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杨静民 《茶叶学报》2022,(3):217-221
基于“三茶融合”理念,深入分析福建省建瓯市茶产业发展的成效与问题,提出促进茶产业集群升级的机制与途径,为茶产业集群发展提供借鉴。研究发现建瓯市茶产业集群存在茶园建设滞后、龙头企业少、品牌渠道建设不够及产业链环节衔接不力等问题,并阐释了“三茶融合”促进茶产业集群升级的作用机制,即产业发展提升集群规模性以延长茶产业链条、科技创新促进集群竞争性以提升产品价值、文化根植培育集群价值性以凝炼品牌价值。最后提出了茶产业集群升级路径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中国马铃薯》2017,(1):59-62
通过实地走访、座谈和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天津市马铃薯产业发展的现状,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加快品种更新换代、加强病虫害防控、加强高效种植模式研究利用、创新销售模式、推动标准化种植和鼓励建设商品薯贮藏库等产业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3.
吉林省稻米产业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吉林省水稻种植面积稳中有升、产量不断提高,水稻品种品质不断优化,大米加工初具规模,加工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市场占有份额呈现逐步扩大,但也存在加工厂加工设备和技术比较落后、大米产业化开发程度较低、没有形成完整的纵深产业链等问题。提出政府行政管理部门要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加强科技投入、增加品种的多样化,优化品种、提高品质,强化加工转化延长大米产业链条,建立健全市场监管体制,强化信息服务,实施稻米产业化,发展无污染绿色稻米等对策。  相似文献   

4.
从水稻种植面积、品种优化、加工能力等方面详细介绍了吉林省大米产业的现状,剖析了大米产业存在 的缺乏统一管理、运作基础不牢、加工设备技术落后等问题;预见了吉林省发展大米产业总的指导思想 及遵循的本原则,为今后大米产业的发展方向做出系统的展望。  相似文献   

5.
对2018年济宁市水稻种植面积、栽培管理方式、品种结构与产量、栽培技术发展情况、主要病虫害发生情况,绿色稻米发展战略和品牌建设实施情况,农业经营主体、稻谷加工企业及生产经营模式变化情况等开展了调查,进行了2018年济宁水稻种植成本与收益的分析。总结济宁水稻产业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大基本农田保护力度,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调动农民种稻积极性,稳定水稻种植面积;加强优质高效生产技术研究,提高全程机械化生产水平;扶持龙头企业,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提高产业化发展水平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论述了小站稻的种植历史、对我国水稻生产的贡献、有关小站稻的描述和优质的原因,我国稻米品质、食味和食味米的内涵,小站稻和食味米、我国稻米品质和食味米指标的异同点。提出了天津市水稻产业发展方向:加强优质资源的研究利用,围绕食味品质进行新品种选育;加强食味理论研究,探讨优质前提下的高产之路;走精品化珍品化道路,抢占国内外稻米高端市场。  相似文献   

7.
随着产业规模化及产业链的延伸,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间将实现相互融合、多元发展,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合发展已成为农业产业发展的主流。文章通过综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基本内涵及研究现状,总结分析广东蔗糖产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合发展的经验,并针对广西蔗糖产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合发展现状及存在的新型农业经营融合发展模式单一、政府扶持力度小、受人才技术制约影响明显等问题,提出了创新蔗糖产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合发展模式、政府加强扶持力度以创造经营主体融合条件、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间的利益联结、加强农业技术人才培养等对策与建议,以期有效促进广西蔗糖产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融合发展,进而推动广西蔗糖产业向着高质量、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8.
王晓娟 《福建茶叶》2016,(10):56-57
实体零售茶企借助"互联网+"进行转型升级已成必然之选,鉴于其所面临的机遇、挑战及瓶颈,实施基于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O2O模式、积极提升门店体验、打造基于全产业链思维的茶叶全产业链战略模式、加强专业人才培养等成为实体零售茶企转型成功的路径及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9.
茶叶产业是丽水市莲都区大港头镇的农业主导产业,文章在分析大港头镇产业发展优势及存在问题基础上,提出构建茶叶绿色发展基地、推动茶业全产业链建设、注重茶旅融合、加大宣传推介、提升科技水平等方面对策建议,促进大港头镇茶产业转型升级,做优做强.  相似文献   

10.
在经济新常态下,茶叶产业转型发展、调整产业结构的一个主攻方向就是提高茶产业的核心附加值,使茶产业从一个相对单纯的"商品销售型产业"向"多产业融合"的方向发展。基于茶文化产业的转型视角,积极开拓和创新茶文化旅游产品使之成为一个新的核心利润增长点是一个必然的途径。新形势下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和创新的主要动因在于这样几方面:一是它有利于茶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二是它有利于茶文化产业的销售创新;三是它有利于促进旅游业的品牌化。当前我国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没有处理好旅游和茶文化生态保护的关系;没有形成茶文化旅游的核心竞争力;茶文化旅游的国际化程度较低。新形势下茶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路径可以尝试深度旅游产品的开发策略、茶文化工业旅游产品的开发策略、茶文化旅游的国际化产品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11.
为了构建中国北方粳稻食味评价方法和体系,通过对已育成的粳稻品种和性状稳定的粳稻品系进行基于统计学的食味评价,分析了水稻食味鉴评员(以下简称"鉴评员")的识别能力和嗜好性,同时对鉴评员的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食味综合评价值不同品种(系)间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鉴评员的评价结果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但是鉴评员和供试品种(系)之间的交互作用的差异并不显著。尽管不同鉴评员之间的食味评价存在一定差异,然而全部鉴评人员对于供试品种(系)的评价结果趋向一致。  相似文献   

12.
通过天津“小站稻”的今昔对比,肯定了“小站稻”历史上的领先地位,对其研究和发展现状进行了剖析,并赋予了新的定义和诠释。明确了“小站稻”振兴的机遇和所面临的挑战,为全面振兴天津“小站稻”乃至我国今后水稻事业的发展提出了参考性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津原U99是天津市优质农产品开发示范中心(原天津市原种场)育成的粳型香稻新品种,耐盐碱、耐旱、耐涝,综合抗逆性强,省肥省药;年度间产量和品质稳定,一般产量650.0 kg/667 m2,高产田可达750.0 kg/667 m2,品质达国标优质1级,食味品质优,直链淀粉含量14.9%,精米率74.1%。2019年被定为首批天津市小站稻产业振兴主推品种,2021年荣获“全国优良食味粳稻品评一等奖”。本文总结了其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4.
邴静静  高红梅  王誌达 《作物研究》2019,(5):482-486,510
近年来,农村电商发展迅猛,已成为促进农民增收、扩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推动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但目前,农产品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落后,产品品牌意识薄弱,产品综合质量不高.因此,中国农业需要探索新的发展道路,创新农产品品牌,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开拓农业新的发展方式,使农民从互联网中受益.基于此背景,以天津"小站稻"为例,从微观角度出发,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品牌价值来推广农产品.提出在电子商务视角下,推动天津"小站稻"品牌增值的建议,让农村电子商务成为农村发展的新动力,对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5.
按照《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的要求,结合2年试验研究成果和当地生产实际,初步制定了薏苡GAP栽培技术标准操作规程,为规范薏米栽培生产环节和保证天津薏米质量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高产优质多抗玉米新品种登海3660的选育与配套栽培技术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玉米新品种登海3660是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育成的紧凑大穗型高产玉米单交种。该品种在多年试验中表现产量高,稳产性好,果穗均匀,不秃尖,品质优良,抗病,活秆成熟。适宜在辽宁、吉林省中南部晚熟区、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北京、天津及陕西延安地区春播种植。  相似文献   

17.
从黑龙江、江苏、浙江和天津等省市引进405个粳稻品种在海南试种,经过2年筛选,获得3个对热带气候适应性较强的粳稻,表现出产量较高、抗性较强、米质优的特点。对入选粳稻进行小面积生产试验并提出海南引种粳稻的原则和栽培技术建议。  相似文献   

18.
以天津市4个水稻主栽品种为供试材料,采用机插秧和旱直播两种模式进行种植,比较了两种栽培模式水稻的产量、产量构成因子以及经济效益。结果表明,旱直播条件下的水稻株高显著低于机插秧,两种模式下水稻单位面积有效穗数、穂长、千粒重、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实际产量因品种而异。从经济效益来看,旱直播高于机插秧。  相似文献   

19.
我国是稻谷生产、消费的主要国家之一,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大米品质的要求也日益提升。本研究选取全国范围内有代表性的7座城市——天津、哈尔滨、西安、长沙、杭州、广州和成都,共征集163名消费者作为品评员,对4种大米(粳稻和籼稻各2种)进行感官评价。结果发现,不同地域、年龄和性别的消费者对大米饭的喜好不同;传统籼稻市场地区,消费者对粳稻的评价明显高于籼米,说明籼米市场萎缩而粳稻市场逐渐南移的趋势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大棉业的角度,分析了盐城棉花产业链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基本现状,剖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加快棉业协调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