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三环唑防治稻瘟病的作用机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网室栽水稻苗接种稻瘟病菌24h后,病菌附着胞中黑色素已完全形成,此时施用三环唑仍有60%左右的防效。三环唑可抑制病斑扩展及产孢,还可诱发水稻叶片内POX酶活性的提高。放线酮对三环唑防效具有拮抗作用,表明三环唑不仅为抑制黑色素合成的抗侵入剂,而且能诱导寄主提高抗病性。  相似文献   

2.
三环唑抑制稻瘟病菌MIC的测定及菌株产黑色素能力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测定了三环唑抑制黑龙江省116个稻瘟病菌菌株黑色素化的MIC值、黑色素合成量及三环唑抑制菌丝黑色素生物合成的有效中浓度(EC50-H),测定结果表明,黑龙江省稻瘟病菌菌株产黑色素的能力差异较大,产黑色素能力最强的菌株与产黑色素能力最弱的菌株的黑色素产值相差7.26倍。从三环唑抑制稻瘟病菌黑色素合成来看,绝大多数供试菌株对三环唑表现为较敏感。  相似文献   

3.
拮抗乳酸菌的筛选及其对黄瓜炭疽病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乳酸菌对植物病害的生防作用,从食品中筛选植物病原拮抗乳酸菌,并研究其对13种植物病原菌的抑菌效果及对黄瓜炭疽病的室内和田间防治效果。采用不同的乳酸菌培养基,从豆腐乳和泡菜中分离、筛选出8株不同的乳酸菌。抑菌测定结果表明,各菌株对黄瓜炭疽病菌均有一定的拮抗作用,其中以L2拮抗作用最强,L3和L8次之。从中筛选出拮抗乳酸菌L2作为黄瓜炭疽病的生防菌,室内测定结果表明,该菌对黄瓜炭疽病菌的抑菌率为43.67%,稀释10倍的发酵滤液对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优于对照10 000个单位的农抗120液,盆栽和温室小区接种L2的防病效果分别为62.98%和54.19%,与农抗120液的效果相当。研究还发现,L2对供试的其余12种病原菌均有抑菌效果,其中对烟草赤星病菌、玉米大斑病菌和黄瓜灰霉病菌的抑菌效果最好。因此,乳酸菌对于植物病原菌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4.
植物提取物对黄瓜炭疽病的抑制作用及其苗期防治效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10种植物不同部位的70%乙醇提取物对黄瓜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lagenarium)的抑菌效果,其中,茄子(Solanum melongena L.)茎叶与辣椒(Capsicum annuum Linn)茎叶的乙醇提取液均具有显著的抑菌作用.当浓度为20 mg/mL时,其抑制...  相似文献   

5.
绿色木霉LTR12-1对黄瓜枯萎病菌防治作用机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绿色木霉LTR12-1对黄瓜枯萎病菌有很强的拮抗作用,主要作用方式为位点竞争,营养竞争和抗生作用,LTR12-1的主要抗生机制是,产生几丁质酶,β-1,3-葡聚糖酶和蛋白质酶消解病原菌细胞壁,从而杀灭病原菌。  相似文献   

6.
大黄提取液防治黄瓜白粉病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对中草药大黄提取液防治黄瓜白粉病的保护活性、稳定性、持效期及押菌谱等作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大黄提取液的100倍液防效迭90%以上,优于粉锈宁(15%WP)1000倍液的防效(73.41%);其酸碱稳定性与热稳定性都非常强;保护作用的持效期至少可达6d;押菌谱测试结果表明,它对供试的小麦根腐病菌Cochliobolus sativus等20种真菌都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防治黄瓜炭疽病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黄瓜炭疽病是由半知菌亚门真菌,葫芦科刺盘孢菌侵染所致。病菌以菌丝体或拟菌核在种子上或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一般是由引进的种子带菌所造成的,从幼苗到成株皆可发病,近年来在张家口地区发生日益严重,保护地黄瓜春秋两季均有发生,防治难度较大。现在普遍采用的传统杀菌剂,极易被炭疽病菌产生抗药性,生产上防效表现不佳,因此,选择新型药剂防治黄瓜炭疽病迫在眉睫。为了寻找防治黄瓜炭疽病的有效药剂给黄  相似文献   

8.
不同木霉菌株对黄瓜枯萎病菌的拮抗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比较不同木霉菌株对黄瓜枯萎病菌的竞争作用、重寄生作用、抗生作用和防病作用的差异,筛选出高效菌株,为利用木霉菌防治土传病害提供理论依据。通过与致病菌对峙培养,研究竞争作用。结果表明:供试木霉菌能限制黄瓜枯萎病菌的菌丝扩展,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TH菌株竞争作用最强,菌丝扩展抑制率为67.70%。试验发现木霉菌株能够通过紧贴、缠绕、穿透等方式寄生于黄瓜枯萎病菌的菌丝上,最后引起菌丝断裂,细胞内容物外泄。通过无菌滤膜过滤获得的不同木霉菌代谢产物抗生作用明显,TH菌株代谢产物的抑菌圈直径达到3.9cm,对黄瓜枯萎病菌的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抑制率分别为57.19%和68.35%。盆栽试验结果显示,育苗时施加木霉菌株不同程度控制苗期黄瓜枯萎病的发生,TH菌株防病作用最强,防效为64.34%,绿色木霉(Trichoderma viride)TV菌株促进黄瓜生长作用最强,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鲜质量分别增加42.81%和86.92%。  相似文献   

9.
Ts-86提取液防治黄瓜白粉病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测试了中草药Ts-86提取液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治作用,并对其稳定性、持效期及抑菌谱等作了进一步研究。结果表明,Ts-86提取液的200倍液防效达93.35%,优于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的防效;其酸碱稳定性与热稳定性较差,只在中性或微酸微碱条件下活性较高,且经100℃处理的活性最高;经100℃处理后,其500倍液防治作用的持效期可达6 d:抑菌谱相对广泛。  相似文献   

10.
地锦提取液防治黄瓜白粉病效果及其抑菌物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测试了地锦提取液对黄瓜白粉病菌的抑制活性,并对地锦抑菌活性物质进行了初步的分离纯化。结果表明:地锦粗提液对苗期黄瓜白粉病有明显的预防效果,且防效随着粗提液浓度的增大而增加,浓度为30mg·mL^-1时,防效达到了67.45%;地锦中的抑菌生物活性物质为强水溶性,不易溶于石油醚、乙酸乙脂、正丁醇等有机溶剂;通过碱沉淀可以把大部分杂质从水相萃取物中沉淀下来,得到含有生物活性成分更高的上清溶液;LC—MS分析结果显示上清液中含有3种物质,推测它们的分子量分别为506、202和275。  相似文献   

11.
75% 肟菌酯窑戊唑醇水分散粒剂防治黄瓜炭疽病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75%肟菌酯·戊唑醇水分散粒剂对黄瓜植株的安全性,采用浸种及茎叶喷雾处理的方法测定其对不同生长时期黄瓜植株的影响,并在田间进行防治炭疽病的药效试验,综合评价肟菌酯·戊唑醇对黄瓜炭疽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肟菌酯·戊唑醇浸种对炭疽病的发生具有较好的预防效果,对黄瓜株高和根长的抑制率、茎周增长率与已唑醇相比均较低;肟菌酯·戊唑醇60 mg/L处理在幼苗期和开花期施药对黄瓜株高的抑制率分别为16.24%和4.66%,显著低于已唑醇;肟菌酯·戊唑醇对黄瓜炭疽病的田间防治效果为72.93%~84.97%,与己唑醇防效相当,明显高于阿米西达.说明肟菌酯·戊唑醇对黄瓜生长安全且对炭疽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是防治炭疽病的较好轮换药剂.  相似文献   

12.
为筛选对猕猴桃黑头病有效的杀菌剂,以猕猴桃黑头病病原菌Diaporthe eres为试验对象,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5种杀菌剂对其抑制作用,并进一步开展田间防效试验。结果表明,5种杀菌剂对病原菌菌丝生长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并且对猕猴桃黑头病的田间防效显著(P<0.05)。因此,这5种杀菌剂均可作为病害防治的有效药剂,特别是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和40%腈菌唑可湿性粉剂3种杀菌剂田间防效均达到85%以上,可作为优选药剂。  相似文献   

13.
20%寡聚酸碘田间防治黄瓜炭疽病的效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20%寡聚酸碘WP防治黄瓜炭疽病(病原Colletotrichum lagenarium)的田间效果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该药剂对黄瓜炭疽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且有较好的增产效果。20%寡聚酸碘1 000倍、1 500倍、2 000倍稀释液对黄瓜炭疽病的防效分别为88.60%、84.38%、78.76%,与不施药对照相比其增产率分别为13.39%、9.11%、8.14%。防效及产量均高于对照药剂20%咪鲜胺可湿性粉剂1 000倍稀释液。  相似文献   

14.
鹤望兰炭疽病菌的生物学特性及杀菌剂的药效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鹤望兰(S trelitz ia reg inae)炭疽病病原菌经分离培养、接种试验,鉴定其病原菌为炭疽菌属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 loeosp orioid es)。病原菌生长发育的温度在10~35℃,最适温度为25℃。病菌要求较高的湿度,相对湿度90%以上有利于分生孢子萌发。它能有效利用多种碳源,但以葡萄糖、甘露醇为最佳,而甘油、葡萄糖利于产孢;在氮源中,以对磷酸二氢铵、尿素利用为佳,其中磷酸二氢铵最适合病菌产孢,而蛋白胨、硫酸铵不利病菌生长及产孢。室内试验结果表明,50%咪鲜胺,50%多菌灵以及70%甲基硫菌灵500倍、1 000倍、1 500倍液均能有效抑制该病菌的生长。田间试验结果表明,50%咪鲜胺1 000倍液防治效果最好,防效为80.7%,70%甲基硫菌灵1 000倍液防效为71.6%。  相似文献   

15.
硅和诱导接种对黄瓜炭疽病的抗性研究   总被引:33,自引:2,他引:33  
 以抗 /感炭疽病的津研 4号和新泰密刺两个黄瓜品种为材料 ,研究了硅酸盐和诱导接种炭疽菌对多酚氧化酶 (PPO)、苯丙氨酸解氨酶 (PAL)活性和木质素含量的影响及其与抗病性的关系。结果表明 :诱导接种能使处理叶 (第3叶 )和非处理叶 (第 4、6叶 )的PPO活性显著增强 ,能诱导植株产生系统抗病性 ,而加硅与不加硅处理之间的PPO活性差异不显著 ;随着叶位升高 ,诱导接种与不诱导接种处理之间的PPO活性差异越小 ,甚至在第 6叶各处理间的差异均不显著 ,由下向上 ,所获得的系统抗病性逐渐减弱。同样 ,诱导接种能增强植株PAL活性和提高植株木质素含量 ;但加硅处理均不能提高植株PPO、PAL活性和木质素含量 ,甚至使PAL活性还略有降低。经诱导接种处理的病情指数显著低于对照 ,相对免疫效果达 33.2 % ,而不施硅接种处理与施硅接种处理之间的植株病情指数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6.
 以抗、感炭疽病的 2个黄瓜品种为材料 ,研究了硅酸盐和黄瓜炭疽菌诱导接种对过氧化物酶 (POD)活性的影响及其与抗病性的关系。结果表明 ,诱导接种能使处理叶 (第 3叶 )和非处理叶 (第 4、第 6叶 )的POD活性显著增强 ,能诱导植株产生系统抗病性 ;而加硅与不加硅处理之间的POD活性差异不显著 ,加硅不接种处理 (Si+C- )与CK的POD活性的差异也不显著 ,硅酸盐本身不是一种诱导剂 ,对POD活性无影响 ;叶位越高 ,接种与不接种处理的POD活性差异越小 ,甚至在第 6叶各处理间的差异均不显著 ,由下向上 ,所获得的系统抗病性逐渐减弱 ;在接种后的第 4天接种与不接种处理差异较小 ,第 8天时差异显著增大 ,但在第 12天时 ,第 4和第 6叶片POD活性在接种与不接种处理之间的差异变得不显著 ,有逐渐扩大又缩小的过程 ,所产生的系统抗病性大约维持 2周左右。经诱导接种处理的病情指数显著低于对照 ,相对免疫效果达 33.2 % ,而Si -C +处理与接种加硅 (2 0mmol·L-1)处理之间的植株病情指数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7.
植物病害严重影响国家粮食安全,而杀菌剂的使用对保障粮食的充分供应以及国家安全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本项目从田间发病叶片中分别分离得到苹果炭疽病菌和黄瓜灰霉病菌,并借助于形态学观察和分子生物学手段进行鉴定。随后,测试了九种常见杀菌剂对苹果炭疽病菌和黄瓜灰霉病菌的抑菌效果,选取初筛抑制率高的杀菌剂进一步测试EC50值。结果表明,抑制复合体III细胞色素bc1氧化酶的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吡唑醚菌酯可有效防治苹果炭疽病菌,抑制甾醇生物合成脱甲基化酶的三唑类杀菌剂戊唑醇可有效防治黄瓜灰霉病菌,以上结果对田间病害防治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不同种类杀菌剂对防治观叶水培花卉根系病害的研究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现在时兴的水培花卉最常发生的根系病害问题,本研究应用8种杀菌剂对最常水培的羽裂绿蔓绿绒、绿巨人两种观叶花卉进行防治试验,以研究不同植物水培时药物防治种类及最佳浓度。结果表明:采用五氯硝基苯10mg/L、灭菌成1-2.25 mg/L可以对这两种植物水培根系的病害起到有效防治的目的;其它杀菌剂则对不同的植物有不同的药效,而且适应的最佳浓度也有所区别。试验结果提出了防治水培根系病害时应采用适当剂量浓度、适当施用频率及不同种类杀菌剂轮换使用的方针。  相似文献   

19.
炭疽病是菜用大豆生产上发生的常见真菌性病害,破坏力强,发病时在豆荚表面形成黑色斑点,严重影响鲜荚外观商品性和品质,已成为我国菜用大豆生产上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为明确浙江省菜用大豆炭疽病病原菌的种类,本文对采集的菜用大豆炭疽病样本进行分离纯化培养,基于柯赫氏法则分离到引起菜用大豆炭疽病的病原菌,并通过病原菌的菌落形态特征结合其rDNA-ITS区域的序列分析对病原菌进行种类鉴定。结果表明,造成浙江省菜用大豆炭疽病的主要病原菌为平头炭疽菌(Colletotrichum truncatum)和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为筛选可以用于防控菜用大豆炭疽病的杀菌剂,测定了分离得到的病原菌平头炭疽菌Cts18和胶孢炭疽菌Cts22对生产中常用杀菌剂多菌灵和戊唑醇的敏感性,发现多菌灵对Cts18、Cts22的抑制中浓度(EC50)分别为2.13μg·mL-1和96.12μg·mL-1,戊唑醇对Cts18、Cts22的EC50分别为0.27μg·mL-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