式的转变 ,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新农业》2020,(18)
中国乡村社会在从"传统"到"现代"的历史变迁过程中,其基本性质和特点经历了从"乡土社会"到"后乡土社会"的转变。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后乡土社会的形成过程及其特点,梳理在此背景下不同时期中国农村社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以及我国农村社会政策在不同时期担负的历史任务和应对策略,并对未来农村社会政策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0.
儒家思想长期贯穿于中国古代传统法律之中,其中,"礼治"思想对法律的主导作用尤为突出,自汉代"引礼入法"、"礼法调和"之后,"礼法合一"、"德刑并用"的原则影响到历朝历代的立法与司法活动。礼制成为了法律制定与执行的指导原则,法律也成为了维护纲常礼教、伦理道德的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