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山东省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土地流转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流转问题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前提和基础。本文分析了近几年山东省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方面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政府引导、提高农民积极性、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机制和流转服务体系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湖北省城乡一体化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构建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多因数综合评价法,测算湖北省所辖各市、州城乡一体化指数,进而得到湖北省所辖各市、州城乡的一体化水平。 相似文献
3.
阐述了城乡一体化的内涵、要求和特征,建立了具有层次结构的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指标权重,分别给出了单指标评价、子目标综合评价、总体综合评价的评价方法。在此基础上,应用2000—2009年的相关统计数据,计算出福建省城乡总体发展水平、城乡关联程度、城乡协调程度3个子目标的综合评价值和城乡一体化水平综合评价值,进而提出了加快福建省城乡一体化进程的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随着世界发展过程速度的加快,城乡一体化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评判标准之一。随着我国不断地融入世界的趋势,我国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而城乡问题更是中国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方面。山东是我国的大省,近年来山东省致力于加快山东城乡融合的进程,尤其是加快试点地区的改革发展,全力寻求适合山东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方法。但是,城乡问题的研究是一个循序渐进、摸索前行的过程,山东省目前的城乡发展一体化问题还是存在的,山东省的城市化发展一体化依旧处在发展的阶段,距离最高阶段还有一定的距离,通过分析山东省的现状与问题,找到推动城乡结合、共同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朱振亚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5,(3):93-98
对城乡粘合机制进行文献梳理发现:学界关于城乡粘合机制的论点主要有六点,分别是社区粘合说、中间地带粘合说、产业粘合说、生态粘合说、交通交流粘合说、文化教育粘合说;媒体关于城乡粘合机制的观点有六个,分别是人才交流粘合论、商业交流粘合论、公共服务交流粘合论、文化交流粘合论、涉农产业粘合论、公益组织粘合论。当前城乡粘合机制研究偏重于定性分析、宏观视角、分散论述及机制理解,预计未来研究将逐步走向定量实证、微观视角、系统分析与机理探索的道路。 相似文献
6.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节约型城镇绿地系统规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所涉及的环境、生态问题,介绍了城市绿地系统景观生态结构优良、历史人文特色鲜明、自然景观资源多样的特点及其所面临的现实挑战。阐述了节约型城镇绿地系统规划的演变历史、整体空间结构层次、节约理念。在此基础上研究了节约型城镇绿地系统评价体系的构建,指出在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下,绿地系统节约性评价应统筹考虑复合价值影响因子及定性评价因子的相关关系。分析了定量评价指标与定性评价措施,以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构筑了客观、准确的节约型城镇绿地系统评价体系,以期能够促进城市化进程中生态环境的改善,充分体现节约型绿地系统规划理念。 相似文献
7.
苏州城乡一体化进程测算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对苏州城乡一体化进程进行综合评价,本文构建了城乡一体化监测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对苏州的城乡一体化水平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苏州城乡一体化水平较高且呈稳步提高之势,2003-2004年期间为城乡一体化加速提升期;2005-2008年期间为城乡一体化稳步发展期.目前苏州城乡一体化水平已处于基本统筹迈向整体协调阶段. 相似文献
8.
十七届三中全会着重指出,我国目前已经到了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县域作为我国基本的行政单位,在城乡一体化建设方面承担着更多的探索职责。山东省龙口市及早布局,以"五大组团、三大板块"为框架,以"三个统筹"为依托,开创了统筹城乡发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新局面。龙口在城乡一体化过程中的探索,有许多方面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对于龙口未来的发展方向,我们也试目以待。我们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会看到一个崭新的"龙口模式",并在相当的程度上影响带动其它地区共同走上城乡一体化的康庄大道。 相似文献
9.
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20世纪以来,我国的城乡分割现象凸现,亟待社会各界对其进行研究。本文通过参考各种统计资料,在城乡社会发展融合程度、城乡经济发展融合程度、城乡生态环境融合程度等方面,共设置一级指标3个,二级指标16个,构成了城乡一体化程度评估指标体系,并且建立指标权重的确定和综合指数的计算方法,为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评估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0.
研究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新农村建设,分析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受到的阻碍和急需解决的问题,主要对村庄规划编制、基层干部素质、农民主体作用发挥、土地流转制度、公共服务供给5个方面进行分析,提出新农村建设稳健发展的路径和政策建议,使城乡同步发展、共同繁荣,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 相似文献
11.
提高农村土地流转资源配置效率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新时期农村土地流转存在诸多问题,各地区应充分汲取国外部分先进经验,针对自身农村土地流转现状合理化开展管理布局,切实提高土地流转的科学性与有效性,为城乡一体化的稳步推进奠定良好根基. 相似文献
12.
《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32(2)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建设不断发展,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土地作为人民赖以生存的基本资源,其有效利用和流转是促进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在城乡一体化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土地流转的深入发展是我国的必经之路。但是,从目前形势来看,我国农村土地流转中依然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基于此情形,本文主要从城乡一体化和农村土地流转的内涵出发,分析了城乡一体化和农村土地流转之间的关系,对影响农村土地流转的因素进行了思考。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我国农村土地流转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通过观念更新提出一些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促进农村土地流转的措施,旨在为我国的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土地流转的发展和成熟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3.
农民是城乡一体化发展最直接、最重要的见证者、体验者,也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基于前人宏观角度设计的城乡一体化发展评价体系,结合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遵循科学性原则、系统优化原则和可操作原则,构建基于农民视角的城乡一体化发展评价体系和指标,从农民个体需求角度评价城乡一体化发展状况。评价体系包括4个一级评价指标(城乡生活一体化、城乡经济一体化、城乡环保一体化和城乡权利一体化)和15个二级指标,科学、系统、全面覆盖涉农的城乡一体化发展范畴。 相似文献
14.
从城乡一体化的内涵入手,遵循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选择原则,结合宁夏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实际情况,建立了宁夏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综合评价法对宁夏近10年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过程及其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1~2008年宁夏城乡一体化水平总体呈增长态势,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乡一体化综合指数从0.739 2上升到1.222 9,增加了0.483 7,其中2005年受社会一体化水平较低的影响,城乡一体化水平小幅下降,但2006年后快速增长。在此基础上,运用逐步回归分析法研究了宁夏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驱动力,结果显示,宁夏城乡一体化主要受经济发展与人口的转变(包括城市化率)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根本推动力。要让更多的农民实现市民化转变,能够与“四化”同步发展,能够共享社会发展成果,达到城市化是农民市民化的舞台和载体,农民市民化是城市化的结果和目的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发展。现阶段农民市民化还存在很多现实的、制度性的、深层次的困境和障碍,阻碍着农民市民化步伐。笔者分析了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民市民化变革的困境,提出了相应地解决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16.
关显昌 《新农村(黑龙江)》2014,(6):11-12
经济发展的过程是一个经济和社会结构不断转化的过程。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深入推进,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现代工业与传统农业并存的二元结构,其必然要向城乡一元的现代化结构转变,这就是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其表现为城乡关系的改善与协调发展,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阐述了城乡一体化的概念、内涵,分析了城乡一体化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障碍,同时提出了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17.
18.
河南省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乡一体化既包括城乡经济一体化,也包括城乡社会一体化。评价城乡一体化水平可以从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度、差异度及协调度三个方面进行。通过15个评价指标,对河南省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9.
李平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6(1):42-43
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业仍然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建设现代农业不仅是以提高传统种养业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为手段增加农产品数量供给的过程,更是不断注入科技、信息、管理、服务、设施等现代化要素,逐步提升农产品品质质量的过程。因此,在构建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发展品质农业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环节。当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和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农业的发展也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发展品质农业对于城乡一体化进程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基于共生理论视角透析城乡一体化进程,赋予城乡系统以鲜活生命体,各中心城市、中小城镇以及农村成为其能量互换、信息交流的共生单元,积极探寻城乡共生体与环境间的动态双向激励举措和共生界面优化的共生机制,力促城乡系统早日达到对称互惠共生和一体化共生状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