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中国不同纬度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SSR分析   总被引:16,自引:10,他引:16  
采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我国不同纬度的野生大豆(G.soja)和栽培大豆(G.max)各22份进行了多样性分析,通过对所合成的40对引物的筛选,12对引物扩增结果表明出良好的多态性,引物BARC-sat39在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之间有特异谱带,表明这个SSR标记是与栽培大豆和野生大豆有关的一个等位基因位点,通过对实验结果量化后数据分析;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的平均遗传距离分别为0.175和0.150,表明野生大豆的多态性比栽培大豆较为丰富,在遗传距离0.300处,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被明显分为二类,与以往大豆属Soja亚属的形态学分类结果相一致,为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分为二个种提供了分子水平上的证据。  相似文献   

2.
大豆属(Glycine)包括288个以上的种和亚种,常分成Glycine和Soia两个亚属。我国Soja亚属有三个种,即野生大豆(Glycine Soja Sieb.et Zucc)、半野生大豆(G.gracilis Skr.)和栽培大豆[G.max(L.)Merr],均为一年生草本植物。 大豆是原产我国的重要油料作物。野生大豆是大豆属中唯一能和栽培大豆杂  相似文献   

3.
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种子贮藏蛋白含量的PAGE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黄河三角洲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贮藏蛋白进行比较分析,用不同溶剂系统高速离心提取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鲁豆1号、鲁豆10、河豆12和中黄20种子中的贮藏蛋白,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比较贮藏蛋白质含量,聚丙烯酰胺电泳法分析贮藏蛋白谱带差异.结果发现:野生大豆种子贮存蛋白总含量稍低于栽培大豆种子;栽培大豆种子叶醇溶蛋白和水溶蛋白明显高于野生大豆;野生大豆种子中盐溶蛋白的含量高于其它4种栽培大豆.PAGE谱带表明.不论是水溶蛋白还是盐溶蛋白,在高分子量处,野生大豆有两条蛋白谱带不同于栽培大豆,说明在贮藏蛋白水平野生大豆与山东普通栽培大豆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本文重点介绍我国大豆属Glycine植物的一般概况,本文首先简要的回顾了大豆属的分类情况。 近年来,我们进行了我国大豆属植物的考察,了解了大豆属植物的四个种,即烟豆 Glycine tabacina,多毛豆G.tomentella,野生大豆G.soja和栽培大豆G.max。本文对大豆属植物做了描述。 最后,讨论了细茎大豆G.gracilis.和野生大豆G.soja的分类问题。我们赞同王金陵(1958)的意见,即G.gracilis不应看做是Glycine属的一个种,它是半栽培型大豆,属于栽培大豆G.max种。G.soja的植物学分类需进一步进行研究,并予以分类。  相似文献   

5.
大豆属Glycine包括有两个亚属:大豆亚属(译者拟译名)Glycine和黄豆亚属Soja。大豆亚属包括有6个“种”,原产于澳大利亚、其中有两个在中国台湾省和南太平洋的若干岛屿上亦有发现。黄豆亚属包括有栽培种大豆G.max和野生大豆G.soja。野生大豆原产中国、苏联、朝鲜和日本。细胞学、形态学以及种子蛋白质的研究指出野生大豆G.soja是栽培种大豆G.max的野生祖先。语言学、地理学和历史上的证据,明确指出中国北部的东半部是大豆的发生和形成的区域,其时间大体上是公元前十一世纪左右,以后才普及到东南亚国家。于公元十六世纪初期,欧洲由旅行家知道有大豆产品。一直到1712年有关大豆栽培的详细知识才传入欧洲。于1804年初在北美初见。现在美国收集大豆品种资源约有7181份,包括有驯化的栽培品种,外国的饲料作物,植物引种材料,野生大豆,多年生大豆和遗传材料,其中有类型、分离系,细胞学材料以及性状连锁等特殊材料。在这些材料中,植物育种家和农艺学家在改进展济性状的同时,测定了大约有90个特殊的基因位点。  相似文献   

6.
野生大豆Glvcine soja是栽培大豆G.max的近祖。它具有高蛋白、抗病性强、抗旱、抗涝和抗盐碱等许多优良性状。研究G.soja的愈伤组织的再生,对于研究Glycine属的遗传工程,改良现有栽培大豆都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采用MS基本培养基附加2mg/l IAA、5mg/l BA和2mg/l KT培养基,培养未成熟的G.soja幼嫩种子的下胚轴和子叶获得愈伤组织并分化出幼苗。 IAA——Indole—Acetic Acid. BA——6—Benzylamiaopurine. KT——Kinetin.  相似文献   

7.
花生荚果发育过程中子叶贮藏细胞的形态变化及其与油分和蛋白质积累的关系/庄伟建(福建农学院),彭时尧,林木山//中国农业科学,-1991,24(3).-8~13花生荚果发育过程中,子叶贮藏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皆发生一系列明显的变化。果针入土0~30大,子叶贮藏细胞不断形成分化,体积变化较小,细胞中脂体和蛋白体形成少,而造粉体则形成较多,并大量积累淀粉粒。果针入土30~45大,子叶贮藏细胞迅速生长,脂体、蛋白体大量形成和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栽培、野生、半野生大豆及天然杂交种种子蛋白质含量及其氮基酸组成。 种子蛋白质含量平均以野生大豆最高,栽培大豆最低,半野生大豆和天然杂种的蛋白质含量相似,介于栽培和野生大豆之间。 大豆种子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比较齐全,硫氨基酸(胱氨酸、蛋氨酸)含量较低。大豆类型间含硫氨基酸含量差异不明显。栽培大豆的天冬氨酸和苯丙氨酸含量显著高于野生大豆,而组氨酸和精氨酸含量显著低于野生大豆。 大豆种子蛋白质含量与含硫氨基酸含量呈显著的负相关。因而在提高蛋白质含量的同时提高含硫氨基酸含量是困难的。但大豆品种(品系)间含硫氨基酸含量差异较大,筛选含硫氨基酸含量高的资源是有可能的。 高纬度地区栽培大豆蛋白质含量低于低纬度的大豆。野生大豆则相反,高纬度地区野生大豆蛋白质含量高于低纬度地区野生大豆。  相似文献   

9.
以野生大豆YD63和栽培大豆ZD19为研究对象,通过组织化学方法观察茎秆解剖结构的差异,分析和阐述这些解剖结构与功能和环境适应性间的关系,旨在为大豆抗逆性研究提供解剖学依据。结果表明:1.野生大豆表皮毛和腺毛多于栽培大豆,且角质层厚度、表皮厚度和表皮比例均大于栽培大豆,表皮和外皮层细胞的木质化和木栓化程度也高于栽培大豆;2.野生大豆皮层、韧皮部、木薄壁组织和髓的比例均大于栽培大豆,茎秆机械强度降低,可塑性升高,抗逆性增强;3.栽培大豆木质部、木纤维和总纤维比例均大于野生大豆,并且表皮细胞壁、韧皮纤维壁、木纤维壁和导管壁厚度均大于野生大豆。栽培大豆组织木质化的比例大于野生大豆,茎秆的机械强度升高,可以更好地维持直立生长和形态构建;4.栽培大豆微管形成层的细胞层数和厚度均大于野生大豆。栽培大豆木质部的比例大于韧皮部的比例,而野生大豆两者比例基本相同;5.野生大豆韧皮部厚壁组织几乎是连续分布,仅在髓射线处中断,而栽培大豆是不连续的,呈片状分布,野生大豆韧皮部厚壁组织的比例大于栽培大豆;6.野生大豆导管壁强度(t/b)2和小导管比例大于栽培大豆,水分运输的安全性较高,但野生大豆木质部的连通性和水分运输的效率低于栽培大豆。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225份黑龙江省野生和栽培大豆资源的异黄酮、蛋白质和脂肪含量的检测,分析异黄酮含量和蛋白质及脂肪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大豆异黄酮含量与蛋白质含量呈显著的负相关;野生大豆脂肪含量与异黄酮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野生大豆的异黄酮G/D(染料木甙/大豆甙)平均值略高于栽培大豆的异黄酮G/D,异黄酮G/D比值最大值出现在栽培大豆样品中.  相似文献   

11.
大豆种间杂交主要农艺性状和蛋白质含量的遗传变异研究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本文对大豆种间杂交(Glycine max (L) Merril×G. soja Sieb. and Zucc., G. max×G.gracilis Skvok Tzow)后代的性状表现及基因效应进行了研究,并初步分析了以栽培大豆为轮回亲本的回交效应。结果表明:F_1代育性不完全正常。上位性基因效应是普遍存在的、不可忽视的重要遗传组成成分。种间杂交后代分离广泛,类型丰富。利用野生资源成败的关键在于亲本选配。回交是利用野生资源的一条有效途径。半野生大豆的价值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2.
大豆属多年生野生种及栽培种种子蛋白质电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法分析了5个多年生野生种及栽培种的种子水溶性蛋白。结果表明:各个种基本都有其特征电泳图谱。多年生野生种G.latifolia.G.microphylla及栽培种G.max的种内蛋白质图谱较为一致,而多年生野生种G.falcata,G.tabacinaG.tomentella种内蛋白质图谱则差异较大。种间蛋白质图谱比较表明:多年生野生种G.latifolia,G.micropylla、G.tabacina之间亲缘关系较近,而其他种间关系较远。野生种G.tomentella与栽培种G.max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3.
克服大豆种间杂种蔓生、小粒等不良性状技术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本试验利用结荚习性不同的3个栽培大豆(G.max)作母本,以株高不同的2个野生大豆(G.soja)和2个半野生大豆(G.gracilis)作父本配制的12个杂交组合和8个回交组合,研究克服种间杂种蔓生、小粒等不良性状的技术。研究结果表明:选用植株较矮、主茎较粗、百粒重较大的有限、亚有限性栽培种作母本;选用植株较矮、百粒重较大的野生种作父本将有利于克服种间杂种蔓生、小粒等不良性状;野生亲本的选择似乎更为重要。从克服种间杂种蔓生、小粒等不良性状来看,选用半野生大豆作亲本更为有效。只有从直立、半直立植株的后代中才有可能分离出稳定的直立型材料。百粒重的遗传进度较小,对其进行选择似乎效果不明显。在F_3代进行选择性回交可以大幅度提高其后代直立、半直立型植株的分离频率和百粒重。只要亲本选配适当,仅需一次回交即可克服种间杂种蔓生、小粒的不良性状。我们从一次选择性回交的后代中已获得栽培型、百粒重20克以上,产量较高的优良品系。  相似文献   

14.
野生大豆由于丰富的遗传背景在大豆育种中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选取来自俄罗斯远东地区和中国东北地区的野生大豆与栽培在中国北京种植,并对其农艺性状进行比较.与栽培大豆相比,野生大豆具有较高的蛋白质含量(47.55%),较低的脂肪含量(12.91%).此外,野生大豆的异黄酮含量高并且具有较好的胞囊线虫抗性.将经过筛选的不同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进行杂交,已经选育出一些具有高异黄酮含量和良好胞囊线虫抗性的大豆材料.同时研究了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的天然杂交,发现通过分析F1代花色和荚皮色的分离情况可以鉴定天然杂交种.结果证明通过杂交的方式将野生大豆中的目的基因导入栽培大豆进而提高大豆育种效率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利用RT-PCR方法,从对蚜虫高抗的多年生野生大豆短绒野大豆(G.tomentella)(2n=78)未成熟子叶中扩增到了大豆Kunitz型胰蛋白酶抑制剂同源基因单一目的片段,该基因和蛋白分别被命名为KTiPW54和KTiPW54。序列分析表明:该片段为654 bp的完整编码序列,编码218个氨基酸残基,编码的蛋白与栽培大豆(G.max)、野生大豆(G.soja)、短绒野大豆(G.tomentella)的Kunitz型胰蛋白酶抑制剂基因编码蛋白高度保守的区域一致。将KTiPW54编码区克隆到表达载体pTWIN1,在宿主菌BL21(DE3)中经IPTG诱导获得高效表达。  相似文献   

16.
RFLP在大豆种质资源及遗传连锁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志永  盖钧镒 《大豆科学》1995,14(4):341-348
本综合论述了RFLP在大豆种质资源及遗传连锁研究中的应用。自80年代后期RFLPY以大上,现已明确了栽培大豆OGlycine max),野生在豆(G.soja)和半野生大豆(G.gracilis)RFLP的变异性;、大量探针已被制备和筛选出来。利用G.max×G.max和G.max×G.soja两类组合已绘制出含约550个基因座3000cM的RFLP遗传连锁图。一些质量性状基因座和数量性状基因座  相似文献   

17.
采用沙培试验对NaCl胁迫条件下野生及栽培大豆叶片中可溶性糖、脯氨酸、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以及地上部及根部Na+、K+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0~200 mmol·L-1浓度范围内,随着NaCl胁迫浓度的增加,野生大豆叶片可溶性糖、脯氨酸含量均逐渐增加,可溶性蛋白含量先升高后降低;栽培大豆脯氨酸含量逐渐升高,可溶性糖及蛋...  相似文献   

18.
野生,半野生及栽培大豆的几个主要光合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付永彩  张贤泽 《大豆科学》1993,12(3):255-258
本试验研究了三种进化类型的大豆主要生育时期的光合速率、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RuBPC,EC,4·1·1·39)活性、叶绿素含量、叶质重、气孔阻力等几个光合特性。结果表明,野生大豆营养生长期光合速率高于栽培大豆,生殖生长期则小于栽培大豆。半野生大豆介于两者之间,接近于栽培大豆。各生育时期,与光合速率关系密切的性状也表现出类似的超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