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察布查尔县绿洲1975年和2005年2个不同时期的遥感影像(MSS和SPOT)为数据源.利用ARCGIS和ERDAS软件对其进行配准、解译和分类处理,以人机交互的方武对其进行分类得出分类图和绿洲转移矩阵.对比分析察布查尔县绿洲30多年来的动态变化,对其动态度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探讨绿洲变化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975~2005年30年问,察布查尔县绿洲在外观特征和分布上均有显著变化,面积也有明显扩张,尤其是人工绿洲增长极为显著.但是,察布查尔县绿洲面积扩大的同时原有的自然生态平衡也被打破.荒漠化和绿洲化的冲突加剧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2.
塔里木盆地南缘绿洲耕地动态变化驱动力定量研究——以新疆和田地区为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耕地减少是全国耕地变化的基本趋势.新疆和田地区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属温带大陆性干旱沙漠气候,全部社会经济活动都集中在有限的绿洲内部,如何在保持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基础上保护有限的耕地资源,是关系到该地区和谐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根据和田地区现有的统计资料,分析了该地区50余年以来耕地面积变化的总体趋势、空间差异及驱动因子,结果表明:经济发展、社会系统压力和农业科技进步是影响和田地区耕地数量变化的三类因素,并用主成分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对耕地面积变化的驱动力进行了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3.
选择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的拜城绿洲盆地为研究对象,以2000年ETM+和2016年GF-1影像为数据源,对研究区进行土地利用/覆盖类型分类,分析绿洲盆地近16年土地利用/土地覆被时空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近16年来,研究区耕地、密林地、坑塘、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灌木林地、沼泽湿地、水域、轻度盐渍化土地、戈壁砂砾石裸地面积有所减少,沙漠化土地及基岩面积未发生明显的变化。人工渠系和人工水库的修建造成研究区干旱缺水,地下水位下降,天然生态植被减少,绿洲生态环境恶化。因此,合理地控制人口数量、正确的政府政策导向和合理经济发展需求是干旱区绿洲土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以昌吉州2000、2010、2018年三期的土地利用数据作为数据源,利用GIS空间分析提取三期耕地动态变化数据,从时间和空间上分析昌吉州耕地变化动态度。结果表明,耕地总量从2000-2018年整体上呈现增加趋势,昌吉州木垒县近20年的耕地变化呈负增长,其余县市耕地呈正增长。近20年来阜康市和呼图壁县的耕地变动最为剧烈,超过全州的耕地动态变化度。第二阶段耕地变化动态度集中且剧烈,耕地大量增加和耕地减少的情况普遍存在,耕地大量增加主要集中在绿洲北部。 相似文献
5.
以我国西北干旱内陆河尾闾的金塔绿洲为例,利用遥感和GIS技术,分析和评价近15年(1988—2003年)来该绿洲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及其对整个绿洲环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988~2003年金塔绿洲耕地、城市建筑用地和未利用土地显著增加,其中耕地面积增加了30.03km^2,城市建筑用地扩大了13.35km^2,未利用土地面积扩大了15.52km^2;而草地和林地面积急速下降,分别减少了58.06和1.76km^2。造成了整个绿洲诸如土地荒漠化、地下水位的下降等生态环境退化问题。 相似文献
6.
以重庆市主城区为例,运用1 988年、2000年和2007年三期多源影像数据,在遥感技术和数理统计方法的支持下,对20年来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特征进行研究.分析了土地利用的数量变化幅度、速度和区域差异,并对用地类型变化最大的城乡居住建设用地进行了空间重心转移模型和城市形态的分型特征模型分析.结果表明:①1988-2007年间,重庆市土地利用变化较大,主要表现为城乡居住建设用地大幅度增加,年增长率为6.58%;③城乡居住建设用地主要是有草地、林地和未利用地转化而来,三者占转移总量的84.53%;③重庆市城市分区建设用地重心向东北部、西南部和东南部方向偏移,受歌乐山和南山地形制约明显,并且城市空间形态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7.
研究基于1970 ~2009年且末绿洲变化特征、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选取影响该绿洲变化的9个社会经济指标,利用因子分析法,分析且末绿洲动态变化的驱动力因素,最后通过灰色GM(1,1)对未来20年的绿洲面积动态变化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影响且末绿洲动态变化的驱动力归纳为人口变化因素、经济发展因素和农业成产条件因素;灰色GM(1,1)模型对绿洲未来动态变化趋势预测得出,规划的近期水平年2010年和远期目标年2030年且末绿洲面积的预测结果分别为1 014.24和2 248.23 hm2,绿洲面积预测模型模型精度达到一级标准. 相似文献
8.
以新疆渭干河—库车河三角绿洲为例,选用2001和2010年的LandsatTM影像,利用遥感技术,并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研究角度出发,结合研究区的自然以及社会因素,监测并分析渭干河—库车河三角绿洲2001和2010年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土地覆被类型在结构和面积上都有较大变化,结合当地社会因素以及自然因素,认为近年来随着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人口大规模迁入,导致大规模的开发土地资源,造成林地等自然覆被减少或者破坏,耕地面积增加。但是在开垦后由于不科学的灌溉方式,导致耕地土壤盐渍化程度加重,所以土地盐渍化成为了研究区目前农业发展的瓶颈,进而阻碍当地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9.
利用Landsat的TM和ETM+数据,对五陵原1988、2005年的土地利用状况进行了监测,并利用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土地利用程度和转移矩阵等指标定量分析了17年间土地利用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研究时段内耕地、林地、水体和未利用土地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而建设用地和果园面积增幅较大。在过去17年间研究区土地利用动态度达到1.14%,土地利用程度偏高且有增加趋势,这说明研究区土地利用阶段仍处于发展期,土地利用方式受人为活动和经济发展特别是快速城市化和果业经济发展影响强烈。 相似文献
10.
绿洲是干旱区社会经济最为活跃的区域,为人类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基本的物质资料,绿洲面积的动态变化对区域内人地关系和生态系统的安全产生重大影响。以疏勒河流域1985、1995、2000、2005、2010、2015年和2018年7期遥感影像为数据源,运用转移矩阵和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对疏勒河流域近34 a土地利用变化过程进行系统分析,以2010-2015年转移概率矩阵构建CA-Markov模型模拟2030年和2040年土地利用结构。结果表明:1)1985-2018年疏勒河流域绿洲面积增加了606.27 km2,其中耕地、水域、建设用地面积均呈增加趋势,建设用地增幅高达205.95%,林地、未利用地面积呈减少趋势,受降水影响,草地面积变化不稳定。各土地利用类型之间存在大面积、高比例的动态转移,其中耕地、草地和未利用地之间的转化最为活跃。2)在绿洲系统内,耕地、林地等土地类型向草地和未利用地转移显著,说明当地生态环境呈衰退趋势。3)到2030年,绿洲面积相比2018年增加量将高达3 755.59 km2,其中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建设用地增加面积分别为73.56、136.32、3 144.29、249.03,132.44 km2;到2040年,绿洲面积增加幅度变小,耕地、未利用地面积较2030年有所减少,减少量分别为20、45 km2,林地、水域、建设用地面积有所增加,增加量分别为35、25、5 km2,尽管草地无明显变化,但研究区生态环境将有所改善,土地利用结构也将趋于合理。 相似文献
11.
12.
13.
基于神经网络的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遥感获取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高光谱分析技术和神经网络图像分类方法对黄河三角洲1996、1998、2000和2002年LandsatTM5图像3、4和5波段假彩色合成图像进行信息提取,采用高斯分布布点的观测点进行试验地验证反馈改进算法精度,获取黄河三角洲地区土地利用状况。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地区土地利用类型所占比例分别为耕地33%、林地13%、居民地5%、水域27%、盐碱地18%和未利用地4%,土地利用率为51%.土地垦殖率为46%。 相似文献
14.
基于遥感的农业干旱监测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干旱监测的原理,从土壤水分、植被指数、表面温度、要素综合等角度出发,对现有主要农业干旱遥感监测模型进行归纳总结,分析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以及各自的适用范围;重点分析了条件植被温度指数、温度-植被干旱指数,指出它们应看作是对归一化温度指数的简化处理,兼具实用性和一定的监测精度,在业务应用中有一定的推广价值,并预测了未来遥感干旱监测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相似文献
15.
16.
为了从遥感影像中快速、高效地获取较高精度的数据,按照分类组合的思想,根据山西省太原市榆次区Landsat TM影像数据,将传统监督分类中分类性能较好的分类器作为基分类器,运用改进后的加权投票算法进行多分类器组合,用于研究区遥感影像土地利用/覆被数据分类.结果表明,多分类器组合的分类结果精度要高于单独的基分类器分类精度,两两分类器组合的分类精度要高于三分类器组合的精度.研究结果证实了多分类器组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能够提高传统分类方法的分类精度. 相似文献
17.
18.
基于遥感的塔河林业局森林可燃物类型划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监督分类法中的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 Classification)以及遥感图像对塔河林业局森林可燃物类型划分的结果为:天然落叶松林、人工落叶松林、樟子松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林、难利用地等几种类型,并绘制了可燃物类型分布图,经分类精度检验,总体分类精度为72.90%。同时,对不同可燃物类型的特点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