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长臂虾科(Palaemonoidea)虾类具有巨大的研究与开发价值,但其中较大部分虾类的繁殖生物学相关研究信息缺乏或不全面,通过整理长臂虾科几种重要经济虾类的繁殖生物学相关研究文献,总结其繁殖生物学特征、生殖系统发育、胚胎和幼体发育及繁殖相关调控基因的研究进展,并分析对比长臂虾科内各虾类以及长臂虾科与对虾科和螯虾科虾类...  相似文献   

2.
为了分析2种桁杆虾拖网(包括单杆虾拖网和双杆虾拖网)的结构特征、渔获组成及其对渔业资源的影响,2012-2015年于南海北部渔场进行了调查,运用相对重要性指数(IRI)评价渔获组成,统计副渔获物与虾类的产量比,计算主要经济种类的幼体比例。结果表明,单杆虾拖网与双杆虾拖网的桁杆结构存在较大的差异;单杆虾拖网副渔获与虾类的产量比平均为12.68±14.52;双杆虾拖网副渔获与虾类的产量比平均为1.79±1.02;2种虾拖网虾类优势种为刀额新对虾(Metapenaeus ensis)、周氏新对虾(M.joyneri)、日本囊对虾(Marsupenaeus japonicus)和近缘新对虾(M.affinis);鱼类优势种为褐斑三线舌鳎(Cynoglossus trigrammus)、多齿蛇鲻(Saurida tumbil)、少鳞(Sillago japonica)、丽叶鲹[Caranx(Atule)kalla]、黄斑篮子鱼(Siganus oramin)和六指马鲅(Thrissa dussumieri);蟹类优势种为红星梭子蟹(Portunus sanguinolentus)、三疣梭子蟹(P.trituberculatus)和远海梭子蟹(P.pelagicus);2种虾拖网渔获的幼体比例较高。文章还针对2种虾拖网作业对渔业资源产生的潜在影响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3.
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rosenbergi)自1976年由日本引进我国后,经过多年推广养殖,现已发展成为经济虾类的主要养殖对象。该虾的生态习性不同于一般虾类,其幼体阶段需要在海水中度过,种苗生产必须由具有专门生产设施和技术的生产单位才能...  相似文献   

4.
导致对虾幼体大量死亡病原及其传播途径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发病育苗单位采集亲虾、卵子、各期幼体及水样进行分离培养,取可疑致病菌进行浸浴感染试验,对确定的致病菌进行生化鉴定。结果表明导致对虾幼体大量死亡的病原菌为一种荧光弧菌,其感染流行是由亲虾垂直传播造成的。  相似文献   

5.
选择性虾拖网渔具渔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虾拖网存在网目偏小,渔获物中经济鱼、虾类幼体和杂物所占比例较大等问题,于2002~2003年对在福建海区生产的网板虾拖网作业的网具进行改革,主要是在网具的后部采用上、下两个囊网。下囊网入口处装配刚性栅隔装置,起鱼、虾分离作用,上囊网采用放大网目尺寸,以达到释放经济鱼、虾类幼体为目的。通过改革试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着重论述改革后的渔具特点与渔法。  相似文献   

6.
近缘新对虾(Metapenaeus affinis)又称砂虾、泥虾,是受群众欢迎的一种经济虾类,近年来在我国东南沿海已利用来插季轮养,增加虾池的产量和经济效益。在人工育苗中,为掌握好幼体培育的适宜条件,达到获取大量健壮苗种的目的,我们从其发育、水质及饵料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罗氏沼虾人工育苗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氏沼虾义名马来西亚大虾,是淡水虾类中个体较大的一种。目前,我省人工育苗试验大多规模较小,尚有许多技术关键需探索,如提高育苗成活率,减少幼体中后期变态的损失等。现将作者从近两年试验中初步掌握的技术要点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对虾是一种繁殖能力很强的大型虾类,排卵量在59万粒以上,卵子在海水中孵化、变态和发育成长。对虾产卵场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影响虾卵及幼体的成活、生长,是决定对虾世代数量变动的一个主要因素。为此,我们从1969年开始就对渤海河口对虾主要产卵场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9.
虽然卵磷脂属于磷脂一类,但通常归类于包含卵磷脂、脑磷脂和磷脂酰肌醇的糖磷脂。卵磷脂在动、植物中均可见,含量较丰富的有大豆、向日葵籽、油菜籽、玉米、花生、家禽蛋、牛脑、金枪鱼卵、绵羊脑和毯蛤等。卵磷脂在虾类营养饲料中是必不可少的,在虾类饲料中添加卵磷脂能促进虾类的生长。不仅在虾的幼体期,而且在幼虾期也能提高虾的生存率。这在龙虾、日本对虾、  相似文献   

10.
瞭望塔     
浙江对电脉冲惊虾仪发出封杀令 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日前发出《关于禁止使用电脉冲惊虾仪的通知》,该通知决定从 2001年 1月1日起,全省海洋捕捞渔船禁止使用电脉冲惊虾仪。 电脉冲惊虾仪是近几年沿海地区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电助捕捞工具,对提高海捕虾类产量有一定的作用。但是随着电脉冲惊虾仪的大量使用,近海渔场的虾资源已呈明显衰退,虾资源密度大幅度下降。更有少数厂家生产电脉冲惊虾仪时,任意改变脉冲参数,不但起不到捕大留小的作用,而且对其它鱼类资源构成了威胁,破坏了渔业生态的平衡。 为保护海洋渔业资源,控制虾类…  相似文献   

11.
英国斯特林大学水产养殖研究所对罗氏沼虾和日本沼虾两种幼体生长进行比较研究。通过两种沼虾幼体生长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发现日本沼虾幼体存活率高于罗氏沼虾幼体存活率20%,其日本沼虾幼体变态速度比罗氏沼虾幼体快。但日本沼虾幼体孵化数大大低于罗氏沼虾,日本沼虾幼体平均孵化数为1500尾,而罗氏沼虾幼体平均孵化数为354100尾。仔虾孵化数的严重差异,直接影响了亲虾需要量。日本沼虾  相似文献   

12.
虾类养殖基本上限于两类虾:淡水沼虾和几种海水对虾。沼虾养殖于本世纪六十年代初开发于马来西亚,但在八十年代期间收益衰落,因为对虾技术的开发使海水虾类成为人们偏爱的虾种,对虾养殖在50多年前开始于日本,而后迅速扩展到东南亚。1991年养虾业收获量为699000吨,达到最高纪录,比1990年增长7%。虾类养殖在九十年代很可能继续发展,但发展的速度将会降低。 目前大量养殖虾类的地区仅为两个:亚洲和拉丁美洲。1984年厄瓜多尔的气候现象对其虾类收获量产生不利影响,在中国开始报告收获量大增之前,厄瓜多尔是世界虾类养殖的先锋。当然,中国和东南亚一些国家的虾类收获量在某些程度上是粗略估算的,但确定正在收获大量养殖虾类。虽然没有准确的数据,  相似文献   

13.
粗糙沼虾(Macrobrachium asperulum)主要分布于我国华南、华中及台湾等地的淡水水域中,特别是在内陆山区的溪河里,它们往往形成一优势种群。在建阳地区,其中,产量仅次于日本沼虾(M.nipponense),为重要的经济虾类之一。但有关粗糙沼虾生物学的研究报道尚少。为此,笔者于1986-1987年对其繁殖习性和幼体发育进行观察、研究,现将结果整理成文,旨在为今后开展虾类人工增养殖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4.
渤海、黄海北部秋汛捕捞对虾,以往主要使用拖网。为保护渔场水域的生态环境和幼鱼(幼体)资源,通过针对虾类行动的实验性观察,同时使用流网试捕。分析流网掉虾的原因和提出防范掉虾的技术措施,以便更好地实现“以流网代替拖网捕捞对虾”的技术改革。  相似文献   

15.
渔业纵览     
马氏沼虾人工繁殖获得成功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去年引进的新品种———马氏沼虾在上海奉贤湖旺特种水产养殖公司温室内经过6个月越冬强化培育,分别于2002年5~7月孵化出三批蚤状幼体,共计育成大规格虾种4200尾。马氏沼虾是继罗氏沼虾之后我国从国外引进的又一大型淡水虾类,该虾具有生长快、个体大、食性广和抗病力强等特点,饲养的环境条件和养殖方式与罗氏沼虾十分相近,预期的发展前景较好。但其育种难度较大,育苗周期较长,成活率亦不够理想。在初步的人繁试验中,科研人员已对幼体的生长发育规律进行了研究,解决了抱卵虾脱…  相似文献   

16.
为了深入了解光照对红条鞭腕虾(Lysmata vittata)亲虾抱卵情况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将正常光照组(12L∶12D)亲虾的抱卵率与全暗(黑)组进行对比,发现正常光照组红条鞭腕虾亲虾抱卵率为(95.8±3.6)%,而全暗(黑)组的抱卵率为0,正常光照组亲虾的抱卵率显著高于全暗(黑)组(P0.05),表明适宜的光照强度对红条鞭腕虾亲虾抱卵行为起到促进作用。本研究还对比分析了投喂不同生物饵料对红条鞭腕虾溞状幼体成活率和生长发育周期的影响。结果发现,投喂丰年虫(Artemia nauplii)和蒙古裸腹溞(Moina mongolica Daday)混合组的溞状幼体成活率为(38.3±2.3)%,幼体经过25~29 d全部发育成仔虾;而单一投喂丰年虫组的溞状幼体成活率为(26.8±4.9)%,幼体经过37~41 d全部发育成仔虾;混合组的溞状幼体成活率显著高于单一组(P0.05),且其幼体的生长周期也明显短于单一组,表明投喂丰年虫和蒙古裸腹溞混合饵料比只投喂丰年虫饵料更有利于幼体的存活和发育。此外,本研究还观察和详细描述了红条鞭腕幼体发育过程的形态和结构变化特征,并将它分为溞状幼体1~9期等9个不同时期,幼苗经过9期溞状幼体期后通过蜕皮最终变态为红条鞭腕虾仔虾。本研究对丰富鞭腕虾属虾类的生殖生物学理论和开展其人工繁育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硇洲岛周围水域虾拖网虾渔获组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5年渔业资源监测船生产调查资料和现场取样数据,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虾拖网虾渔获组成、生物学特征以及月份变化等。结果表明:硇洲岛周围水域虾拖网捕获的虾类主要是沿岸性底栖虾类,渔获中优质虾种少,幼虾比例高,墨吉明对虾、日本囊对虾、哈氏仿对虾是虾拖网渔业的主捕虾种,虾渔获组成存在明显的月份变化。为合理利用虾类资源和促进虾渔业可持续发展,应根据虾类特性开发适宜广东沿海虾拖网的选择性捕捞技术,减少幼虾兼捕量。  相似文献   

18.
根据2006年8、9月选择性虾拖网与原生产网海上生产试验所捕获的渔获物进行分析比较表明:不同网袋的网目尺寸、不同袋口的装配方式,所捕捞的渔获种类比例各不相同;试验期间渔获品种79种,其中鱼类57种,虾类4种,头足类5种,蟹类10种,口足类3种;试验网袋捕获的经济鱼、虾、头足类幼体比对照网减少48.3%;平均网产增加3.82%.  相似文献   

19.
蒋志豪 《水产科学》1987,6(2):45-46
桃红长额虾(Pandalus borealis)是一种相对较小的虾类品种,一般使用目大为34-40毫米的拖网捕捞。但是,使用这样的小网目拖网捕虾会出现鱼类和其他海洋生物与虾类一同附带捕上的结果。这类附带捕上的渔获物,渔民通常不需要,他们会用较多的时间来清除此类渔获物。  相似文献   

20.
于1996-1998年采用DNA斑点杂交法,完成了共计836份养殖对虾,213份对虾饵料和环境生物样品的检测。结果显示,对虾在每年的4-10月都可检测出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6月出现最高峰,阳性检出率达到42.6%;其次,为7月和5月,分别达31.6%和24.5%。在对虾不同生长阶段(包括亲虾、各期幼体、仔虾、幼虾及成虾)均可检出WSSV,其中以仔虾的带毒率最高,达36.4%,其次为糠虾幼体,达34.6%。体长范围1.1-2.0cm的仔虾阳性率最高,其次体长为5.1-6.0cm的幼虾样品。检测的中国对虾样品(625份)带毒率为16.8%,日本对虾样品(211份)带毒率为45.0%。对虾主要饵料及环境生物类群包括鱼类、虾类、蟹类、桡足类、端足类、沙蚕、卤虫均可检出WSSV,其中小型虾类、端足类、桡足类、蟹类样品的WSSV检出率均高于2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