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宁海县长街区是个一面靠山、三面环海的平原地区.有耕地面积95,000亩,其中水稻4万亩,棉花4万亩,柑桔1万亩,是粮棉主产区,也是宁波市柑桔重点产区.全区糖、果、菜、茶、桑、畜、水产养殖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经济收入较高,生活富裕.近年来蚕桑生产发展很快,蚕茧产量三年平 相似文献
2.
3.
衢县高家镇高家村位于浙西金衢盆地,全村40%农户种桑养蚕,近十年期间向国家投售商品达748.8t,蚕桑成了“摇钱树”。依靠蚕桑致富而兴建新楼房453间,至今全村97%养蚕户乔迁新居。1991年养蚕户,户均茧款收入达2164.33元,呈现一派猪肥、桑绿、房新、人安社会主义新农村景象。 相似文献
4.
<正> 我市位于长江下游北岸,东临黄海,是一个粮棉经济作物夹种地区,蚕桑生产占有一定的地位。据历史记载,1931年海门一县年产蚕茧达万担以上,设有烘茧灶130副。其他如南通、海安等县也有栽桑养蚕习惯。但在日本帝国主义入侵年代里,蚕桑生产遭到严重摧残,到解放前夕,全市仅产蚕茧850多担。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采取了大力发展蚕桑生产方针,使蚕桑生产获得了新生, 相似文献
5.
<正> 1.养蚕业的规模一直趋向减少,但1989年后下降趋势有所缓和。2.桑园的使用率1990年低达73%。3.每10公亩收茧量停滞不前。4.每户的养蚕规模也趋向停滞不发展。二不同地域收茧量、户数及大规模养蚕户数(表2)从不同地域看,近年来,东北地区下降倾向已见停止,而且,大规模养蚕农户(1吨以上户)有所增加。三、从事养蚕者的年龄构成(表3)从事养蚕者高龄化较从事其他作物的 相似文献
6.
中国丝绸以其优良的品质闻名于世,是传统的出口商品,然而,世界丝绸市场容量有限,消费增长较为缓慢。近十年来世界生丝总消费量大体徘徊在8万吨上下。如果盲目发展蚕桑,一但蚕桑生产发生大起大落则很难恢复。为此笔者认为发展蚕桑生产必须采取以下措施。 相似文献
7.
中国丝绸以其优良的品质闻名于世,是传统的出口商品。2011年出口额达到36亿美元,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了较大贡献。作为丝绸原料的蚕桑生产的发展很大因素取决于丝绸出口。限于国内的消费水平,多年来我国丝绸主要用于外销,出口量占总量的80%以上,受国际市场容量的制约和市场行情变化的影响较大。因此,蚕桑和丝绸的生产必须根据国际市场的要求来安排,否则供大于求时,必将蒙受重大损失。 相似文献
8.
我县蚕桑产业在“八五”、“九五”十年间发展最快,平均每年增长蚕茧5万kg,1992年建立3200绪缫丝厂,年产白厂丝90t,年利税102.6万元。“九五”末,桑园面积保存到2040hm^2,桑树总株数达2500万株;年养蚕2.6万张,产茧70万kg;蚕桑产业总产值达3100万元,创利税186万元。蚕桑产业产值占全县农业总产值10.7%,蚕桑产业在农村经济开发中占居十分重要地位,为完成“十五”蚕桑产业发展计划和实施长远发展规划奠定了良好基础。县委、县政府历来十分重视蚕桑产业,在各个发展阶段都相应制定了一系列扶持发展蚕桑产业的“决定”和优惠政策,保证了蚕桑产业健康发展。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正> (一) 宝鸡地区地处关中西部,南有秦岭,北有乔山,渭河从中流过。年平均气温12—14℃;无霜期2O0天左右;年降雨量500—700毫米;属暖温带半干旱一半湿润季风气候。除高寒山区外,蚕桑生产在全地区范围内均能发展。然而由于蚕桑生产多年来的经济效益一直较差,因此,本地区蚕桑生产发展较为缓慢。宝鸡地区自1968年建成成片桑园13,140亩之后,十四年来停滞不前,尽管每年都栽植不少新桑园,但到1982年冬桑园面积仍只有10,844亩,如表1所示: 相似文献
10.
美丽的富饶的关中大平原腹地,渭水流域,它东至潼关西至灵山,人杰地灵,渭水数百里,井渠交灌,政府重视农业,民众精耕细作,园田化管理,盛产小麦、油菜,苹果,素称陕西的粮袋子,油罐、果蓝子。上个世纪八十年以前关中平原广种白菜型油菜后,又推广甘兰型胜利油菜,那时在油菜开花流蜜期,新法饲养的框式中蜂一般可取蜜4-6次,油菜已成为当地大宗蜜源而备受蜂业界关注。至九十年代以后推广杂交油菜秦油系列,虽然中蜂饲养技术水平有很大提高,群势壮而旺,油菜播种面积大增,长势空前好,油菜产量大幅度提高,但是杂交油菜蜜少,中蜂群在油菜花仅取蜜1-2次,有… 相似文献
11.
<正> 近几年南通市的蚕桑生产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1986年产茧20770吨,比1980年的8785吨增加1.4倍,平均每年递增2000吨。蚕茧产值8493万元,比1980年增收5631万元,接近翻了二番。蚕茧产量占全省产茧量的四分之一强,连续五年获得全省冠军,全市六个县,都列入省重点蚕桑生产基地。同时,丝绸工业也发展迅速,现有大小丝绸厂87个,其中县属企业10个。有缫丝机3814台,织绸机3054台。蚕桑生产已成为我市多 相似文献
12.
<正> 桑赤锈病俗名金桑,为常见的真菌性病害,主要为害芽、嫩叶、叶片、叶柄和新梢。此病前几年在我市极少见,但1990年来势快,发病面广,且发病时间长,4—6月上旬出现多次侵染,被害程度较严重。据各县测报站调查,海安县全县发病面约在10%左右;启东市定点调查田块株发病率为0—13.3%,非定点田块株发病率更高,启东市决心乡轼昌村十九组董雪强户2.5亩桑为害成灾,株发病率达100%,叶发病率在80%左右,其它各县也有不同程度的为害,已给蚕桑生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现就该病发生特点及发病因素作一浅析。 相似文献
13.
14.
涪城区地处绵阳市郊,城镇化程度高,经济发达,作为劳动密集型的蚕桑产业却得到了稳定的发展。绵阳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绵阳天虹丝绸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天虹公司),以维护蚕农利益为出发点,抓住关键环节,实现重心下移,不仅稳定了当地蚕桑产业,企业也实现了较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16.
《蚕桑茶叶通讯》2004,(1):28-28
一是大力推广优良品种。部分蚕区利用市场低谷期间桑苗价格低的机会 ,推广种植了农桑 12、14号等良桑 ,全面推广饲养“菁松×皓月”等良种 ;二是方格簇、木梯楼簇等优良簇具推广步伐加快。东乡、高安两市县纸板方格簇普及率已达到 10 0 % ,修水、永新等大县的推广面也在 6 0 %左右 ,仅修水县 2 0 0 3年春就从山东、浙江购进方格簇 15 6 .4万片 ,龙南、全南、崇义等县进一步完善木板楼簇的使用 ;三是小蚕共育技术推广加快。在总结崇义、遂川等县的小蚕共育技术基础上 ,各地加快了小蚕共育技术的推广 ,如修水县 80 %实现了小蚕共育 ;四是省力… 相似文献
17.
<正> 地处凉山州北大门的甘洛县,是个以彝族为主的多民族杂居县,主体气候突出,素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特点。年平均气温16.2℃,日温差大,年温差小。年相对湿度为76%,年日照时数为1611.2小时,无霜期260~283天。年降雨量为850~1100毫米,雨季集中在5~10月,降水量占全年的 相似文献
18.
19.
蚕桑产业作为重庆市涪陵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的传统产业备受重视.在分析重庆市涪陵蚕区近5年蚕桑生产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了持续稳定发展蚕桑产业的对策:一是调整蚕桑产业结构,做好发展目标管理;二是加强政策扶持,调动农民养蚕的积极性;三是推广蚕业科技成果,提升生产水平和总体效益;四是培育龙头企业,带动产业规模化高效发展;五是构建公益服务平台,稳定蚕桑技术推广队伍. 相似文献
20.
蚕桑生产是我县农村多种经营生产的骨干副业,我县养蚕历史悠久,解放后发展快,但从1990年以来,我县蚕桑生产年年滑坡,特别是1996年滑坡幅度更大,完全陷入困境.1997年全县发种20964张,比1989年110184张减发89220张,减少81%;1995、1996两年的发种比1989年分别减发40%、80.4%;1996年产茧、产值比1989年的2136433公斤、18962947元分别减82.4%、82.6%.为了采取相应措施,促进蚕桑事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于1996年10月和1997年10月,我站两次组织职工深入丹风、丁家、石院、青杠等14个乡(镇)23个社调查,现对蚕桑生产严重滑坡原因及对策作一浅见,供领导、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