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研究目的利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通过对收集来自国内的14个茯苓当家栽培菌株进行DNA指纹分析,然后选择其中亲缘关系较远的8个茯苓菌株进行了结苓对比试验,以期筛选出适宜松蔸标准化栽培的茯苓优良菌株。栽培结果表明,与其它菌株相比"川杰1号-A5"茯苓品种结苓早,产量高,平均单蔸产量可达16.47 kg(一蔸直径25cm~30 cm),且结苓范围均在1 m内,极大地降低了松蔸种苓的劳动强度,适宜茯苓的松蔸栽培,是一个茯苓松蔸标准化栽培的优良品种。  相似文献   

2.
从农作物留种技术探讨食用菌选种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农作物留种技术探讨食用菌选种途径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陈国良上海市浦东新区北蔡菌种厂吴史杰食用菌生产需要种性优良的菌种,在孢子繁育和组织分离采种时还必须认真进行选留种,以使优良的菌种性状得以保持,甚至通过长期的定向选种,后代的种性会越来越好。...  相似文献   

3.
茯苓纯菌种栽培法,可以节约苓块,减少污染,提高段木菌丝的成活率,增加产量。一般采用菌核组织分离和孢子分离两种方法。纯菌种菌核组织分离法简便易行,但菌种易退化。例如,我厂在1978年用这两种分离法获得的菌株,第二年在同样的条件下进行扩大栽培种时,用菌核分离得到的菌丝当年生长良好,次年瓶底处出现黄水,产生退化,而孢子分离的菌丝仍然洁白粗壮,生活力旺盛,放置2~5个月,也未变棕色及出水。 1979年,我们在龙溪县采集了两个菌核,重量分别为17、18斤。采集的菌核置于塑料袋中保湿运回,分离孢子,进行制种。  相似文献   

4.
种高产茯苓选购良种有“四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新雨  温宝秀 《食用菌》2009,31(3):39-40
常言道:“好种结大苓,种好一半收”。优良纯化的菌种,是茯苓栽培成功的根本保证,其直接影响茯苓的产品质量及栽培产量,继而影响栽培者的经济效益。要使茯苓获得高产稳产,收到好的经济效益,首先要有好的菌种。笔者根据多年实践,认为必须掌握如下四点,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相似文献   

5.
1991年3月苍溪县真菌研究所从云南引进了一批茯苓菌种,生产茯苓三级种二万五千袋,于5月20日至27日下种,每窖用木材15公斤左右,用种500克,接种后60天开始形成部份幼苓、8月份大量发生,于12月份采收。据全面性统计和收购结果,1991年共收鲜苓8.75万公斤,平均每窖当年产苓3.5公斤,其中有部份单产10—12.5公斤,最大单个体有17.5公斤。质量也比其它地区的引种的好。1992年我所要发放10万左右的栽培  相似文献   

6.
采用套膜法栽培茯苓(Poria cocos),以结苓时间和单窖茯苓重量为考核指标,探讨套膜厚度、覆土厚度和段木摆放角度等因素对茯苓结苓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最适薄膜厚度、覆土厚度及段木摆放角度分别为0.05mm、10cm和20°;该条件下,结苓时间为(28.72±0.26)d,单窖平均苓重为(2.46±0.35)kg。  相似文献   

7.
我所最近推出的第三代茯苓纯菌种,下种后60天开始结苓,半年可达到10至15千克。在川、陕、鄂、黔四省70多个县大面积推广,收到良好的效果。现将其栽培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一)备料:松树的全身(树枝、树干和树蔸等)都是栽培茯苓的良好材料。材料先要削皮留筋,即削皮一半,削皮的一半以现出木质部为度,便于充  相似文献   

8.
分离茯苓母种,一般是用马铃薯琼脂培养基或蛋白胨琼脂培养基两种。但在生产茯苓的山区,琼脂、蛋白胨往往难以买到。为此,我们就地取材,用松木屑作茯苓母种培养基。通过两年的实践表明,效果良好,现简介如下。 (一)种苓来源:用作分离材料的茯苓,是于1985年3月从苓场采挖的,重约5斤。此苓系1984年用鲜茯苓作肉引下窖栽培的。  相似文献   

9.
谭伟 《食用菌》1998,(4):10-10
在食药用菌收集种质资源过程中,常常需尽快获得纯培养菌株,并加以保藏或作为育种研究材料。获得纯培养的方法有组织分离、菇(耳)木分离、单孢分离等。菇体组织分离具有能保持原菌株种性、操作简便、成功率高等优点,是食药用菌菌种分离中最常用和最有效的方法。笔者多年分离实践证明该技术简便易行、高效实用。  相似文献   

10.
《食用菌》2016,(5)
正茯苓是不可缺少的中药材之一,人们对茯苓产品需求越来越大。为保护有限森林资源,笔者利用被砍伐的松树蔸在原地栽培茯苓,替代传统段木栽培茯苓,取得较好效果。现将笔者多年实践经验,总结介绍如下。选择采用适宜在松树蔸原地栽培茯苓的茯苓品种有P_0团结一号,该品种具有不须断树根,不须把树蔸挖出,不跑苓,接种点结苓,最宽不超出1m范围,结长茯苓特性。  相似文献   

11.
茯苓的科学采收贮存与加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新雨 《食用菌》2009,31(4):69-70
收获与加工,是茯苓生产的最后两个环节。这两个环节即关系到苓农的收入利益,又关系到茯苓的药用价值,是实现茯苓最终价值和苓农最终利益的关键环节。把好这两关,科学、精心地搞好收获与贮存保鲜和加工,可大幅减少损耗,提高茯苓药效,增加苓农收入。为此,学习掌握茯苓加工技术,十分重要和必要。笔者从事茯苓生产加工二十余年,现将积累的相关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我县部分药农用湿松木下种茯苓,经过多年实践,湿松木与干松木接种的茯苓,产量、质量无甚相差。现将其方法和要点介绍如下: 1.松木可于接种前10~15天砍伐,砍伐后留下树枝树梢,以利水分蒸发,然后按一、三、五单方削皮留筋,以排除松脂。 2.接种可在剃枝、截断的同时进行,筒长约80cm。 3.苓场土层要求深挖,筒木排放不可过深,应做到深挖浅种。接种后覆土厚度以7~10cm为好。 4.如采用窖栽法,每窖应选用湿筒木40~45kg,相当于干筒木20~30kg,以确保每窖内有足够的养分。 5.湿筒木接种量也应比干筒木接种量相应地增加些,以500g、罐头瓶装量计(木片种),1瓶菌种可下种两个干筒木窖,而湿筒木是2瓶菌种下三个苓窖。  相似文献   

13.
闫新发  张改英 《食用菌》2004,26(6):25-25
冬季是培育优质香菇和培育花菇的好季节。菇农在春、夏、秋季栽培的袋料香菇,一般在冬季出菇。但由于多数菇农不了解种性,使用了中温类型的菌种,如135、241、939、L26等,或与其同类型菌株或高温菌株的菌种,未选用低温或广温品种。因此,在冬季15℃以下的低温天气用普通方法催菇,就会出现三番五次催菇而不见出菇或很少出菇现象。现将我们用于示范的冬季催蕾方法介绍如下,供菇农试用。  相似文献   

14.
解析了松树蔸栽培茯苓产量的决定性因素为接种蔸数量,接种成活率,单蔸茯苓产量;产品质量的决定性因素为茯苓品种的种性和栽培管理技术。依据决定性因素提出提高茯苓产量与品质的3项具体技术措施:选好茯苓菌种和松树蔸,从7个方面提高接种成活率,做好8项高产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15.
王志强 《食用菌》2009,31(6):28-29
菌种的分离与筛选是在食用菌栽培过程中的重中之重。食用菌的菌种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着变异与退化,尤其是草菇菌丝,生长快退化也快,因此要定期引种或提纯复壮,才能保证菌种质量及种性稳定,从而为最终产量稳定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6.
茯苓是由菌丝体、菌核、子实体三部分组成,其菌核是用途很广的中药.在推广茯苓人工接种栽培过程中,发现用"肉引"和菌核分离(无性繁殖)制的菌种,有迅速退化现象,严重影响茯苓产量和质量.为了克服茯苓菌种退化,笔者曾深入产区对茯苓进行了有性繁殖的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食用菌菌种长期使用、长期保藏,以及转管次数过多,都会导致菌丝生活力降低,因此必须经过复壮才能用于生产,现将四种常用方法介绍如下: (一)组织分离提纯菌种 将原有的优良菌株,通过一定数量的栽培,然后对不同菌株从长势、出菇、产量、生物效率等方面对比,挑选出性状稳定,无劣势变异,具有该品种典型特征的七、八成熟的菇,进行组织分离培养,待菌丝长至一定长度,挑取菌丝尖端部位接入新斜面试管,即可作为继代母种供生产使用。  相似文献   

18.
茯苓菌核的主要病害为烂腐病。其症状主要表现为菌核表皮有病灶与破口,病区菌核先是变黄,进而萎缩,流出黄色粘液,菌核畸型。它常导致茯苓大幅度减产并失去药用功效。苓农将茯苓菌核的烂腐病称之为茯苓的“麻风病”。可见该病的严重性与危害性非同一般。使茯苓农蒙受巨大损失。过去,将烂腐病简单看作是由于排水不良或收获过晚引起的。这显然是不全面的。据笔者多采到苓伤破土挖苓观察后发现,引起茯苓菌核烂腐病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引种后,复土不够厚,特别在茯苓菌核形成或始期,遇到气温忽高忽低,加上多雨潮湿又排水不良,使茯苓先产生生理性病害。这时加上菌核  相似文献   

19.
王龙  秦鹏  赵玉卉  郭瑞 《北方园艺》2015,(13):142-145
以侧耳属菌株为试材,研究了甘肃甘南高海拔地区5个不同侧耳属菌株同一菌种的保藏菌种和子实体组织分离新培养菌种间的生产性能差异情况。结果表明:2类菌种在试管中培养时生长速率没有差异;2类菌种的对峙培养均未产生拮抗现象;组织分离新培养菌种的子实体形态与产量较保藏菌种略显上乘。  相似文献   

20.
对6株茯苓(Poria cocos)菌株的菌丝生长速率、菌核产量、菌核中多糖和三萜含量以及菌株间亲和性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供试菌株中,8号菌株的菌丝生长速率等生物学特性均显著优于其它茯苓菌株.该菌株在PDA培养基上的菌丝生长速率为2.10 cm/d;采用松树兜法栽培茯苓,该菌株的菌核产量达到每兜4.76 kg;菌核中还原糖含量为0.43%,总糖含量为7.37%,三萜含量为0.74%;拮抗试验表明6株茯苓菌株之间存在拮抗作用,说明茯苓菌株体细胞亲合基因间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